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你不大相信,树皮能够加工成布,制作衣裳,这门技艺确实是我们祖先发明的。让我们随同《中国记忆》摄制组走进树皮衣裳的故乡——海南岛,去揭开它的真面目吧。
记载为凭
根据若隐若现的线索,学者们连缀起了一条数千年前以树皮为衣的文化迁徙路线,牵连出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的一段历史:以树皮为衣的古老技艺源于中国,然后从中国南方的沿海出发,到达东南亚诸岛,穿越太平洋直达中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
今天的人们也许只能通过想象来了解古人究竟是如何用树皮加工成“布”,又制作为衣的。
令人惊奇的是,在古老的树皮布文化迁徙路线上,仍然有一个地方至今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以及用树皮加工成布、制作衣裳的工艺,这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海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奇特的文物可以作证。这件文物是一件树皮衣,它呈深褐色,手感粗糙,质地较硬,很难让人把它与“布”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衣服确确实实是黎族先民用来遮羞、暖体、防身的衣裳(图1)。
(1)这件树皮衣已有300多年历史
树皮真的能够加工成布、制作为衣吗?
《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黎歧纪闻》等古籍都有关于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 的记载。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介绍:在海南考古中发现一种极富特色的遗物——“石拍”,为消逝的树皮衣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所谓“石拍”,就是用石头打磨而成的用于加工树皮布的工具。据推测,海南出土的“石拍”,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海南树皮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有学者定义树皮布是“一种无纺织布,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加工而成的布料”。
周伟民给我们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件树皮衣,这件树皮衣是周伟民10年前请人做的,它用剧毒的“见血封喉”树皮加工制作而成。 “见血封喉”被当地人称为“鬼树”。 “鬼树”的汁液常常被古代猎手用来涂抹在箭头上射杀猎物。
周伟民说:现在海南岛估计还有两三个人掌握制作树皮衣的手艺,但他们年纪已经很大,不知道是否还能够制作树皮布衣?
摄制组首先来到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南麓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织锦是这里最有名的特色产品。
黎锦在黎语中称“吉贝”,是黎族传统的棉纺织手工艺品,它是在树皮布应用1000多年后进入黎家百姓日常生活的,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有一种说法:是树皮布开启了“吉贝”的制作智慧,使得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中原地区。实际上直到元朝,黄道婆慕名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织技术引进中原,才改变了“吉贝”独占鳌头的局面(图2)。
(2)黎族妇女心灵手巧,不少人会编织“吉贝”
织锦的阿嫂告诉我们,她们听说过树皮布。
按照织锦大嫂提供的信息,摄制组找到了当地唯一一位会用 “见血封喉”制作树皮布的老人。老人名叫黄运英,虽年逾古稀,却身体硬朗。当我们提出请他加工树皮布时,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他把一块麻布片包裹在身上,说这是制作树皮衣的特殊装备。此外,还有一把砍刀和一个装砍刀的竹兜。显然,这些极为简陋的工具并不具备任何防毒功能。不过老人解释说,只要在砍树的过程中多加小心,身上又没有伤口,通常是不会中毒的。即使中毒,只要抢救及时,方法得当,也无大碍。过去老人曾在一次加工树皮布时不慎中毒,他当即挖来少量“见血封喉”树根煮水喝下,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图3)。
(3)深谙解毒之道的黄运英老人
黄运英老人说:“见血封喉”制成的树皮布经久耐洗,柔软白净,是制作树皮布最好的树种。但仅仅由于这样的原因,黎族先民就甘冒这么大的风险用它来制作树皮衣吗?
随行的专家告诉我们,黎族先民大多生活在偏远封闭的山区,毒虫随处可见。“见血封喉”树皮质地坚韧,更因为它毒性强,有良好的防虫功效,于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树种就这样成了护卫身体最好的衣裳。
现在,“见血封喉”已经成为濒危树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们只好取消了用它加工树皮布的计划,
那么,还有哪些树可以为加工树皮布提供树皮呢?
眼见为实
构树仅次于“见血封喉”,也是加工树皮布不错的树种。
我们摄制组赶往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道顺村,找到会用构树加工树皮布的王政记老人。
王政记今年78岁,岁月在他的脸上写满了沧桑,腰板已不再挺拔。3年前,当老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容许自己再亲自制作树皮布时,便开始有意识地向儿子王成传传授这门手艺。在王成传看来,这门手艺毫无用处,内心并不愿意学习,但他还是顺从了老人的心愿。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老阿公无比热情,极力推荐技术更胜一筹的儿子为我们露一手。不过,老人仍然流露出无限的遗憾,因为这门手艺早已失传,老人是根据上一辈人的讲述,自己摸索加工成树皮布的。在上个世纪一段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他凭借这套手艺解决了一家人的穿衣问题。所以老人对树皮布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
王成传带着我们一行人沿着山路向南川河的源头进发。
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荒种地,附近的山林面积大为缩小,只有南川河源头的原始山林里,才可能找到构树。现在当地林业部门对原始山林的保护十分严格,我们此次采访也是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才得以顺利进行。从这种意义上说,树皮布的制作技艺已经名存实亡。
我们在密林中寻找了整整3个小时,才找到了理想的构树。如果说“见血封喉”可能是因为其毒性吸引了黎族先民,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们最初从万树丛中选择构树作为加工树皮布的另一个树种呢?
不管怎样,黎族先民们的智慧的确让人叹服。因为构树具有速生的特性,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一度比较广泛。和“见血封喉”一样,构树皮的纤维很长,韧性极强。相传,蔡伦就是受黎族先民用构树皮制作树皮布的启发而发明造纸的。在后来的造纸工业中,构树也是主要原料之一。
用来制作树皮布的构树,要求其树干粗大,表面光滑,找到这样的构树后,就可以开始加工树皮布了。
扒树皮是第一道工序。只见王成传首先在树干上量出了制作树皮布所需要的长度,再按照需要在树干上下各横划一圈。然后就地砍来一根木棒拍打树干(早期的黎族先民使用的是一种叫“石拍”的工具),通过拍打树干,使树皮与树干的结构松动,便于把一张树皮完整地扒下来。
热带丛林的天气闷热潮湿,不一会儿,王成传已经汗流浃背。拍打20多分钟后,他用砍刀顺着树干在树皮上拉出一道口子,轻而易举地就剥下来一张完整的树皮(图4)。
(4)被扒掉皮的这棵构树露出了白生生的树干
王成传说,扒树皮通常在雨季进行,雨水能让这棵树有机会长出新芽,即便主干枯死,幼苗也可能在五六年后重新长成一株可用之材。
接下来是“修整”。所谓“修整”,就是把刚扒下来的树皮压平,削掉疤节,进行第二次拍打,使表皮与树皮纤维结构松动。拍打过的树皮更易于在水中浸泡清洗,去掉树皮和树胶,只留下树皮纤维。王成传带领我们来到山脚的南川河边,完成了制作过程中耗时最长的这个步骤(图5)。
(5)经过漂洗,树皮初步显露出“布”的模样
漂洗好的树皮还要晒干水分。
然后再进行第三次拍打,如果树皮布不均匀,还要去厚补薄,使它均匀。至此,一块洁白的树皮布才制作完成。树皮布加工好后,缝制成一件衣服就相对比较简单了
千年跨越
随着时代的前进,树皮布毕竟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了。王成传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出于一片孝心,3年前他是不会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的。
虽然王成传不能完全理解树皮布的历史和命运,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作为海南树皮布技艺最年轻的传人,他有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
2005年3月12日,海南省乡土文化展盛大开幕,各族人民身着鲜艳的盛装,展示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这次盛会上,王成传展示了他刚刚制作完成的这件树皮衣,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图6)。
(6)穿着像盔甲一样的树皮衣,王成传显得孔武有力
通过观看树皮衣加工制作的全过程,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祖先的身影,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把最司空见惯的材料——树皮,加工成衣服,他们在风雨中历经难以计数的岁月,在实践中磨砺出数不胜数的智慧,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一史前发明启迪了造纸业的发展,影响了大洋彼岸的文明进程。
海南,这个神奇的宝岛,它保护并保存着树皮布制作的原始文化形态,使它得以跨越千年,接受人们好奇与惊讶的赞叹。
记载为凭
根据若隐若现的线索,学者们连缀起了一条数千年前以树皮为衣的文化迁徙路线,牵连出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的一段历史:以树皮为衣的古老技艺源于中国,然后从中国南方的沿海出发,到达东南亚诸岛,穿越太平洋直达中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
今天的人们也许只能通过想象来了解古人究竟是如何用树皮加工成“布”,又制作为衣的。
令人惊奇的是,在古老的树皮布文化迁徙路线上,仍然有一个地方至今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以及用树皮加工成布、制作衣裳的工艺,这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海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奇特的文物可以作证。这件文物是一件树皮衣,它呈深褐色,手感粗糙,质地较硬,很难让人把它与“布”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衣服确确实实是黎族先民用来遮羞、暖体、防身的衣裳(图1)。
(1)这件树皮衣已有300多年历史
树皮真的能够加工成布、制作为衣吗?
《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黎歧纪闻》等古籍都有关于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 的记载。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介绍:在海南考古中发现一种极富特色的遗物——“石拍”,为消逝的树皮衣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所谓“石拍”,就是用石头打磨而成的用于加工树皮布的工具。据推测,海南出土的“石拍”,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海南树皮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有学者定义树皮布是“一种无纺织布,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加工而成的布料”。
周伟民给我们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件树皮衣,这件树皮衣是周伟民10年前请人做的,它用剧毒的“见血封喉”树皮加工制作而成。 “见血封喉”被当地人称为“鬼树”。 “鬼树”的汁液常常被古代猎手用来涂抹在箭头上射杀猎物。
周伟民说:现在海南岛估计还有两三个人掌握制作树皮衣的手艺,但他们年纪已经很大,不知道是否还能够制作树皮布衣?
摄制组首先来到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南麓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织锦是这里最有名的特色产品。
黎锦在黎语中称“吉贝”,是黎族传统的棉纺织手工艺品,它是在树皮布应用1000多年后进入黎家百姓日常生活的,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有一种说法:是树皮布开启了“吉贝”的制作智慧,使得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中原地区。实际上直到元朝,黄道婆慕名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织技术引进中原,才改变了“吉贝”独占鳌头的局面(图2)。
(2)黎族妇女心灵手巧,不少人会编织“吉贝”
织锦的阿嫂告诉我们,她们听说过树皮布。
按照织锦大嫂提供的信息,摄制组找到了当地唯一一位会用 “见血封喉”制作树皮布的老人。老人名叫黄运英,虽年逾古稀,却身体硬朗。当我们提出请他加工树皮布时,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他把一块麻布片包裹在身上,说这是制作树皮衣的特殊装备。此外,还有一把砍刀和一个装砍刀的竹兜。显然,这些极为简陋的工具并不具备任何防毒功能。不过老人解释说,只要在砍树的过程中多加小心,身上又没有伤口,通常是不会中毒的。即使中毒,只要抢救及时,方法得当,也无大碍。过去老人曾在一次加工树皮布时不慎中毒,他当即挖来少量“见血封喉”树根煮水喝下,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图3)。
(3)深谙解毒之道的黄运英老人
黄运英老人说:“见血封喉”制成的树皮布经久耐洗,柔软白净,是制作树皮布最好的树种。但仅仅由于这样的原因,黎族先民就甘冒这么大的风险用它来制作树皮衣吗?
随行的专家告诉我们,黎族先民大多生活在偏远封闭的山区,毒虫随处可见。“见血封喉”树皮质地坚韧,更因为它毒性强,有良好的防虫功效,于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树种就这样成了护卫身体最好的衣裳。
现在,“见血封喉”已经成为濒危树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们只好取消了用它加工树皮布的计划,
那么,还有哪些树可以为加工树皮布提供树皮呢?
眼见为实
构树仅次于“见血封喉”,也是加工树皮布不错的树种。
我们摄制组赶往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道顺村,找到会用构树加工树皮布的王政记老人。
王政记今年78岁,岁月在他的脸上写满了沧桑,腰板已不再挺拔。3年前,当老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容许自己再亲自制作树皮布时,便开始有意识地向儿子王成传传授这门手艺。在王成传看来,这门手艺毫无用处,内心并不愿意学习,但他还是顺从了老人的心愿。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老阿公无比热情,极力推荐技术更胜一筹的儿子为我们露一手。不过,老人仍然流露出无限的遗憾,因为这门手艺早已失传,老人是根据上一辈人的讲述,自己摸索加工成树皮布的。在上个世纪一段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他凭借这套手艺解决了一家人的穿衣问题。所以老人对树皮布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
王成传带着我们一行人沿着山路向南川河的源头进发。
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荒种地,附近的山林面积大为缩小,只有南川河源头的原始山林里,才可能找到构树。现在当地林业部门对原始山林的保护十分严格,我们此次采访也是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才得以顺利进行。从这种意义上说,树皮布的制作技艺已经名存实亡。
我们在密林中寻找了整整3个小时,才找到了理想的构树。如果说“见血封喉”可能是因为其毒性吸引了黎族先民,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们最初从万树丛中选择构树作为加工树皮布的另一个树种呢?
不管怎样,黎族先民们的智慧的确让人叹服。因为构树具有速生的特性,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一度比较广泛。和“见血封喉”一样,构树皮的纤维很长,韧性极强。相传,蔡伦就是受黎族先民用构树皮制作树皮布的启发而发明造纸的。在后来的造纸工业中,构树也是主要原料之一。
用来制作树皮布的构树,要求其树干粗大,表面光滑,找到这样的构树后,就可以开始加工树皮布了。
扒树皮是第一道工序。只见王成传首先在树干上量出了制作树皮布所需要的长度,再按照需要在树干上下各横划一圈。然后就地砍来一根木棒拍打树干(早期的黎族先民使用的是一种叫“石拍”的工具),通过拍打树干,使树皮与树干的结构松动,便于把一张树皮完整地扒下来。
热带丛林的天气闷热潮湿,不一会儿,王成传已经汗流浃背。拍打20多分钟后,他用砍刀顺着树干在树皮上拉出一道口子,轻而易举地就剥下来一张完整的树皮(图4)。
(4)被扒掉皮的这棵构树露出了白生生的树干
王成传说,扒树皮通常在雨季进行,雨水能让这棵树有机会长出新芽,即便主干枯死,幼苗也可能在五六年后重新长成一株可用之材。
接下来是“修整”。所谓“修整”,就是把刚扒下来的树皮压平,削掉疤节,进行第二次拍打,使表皮与树皮纤维结构松动。拍打过的树皮更易于在水中浸泡清洗,去掉树皮和树胶,只留下树皮纤维。王成传带领我们来到山脚的南川河边,完成了制作过程中耗时最长的这个步骤(图5)。
(5)经过漂洗,树皮初步显露出“布”的模样
漂洗好的树皮还要晒干水分。
然后再进行第三次拍打,如果树皮布不均匀,还要去厚补薄,使它均匀。至此,一块洁白的树皮布才制作完成。树皮布加工好后,缝制成一件衣服就相对比较简单了
千年跨越
随着时代的前进,树皮布毕竟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了。王成传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出于一片孝心,3年前他是不会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的。
虽然王成传不能完全理解树皮布的历史和命运,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作为海南树皮布技艺最年轻的传人,他有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
2005年3月12日,海南省乡土文化展盛大开幕,各族人民身着鲜艳的盛装,展示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这次盛会上,王成传展示了他刚刚制作完成的这件树皮衣,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图6)。
(6)穿着像盔甲一样的树皮衣,王成传显得孔武有力
通过观看树皮衣加工制作的全过程,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祖先的身影,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把最司空见惯的材料——树皮,加工成衣服,他们在风雨中历经难以计数的岁月,在实践中磨砺出数不胜数的智慧,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一史前发明启迪了造纸业的发展,影响了大洋彼岸的文明进程。
海南,这个神奇的宝岛,它保护并保存着树皮布制作的原始文化形态,使它得以跨越千年,接受人们好奇与惊讶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