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好课,离不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问题设计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问题设置的科学性。
  
  一、由浅入深
  
  问题必须是低起点的。如果第一个问题过难,必然出现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冷场”,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给组织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样的开头一般是不会成功的。当然,如果第一个问题太容易,也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教学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前一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各种因素。问题的发展是由浅入深的:前一个问题恰好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而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拓展。因此,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同时具有链接性和台阶性。问题的变化要体现垂直迁移性和水平迁移性。
  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在这节课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因此,上课开始我就向学生提问:对于反应 ,可怎样表示它的化学反应速率?且还补充: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讨论。此时,我马上引入新课题。当新课题提出后,我并不急于系统地讲授,而是帮助学生复习和组织已有的知识,向他们提供探索的工具。因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化学反应速率的符号是什么?”“表示方法是什么?”“计算公式是什么?”“若分别用氮气和氢气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时,谁的数值大?”“如何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等,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为学生论证反应速率的因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及时引导学生考虑“对于只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会如何变化?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这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分别有什么影响?哪些是内因?哪些是外因?”这时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又组织一些新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讨论,提高认识。“对于只有固体、液体参与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会如何变化呢?改变温度、浓度、催化剂呢?对于只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会如何变化呢?改变温度、浓度、催化剂呢?”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讨论至此,学生弄清了压强、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情绪很高。探索并没有结束,我紧接着提出,“化学反应速率在化工生产上有什么应用?”等课下思考题。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新天地,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切入准确
  
  问题的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技术是:怎样问学生才能使学生引起足够的注意,使学生能经过思考或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一个问题,有些教师的设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些教师的设问会出现目标偏离现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引导得法,学生每当学习时就都会带着“问题”,启发适当,学生就没有想不到的“问题”。所以说问题性教学有利于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提问的过程中或提问之前必须给学生展示清晰的问题背景。例如,如果问:“形成喷泉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不知所云,不知如何回答,甚至回答要有电源、水泵等。如果改成“氨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吗?当水进入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后,其中的压强发生怎样的变化?”后一个问题显然优于前一个问题。当然,问题的信息不一定每次都交待得很清楚,有时为了增加问题的难度也可以有意减少某些背景信息,使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加。
  
  三、发散、开放
  
  一般说来,多使用开放性的问题能使课堂氛围活泼一些,更能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整堂课的问题多是封闭式的问题,则课堂氛围必然不会活泼,此时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前面的化学反应速率的例子中,如果改成这样简单的问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生往往找到了一种解释方法就完了,思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状态是被动的。教师有意识地在后面加一个辅助性的要求或提示“你有几种方法解释?说明或证明都可以。”这样的引导显然在引导学生发散,引导学生主动出击。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于有些问题,学生的认识是简单和不深刻的。如果将这类问题设计成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如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利用保护性气体防止硝酸还原产物NO被氧化方法的探究;铁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中,产物铁的价态与反应物量之间的关系等。这样的问题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四、问题的连续性
  
  问题性教学的成功因素还体现在问题的变化应是建立在原题之上的逐渐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只有一个原型题,而后面问题的出现不能离开此原型题。其规律是对原型题进行横向扩展和纵向加深,这种变化不能离开其有序性。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实现课堂上的高密度和快节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光凭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学到有用的化学知识。我们相信,一节由科学设置的问题连贯而成的化学课必将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也必将能培养更多、更好的“思考型”人才。
其他文献
名词性从句中连接代词 what的用法是历年高考试题的热点和难点,学生普遍觉得棘手。现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对其用法进行归纳和讲解,并提供高考试题作为巩固练习,希望能对广大考生牢固地掌握其用法有所帮助。    一、用法归纳    what引导名词性从句时,作连接代词,即复合关系代词,意思是“所……的事物/人”, 相当于the thing(s) / people that..., that which..
期刊
小学新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已结束,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形历历在目。不难看出,这些新教师经过课堂教学演练以及参与新课改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细分析,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规规矩矩,唯教案是从    一个教英语的新教师,下课铃响了之后,还是很规矩、很教条地依照教案上写的步骤,一步不落地继续进行,都下课了,一首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的歌曲硬是让学生唱了一遍又一遍,
期刊
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日常的听课、评课以及本人日常教学中发现了一些不太
期刊
课文中《离骚》的节选,共十三节。屈文,多微言大义,加上楚地方言的掺入,读来更觉深邃难解,甚至诘屈聱牙。好在课文注释,竟无一句遗漏,完全可以缀成一篇通畅的译文。然而,我们教师的授课就难翻新意了,重复便是枯燥,枯燥便是催眠,催眼便是教法的失败。走上课堂时,我有点黔驴技穷的尴尬心理,但是没有想到,我急中生智由原文牵引出诸多联想,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我的思想和表达也一转而为轻松自如了。由字句外阅读,我感觉还
期刊
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能力 有效途径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期刊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把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练习,我们就必须改革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传统模式,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课堂学习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充
期刊
幼儿学美术,学什么,如何教,这是教师应研究的一个课题。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形到复杂形,通过形的认识和色彩的训练,来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画物体的形,表现物体的颜色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在绘画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力。幼儿有了观察事物的能力,用形象表达能把画画好,用语言表达能把话说好,长大后,用文字表达,一定也能把文章写好。因为,现在学画的幼儿,长大后不一定都能
期刊
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四有新人”的基地,而且是创造精神文明的窗口和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适应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造就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做为中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而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思想开放、活泼好学、思维敏捷,对社会的大量信息、热点问题,非常敏感,非常关注,教育工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创新思维活动。提起作文,小学生就头疼。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表达出真情实感,就要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是促进一个人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心理产生一种对目标的自我追求。教师如能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把写作文当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那么,学生就会消除惧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产生
期刊
摘要: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综合性学习方式中,教学理念尚未得到实质性的转变,对过程和主体的整体性关注不够,存在大量制约综合性学习的因素,存在“唯语文”的错误倾向。因此,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优化教学结构,防止错误倾向,从而能够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构建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活动 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