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笔者所在乡镇每年小学毕业班的检测中,数学成绩都不如语文,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数学教学实践,从中感悟到了很多的数学教育道理,本文就如何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数学发表了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生;情趣;快乐;数学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要想提升学习效率,一定要让学生“好之”,并“乐之”。尤其是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爱玩。如果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他们,那么效果可想而知。反过来,若是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就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投其所好”,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快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好之”“乐之”。
一、建立良好关系,营造乐学氛围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信任、互尊、互敬、互助关系,要使学生热爱老师,老师首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从内心中感到快乐。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会喜欢其所教的科目,才会对你敬佩,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能把对教师的这份情感迁移到他所教的科目上。教师还应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伴,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位置与方向”是我们刚刚教学完毕的内容,我和许多老师一样,觉得此处学生不太好理解,很多学生不会根据路线图描述方向。通过讨论,我觉得可以尝试着设计一些小游戏(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位置设计一张藏宝图,让学生根据这张图寻找宝贝)如此一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仔细认真地研究此部分知识, 提高他们的兴趣,突破难点。
二、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中,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当然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巧妙创设情境,快乐学习数学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都是在无意识下完成,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一开始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课件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变得特别形象、生动,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就被极大地激发了,在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有关分数的知识。
四、精心设计新知,调动学习主动性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考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我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分,请他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看谁的分法多。学生们十分开心,马上动手分摆,有的还边摆别念叨:一边分3根,一边分1根,两边各分2根。欢快有趣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起了有关分与合的表象,通过仔细的观察,积极的思考,得出每个数字的分成与组合。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其次,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多进行自我尝试。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伸和扩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就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直接出示例题“9+3=”,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过程。最后进行评价归纳,在评价中对于能够直接口算出答案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知道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等于10,再用10加2等于12。并在进一步的评价中使学生知道可以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等于10,再用10加2等于12。主动参与学习“凑十”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教学,能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走进了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在数学大观园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付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学周刊》.2013年36期
[2]郑凤艳.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年03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浔中中心后所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情趣;快乐;数学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要想提升学习效率,一定要让学生“好之”,并“乐之”。尤其是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爱玩。如果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他们,那么效果可想而知。反过来,若是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就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投其所好”,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快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好之”“乐之”。
一、建立良好关系,营造乐学氛围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信任、互尊、互敬、互助关系,要使学生热爱老师,老师首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从内心中感到快乐。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会喜欢其所教的科目,才会对你敬佩,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能把对教师的这份情感迁移到他所教的科目上。教师还应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伴,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位置与方向”是我们刚刚教学完毕的内容,我和许多老师一样,觉得此处学生不太好理解,很多学生不会根据路线图描述方向。通过讨论,我觉得可以尝试着设计一些小游戏(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位置设计一张藏宝图,让学生根据这张图寻找宝贝)如此一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仔细认真地研究此部分知识, 提高他们的兴趣,突破难点。
二、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中,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当然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巧妙创设情境,快乐学习数学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都是在无意识下完成,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一开始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课件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变得特别形象、生动,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就被极大地激发了,在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有关分数的知识。
四、精心设计新知,调动学习主动性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考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我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分,请他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看谁的分法多。学生们十分开心,马上动手分摆,有的还边摆别念叨:一边分3根,一边分1根,两边各分2根。欢快有趣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起了有关分与合的表象,通过仔细的观察,积极的思考,得出每个数字的分成与组合。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其次,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多进行自我尝试。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伸和扩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就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直接出示例题“9+3=”,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过程。最后进行评价归纳,在评价中对于能够直接口算出答案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知道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等于10,再用10加2等于12。并在进一步的评价中使学生知道可以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等于10,再用10加2等于12。主动参与学习“凑十”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教学,能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走进了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在数学大观园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付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学周刊》.2013年36期
[2]郑凤艳.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年03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浔中中心后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