由“钱学森之问”把脉中国教育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iyuan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
  中国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主要病因在于基础教育落后。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说:“欲造杰出人才,根在基础教育。”研究表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是有“黄金期”的:幼儿园小学阶段 ——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最佳时期;初中阶段——想象力最丰富时期;高中阶段——创新精神和自信心形成最佳时期……过了某个“黄金期”,是很难弥补的,甚至是不可逆的。而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却不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锻炼出学生很强的考试力。
  作为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其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与我们不同:美国是培养“智慧学生”,而我们是培养“高分考生”。就像捉鱼,中国的教育是教师替学生捉鱼,并把成桶的鱼送给学生(教师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美国的教育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捉鱼(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寻找方法)。所以看起来,开始时中国学生手里的鱼比美国学生的多得多——知识掌握得多而快,考分高;美国学生手里的鱼比中国学生少得多,甚至捉不到鱼——知识掌握得少而慢,考分低。但是随着学生的成长,中国“高分考生”动手捉鱼的能力日渐其弱,发展后劲不足,而美国“智慧学生”自己捉鱼的能力日渐其强,发展后劲十足。所以,衡量基础教育“优劣”的标准,不是看学生考分的高低(起码不全看),而是看能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后劲、动力。
  美国耶鲁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将一些工程师在校时的成绩,与供职部门对其独创性评定进行比较,发现在校时的成绩与其走向社会后的创造力没有必然联系,考分对学生将来的贡献没有预测作用。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考分看得那么神圣,当成追求的目标。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曾说:“据我所知,在获得诺贝尔奖的90多位物理学家中,没有一位在学校里经常考第一;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倒是有几位。”
  中国大陆目前是最讲究考分和升学率的国家,是基础教育与高考联系最密切的国家,也是创新能力最弱的国家之一。2009年教育发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上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可是计算机时代,这种能力已没有多少意义),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陈省身等一大批世界级著名科学家,都是成长于民国时期、建国前。那时侯各方面条件比现在都要差得多,却产生了大批杰出人才,为什么?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时不讲升学率,教育似乎更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可以肯定地说,凡是抓升学率的民族,凡是以分数排队论优劣的国家,学生的创新能力肯定不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抓升学率的强度成反比。抓升学率,意味着牺牲学生的创造力,是拔苗助长、杀鸡取卵的急功近利,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也是一个国家的悲剧,是自毁长城、自掘坟墓之举。
  良好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方高雅的人文和科学浸染的环境,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文化、有道德、有智慧的勇于创新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出人才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在良好的教育体制、育人环境下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且要产生就不是一两个,而是在各学科、各领域源源不断地产生。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中早就精辟地阐述过天才与环境的关系,就像花木与泥土的关系,没有好泥土,便没有好花木。又好比捉鱼,先要有水,无水而求鱼,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良好的教育体制、育人环境至关重要,就像有了土,自然会长花木;有了水,自然会生鱼一样。
  但愿“钱学森之问”能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和变革,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高考,如果不作彻底变革,中国恐怕永远产生不了杰出人才问鼎诺贝尔奖。拿不拿奖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的教育鼓励什么,是高分的考生,还是智慧的学生?我们可以不要诺贝尔奖,但是我们不能不追求诺贝尔奖所倡导的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之前已经和学生们说过:《长亭送别》先搁下不讲。但到了上课前突然“心血来潮”,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讲。  因为已经教过好几回这篇课文,所以心里有些底气,认为准能把它上好。结果却出乎意料,也不知是不是学生的基础太差,整节课我就像是“老牛拉破车”一样,学生云里雾里,面面相觑。一节课下来,我竟然被弄得汗流浃背,狼狈不堪。好不容易“熬”到下课,正在反思其因,有个女生走上来,怯怯地说:“老师,你能不能提前告诉我们
学案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生本”应该成为课改理念下学案教学的价值追求。以生为本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应坚持四个原则。    生活性原则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案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全面关照,学生难以体验到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社会价值。生本学案要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捡,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
问:我驾车经过一处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时,已在人行横道上行走的王某见状欲行欲止、进退不定。当僵持五六秒,我决定前行后,王某也突然前行,我驾驶的小汽车最终与王某擦身而过。事后,交警部门以我没有避让行人为由,对我给予了罚款和记分处理。请问,该处罚正确吗?  读者 凌婷  答:交警部门的处罚是正确的。  一方面,你侵犯了行人王某的优先通行权。机动车和行人穿过没有设置红绿灯的道路路口属于一个互动的过程,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自2018年以来,贵州省各地积极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等,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初顯——村容村貌“亮”起来,农民生活方式“绿”起来,农村生态环境“美”起来……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村人居环境新画面渐次展开。  “垃圾银行”成为村民爱逛的“百货超市”  “大姐,你拿来的废纸共6公斤,按每公斤16积分算,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教学为主导、任务驱动为主线”,是落实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一、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增加学生上机时间    1. 增加学生上机时间是管理的需要  争取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既是课堂学习纪律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课堂学习纪律管理的有效策略之一。这一要求就是强调优化时间意识,注重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
小林宗作,这位巴学园的校长先生,“他的头发已经有些稀疏,前面的牙齿有的脱落了,但脸上的气色非常好。他的个子不算高,不过肩膀和胳膊都很结实,黑色的三件套西装已经旧得有些走了形,但穿在他的身上却显着非常整齐”。正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校长先生,听小豆豆把自己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娓娓道来。足足四个小时,校长先生“边听边笑着,点着头,有时候还问‘后来呢’”。在这四个小时的一笑一点头间,我感受到了一位校长对孩子发
人们对语文教材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语文已经成为大众的语文。时下,常常有人这样“藐视”经典——  有人翻看语文课本后,喊:《背影》应该从课本中删除,理由是“情感不畅,文笔孱弱”,另有主人公“横穿路轨,有害安全”,对学生会带来“很坏”的影响。  又有人翻看语文课本,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定要删除,因其内容太血腥,太暴力,痛快倒是痛快,但学生们读了,要是学会了跟人“弄拳动刀”,其不是大大坏了社会治安
导言 品味十年    十年,一个时代;十年,一个节点。  十年沐风栉雨,十年筚路蓝缕。当岁月的车轮行进到了2010年,广东教育又走完一个十年的进程,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印记——  2001年,率先对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收书本费和杂费(简称“两免”)制度,教育改革民生为重;2004年9月,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广州大学城校区正式启用,广州大学城惊艳登场;2006年
我市地处粤东山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近几年,我们以“小财政办大教育”的决心,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新装配工程、学校生活设备设施建设等五项硬件建设工程,实施了师德师风建设、名师建设、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行政班子建设、教研教改大众化、网络化等五项软件建设工程,全面提升了我市教育的水平,为创建教育强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