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央党校学习生活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huan00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东文化界,韩英是个名人,他才华横溢著作丰硕。他曾经是官员,退休前当过佛山市委副书记、佛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是作家,业余写作出版了多部小说集、散文集。
  我对韩英之所以有所了解,主要来源于我的两位好朋友:谢常青与黄落尘。谢常青,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退休后定居佛山,他和韩英合作写过书;黄落尘,佛山市老作家,他与韩英相交数十年,惺惺相惜感情深厚。他们给我讲述过韩英许多故事,令我对这个学者型的官员有所了解。
  2017年8月,老作家黄落尘给我来信,随信附来韩英同志的三封旧书信(复印件)。这是韩英同志1984年—1986年在中共中央党校脱产学习培训期间写给黄落尘的书信。
  这些老书信勾起了我们对那段岁月的回忆和缅怀。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那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八十年代,中央党校的学员们是怎么读书的?他们有怎样的所思所想?中央党校的生活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秘密?韩英同志的这三封书信均有详实的描写,给了我们详细的解读。
  第一封信:中央党校培训班课程设置
  1984年9月,初进中央党校培训学习的韩英,在给好朋友黄落尘的信件中,详尽描述了中央党校的方方面面,令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一个中央党校学员求学生涯点点滴滴。
  老黄:
  此次,我赴中央党校学习,收到你的热情鼓励和真诚帮助,使我深为感动。我将铭记在心,并将化作学习的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我从佛山,先到齐齐哈尔家里住了六天,尔后即到中央党校报到。
  中央党校位于颐和园北侧,如坐公共汽车,先到颐和园下车,往北转西,找中央党校即是。从颐和园门口到中央党校门口,大约走十分钟的路程。通讯地址的写法是北京市1070信箱3号楼327号房。党校校园很大,自成一个系统,是个读书的好场所。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张床挂有蚊帐,一张写字台,一盏台灯,一个书架,一个衣柜,一个洗漱池。
  中央党校校长是王震,第一副校长是蒋南翔。中央党校现有学员1800名左右,分为培训班、理论班、新疆班、进修班四科班次。
  培训班是中央党校的主体,学员主要是省、地两级后备干部。学制为二年。省、地两级后备干部混合编组,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中直国家机关学员混合编组。培训班主要课程要进行考试,考试成绩要记入记分册,存入本人档案。毕业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分别承认其相应的高等教育(大学或者研究生)的学历。
  理论班:主要是培养省级党校的师资以及宣传部门的理论骨干。
  新疆班:主要是培训民族干部中的地委常委以上干部和后备人员。
  进修班:吸收五十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省、地两级领导干部入学,不进行考试。郭荣昌、郑国雄二同志即在此班学习。
  我参加学习的这期培训班,是中央党校培训部正规培训班第二期,简称“84班”,1986年暑期毕业。
  培训班正规化教学的课程设置如下: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政治经济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
  四《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历史》
  六《社会主义部门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与财政信贷、对外经济和贸易)
  七《国民经济管理》
  八《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社会主义政权建设》
  九《法学基础知识、社會主义法制建设》
  十《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教建设》
  十一《现代科学技术和党的科技政策》
  十二《国际政治和我国对外政策》
  十三《军事知识》
  十四《国际工人运动史》
  以上是十四门主要课程,此外还有政治时事、讲座、选修课、社会调查等。
  我这次参加中央党校学习,一定要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力争把学习搞好。党校为我们创造了学习的条件,学习得好坏,主要还在于我们自己。主观努力不同,在学习的成效上,就大有差异。如果学习不好,不但对不住中央的殷切期望,对不住党校的辛勤劳动,而且对不住南方的诸同志,对不起老婆孩子。
  希望你常常来信,不吝赐教。请你代向杜主任夫妇问候。我身体很好,生活上也没有什么困难。我买了一张颐和园月票,每天早上从颐和园的北宫门进去,攀上万寿山的顶端再下来。(万寿山高约60米)谨致:敬礼!
  老韩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日(星期天)
  第二封信:学习不能背包袱
  在一般人眼中,一名基层干部有幸被选拔到中共中央党校培训学习,这是组织上莫大的信任和委以重任,应该是满心高兴春风得意。但是其实却并非如此,学习期间的学员,也有思想包袱,也有焦虑情绪,对于学习的压力,对于今后工作的安排等等,也成了中央党校学员们要思考和考虑的焦点。
  韩英写给黄落尘的信件中也没有回避这些,他向老朋友坦诚谈起自己在中央党校读书期间的一些所思所感。老黄:
  10月2日信悉。确有盼你来信的意思。收到你的来信,很是高兴,信中所谈的关于学习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自然会照着去做的。希望此后常来信指导。
  粟君来信,说我的老朋友和市委办公室同志时有到家问候。中秋节送月饼,国庆节送观看焰火票。
  我在中央党校学习,已经月余。14门主修课是安排在两年内学完的。本学期安排学习3门主修课,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现在科学技术和党的科技政策,三是国际工人运动史。
  每天上午听课,学习一段谈论一次。上午听课时,有时打瞌睡。我发现我的最佳用脑时间是在晚上。一般晚上自学,我掌握住七时半到十点半这三个小时。看来这三个小时,比较顶用。为了保持每天晚上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午睡的习惯仍然保持,大约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不管是难学的,还是易学的,我都认真对待,每次讨论,都钻研有关材料,拟好发言提纲。   我觉得,组织上既然叫我来学习,我就要集中精力学习,不要瞻前顾后,三心两意。至于将来干什么,不要管那么多,反正有事情干。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叫到那里干,就在那里干。你知道,我是不大愿意背包袱的,可以接连背几个包袱:为什么安排我来学习?不安排其他人来学习?这是第一个包袱。安排学习要考试,考上了还好,考不上丢面子,这是第二个包袱;已经被录取了,来京学习了,又总是考虑学习完了干什么?这是第三个包袱。学习两年,年纪大了,身体差了,此地条件好,调到彼地工作条件没有那么好,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包袱。你要想背包袱,是背不完的。
  我们来党校学习了一段,于9月25日才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9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在中央党校学习,根据中央关于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是以马列主义为主课,以党性锻炼为核心,以扩大知识领域为补充。学习理论、活跃思想、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矢”,去射我国四化建设之“的”。我想不管将来干什么,有了这样一次学习机会,把知识的根基打得牢固一些,把知识的面积放得开一些,都是有益处的。我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安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不去背包袱。
  关于身体情况。我们到校后,又进行了一次身体检查,没有发现哪个零部件有什么毛病。九月、十月这两个月,我都买了颐和园北宫门月票,登万寿山。意义有三:锻炼锻炼身体,欣赏欣赏山色湖光,研究研究古典园林。早上七点回到党校吃早餐。
  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有时打羽毛球,有时去浴室洗澡,有时散步,有时钻图书馆,有时到文件阅览室看文件。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央以及其下属各个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种文件。晚上多数时间都是在灯下苦读(抑或甜读?)。
  我订有三种报纸:《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北京晚报》。《佛山市报》社邮寄给我《佛山市报》,我也喜歡看。佛山人喜欢看《佛山市报》。
  我们到北京以来,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曾宴请我们两次,一次在开学之初,一次在国庆节前夕。9月13日下午,我们部分广东学员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向尹林平同志遗体告别。10月1日,我们到新华门斜对面的九号观看区,观看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看得非常真切。那队伍就在我们面前走过。
  我来京后,尚未给杨兄写信。你回信时候,请把杨兄的地址(香港、深圳、佛山三处)告诉我。
  此时此刻,在首都北京,已经是暮秋时节。刚刚进校时候,蝉儿鸣个不停,此时也不知归向何处,为什么不叫不鸣了呢?室内温度17摄氏度。我自从进入327号房间,只是关着纱窗,从来没有关过玻璃窗。我在南方生活习惯了,喜欢通爽。一部分树叶黄了,一部分草地黄了。夜半起西风,清早遍地金。人行道上、宿舍楼前,铺满了夜里西风刮下来的黄叶。我既无秋愁,又无秋怨,只将一片秋情寄托在学习上,请仁兄勿念。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祝:好!
  老韩
  (1984年)10月8日
  第三封信:临近毕业,不忘初心
  从1984年到1986年,韩英在中央党校读了两年书,在1986年4月底,毕业前夕,广东省委组织部派出工作组赴北京,对广东学员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征询韩英对未来工作安排的想法,韩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了“立足佛山、安于本职、脚踏实地、有所作为”的愿望。
  老黄:
  你好!近来想必又在辛苦奔波。寒假回佛(山),得与你一叙。在佛山宾馆快餐部吃南国火锅,很是高兴。
  这个学期,是我们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主要学习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行政管理科学、文艺理论和军事知识。课程安排到6月14日。继而进行党员对照检查、党员登记、毕业鉴定。将于7月中旬毕业。
  4月14日至27日,广东省委组织部一行三人来到中央党校,对即将毕业的广东学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我与广东省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表达了“立足佛山、安于本职、脚踏实地、有所作为”的愿望。
  回顾京华求道两年,凡是考试的科目,我的成绩都是优秀。平时也注意锻炼身体,与同志们相处得也很好,心情舒畅。从此时到毕业,还有五十余天,等到见面时候详谈。谨祝:康吉。
  老韩
  1986年5月24日
其他文献
卜宗商的困惑与盲从  1957年6月,党中央开展了反右运动。7月,一位中央领导来到上海,并亲自到复旦大学看了群众的反右大字报,当即指出杨兆龙、王造时、孙大雨等人应该划为右派。随后在上海市干部会议上就整风反右问题发表了讲话,点了包括杨兆龙在内的上海知识界几个人。不久,杨兆龙即被复旦大学划为右派分子。他的工资从每月300元降到每月35元。之后,他先后被迫参加了复旦大学法律系全系大会、复旦大学全校大会、
期刊
1975年,毛泽东发动了“评《水浒 》”运动。“文革”中插进了“评《水浒》”,很多人感到突兀,我也不例外。  人民日報社负责这方面报道的,是文艺部。这事本与我无关,因文艺部将我借去,我才参与编辑评论《水浒》文章。我到文艺部时,评《水浒》已进行了一段时间。说实在话,我当时对毛泽东何以在“批林批孔运动”之后,又发动一场评《水浒》运动,并不清楚。就是一起参加讨论的文艺部几位同志,对毛的政治用意也不甚了了
期刊
我父亲浩然与工人作家胡万春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  胡万春出生于贫苦家庭,是钢铁厂工人,为建国后党培养的工人作家之一,与仇学宝、费礼文等属于文学新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胡万春。1952年开始发表小说,譬如《青春》《爱情的开始》《铁拳》《战地春秋》等。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父亲浩然是农民出身,所写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没有脱离农村、农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就是这样两个出身不同、
期刊
父亲鞠国栋(1929~2018)山东籍,号醉菊。著名诗人、词家、楹联家、收藏家、京昆名票、文化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于2018年6月30日病逝,享年90岁,谨以此文纪念。  一、革命生涯 命运坎坷  童年时,逢日寇入侵,家穷,爷爷奶奶不让父亲读书,恩师刘民放说“这孩子天资聪颖,今后吃我饭好啦”。14岁,恩师带他参加了革命。1949年,与恩师随军南下,恩师任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后來的上海师范大学)马列主
期刊
现在不是特区的城市也像特区,可是1979年决定在中国设四个特区的时候,对特区言人人殊,褒贬不一。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是睁大眼睛看争论双方的言论和表情。谁都知道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把生产力搞上去是一道值得认真研究的大课题。既然都看见老路子走得慢,就提醒人们考虑另辟蹊径。另辟的蹊径肯定不同于老路,有争论是难免的。  深圳特区给我上了第一课  1980年深圳特区正式成立不久,我就去了深圳。
期刊
2018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每当我们上海的一些支青回忆起他,总觉得他犹在眼前。  响应号召,报名参加支疆建设  1963年起至1966年,先后有八万五千多名上海青年学生,报名参加支援新疆建设,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意志。他们被俗称为支青。支青有别于上山下乡知青,虽然都属于响应党的号召,但区别在于上海支青发生的年代早,于“文革”前,指到人烟稀少的边疆,支援祖国建设。知青则广义指知识青年,他
期刊
屈指算来,距离2005年4月10日那个日子,陈逸飞先生离世已经整整13年了。  二十年前,我还是一名文艺记者,数年间和陈逸飞先生有过几次比较近距离的接触。他先后拍摄的电影《海上旧梦》《人约黄昏》《理发师》等都请了记者做宣传,或到拍摄地采访、或参加新闻发布会、或参加电影首映式,因工作的关系,我忝列其中。每次他面对媒体都是客气而尊重、和气又周到,显得彬彬有礼、淡定儒雅,非常有修养,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期刊
纳扎尔巴耶夫其人  “岁月如梭,今年纳氏75岁,卡氏己77岁高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所系的哈萨克族是历史上的游牧民族,牧民传统的特点是驰骋辽阔大草原,居高临下选择目标后奔向最佳草场;乌兹别克斯坦卡里莫夫总统属于农耕民族,农民传统的特点是勤劳耕耘自家的3分地,渴盼着老天开恩风调雨顺。他们两位都是古突厥后裔,都起家于重工业,都是当时苏共政治局委员,1990年均由共和国第一书记当选首任总统,都是苏解体后独
期刊
林纾不懂外文,他依靠与人合作的方式,竟成了百年前著名的小说翻译家。他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其译作也畅行天下。关于林纾的研究论著已有不少,但论述多围绕其译作,其实还有些相关记载散见于近代报刊易被忽略,撷取考察,亦可对林纾及其翻译有更多的了解。  一、林纾对稿酬大为惶恐  不懂外语的林纾与小说翻译结缘带有点偶然性。光绪二十四年,林纾的妻子病故,为帮他排解悲痛,其友王寿昌提议合作翻译法国小
期刊
我是专门做刑事辩护的律师,一般不办民商事案子。但是,在1998年,我却做了一次轰动全国的“屈臣氏搜身案”中屈臣氏方的代理人,算是我律师生涯中的一次例外吧。  屈臣氏搜身案引广泛关注  1998年7月8日上午10点左右,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女大学生钱缘带着她的小侄子走进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四川北路店。当钱缘离开时,店门口警报器鸣响,女保安走出来查看,看到钱缘手里提了一个马甲袋。于是,女保安就拦住了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