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从收入结构、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现状:农民收入中71%由家庭经营性收入构成,工资性收入占比不足,财产性收入仍有提升空间,转移性收入水平偏低;2001~2015年农民收入整体上呈波动增长态势,自2011年起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省内一些市区相比仍较低;城乡收入绝对差呈现逐年上涨态势,但城乡收入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出人均耕地面积、劳动力比重、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农户兼业化程度、生产资料支出、农产品产量、能否上网这8个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等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 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1-187-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of farmers’ income in Qiqihar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income structure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levels: 71% of farmers’ income consists of household business income, wage income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growth, property income still has room for improvement, metastatic income level is low; during 2001-2015, farmers’ income has been increasing, but with fluctuation, and it has been higher than the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average since 2011, but still lower than other urban areas in the province; absolute devi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rose year by year, while the urban-rural income ratio decreased with fluctuation. In terms of the factors, it came to the conclusion by utilizing the method of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at arable land per capita,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bor force, the proportion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education level of workforce, farmers of concurrent-business, production expenses, farm yield, whether access to the Internet, these eight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farmers’ incom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it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like promoting the scale management appropriately,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improving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aising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carrying out agricultural skills training.
Key words Qiqihar; Farmers’ income; Influencing factors; Linear regression
我國是农业生产大国,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基础支撑在于农业。而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集中体现在农民收入问题上,农民收入水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是开拓农村市场、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条件[1]。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难点和重点都在于农民增收[2]。农民收入问题又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居民收入成为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
齐齐哈尔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2014年实现农产品总产1 150万t,占全省农产品总产的18.4%,全市现有耕地240.00万hm2、草原55.07万hm2,林地54.92万hm2,水域36.67万hm2。从理论上讲,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应该得到保障,其收入水平应该处于省内较高水平。但事实却相反,与省内其他市区相比,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把握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到一条促进齐齐哈尔市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道路。
1 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现状描述
齐齐哈尔市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省(自治区)交汇处,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区域面积达4.25万km2,辖8县7区,总人口570万,其中市区人口150万。 1.1 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结构
农民收入按收入性质可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4部分。根据笔者对齐齐哈尔市3个样本村的调研数据,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主导地位。齐齐哈尔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4 832元,其中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约10 484元,占总收入比重为71%;人均工资性收入约2 435元,占比16%。与家庭经营性收入相比,其仍有很大增长空间;财产性收入约1 375元,转移性收入约538元。相比之下,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9%和4%。
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14年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结构为:工资性收入占比21%;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63%;财产性收入占比5%;转移性收入占比11%。从收入构成所占比重来看,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低于省内平均水平5%;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已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转移支付收入占比低于黑龙江省7%。总体来看,齐齐哈尔市农民的收入结构仍需优化。
从家庭经营性收入构成来看,齐齐哈尔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第一产业,这与齐齐哈尔市自身是省内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性质密不可分。根据调查数据,齐齐哈尔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89.5%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收入所占份额仅为10.5%。相比之下,第二、三产业收入占比偏低,说明非农收入仍旧不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
综上,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目前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所占比重达71%,且第一产业收入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占比不足2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齐齐哈尔市农民工资收入水平有待提高,且增长潜力较大;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为9%,已高于省内平均水平,但仍存在一定上升空间;而人均转移性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具有一定提升潜力。总体上农民收入结构仍需调整优化。
1.2 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水平 2001~2015年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水平在总体上呈波动上升态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 484.5元上升到2015年的12 106.0元,增长了约7.15倍(表1)。按农民收入增长率变化可将农民收入增长进程划为4个阶段。第一,波动增长阶段(2001~2005年):农民收入处于一年下降一年增长的波动状态,2003年农民收入水平为1 093.7元,是近几年的最低值,相比2002年下降了41%,至2005年又增长至2 455.9元,可见农民收入的稳定性较差。第二,缓慢增长阶段(2006~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相对缓慢,2006年和2007年农民收入分别为2 595.6元和2 752.8元,共增长了157.2元,这两年的增长率基本稳定在6%左右。第三,快速增长阶段(2008~2010年):农民收入表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农民收入为4 031.6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46.5%。至2010年农民收入达到6 125.0元,共增长2 093.4元。第四,稳定增长阶段(2011~2015年):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稳定,截至2015年共增长了4 433.8元,基本保持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2015年农民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但增长率稍有下降。
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还需通过对比来做出界定,其与黑龙江省、全国农民收入的比较情况见表2。2010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直低于全省和全国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增长趋势不明显。2010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6元,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趋势逐渐明显,一直处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与两者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2015年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达12 106元,全国农民收入为10 772元,其收入差距已扩大到1 334元。
2014年黑龙江省内各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14年齊齐哈尔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在省内各市区中排名11,处于较低水平,其与排名第一的绥芬河市之间的收入差距为4 134元。对比之下,齐齐哈尔市需做出更多改善。
综上,2001~2015年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来整体上呈波动增长态势,200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增长率较高。自2011年起一直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且与二者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但与省内其他市区相比仍较低。
1.3 齐齐哈尔市城乡收入差距
2001~2015年齐齐哈尔市城乡收入对比情况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2001~2015年齐齐哈尔市城乡收入绝对差逐年上涨,由3 257.9元扩大至10 916.0元,期间仅在2004年稍有减少,总体上呈不断扩大态势。从城乡收入比来看,其总体呈先升后降态势,可划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3年)持续上升,城乡收入比由2001年的3.2持续上升至2003年的5.3;第二阶段(2004~2015年)波动下降,这一阶段城乡收入比虽有波动,但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3.2下降到2015年的1.9。按照国际经验,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不应超过2∶1,齐齐哈尔市自2011年开始达到这一标准,并保持稳定态势。
由表4可知,总体上看,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小,曲线相对平缓。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在2008年以前波动较大,期间几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但都没有保持住优势。2008年以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实现反超,且比较稳定。至2014年农民收入增长率实现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而2015年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稍有下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1.2个百分点。
综上,齐齐哈尔市城乡收入仍存在一定差距,城乡收入绝对差在2015年已扩大至10 916元,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但城乡收入比在总体上呈波动下降态势,2015年城乡收入比为1.9,已进入城乡收入比小于2的阶段。从收入增长率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率在2008年以前波动相对较大,不具备优势;2008年以后反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且与其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2 齊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2.1 调查方法与样本选取
在齐齐哈尔市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对市内几个村域的农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与农民的访谈,了解当地具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此次调查选取了齐齐哈尔市华民乡3个样本村进行调查,分别为东大黑村、西治安村和克木克村,共发放问卷202份,收集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有效率为98.51%。
2.2 样本数据描述与分析
从样本农民受教育程度来看,78.4%的农民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小学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的农民所占比重较少,分别为10.6%和11%。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学历为高中及以上的农民平均收入水平达17 956.3元,而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农民平均收入水平最低,为11 111.7元(表5),与前者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为6 844.6元。可见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平均收入呈正向相关关系。
家庭劳动力比重指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占家庭总人口的比重,从样本数据来看,大多数农户家庭劳动力比重为50%~75%,样本数为110,占样本总体的55.3%。家庭劳动力比重在25%以下的农户最少,占比3.5%(表6)。同时可看出农户家庭劳动力比重越大,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农户家庭劳动力比重与平均收入呈正方向变化。
从样本农民健康状况来看,健康状况很好的农民最多,占比63.3%;其次是健康状况一般的农民,占比29.7%;健康状况较差和很差的农民所占比重较少,均在5%以下(表7)。农民健康状况越好,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可见劳动力身体健康状况与平均收入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从样本农民占有耕地面积来看,多数农户占有耕地面积在1.33 hm2以下,耕种土地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农户较少,仅占样本总体的12.6%,可见农户仍普遍采取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方式,经营规模狭小。而农户占有耕地面积越大,平均收入水平越高,耕地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农民,其平均收入水平达26 588.1元(表8),与耕地面积[5.33,6.67)hm2的农户相比,平均收入水平提高了10 187.4元。说明农民占有耕地面积对其平均收入有正向影响。
从样本农户家中是否保有农机具的情况来看,家中有农机具的农户占样本总体49.7%;家中无农机具的农户占比50.3%。前者农户的平均收入水平为17 352元,后者农户的平均收入水平为12 336.8元(表9)。可见,农户家庭持有农机具,提高机械化水平对提高农户平均收入有一定促进作用。
综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比重、健康状况、占有耕地面积、是否保有农机具等5个影响因素,对农民平均收入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3 基于线性回归方法的实证分析
2.3.1 模型选取。
该研究分析是针对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目的是找出影响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并确定各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因此选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具体形式如下:
Y=C+ni=1βixi+ε
2.3.2 变量选取。
由于此处是针对截面数据进行分析,自然资源和政策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未将这些因素纳入模型。结合调研数据情况,最终确定8个解释变量(表10)。
2.3.3 数据获取。
数据根据笔者对齐齐哈尔市3个样本村进行调研所获得的199份有效调查问卷整理所得,基本满足模型分析的需要。
2.3.4 数据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系数(表11)。
2.3.5 结果讨论。
模型的R2为0.720,调整后的R2为0.708,拟合效果较好。F=61.029,P<0.001,通过F检验,说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了t检验,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与假设基本一致。最终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Y=-5 252.320+621.793X1+3 516.420X2+3 803.686X3+1 949.312X4+2 472.822X5-0.186X6+0.142X7+1 718.752X8+ε
可见,模型中的8个影响因素均对农民收入呈显著作用。其中,生产资料支出对农民收入起到负向作用,这是因为样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兼业程度较高,主要收入来源在非农产业,农业生产资料支出很少,但与收入完全来自于务农的农民相比,他们可获得更高的纯收入;另外7个因素均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作用。通过比较各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可知这8个因素中,生产资料支出、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劳动力比重和兼业化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相对较大;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是否能上网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3 对策与建议
3.1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性收入是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所占比重达71%,其主要来自于务农收入。实现这部分收入的平稳增长,需要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农民目前还是选择传统家庭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只有少数农民选择加入农民合作社,存在耕地细碎化和经营规模狭小的问题,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农民合作社的具体功能和覆盖范围有限,运行效率较低,农户对其信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一方面需要引导、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效率,并强化其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普及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知识,打消农民心中的顾虑。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以此来保障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3.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工资收入增长
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而近几年这两者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为前者有所下降,后者有所上升,非农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二、三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变得显著[3]。而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进而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并能够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带动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使农民收入结构趋于合理化与多元化。因此需要鼓励农产品加工厂等村镇企业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选择,进而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
3.3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民理财意识
由调研数据可知,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为9%,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4]。目前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广大农民进行金融投资的方式大多是储蓄存款和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在农村地区较为广泛,但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很多农民不仅没有因此获得利息收入,还承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广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提高广大农民的理财意识,让农民有更多选择来提高财产性收入。
3.4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保障转移支付收入
调研得知,齐齐哈尔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约53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其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大多数农户的转移性收入来自于粮食直补,只有少数农户可获得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保障农民转移支付收入,一方面需加大直接补贴力度,适当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种类和范围,将更多适用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并扩大良种补贴涉及的农作物种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根据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幅度来增加补贴。
3.5 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充农村人力资本
农民受教育水平是反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关键指标,也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的重要因素。农户向非农产业转移与其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5]。齐齐哈尔市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平均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农民就业选择严重受限。因此需要重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有必要针对农民定期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带动农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柯炳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5-30.
[2] 张紅宇,张海阳,李伟毅,等.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3(4):9-14.
[3] 张凤龙,臧良.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07(7):2-5.
[4] 毕骏.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析及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266-268.
[5] 张云芳.定西市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39.
关键词 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1-187-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of farmers’ income in Qiqihar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income structure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levels: 71% of farmers’ income consists of household business income, wage income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growth, property income still has room for improvement, metastatic income level is low; during 2001-2015, farmers’ income has been increasing, but with fluctuation, and it has been higher than the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average since 2011, but still lower than other urban areas in the province; absolute devi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rose year by year, while the urban-rural income ratio decreased with fluctuation. In terms of the factors, it came to the conclusion by utilizing the method of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at arable land per capita,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bor force, the proportion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education level of workforce, farmers of concurrent-business, production expenses, farm yield, whether access to the Internet, these eight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farmers’ incom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it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like promoting the scale management appropriately,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improving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aising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carrying out agricultural skills training.
Key words Qiqihar; Farmers’ income; Influencing factors; Linear regression
我國是农业生产大国,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基础支撑在于农业。而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集中体现在农民收入问题上,农民收入水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是开拓农村市场、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条件[1]。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难点和重点都在于农民增收[2]。农民收入问题又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居民收入成为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
齐齐哈尔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2014年实现农产品总产1 150万t,占全省农产品总产的18.4%,全市现有耕地240.00万hm2、草原55.07万hm2,林地54.92万hm2,水域36.67万hm2。从理论上讲,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应该得到保障,其收入水平应该处于省内较高水平。但事实却相反,与省内其他市区相比,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把握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到一条促进齐齐哈尔市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道路。
1 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现状描述
齐齐哈尔市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省(自治区)交汇处,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区域面积达4.25万km2,辖8县7区,总人口570万,其中市区人口150万。 1.1 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结构
农民收入按收入性质可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4部分。根据笔者对齐齐哈尔市3个样本村的调研数据,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主导地位。齐齐哈尔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4 832元,其中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约10 484元,占总收入比重为71%;人均工资性收入约2 435元,占比16%。与家庭经营性收入相比,其仍有很大增长空间;财产性收入约1 375元,转移性收入约538元。相比之下,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9%和4%。
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14年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结构为:工资性收入占比21%;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63%;财产性收入占比5%;转移性收入占比11%。从收入构成所占比重来看,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低于省内平均水平5%;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已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转移支付收入占比低于黑龙江省7%。总体来看,齐齐哈尔市农民的收入结构仍需优化。
从家庭经营性收入构成来看,齐齐哈尔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第一产业,这与齐齐哈尔市自身是省内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性质密不可分。根据调查数据,齐齐哈尔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89.5%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收入所占份额仅为10.5%。相比之下,第二、三产业收入占比偏低,说明非农收入仍旧不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
综上,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目前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所占比重达71%,且第一产业收入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占比不足2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齐齐哈尔市农民工资收入水平有待提高,且增长潜力较大;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为9%,已高于省内平均水平,但仍存在一定上升空间;而人均转移性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具有一定提升潜力。总体上农民收入结构仍需调整优化。
1.2 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水平 2001~2015年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水平在总体上呈波动上升态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 484.5元上升到2015年的12 106.0元,增长了约7.15倍(表1)。按农民收入增长率变化可将农民收入增长进程划为4个阶段。第一,波动增长阶段(2001~2005年):农民收入处于一年下降一年增长的波动状态,2003年农民收入水平为1 093.7元,是近几年的最低值,相比2002年下降了41%,至2005年又增长至2 455.9元,可见农民收入的稳定性较差。第二,缓慢增长阶段(2006~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相对缓慢,2006年和2007年农民收入分别为2 595.6元和2 752.8元,共增长了157.2元,这两年的增长率基本稳定在6%左右。第三,快速增长阶段(2008~2010年):农民收入表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农民收入为4 031.6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46.5%。至2010年农民收入达到6 125.0元,共增长2 093.4元。第四,稳定增长阶段(2011~2015年):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稳定,截至2015年共增长了4 433.8元,基本保持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2015年农民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但增长率稍有下降。
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还需通过对比来做出界定,其与黑龙江省、全国农民收入的比较情况见表2。2010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直低于全省和全国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增长趋势不明显。2010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6元,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趋势逐渐明显,一直处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与两者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2015年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达12 106元,全国农民收入为10 772元,其收入差距已扩大到1 334元。
2014年黑龙江省内各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14年齊齐哈尔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在省内各市区中排名11,处于较低水平,其与排名第一的绥芬河市之间的收入差距为4 134元。对比之下,齐齐哈尔市需做出更多改善。
综上,2001~2015年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来整体上呈波动增长态势,200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增长率较高。自2011年起一直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且与二者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但与省内其他市区相比仍较低。
1.3 齐齐哈尔市城乡收入差距
2001~2015年齐齐哈尔市城乡收入对比情况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2001~2015年齐齐哈尔市城乡收入绝对差逐年上涨,由3 257.9元扩大至10 916.0元,期间仅在2004年稍有减少,总体上呈不断扩大态势。从城乡收入比来看,其总体呈先升后降态势,可划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3年)持续上升,城乡收入比由2001年的3.2持续上升至2003年的5.3;第二阶段(2004~2015年)波动下降,这一阶段城乡收入比虽有波动,但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3.2下降到2015年的1.9。按照国际经验,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不应超过2∶1,齐齐哈尔市自2011年开始达到这一标准,并保持稳定态势。
由表4可知,总体上看,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小,曲线相对平缓。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在2008年以前波动较大,期间几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但都没有保持住优势。2008年以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实现反超,且比较稳定。至2014年农民收入增长率实现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而2015年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稍有下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1.2个百分点。
综上,齐齐哈尔市城乡收入仍存在一定差距,城乡收入绝对差在2015年已扩大至10 916元,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但城乡收入比在总体上呈波动下降态势,2015年城乡收入比为1.9,已进入城乡收入比小于2的阶段。从收入增长率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率在2008年以前波动相对较大,不具备优势;2008年以后反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且与其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2 齊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2.1 调查方法与样本选取
在齐齐哈尔市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对市内几个村域的农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与农民的访谈,了解当地具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此次调查选取了齐齐哈尔市华民乡3个样本村进行调查,分别为东大黑村、西治安村和克木克村,共发放问卷202份,收集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有效率为98.51%。
2.2 样本数据描述与分析
从样本农民受教育程度来看,78.4%的农民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小学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的农民所占比重较少,分别为10.6%和11%。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学历为高中及以上的农民平均收入水平达17 956.3元,而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农民平均收入水平最低,为11 111.7元(表5),与前者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为6 844.6元。可见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平均收入呈正向相关关系。
家庭劳动力比重指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占家庭总人口的比重,从样本数据来看,大多数农户家庭劳动力比重为50%~75%,样本数为110,占样本总体的55.3%。家庭劳动力比重在25%以下的农户最少,占比3.5%(表6)。同时可看出农户家庭劳动力比重越大,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农户家庭劳动力比重与平均收入呈正方向变化。
从样本农民健康状况来看,健康状况很好的农民最多,占比63.3%;其次是健康状况一般的农民,占比29.7%;健康状况较差和很差的农民所占比重较少,均在5%以下(表7)。农民健康状况越好,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可见劳动力身体健康状况与平均收入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从样本农民占有耕地面积来看,多数农户占有耕地面积在1.33 hm2以下,耕种土地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农户较少,仅占样本总体的12.6%,可见农户仍普遍采取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方式,经营规模狭小。而农户占有耕地面积越大,平均收入水平越高,耕地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农民,其平均收入水平达26 588.1元(表8),与耕地面积[5.33,6.67)hm2的农户相比,平均收入水平提高了10 187.4元。说明农民占有耕地面积对其平均收入有正向影响。
从样本农户家中是否保有农机具的情况来看,家中有农机具的农户占样本总体49.7%;家中无农机具的农户占比50.3%。前者农户的平均收入水平为17 352元,后者农户的平均收入水平为12 336.8元(表9)。可见,农户家庭持有农机具,提高机械化水平对提高农户平均收入有一定促进作用。
综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比重、健康状况、占有耕地面积、是否保有农机具等5个影响因素,对农民平均收入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3 基于线性回归方法的实证分析
2.3.1 模型选取。
该研究分析是针对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目的是找出影响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并确定各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因此选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具体形式如下:
Y=C+ni=1βixi+ε
2.3.2 变量选取。
由于此处是针对截面数据进行分析,自然资源和政策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未将这些因素纳入模型。结合调研数据情况,最终确定8个解释变量(表10)。
2.3.3 数据获取。
数据根据笔者对齐齐哈尔市3个样本村进行调研所获得的199份有效调查问卷整理所得,基本满足模型分析的需要。
2.3.4 数据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系数(表11)。
2.3.5 结果讨论。
模型的R2为0.720,调整后的R2为0.708,拟合效果较好。F=61.029,P<0.001,通过F检验,说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了t检验,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与假设基本一致。最终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Y=-5 252.320+621.793X1+3 516.420X2+3 803.686X3+1 949.312X4+2 472.822X5-0.186X6+0.142X7+1 718.752X8+ε
可见,模型中的8个影响因素均对农民收入呈显著作用。其中,生产资料支出对农民收入起到负向作用,这是因为样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兼业程度较高,主要收入来源在非农产业,农业生产资料支出很少,但与收入完全来自于务农的农民相比,他们可获得更高的纯收入;另外7个因素均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作用。通过比较各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可知这8个因素中,生产资料支出、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劳动力比重和兼业化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相对较大;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是否能上网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3 对策与建议
3.1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性收入是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所占比重达71%,其主要来自于务农收入。实现这部分收入的平稳增长,需要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农民目前还是选择传统家庭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只有少数农民选择加入农民合作社,存在耕地细碎化和经营规模狭小的问题,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农民合作社的具体功能和覆盖范围有限,运行效率较低,农户对其信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一方面需要引导、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效率,并强化其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普及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知识,打消农民心中的顾虑。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以此来保障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3.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工资收入增长
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而近几年这两者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为前者有所下降,后者有所上升,非农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二、三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变得显著[3]。而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进而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并能够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带动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使农民收入结构趋于合理化与多元化。因此需要鼓励农产品加工厂等村镇企业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选择,进而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
3.3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民理财意识
由调研数据可知,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为9%,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4]。目前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广大农民进行金融投资的方式大多是储蓄存款和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在农村地区较为广泛,但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很多农民不仅没有因此获得利息收入,还承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广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提高广大农民的理财意识,让农民有更多选择来提高财产性收入。
3.4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保障转移支付收入
调研得知,齐齐哈尔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约53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其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大多数农户的转移性收入来自于粮食直补,只有少数农户可获得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保障农民转移支付收入,一方面需加大直接补贴力度,适当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种类和范围,将更多适用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并扩大良种补贴涉及的农作物种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根据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幅度来增加补贴。
3.5 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充农村人力资本
农民受教育水平是反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关键指标,也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的重要因素。农户向非农产业转移与其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5]。齐齐哈尔市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平均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农民就业选择严重受限。因此需要重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有必要针对农民定期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带动农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柯炳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5-30.
[2] 张紅宇,张海阳,李伟毅,等.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3(4):9-14.
[3] 张凤龙,臧良.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07(7):2-5.
[4] 毕骏.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析及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266-268.
[5] 张云芳.定西市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