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从2014年2月18日“清远市邓德坚名师工作室”揭牌,到2018年6月5日,“广东省邓德坚名教师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短短不到四年时间,跻身广东省级名师工作室行列,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成功经验?
近些年,在名师工作室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优秀的团队并非全部由优秀的个人组成,但优秀的团队一定能塑造出优秀的个人。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必须坚持三大境界,即是:理想信念、实践反思、学习提高。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取得进步的主要成功经验。
第一,我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好老师”。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兴衰。我们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教师是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们工作室的学员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才能不断成长,从优秀走向卓越。我们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去引导学生做人”开展工作,坚持个人专业的持续发展,坚持把职业素养作为物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追求,从而为服务学生、发展学校、成就自我奠定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
第二,打造“学习共同体”。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犹如一潭死水,迟早有一天会枯竭。当水枯竭的时候,教师的工作就变成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致力于打造团队“学习共同体”,树立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理念,深耕专业知识的同时,持续更新知识储备,不断进行自我充电。从课堂教学到教育践行,从论文探索到课题研讨,思考与创新同行。
第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育要有理论支撑,更要在实践中落实。名师工作室学员通过不断地钻研学习,将先进教育理念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随着学员对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入,其教书育人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通过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项目的培训和学习,我们从清远市名师工作室迈向了省级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新征程。我们要实现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或取得惊天动地的成绩,而是要在粗劣中发现伟大,平凡中发现神奇,枯燥中发现乐趣,寻常中发现美好,简单中发现奥秘。在这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状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通过自省和反思,进而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的个人成长或自我实现;另一方面是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或其它部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和培训活动,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我们号召每一位工作室学员都要理性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从自然发展走向自觉发展,从理论学习走向教育践行,从学校骨干教师、县市骨干教师到省级骨干教师走向全省名师,最终实现教师个体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完美转身。
2.“扎根山区、聚焦课堂,成就梦想”是广东省邓德坚名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贵工作室”)的理念,请问创立此理念的动力是什么?
“扎根山区”,是我们工作室的理念,其实有着很深的渊源。1990年,我毕业分配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大富中学当教师,这是我教师职业生涯的真正开始,在最初从教的十来年,我深切体会到: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必须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教育信仰,不能简单地把教师职业当成谋生的唯一手段,如果这样,专业成长的生命力将缺乏持续的动力,并为此陷入职业倦怠期。这也是促使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后来,我成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扎根山区,发展自己,带动他人。在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这个平台上,我把“被他人学习”的过程当做梳理、总结和提升自己的一个契机,从而推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突破,不断成长,继续前行。我始终坚持扎根山区,不忘初心,上学生喜欢的课,牢记教育的本真,坚信好老师应不为名所困,做最好的自己,做幸福的老师。
3.据了解,每年您都会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商讨中考物理备考计划,带领初中物理教师参与研修活动,并进行重点课题研究。您能详细讲一下贵工作室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取得过哪些重大成果或者突出成绩吗?
这些年工作室取得的成果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课题方面我个人申报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实践与研究”,温巧老师主持了县级课题“农村学习物理小组合作评价与建设研究”,黄灵万老师主持完成了清远市第十七批重点课题“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近年来,工作室共取得2项市级教学成果奖和2项省级教育创新成果奖。
在教学研究方面,2018年工作室完成编写了《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案例集》。工作室学员共撰写教育教学体会和读书笔记400多篇;在《中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理科考试研究》《广东教学报》《清远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实践与研究》教育专著1部,《体驗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实践与研究》课题成果集1本,《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校本教材2本;出版工作室简报150多期;在工作室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博文400多篇;建立了物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试题资源库等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成果;2019年,工作室成果被《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优秀成果案例》和《中国名师工作室名录》发表。
目前工作室学员已获得县级基本功比赛一、二等奖6人,“一师一优课”县级优课10人,市级优课5人,省级优课3人。
4.贵工作室注重教师培训与考评,请问你们是如何打造教师团队“学习共同体”的?
教师团队“学习共同体”的打造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首先是坚持阅读,共同提升。其一,工作室的学员坚持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教育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基础也是必备,具体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等书目。其二,坚持阅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籍。工作室要求无论是否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师都应阅读这方面的著作,一是为了以后当班主任作准备,二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艺术,为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游刃有余。其三,要订阅关于教育和本学科方面的报刊杂志。工作室购买了300本教育名著及其它教育科研书籍,制订规范的读书计划,要求工作室成员拟定个人读书计划,每人每月至少读一本教育名著,每月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做教育,也要“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教师及时了解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消息,有利于保持教育敏锐性,开阔眼界,拓展格局,提升境界。工作室学员还坚持每学期阅读一本经典名著,如《当代心理学》《当今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等。 其次,我们坚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每堂课,我们处理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作室学员坚持写作,不仅仅写读书笔记,还写反思笔记、教学案例分析等。2014年至今,名师工作室学员撰写读书笔记300多篇。写反思笔记除了可以提高反思的效果之外,还可以增加积累。工作室成员在坚持写反思笔记后,发现思路变得清晰了,思考和认识也更加深刻了。再翻阅时,有的反思笔记可以提醒自己;有的反思笔记可以鼓励自己;有些则可以修改后投稿发表,2018年,工作室完成编写了《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案例集》。如此,反思效果也能获得延伸。我们致力于将名师工作室打造成学习的课堂,不断给予研修教师成长的动力和源泉,引领他们探索智慧教育的真谛。
最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坚持集体磨课。在展示活动期间,始终坚持全员参与,集体备课、磨课,虚心听课,用心反思,积极开展问题研讨。在一次次的听课、反思、研讨活动过程中,大家都能深刻感到:开展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授课教师获益,工作室全体学员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能力也会获得提升。磨课,让每一节课从校级优课到县级优课再到市级、省级优课,都经历从实践到反思,再从反思到实践的螺旋式、反复演练、打磨过程。
5.据了解,贵工作室多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请问初衷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下活动取得的成果?
“送课下乡”初衷源自工作室“扎根山区、聚焦课堂,成就梦想”的理念。工作室成立以来,承担各类培训30 场次,培训广东省骨干教师跟岗学习15人、培训市、县骨干教师150多人。2017年12月到2019年12月期间,进行课堂教学直播50多节。工作室成员分别到清远市、阳江市、潮州市、肇庆封开、佛山市、河源市、韶关乳源、陕西省、江西省、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成都、山东青岛等地进行教学示范展示,实现“走遍连山、走出清远、走向广东、迈向全国”的目标。工作室先后在连山中学、重庆渝北中学、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高级中学、连山永和初级中学、連南民族初级中学、连山福堂初级中学、连山上帅中心校、连州北山中学、英德西牛中学、佛冈职业技术学校、连山禾洞中心校、连山民族中学、连州龙坪中学、连山太保中心学校、连南香坪中心校、封开县莲都中学、南丰镇侯村初级中学、韶关市乳源民族初级中学、珠海市斗门区第四中学等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引领山区教师走上提质之路,在教育特色化、教师专业化、教学信息化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6.贵工作室今年入选5月27日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师工作室名录》,请谈谈您的感想。
名师工作室,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的事物。名师工作室建设,是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名师工作室名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展示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成果的大型文献,其旨在记录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历史、交流名师工作室的经验、推动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评选面向全国,竞争激烈,经过层层遴选,入选的工作室都必须有很强的实力,如,科学有序的规划、扎实有效的科研、优异突出的成绩等才能终颖而出,是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中的佼佼者。被入选,是对我们工作室的一个肯定和鼓舞,全体工作室成员都为此感到自豪、欣慰,但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鼓励我们继续向前努力。借此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加入我们的队伍,实现共同成长!
(本报通讯员
近些年,在名师工作室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优秀的团队并非全部由优秀的个人组成,但优秀的团队一定能塑造出优秀的个人。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必须坚持三大境界,即是:理想信念、实践反思、学习提高。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取得进步的主要成功经验。
第一,我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好老师”。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兴衰。我们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教师是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们工作室的学员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才能不断成长,从优秀走向卓越。我们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去引导学生做人”开展工作,坚持个人专业的持续发展,坚持把职业素养作为物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追求,从而为服务学生、发展学校、成就自我奠定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
第二,打造“学习共同体”。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犹如一潭死水,迟早有一天会枯竭。当水枯竭的时候,教师的工作就变成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致力于打造团队“学习共同体”,树立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理念,深耕专业知识的同时,持续更新知识储备,不断进行自我充电。从课堂教学到教育践行,从论文探索到课题研讨,思考与创新同行。
第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育要有理论支撑,更要在实践中落实。名师工作室学员通过不断地钻研学习,将先进教育理念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随着学员对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入,其教书育人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通过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项目的培训和学习,我们从清远市名师工作室迈向了省级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新征程。我们要实现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或取得惊天动地的成绩,而是要在粗劣中发现伟大,平凡中发现神奇,枯燥中发现乐趣,寻常中发现美好,简单中发现奥秘。在这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状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通过自省和反思,进而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的个人成长或自我实现;另一方面是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或其它部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和培训活动,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我们号召每一位工作室学员都要理性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从自然发展走向自觉发展,从理论学习走向教育践行,从学校骨干教师、县市骨干教师到省级骨干教师走向全省名师,最终实现教师个体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完美转身。
2.“扎根山区、聚焦课堂,成就梦想”是广东省邓德坚名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贵工作室”)的理念,请问创立此理念的动力是什么?
“扎根山区”,是我们工作室的理念,其实有着很深的渊源。1990年,我毕业分配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大富中学当教师,这是我教师职业生涯的真正开始,在最初从教的十来年,我深切体会到: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必须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教育信仰,不能简单地把教师职业当成谋生的唯一手段,如果这样,专业成长的生命力将缺乏持续的动力,并为此陷入职业倦怠期。这也是促使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后来,我成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扎根山区,发展自己,带动他人。在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这个平台上,我把“被他人学习”的过程当做梳理、总结和提升自己的一个契机,从而推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突破,不断成长,继续前行。我始终坚持扎根山区,不忘初心,上学生喜欢的课,牢记教育的本真,坚信好老师应不为名所困,做最好的自己,做幸福的老师。
3.据了解,每年您都会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商讨中考物理备考计划,带领初中物理教师参与研修活动,并进行重点课题研究。您能详细讲一下贵工作室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取得过哪些重大成果或者突出成绩吗?
这些年工作室取得的成果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课题方面我个人申报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实践与研究”,温巧老师主持了县级课题“农村学习物理小组合作评价与建设研究”,黄灵万老师主持完成了清远市第十七批重点课题“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近年来,工作室共取得2项市级教学成果奖和2项省级教育创新成果奖。
在教学研究方面,2018年工作室完成编写了《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案例集》。工作室学员共撰写教育教学体会和读书笔记400多篇;在《中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理科考试研究》《广东教学报》《清远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实践与研究》教育专著1部,《体驗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实践与研究》课题成果集1本,《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校本教材2本;出版工作室简报150多期;在工作室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博文400多篇;建立了物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试题资源库等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成果;2019年,工作室成果被《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优秀成果案例》和《中国名师工作室名录》发表。
目前工作室学员已获得县级基本功比赛一、二等奖6人,“一师一优课”县级优课10人,市级优课5人,省级优课3人。
4.贵工作室注重教师培训与考评,请问你们是如何打造教师团队“学习共同体”的?
教师团队“学习共同体”的打造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首先是坚持阅读,共同提升。其一,工作室的学员坚持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教育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基础也是必备,具体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等书目。其二,坚持阅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籍。工作室要求无论是否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师都应阅读这方面的著作,一是为了以后当班主任作准备,二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艺术,为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游刃有余。其三,要订阅关于教育和本学科方面的报刊杂志。工作室购买了300本教育名著及其它教育科研书籍,制订规范的读书计划,要求工作室成员拟定个人读书计划,每人每月至少读一本教育名著,每月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做教育,也要“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教师及时了解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消息,有利于保持教育敏锐性,开阔眼界,拓展格局,提升境界。工作室学员还坚持每学期阅读一本经典名著,如《当代心理学》《当今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等。 其次,我们坚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每堂课,我们处理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作室学员坚持写作,不仅仅写读书笔记,还写反思笔记、教学案例分析等。2014年至今,名师工作室学员撰写读书笔记300多篇。写反思笔记除了可以提高反思的效果之外,还可以增加积累。工作室成员在坚持写反思笔记后,发现思路变得清晰了,思考和认识也更加深刻了。再翻阅时,有的反思笔记可以提醒自己;有的反思笔记可以鼓励自己;有些则可以修改后投稿发表,2018年,工作室完成编写了《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案例集》。如此,反思效果也能获得延伸。我们致力于将名师工作室打造成学习的课堂,不断给予研修教师成长的动力和源泉,引领他们探索智慧教育的真谛。
最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坚持集体磨课。在展示活动期间,始终坚持全员参与,集体备课、磨课,虚心听课,用心反思,积极开展问题研讨。在一次次的听课、反思、研讨活动过程中,大家都能深刻感到:开展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授课教师获益,工作室全体学员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能力也会获得提升。磨课,让每一节课从校级优课到县级优课再到市级、省级优课,都经历从实践到反思,再从反思到实践的螺旋式、反复演练、打磨过程。
5.据了解,贵工作室多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请问初衷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下活动取得的成果?
“送课下乡”初衷源自工作室“扎根山区、聚焦课堂,成就梦想”的理念。工作室成立以来,承担各类培训30 场次,培训广东省骨干教师跟岗学习15人、培训市、县骨干教师150多人。2017年12月到2019年12月期间,进行课堂教学直播50多节。工作室成员分别到清远市、阳江市、潮州市、肇庆封开、佛山市、河源市、韶关乳源、陕西省、江西省、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成都、山东青岛等地进行教学示范展示,实现“走遍连山、走出清远、走向广东、迈向全国”的目标。工作室先后在连山中学、重庆渝北中学、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高级中学、连山永和初级中学、連南民族初级中学、连山福堂初级中学、连山上帅中心校、连州北山中学、英德西牛中学、佛冈职业技术学校、连山禾洞中心校、连山民族中学、连州龙坪中学、连山太保中心学校、连南香坪中心校、封开县莲都中学、南丰镇侯村初级中学、韶关市乳源民族初级中学、珠海市斗门区第四中学等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引领山区教师走上提质之路,在教育特色化、教师专业化、教学信息化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6.贵工作室今年入选5月27日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师工作室名录》,请谈谈您的感想。
名师工作室,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的事物。名师工作室建设,是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名师工作室名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展示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成果的大型文献,其旨在记录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历史、交流名师工作室的经验、推动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评选面向全国,竞争激烈,经过层层遴选,入选的工作室都必须有很强的实力,如,科学有序的规划、扎实有效的科研、优异突出的成绩等才能终颖而出,是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中的佼佼者。被入选,是对我们工作室的一个肯定和鼓舞,全体工作室成员都为此感到自豪、欣慰,但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鼓励我们继续向前努力。借此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加入我们的队伍,实现共同成长!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