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传统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p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思想体系在数千年里持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也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主流意识和处世态度。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但因为孔子的教育理念毕竟产生于距今两千多年的奴隶社会,并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殊烙印,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在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早已大大变迁的现代,有些理念就会对现代的教育起到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孔子传统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思想体系在数千年里一直持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主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也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主流意识和处世态度。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在致身于教育事业的一生里,他亲身施教、著书立说、编写教材、设馆授徒,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如“有教无类”的思想,首次把教育的大门向各阶层的民众敞开,这在奴隶主贵族主宰垄断着文化知识的奴隶社会里,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着创新意义;孔子又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教育理念,论证了每个人的天赋素质都是很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才提升了人的秉赋,使之有可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还有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观点,指出了“启发”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又如“教学相长”的思想,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出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发表学术见解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具体的做法。但是,因为孔子的教育理念毕竟产生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奴隶社会,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殊烙印,也有着那个时代突出的局限性,因此在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早已大大变迁了的现代社会中,某些理念就会对现代教育起到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现代教学的正常活动。本文在对孔子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将孔子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对现代教育的消极影响归纳为如下三点:
  一“畏天命,畏大人言”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里,“亲亲”、“尊尊”是基本的道德诉求,也是儒家的“礼”与“仁”产生的思想基础。孔子的“礼治”就是要以礼治国,明确区分了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使伦理道德在维系社会秩序中起到重大的作用,建立起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秩序,形成了一种人伦观与管理观相结合的社会礼治系统。孔子的这种礼治思想既适合于当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结构,又符合彼时把家族伦理当成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实体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国家的和谐与安定。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礼”教的内容:“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等。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为了使“礼治”到达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孔子又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道德准则。《礼记·学记》云:“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所以孔子要教导青年人“畏天命,畏大人言”、“入太庙,每事问”。孔子的这些观点是要求年轻人对师长要有畏惧心理,服从自然规律,尊重长者,听从长官的命令,不可以任意胡为而违背了天理和人伦,这种观念固然对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时期,这种“尊尊亲亲”的礼治教育的确有着法律般的效果,但经过长时期的心理积淀之后,这种“畏天命,畏大人言”的传统观念就演化成了对师长或学术权威的盲目遵从心理。
  正是因为这种对权威、尤其是对师长的敬畏心理,也使得现代教育中受教育者和施教者的地位不平等,学生对教师过度敬畏和无原则服从。具体到学术研讨中,学生会下意识地认为教师的观点是正确的,是不能反驳的,所以他们会对教师学术观点中的瑕疵采取沉默的态度,而不像西方人那样敢于大胆地反驳师长或学术权威,大胆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而这种尊师心理表现在课堂上,就形成了施教者对于课堂的独裁心理,教师会片面地认为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阵地,是属于施教者的,所以课堂理所当然地应当由教师来主宰,而不允许出现学生当面质疑教师的举动。从学术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对师长的过度遵从显然是一种反科学的态度,因为其阻碍了原本应当自由的学术研讨气氛,阻碍了学术思维的活跃性,也阻碍了学术结论的严谨性。而究其根源,则在于孔子的“畏天命,畏大人言”思想对现代教育所形成的心理压力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二“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语言观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在“礼治”思想的指导下,儒家学者认为做人要加强自我修养,因此就形成了“中庸”、“克已”的修身准则。儒家学者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修养之道,他们认为,虽然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但为了追求“礼治”,因此要对自我的情感加以限制和约束,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才能“致中和”,才能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最终到达“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的境界。在“仁”与“中庸”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谨慎、稳重的性格特征,此种品德已成为国人的集体共识,也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评判标准和各种社交场合的集体心理。
  孔子明确提出了“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的语言观,并直接表现了对“巧言令色”之人的鄙视。孔子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说,一个有教养有品行的人,应当是沉默的,他应当是说的少,做的多,最好是不说,才能显示一个人深沉稳重的品质。而对于一个在交际场合善于言辞、工于言辞的人,孔子的评价是“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为:“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于是,中国人才会有“沉默是金”的集体心态,才会有“言多必失”的俗语。这种道德标准一旦形成,必然会在现代教育中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谨慎,当说的话不说,应当发言时也保持沉默,这就会使教师设计的互动效果无法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无法顺利实现。对于施教者来说,孔子的语言观同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孔子认为,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巧言”时,会使人的道德观发生混乱,干扰了正常的道德秩序,所以应当受到公众的谴责。孔子的这种反对“巧言”的思想会干扰教育者的语言表达,使教育者不愿意使用过于华丽的语言去表现思想,从而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使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心理差距拉大。
  对于书面语言,孔子同样有其标准,他认为做文章的效果应当是“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只要把意思表达明白了,写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书面语言应有的风格应当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文章的内容大于语言形式,那么就会显得粗鄙;如果语言形式大于文章内容,所说的话就显得浮浅。只有文章的内容与语言相对应,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风范。基于这种语言观,对于书面语言里过分追求言辞修饰的做法,孔子是极不赞赏的。出于对“巧言令色”的反感,孔子同样认为,“文胜质”是一种书面语言的“巧言令色”,也是一种用语言去“乱德”的作法,即败坏了语言的诚信感。因此,他认为这样写文章就是浮浅的表现,而不是君子应当有的行为。在这种语言观的影响之下,现代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学术写作时,都只要求内容表达的准确和严谨,而不在意语言的文采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目前,国内学术界的写作风格仍在受着孔子“辞达而已”的语言观制约,对于文采飞扬的论文并没有太多的欣赏,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会影响到文章的写作质量,也会影响到语言的社会效果。
  三刚毅木讷的内敛心态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的民族,中国人自幼就生长在沉默的社会环境里,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沉默式学习方法,在用心去体会而不是出声朗诵的过程中学习。中国人所心仪的是含蓄、谨慎、稳重的处世风格,认为“祸从口出”,对于开放、张扬、积极主动的处世态度并不看好。
  在性格修养方面,孔子也有明确的观点,他一方面对“巧言令色”表示极度的反感,另一方面,对不善于言辞、性格内敛的人表现出十分的褒扬。孔子认为,“讷于言”的人才是品格真诚可信的人,因为他“刚毅木讷,近于仁”(《论语·子路》)。孔子所欣赏的“讷于言”,其实是出言谨慎之人,在公开的场合不轻易开口说话。木讷之人说话不会太快,言辞也很质朴,但孔子认为他的话是真诚而本色的,是坚毅果敢性格特征的表现,因而“木讷”之人也就具有了“仁”的品德。在孔子的学生中间,孔子最喜欢的是不善于言辞的颜回。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他严格按照孔子“仁”和“礼”的要求,一生都“敏于事而慎于言”,在生活中他更是以行动代替语言,说话时也很小心谨慎。颜回一生以追随孔子、坚守孔门学说为目标,不管穷与达都能保持认真读书的秉性,因而孔子赞美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而对于机敏的宰予,孔子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宰予是孔门中思想活跃而善于提问的学生,也是孔门弟子中惟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提出异议的学生。他曾对孔子的“三年之丧”提出异议,也提出过“仁者落井”的另类问题,孔子对他显然是反感的,骂他为“朽木”和“粪土之墙”。其实,孔子讨厌宰予过于爱出风头,认为他是言行不一之人,孔子痛斥宰予言辞张扬的个性影响到孔子对人物性格的判断:“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这种对内敛性格的欣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和公众对人物性格的判断。具体到教育环境里,这种对内敛性格的欣赏和对张扬个性的排斥会严重影响到现代教育工作的日常行为。因为,在日常的教育环境里,大多人都认同含蓄、内敛的性格,遵循着“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在集体场合更愿意保持一种谨慎而沉默的态度,低调处理学术上的创新与挑战,不愿意做一个被公众认为出风头的人,这就大大降低了学术所要求的创新和冒险精神,阻碍了学术上的开拓与进取。而对于需要时刻保持着创新与挑战的科学领域来说,对于需要培养学生进取意识的现代教育来说,孔子的这种理念无疑是消极的。
  综上所述,孔子虽然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语言实践者,他的许多理念也确实推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进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建设,但是他的“畏天命,畏大人言”的尊卑有序思想,他对“巧言乱德”的批判和“辞达而已矣”的社会语言观,以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文章学理论,却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积淀之中,形成了过于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过于苛刻的标准,也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我们还是应当有所选择地对待两千年前孔子的传统理念,而不是全盘地照搬或生硬地套用孔子的观点,去处理今天新环境中所产生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 熊贤君:《中国古代教育管理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 徐仲林:《孔子教学思想评述》,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史杰,女,1976—,河南泌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教育理论,工作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莎剧《冬天的故事》中的“良母”赫美温妮无端遭受丈夫的迫害,失去儿子,又与女儿长期失散,但她终以坚忍和美德重获天伦之乐。赫美温妮的形象及其幸福结局反映出了父权社会对放弃自我意识、彰显纯粹母性、消解男性“阉割焦虑”的“良母”的期待,以及莎士比亚对这类母亲的肯定。  关键词:赫美温妮《冬天的故事》“良母”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威廉·莎士比亚的剧作塑造了大批父权社
期刊
摘要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了一个敢于挑战一切传统价值观念并一心去寻找自我的具有叛逆精神的黑人妇女形象——秀拉。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描写了美国黑人女性在痛苦之中的觉醒,而她们的觉醒早于她们的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她们成为孤独的反叛者。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秀拉》反叛者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了一个敢于挑战一切传统价值观念并一心去寻找自我的具有
期刊
摘要20世纪是妇女运动风起云涌的一个时期,在黑人解放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大背景下,黑人女性作家们纷纷用自己的手中之笔,写出了一部又一部佳作。她们打破了之前黑人女性们多年的失语现象,创作出了一个个鲜活的黑人女性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和人物形象包含着黑人女性作家们对于人文主义的追求,展示出了黑人女性们的坚韧、互助和博爱。本文从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对于现实生活描写的角度,分析了她们作品中所蕴含和表达出的
期刊
摘要《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诗人以切身体验为基础,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了奇险壮丽的艺术天地,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  关键词:《蜀道难》雄伟奇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一想象、夸张手法融为一体  品味李白的诗,总会给人以洒脱飘逸、豪迈奔放的艺术感受。他的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哈代的经典悲剧小说《还乡》,关注小说中的自然和女性主题,特别是自然和女性(即艾顿荒原和游苔莎)的联系、自然与现代文明(即艾顿荒原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矛盾、女性与父权制社会的矛盾,阐释哈代在《还乡》这部小说中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还乡》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在英国小说史上既是一位卓
期刊
摘要研究诗人诗歌的风格、诗风的形成离不开意象,诗人通过选用不同的意象来构成意境,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诗学的角度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诗歌的全貌。本文对王勃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统计,对其采用较多的意象的意义作一系统分析。  关键词:王勃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初唐四杰”对扭转柔弱的齐梁诗风、开创刚健清新的初唐诗歌起了很大作用,人们将他们并称而载
期刊
摘要游戏文学是指作者在非正式的写作环境下,比如饮酒、游戏之中即兴所作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展现创作者的文学功底,是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其中的修辞也更具特色。本文通过研究苏东坡游戏文学中几种结构复杂、寓意深刻、平常人却又很少使用的独特修辞格式来论述苏东坡作品乃至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修辞手法,从而推动我国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苏东坡游戏文学回文修辞对偶修辞集句修辞  中图分类号:H051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关于神话叙事的运用有着系统完整的体现,成就了《红楼梦》作品的地位。在这部作品中,神话叙事起了寄情托兴的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体验的哲理,从而使文本具有了神秘色彩与深刻性,创造了独特的审美艺术风格。  关键词:《红楼梦》神话构思神话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小说创作的巅峰,其书写修辞精深细致,突出写实主体,并为它笼罩了神话
期刊
摘要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学术的发展联系紧密,不同时代对文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各有侧重,但总体上仍受到旧传统的影响,任何凌驾于传统之上的批评与评价绝不存在。“三不朽”是春秋统治阶级的一种看法,从三个方面强调了人生的终极价值和奋斗目标,后发展成为文章著述以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根据,成为后世文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并在评价文学时通常以真诚、笃实、致用等方面的标准来衡量,现就文学批评中对这三方
期刊
摘要隐喻是引入他物以理解眼前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中介的性质。而在人与世界之中,媒介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它构成了我们生存的语境。从哲学传统认识论的角度讲,口语文化、印刷书面文化、电力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认识论特点。因此,媒介以隐喻的方式构建着我们的认识论,从而构建了人类的存在。  关键词:隐喻语境真理观念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    媒介就是信息,它传播和主宰着信息的生产与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