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之巅的秦东遥望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z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关中牛副主席,主持人李文君女士,各位老师和朋友:
  大家好!
  我是《陕西文学》杂志主编张铖,今晚我和本刊副主编李印功一起,很高兴参与渭南小说界平台———探讨《陕西文学》杂志所发表的两篇小说,对朋友们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深表感谢。文学的力量,使我们消除分歧,义无反顾地走到一起,在这神圣的殿堂里,除去喧嚣,滤清尘埃,蓬勃心智。这是文学人的盛宴!
  《陕西文学》杂志,由陕西省高校系统主办,创刊八年,因为不是体制内期刊,没有经费支持,我们一直游走在大河的边沿。当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学日益妖娆多姿,遥望汪洋恣肆的大海,我们不免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叹,但是被背后的力量推动着,被文学的圣火燃烧着,我们没有不去坚持爬山的理由,任何懈怠和退缩,都是对丰饶的汉语言文学传统的亵渎和不敬。本刊立足秦地,面向全国,欣赏名家,不薄新人。《陕西文学》杂志的大量稿件,几乎都出自中青年作者,尽管来稿每月上万,沙里澄金,新人新作,仍然会有耀眼的光芒。我想起了一句老话: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本次研讨的文学新人雨潇的两篇小说,就是本刊编辑,在众多的来稿中发现的,这两篇小说能够被大家认可,口口相传,是作者在文学这条艰辛道路上,持续努力的结果,当然也有编辑们大草原上相马的眼力。雨潇的小说,尽管还有写实不足和虚妄的东西,但她喷薄欲出的书写潜能,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愿景。
  作为《陕西文学》主编,每期签发用稿,只看作品,不看名姓,至于作者面孔,自然模糊不清。我们不以人取文,也不会以文取人。文学书写有许多不确定性———即就是大作家,名家,不熟悉生活,不了解人物,脱离现实一味去构想,信马由缰,肯定写不出好作品。
  《陕西文学》最新一期,集中编发了三位新人的小說。头条特稿,马雪宁的三篇小说,她是九零后,正在高校读研;再一个是敖来,八零后,推出了他两篇小说;第三位是雨潇,刊发两篇。一期纯文学杂志,连续推出三四位新人,这是作者的书写实力,也彰显了本刊的文学自信。《陕西文学》杂志,有省内高校优质资源的支撑,艺术积淀和文化底蕴,有目共睹。
  也许是渭南籍的缘故吧,我和李印功先生,一直注视着故乡文学的发展,关注着文学新人的持续冒出,私底里有个情结,在不影响杂志整体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推介渭南新人。秦东这片沃野,三河横流或交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史圣“无韵之离骚”引领,文学的珠穆朗玛高峰,必将崛起于华山之巅!
  最后,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期待渭南和各地文学界朋友,喜欢《陕西文学》,多多关注,不吝赐稿。
  谢谢大家!
  陕西文学张铖
  2019年5月1日
其他文献
老龙家  昔日平静的小院,在这个傍晚,突然间,就有了某种庄严的味道。这种味道,主要是表现在空气中。老龙佝偻着背,拿着扫帚在无声无息地打扫着院子,不一会,他的汗就下来了,满脸的沟壑,用袖子随手一抹,却怎么样也抹不干净,抹了,还继续往外冒,就像是遇着了一口泉眼,无穷无尽的样子,老是大汗淋漓的。平时可不这样,今天是怎么了?是不是自己真的老不中用了,扫点地就这样艰难?老老龙就坐在凳子上,喘口气再说。说是喘
期刊
邰城镇坐落在西安和宝鸡之间,早年间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说:“东扶风,西扶风,两个扶风夹邰城,邰城有个上阁寺,把天磨得咯吱吱。”所谓东扶风,指的是兴平县,所谓西扶风,指的是扶风、凤翔一带,邰城县的治所就在邰城镇,夹在扶风县和兴平县中间。  邰城镇有九街十八巷,一条南北大街主道上满是各类店铺;大学街和东街上有县政府、县党部、警察局。县城大部分人的一生就是在这几条街巷中度过的,而这九街十八巷就是很多人一生
期刊
小寒  风在山顶盘旋,夹着雪花  一层一层往下泼。  半山腰還能见到灰影,山底  白得一无是处。  一垅白菜被大雪深埋,但它们  并未真正地死去。  它们包藏一场大雪送来的锦囊,  在冰雪中酿蜜。  那一年,大雪封山。母亲叫我去坡地  砍一担白菜过年。  雪地里,两只野兔朝我张望。  我留下一棵。那一年,  白菜没有把一场大雪带回家,  它们救了我的命。  以至于,我每次见到白菜  就像见到故乡来
期刊
上南岳  万物都在草木更加深入  和盘托出的旭日无人私占  磨境台上苍松正在指引鸟群  仿佛老男人安顿小女人  奇光异闪没一点千岁寒  寺庙无故香火进入阳光不照之地  世代的香客被白云忽悠  他们在半空飘浮虔诚地仰望着  令异乡的灵魂震颤  草木不语悬崖隐喻  一座山有一座山的宪法  此刻南天门成了众人心中的头条  攀登的路上陌生人走在一起  相互倾诉如同灵魂消遣  他们结伴怀着起伏不定的愿望  
期刊
布谷鸟飞过  我想,布谷鸟一定是无限接近  天空,再返回大地  此时阳光金黄,完美无比  此时我的眼睛深深饮着  最后的春光  直到一棵橙子  坐果  直到布谷鸟飞过  消失于寂寥  它们远了,春  在每一个果实中跳动  它是绿色的  留下梦和有缝隙的光影  这对我有什么意义  我站着  听它飞远时大声地唤着自己  布谷,布谷……  卷耳  荠菜。黄鹌菜。鱼腥草。白花菜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期刊
化整为零  所有该安放的都安放在  本来的地方。瞧不出任何破绽  风,土,建筑,树木  雨水也如约而至。悬针  刺向平滑如镜的大河,痛点  随即失去重心,杳无踪迹  若有若无的灵魂在空中飞舞  一切从未发生,一切发生  等于消失,一切的一切  合在一起叫做肉身  分开叫做灵魂  靜  凝固的是一帧断了指针的风景  纹丝不动,时间就此停滞  连带声音一同消失  万物沸腾在另一处真空地带  而我听不见
期刊
公元一九七九年盛夏,我和二位好友一起游览了道教圣地武当山。  相对人生的倥偬和迷惘,那的确是一次奇之又奇的经历。  当然,它绝非是南柯一梦,更与黄梁之炊无缘,它自有其亦真亦幻之志。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然是大道理。然而,逝则非逝,不舍即舍。四十年前一段仓忙的游踪,历经岁月刻剥而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之中闪耀,那骨突于无尽一般之中的平淡,即可证其不灭不寂的无量之力。  我的家乡老河口,隔汉
期刊
在蒙自的意境里  我喜欢蛰居在蒙自,宿命里的蓝天  把每个季节烘焙得格外香甜  像过桥米线。像石榴花开  像新安古韵。像百年碧色寨  在流淌的慢时光里。锁住白霜  高亢成记忆中一些经典名字的亮度  在时空的速度里,在蒙自方言的屋檐下  川渝话、东北话、江浙话、赣闽话  甚至相遇港澳台和外国话  把城市的表情修饰得生动起来  当我们谈论改革开放这个话题的时候  天马路。银河路。红河大道  尼苏小镇。
期刊
王成祥的长篇小说《黑与红》就要付梓出版了,这不仅是作者本人的成果,也是中国煤矿文学的重要收获,作品是直接表现煤矿工人生存、生活状态的现实主义题材。里里外外浸润着劳动者的汗水,荡漾着浓郁的煤香。正能量,原汁味,有故事,符合大众读者特别是煤矿读者的口味,也符合接地气讴歌劳动者的新时代要求。我对此表示衷心祝贺。  乍看书名《黑与红》,感觉眼熟,因为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叫《红与黑》,
期刊
毗卢之境  山里还有更深的山。每一条小路  写满暗喻,有缘之人  都可能接近传说中的神仙  风带着隐语扑面而来。清凉阵阵  衡山神秘而辽阔。蝉鸣激越  这些高处的歌者,永远清一色的梵音  “一切终成过往。勿如放下”  石头般慢慢长大的树,寂寥  如星辰。从不知道生死、轮回的  晨昏和尘世间四季起伏  南岳雨夜  夜的海,深不可测。可是它究竟有多深  不断爬升的七十二峰,始终没有浮出水面  风,缓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