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CT影像学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HIE患儿的CT影像学表现与特征及其临床表现。结果:Ⅰ级12例,CT表现为不超过两个脑叶实质散在局限性边界清楚低密度区,大多数累及额叶,无占位表现;Ⅱ级85例,CT表现为低密度区范围超过两个脑叶,但不累及全部大脑半球,皮质与髓质界限模糊,脑沟、脑池受压,部分病例有颅内出血;Ⅲ级45例,CT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广泛低密度区,脑室受压变小,有颅内出血。Ⅳ级8例,脑灰质广泛低密度影,基底节区高密度呈“反转征”,伴有颅内多发出血,中线结构移位。结论:CT能够准确显示HIE病变的范围,大小,位置及其密度改变,了解其进展及转归,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新生儿脑缺氧脑缺血C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07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150例,男95例,女55例,胎龄大于28周,初诊年龄1小时~6天。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为1996年杭州会议制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1]。
CT资料:CT机使用AUKET-FS全身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螺距,层厚各5mm,矩阵512×512,扫描时间1秒/周。
方法:本组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过度兴奋,易激惹,肢体颤抖,自发动作增多,睁眼时间长,凝视,反应迟钝,嗜睡,肌张力减退,昏迷,惊厥,甚至出现中枢性衰竭等表现。除12例Ⅰ级HIE病例临床与CT诊断稍有差异外,其余病例临床与CT分度一致。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下列不同治疗方法:①吸氧;②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丹参静滴0.2~0.4ml/(kg•日);③改善脑水肿:地塞米松0.5mg/kg静滴,甘露醇0.5g/日静滴;④抗惊厥:苯巴比妥10~20mg/(kg•日),维持量5mg/(kg•日);⑤使用改善脑代谢药物:脑活素2ml,胞二磷胆碱100mg/日静滴;10~15天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中、重度2~3个疗程;⑥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在5.2mmol/L,以减少糖代谢过程中的耗氧或无氧酵解;⑦重度HIE应尽早高压氧治疗;⑧做好呼吸及皮肤的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2]。
结果
本组150例中,Ⅰ级12例,Ⅱ级85例,Ⅲ级45例,Ⅳ级8例。以额叶受累最为常见,共126例,单纯累及额叶者20例,累及2个以上脑叶者103例,双侧大脑半球广泛低密度影者1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85例,并发脑梗死者2例,基底节呈“反转征”者3例,脑实质出血者13例,硬膜下腔出血者55例,脑室内出血者37例,硬膜静脉窦血栓形成者5例。150例HIE患儿经治疗后15~30天CT复查,脑实质损伤表现消失者105例,损伤情况改善35例,死亡6例,无明显改善4例。150例HIE患儿按初诊年龄分成0~3天,4~6天两组,再结合15~30天的CT复查,临床症状分析,部分病例3个月后跟踪随访,其颅内损伤与治疗效果,见表1。
讨论
脑的能量来源和其他器官不同,几乎全部由葡萄糖氧化而来。新生儿脑的代谢最旺盛,脑的能量占全身氧能量的一半,但脑内糖原很少,而葡萄糖及氧全靠血液供给。故缺血缺氧首先影响脑的代谢,脑在缺血缺氧情况下糖酵解作用增加3~10倍,大量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细胞内酸中毒发展快并且严重。近年来,再灌注损伤在HIE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当脑组织由低灌注转到再灌注时,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3]。新生儿髓鞘形成十分活跃,主要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后回,基底节,丘脑腹外侧等处,这些部位需氧量高,代谢旺盛,对缺氧缺血最敏感,容易引起细胞坏死及出血。足月儿脑室旁室管膜下血管发育己较成熟,血管分水岭区移向皮层方向,即大脑前、中动脉与大脑中、后动脉交界处,所谓“矢旁区”。在缺氧缺血时,上述髓鞘形成活跃区及分水岭的矢旁区最易发生病变;不像早产儿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脑室旁室管膜区[4]。
CT值在HIE诊断中的意义:本组结果,正常大皮层灰质区的CT值30~38Hu,基底节区的CT值25~30Hu,病变区的CT值15~25Hu,若病变直径大于1cm其CT值小于20Hu。因此,CT值的改变是诊断HIE的重要依据之一[5]。
HIE的早期CT诊断意义:CT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大小、位置和病变的范围;了解脑损伤的程度,单纯脑水肿,颅内出血。帮助早期确定治疗方案,并且还可以跟踪治疗过程,提示病变是属于急性期、吸收期或疤痕期。有利于制定早期干预计划,改善预后。了解并发症,如外部性脑积水,脑发育不良,脑萎缩等。根据本组15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随访观察,外部性脑积水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本组初诊年龄与治疗效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HIE的早期CT诊断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条件较差的地方,临床怀疑HIE的患儿,除做好必要的护理措施外,应及时送CT检查,便于结合临床对HIE病情有一个全面判断,有利于更好、及时进行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中华儿科学杂志,1997,35(3):99.
2叶林生.孙献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学志,2004,12(2):150.
3陈丽英,王晓明,孟淑珍,等.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中国医学计算机杂志,1999,5:47-50.
4王晓明,陈丽英,杨洪涛,等.新生儿和婴儿正常脑发育的MRI研究.关于髓鞘形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645.
5韩玉昆,虞人杰,卜定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0,28:31-32.
关键词新生儿脑缺氧脑缺血C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07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150例,男95例,女55例,胎龄大于28周,初诊年龄1小时~6天。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为1996年杭州会议制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1]。
CT资料:CT机使用AUKET-FS全身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螺距,层厚各5mm,矩阵512×512,扫描时间1秒/周。
方法:本组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过度兴奋,易激惹,肢体颤抖,自发动作增多,睁眼时间长,凝视,反应迟钝,嗜睡,肌张力减退,昏迷,惊厥,甚至出现中枢性衰竭等表现。除12例Ⅰ级HIE病例临床与CT诊断稍有差异外,其余病例临床与CT分度一致。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下列不同治疗方法:①吸氧;②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丹参静滴0.2~0.4ml/(kg•日);③改善脑水肿:地塞米松0.5mg/kg静滴,甘露醇0.5g/日静滴;④抗惊厥:苯巴比妥10~20mg/(kg•日),维持量5mg/(kg•日);⑤使用改善脑代谢药物:脑活素2ml,胞二磷胆碱100mg/日静滴;10~15天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中、重度2~3个疗程;⑥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在5.2mmol/L,以减少糖代谢过程中的耗氧或无氧酵解;⑦重度HIE应尽早高压氧治疗;⑧做好呼吸及皮肤的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2]。
结果
本组150例中,Ⅰ级12例,Ⅱ级85例,Ⅲ级45例,Ⅳ级8例。以额叶受累最为常见,共126例,单纯累及额叶者20例,累及2个以上脑叶者103例,双侧大脑半球广泛低密度影者1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85例,并发脑梗死者2例,基底节呈“反转征”者3例,脑实质出血者13例,硬膜下腔出血者55例,脑室内出血者37例,硬膜静脉窦血栓形成者5例。150例HIE患儿经治疗后15~30天CT复查,脑实质损伤表现消失者105例,损伤情况改善35例,死亡6例,无明显改善4例。150例HIE患儿按初诊年龄分成0~3天,4~6天两组,再结合15~30天的CT复查,临床症状分析,部分病例3个月后跟踪随访,其颅内损伤与治疗效果,见表1。
讨论
脑的能量来源和其他器官不同,几乎全部由葡萄糖氧化而来。新生儿脑的代谢最旺盛,脑的能量占全身氧能量的一半,但脑内糖原很少,而葡萄糖及氧全靠血液供给。故缺血缺氧首先影响脑的代谢,脑在缺血缺氧情况下糖酵解作用增加3~10倍,大量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细胞内酸中毒发展快并且严重。近年来,再灌注损伤在HIE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当脑组织由低灌注转到再灌注时,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3]。新生儿髓鞘形成十分活跃,主要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后回,基底节,丘脑腹外侧等处,这些部位需氧量高,代谢旺盛,对缺氧缺血最敏感,容易引起细胞坏死及出血。足月儿脑室旁室管膜下血管发育己较成熟,血管分水岭区移向皮层方向,即大脑前、中动脉与大脑中、后动脉交界处,所谓“矢旁区”。在缺氧缺血时,上述髓鞘形成活跃区及分水岭的矢旁区最易发生病变;不像早产儿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脑室旁室管膜区[4]。
CT值在HIE诊断中的意义:本组结果,正常大皮层灰质区的CT值30~38Hu,基底节区的CT值25~30Hu,病变区的CT值15~25Hu,若病变直径大于1cm其CT值小于20Hu。因此,CT值的改变是诊断HIE的重要依据之一[5]。
HIE的早期CT诊断意义:CT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大小、位置和病变的范围;了解脑损伤的程度,单纯脑水肿,颅内出血。帮助早期确定治疗方案,并且还可以跟踪治疗过程,提示病变是属于急性期、吸收期或疤痕期。有利于制定早期干预计划,改善预后。了解并发症,如外部性脑积水,脑发育不良,脑萎缩等。根据本组15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随访观察,外部性脑积水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本组初诊年龄与治疗效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HIE的早期CT诊断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条件较差的地方,临床怀疑HIE的患儿,除做好必要的护理措施外,应及时送CT检查,便于结合临床对HIE病情有一个全面判断,有利于更好、及时进行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中华儿科学杂志,1997,35(3):99.
2叶林生.孙献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学志,2004,12(2):150.
3陈丽英,王晓明,孟淑珍,等.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中国医学计算机杂志,1999,5:47-50.
4王晓明,陈丽英,杨洪涛,等.新生儿和婴儿正常脑发育的MRI研究.关于髓鞘形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645.
5韩玉昆,虞人杰,卜定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0,2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