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开始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了中小学课堂,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新手段。多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仅仅依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作为教学手段的传统语文教学,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追求节奏迅捷、信息丰富、低耗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让语文教育者看到了希望。多媒体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课件设计的多样化、形象化,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但由于多媒体课件自身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不注意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容易走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学生看着热闹、听着高兴,却并没有从中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把握运用多媒体的“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针对性地及时引导,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有的积极作用和效果。
一、多媒体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是核心,教材分析是阵地,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的是教师和教材,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尊重和体现。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后,这一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一言堂”的模式被分组教学、比较教学甚至是网络教学取而代之。当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时,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自觉的知识的学习者和探究者。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一改往日那种只是简介作者、介绍背景、讲解段意等僵化的、死板的分析,把音像、动漫的手段引入课堂,背景资料变得详实而生动,文中画面变得真实而鲜活,尤其是名家朗读的音频更是解了朗读水平较差的语文教师的燃眉之急。利用多媒体信息可以便利地展示出形象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的同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调动学生审美主体心理功能活动,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之爱学、乐学。另外,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还有一个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优势,那就是巨大的信息含量,极大可能地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
二、多媒体拓展了语文教学空间,延伸了语文课堂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就是教材,学生除去基础训练等教辅书外,缺乏感兴趣的课外读物,久而久之,部分同学因课堂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成绩也因之一落千丈。其实语文能力的提高,“功夫在课外”,仅仅依靠课堂上四十五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图书馆资源有限,学生群体又没有购买足够的课外书籍的能力,网络阅读的出现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不仅可以读,可以看,甚至可以下载,可以保存。我在讲授《赤壁之战》一文时,就把学生带到了多媒体教室,我让学生从网上找出《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段落,以及《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部分,三篇文章一起比较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明白了不同文学体裁写作的方法和写作侧重点的不同,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这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想象的。网络阅读资源的引入,有效地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极大的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可以多角度地表情达意,增强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从事语文教学的都知道,戏剧的教学往往会流于枯燥乏味的分析,而缺少鲜活灵动的互动,即便是面对表现力丰富的学生,老师有时也无计可施,只能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自读、分角色朗读、比较朗读等,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但往往由于水平所限,学生的感悟往往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很难有深层次的体会。面对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在教授《雷雨》(节选)时,把学生带到了多媒体教室观看电影《雷雨》。由于剧中人物关系复杂,事先我做了一些必要的铺垫,向学生展示剧中人物关系图、周朴园繁漪性格介绍、写作背景分析等。剧中艺术家们逼真的表演,充分地展现了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时而紧张,时而严肃,时而愤愤不平,时而叹息不已。学生们在轻而易举地把握住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效果,即使是再优秀的教师,再精彩的讲解,如果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也是很难能达到的。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但作为教师,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唯“多媒体”是从,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是工具,它也有自身的一些局限。
四、多媒体喧宾夺主,盲目追求现代化教学
由于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先进作用,所以在各级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中都少不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一时之间,是否使用多媒体俨然成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标准,能否使用多媒体也几乎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追求现代化的意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它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注意。课堂表面热闹非凡,实际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了变化多样的电脑前;一些简单易解的内容,有时也会因为“现代化”而变得复杂化,结果往往反倒是降低了课堂效果,忽略了教学目标。
五、多媒体本末倒置,变相进行“满堂灌”
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把握不当,加大课堂教学内容,把本应书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地移植到多媒体中,这样虽然节约了时间,却挤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学过程成了教师拼命地操作多媒体,学生机械地跟着囫囵吞枣,变相地进行“满堂灌”,这就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六、多媒体生搬硬套,授课内容僵化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授课之前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的,所以在授课中只能按教师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固态地呈现,形成的课件——它几乎包括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像一篇电子详案。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方式,即使在授课中学生的想法可能偏离老师所想讲的内容,但是也会因为这些“事先设计”,为了课件的正常播放,而迫使教师不得不将其拉回“正途”,这就背离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其实质是更强化了教师的掌控者的地位和学生的被动填鸭的地位。这种刻板的做法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同时对于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也不能有很好的体现。过分夸大计算机和多媒体的作用,会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势必沦为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奴隶,遑论课堂的灵活性了。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善和补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宗旨,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只有这样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一、多媒体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是核心,教材分析是阵地,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的是教师和教材,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尊重和体现。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后,这一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一言堂”的模式被分组教学、比较教学甚至是网络教学取而代之。当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时,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自觉的知识的学习者和探究者。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一改往日那种只是简介作者、介绍背景、讲解段意等僵化的、死板的分析,把音像、动漫的手段引入课堂,背景资料变得详实而生动,文中画面变得真实而鲜活,尤其是名家朗读的音频更是解了朗读水平较差的语文教师的燃眉之急。利用多媒体信息可以便利地展示出形象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的同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调动学生审美主体心理功能活动,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之爱学、乐学。另外,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还有一个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优势,那就是巨大的信息含量,极大可能地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
二、多媒体拓展了语文教学空间,延伸了语文课堂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就是教材,学生除去基础训练等教辅书外,缺乏感兴趣的课外读物,久而久之,部分同学因课堂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成绩也因之一落千丈。其实语文能力的提高,“功夫在课外”,仅仅依靠课堂上四十五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图书馆资源有限,学生群体又没有购买足够的课外书籍的能力,网络阅读的出现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不仅可以读,可以看,甚至可以下载,可以保存。我在讲授《赤壁之战》一文时,就把学生带到了多媒体教室,我让学生从网上找出《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段落,以及《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部分,三篇文章一起比较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明白了不同文学体裁写作的方法和写作侧重点的不同,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这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想象的。网络阅读资源的引入,有效地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极大的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可以多角度地表情达意,增强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从事语文教学的都知道,戏剧的教学往往会流于枯燥乏味的分析,而缺少鲜活灵动的互动,即便是面对表现力丰富的学生,老师有时也无计可施,只能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自读、分角色朗读、比较朗读等,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但往往由于水平所限,学生的感悟往往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很难有深层次的体会。面对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在教授《雷雨》(节选)时,把学生带到了多媒体教室观看电影《雷雨》。由于剧中人物关系复杂,事先我做了一些必要的铺垫,向学生展示剧中人物关系图、周朴园繁漪性格介绍、写作背景分析等。剧中艺术家们逼真的表演,充分地展现了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时而紧张,时而严肃,时而愤愤不平,时而叹息不已。学生们在轻而易举地把握住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效果,即使是再优秀的教师,再精彩的讲解,如果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也是很难能达到的。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但作为教师,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唯“多媒体”是从,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是工具,它也有自身的一些局限。
四、多媒体喧宾夺主,盲目追求现代化教学
由于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先进作用,所以在各级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中都少不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一时之间,是否使用多媒体俨然成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标准,能否使用多媒体也几乎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追求现代化的意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它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注意。课堂表面热闹非凡,实际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了变化多样的电脑前;一些简单易解的内容,有时也会因为“现代化”而变得复杂化,结果往往反倒是降低了课堂效果,忽略了教学目标。
五、多媒体本末倒置,变相进行“满堂灌”
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把握不当,加大课堂教学内容,把本应书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地移植到多媒体中,这样虽然节约了时间,却挤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学过程成了教师拼命地操作多媒体,学生机械地跟着囫囵吞枣,变相地进行“满堂灌”,这就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六、多媒体生搬硬套,授课内容僵化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授课之前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的,所以在授课中只能按教师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固态地呈现,形成的课件——它几乎包括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像一篇电子详案。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方式,即使在授课中学生的想法可能偏离老师所想讲的内容,但是也会因为这些“事先设计”,为了课件的正常播放,而迫使教师不得不将其拉回“正途”,这就背离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其实质是更强化了教师的掌控者的地位和学生的被动填鸭的地位。这种刻板的做法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同时对于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也不能有很好的体现。过分夸大计算机和多媒体的作用,会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势必沦为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奴隶,遑论课堂的灵活性了。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善和补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宗旨,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只有这样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