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伴随联网的发展,上网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并提出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 中学教育 影响 对策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计算机上网用户人数已达1.62亿人,在网民队伍中,18岁以下在校学生上网人数达学生上网总人数的46.2%,18岁以下网民占全体网民的17.7%。青少年学生网民上网以娱乐为主,近二成上网时间过长需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网民上网小时数平均每周为11.6小时。其中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的青少年学生网民占总人数的16.6%,超过40小时的占5.9%,对于每周需要上课5天的中小学生,每周上网超过20个小时的人群就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每周上网超过40小时的人群应该被重点关注和正确引导。
对青少年学生网民来说,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就连信息渠道功能也在其之后。社会各界应该努力优化其网络应用结构。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网络已走进了中学生的生活。不可否认,通过网络,学生能按自己的需要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信息,许多学生还利用网络快捷地查找学习资料,学习新的软件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由于网络的交互性使学生在网上的交流面扩大,使他们能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来思考问题;但同时中学生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容易受到聊天室和互动游戏的诱惑,当他们沉溺于网络后就会产生诸如缺乏睡眠、考试不及格、不爱与人交往、对生活充满焦虑、厌烦和沮丧、对外表缺乏信心、对发生的事情向父母撒谎等等的负面影响,现在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引发的学习、心理乃至犯罪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
一、中学生上网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1.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学生个体受到明显的心理与社会功能的损害。据中国教育报的报道,中学生中存在14.8%的网络成瘾者。成瘾的学生一般主要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等偏向网络的双向沟通功能,在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自己的学业、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因使用网络造成中等或严重影响;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上网时感到心理满足和快感、精神极度亢奋,下网后精神萎靡、感觉不快乐;上网时间过多导致情绪波动异常、抑郁和焦虑,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造成的损害,而现实生活和学习的不如意又无法逃避,导致他们精神压力过大,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中学习有问题的学生接近半数是由于迷恋上网而导致,而因为学习问题过早离开校园生活的学生基本都是上网成瘾而无自控能力。
2.网络自我迷失
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等多种社会角色被掩蔽,并且在网络中的角色缺乏责任性,这使使用者渐渐失去了对周围现实的感受力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导致了孤僻、冷漠、欺诈和隐匿人格的心理。他们混淆了网上角色与现实生活情景中交替出现不同的性格特征,网上网下行为缺乏同一性,人格缺乏相应的完整性、和谐性,从而导致部分中学生性格偏激、坠入网恋、心理矛盾等。这不可避免地将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成长。
3.网络孤独
网络孤独是由于网络的使用者性格内向、自卑,惯于自己承受心理负荷,厌恶虚情假意的人情来往,不愿意、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希望通过网上交往和网上娱乐来摆脱孤独,但网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他们在下网后发现自己面对的依然是键盘、鼠标,显示器,这常使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感日益严重,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而人又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这种孤独和心理压力束缚了自身正常的学习、交往和成长。
二、网络对学生心理、学习产生危害的原因
首先,网络本身的特点是学生沉溺于网络的主要原因之一。开放性、丰富性、虚拟性的网络精神文化空间具有灵活而匿名的身份、超越时空限制的平等地位、易于建立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的体验等特点;网络这种立体的文化传播形态集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和精良的影视图像于一体;网络的可操作性能发挥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超越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成就和控制的需要等等;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即时性、自由度高和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约束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中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东西在网络世界中能逐一变成现实。他们通过因特网交朋友,在网上寻找关怀、支持和信任,于是易对这个身份不明的社区增强依赖性。但长时间的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同学交往明显减少,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信和关怀;进而他们越发沉溺于网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学生本身的特点和社会飞速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感也是诱发网络危害的重要根源。有些学生纪律观念淡漠、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常受老师批评和家长等人的指责,对现实生活缺乏良好的感觉,企图借助网络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据统计: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高水平的厌倦、孤独、社交焦虑、自我封闭者均易沉溺于网络。网络人际交往之间没有现实的利益冲突,网络使用者可以自由地想象对方的形象和真实模样,这也使许多缺乏现实竞争力的中学生选择沉溺于网络。虽然他们能从电脑屏幕的文字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安慰和支持,但当因特网的关系暴露在现实中完美的感觉消退后,他们会感到灰心和迷茫从而产生种种的心理问题,并引发学习问题。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的对策及思考
(一)加强队伍建设,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使用网络,首先要按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政治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媒技术,经常性地组织他们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网络开展互动性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在学校局域网或广域网上设立E-mail进行网上答疑、政策咨询和思想交流;可以利用校园网BBS开放的园地,就中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还可以利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建立信任,对学生的真实思想及时引导,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改进工作方式,构筑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做到学生心坎上去才会产生实际效果。互联网络的平等性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改变以往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要深入到中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真情实感、面对面的交流、平等对话,使他们感受到无论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当中,都能受到同样的尊重,引导他们诚信、坦率、负责的交流,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和现实人际关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免疫力和社会责任感。
网络社会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最基础的工作;把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培养中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培养对各种信息的选择,辨析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培养中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一是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悦性和政治鉴别力,用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分清良莠,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诱惑。三是提高中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法制意识,自觉规范网络行为,不在网上做有害社会有害他人的事情。四是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中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建立干预体系,加强中学生心理咨询和个别指导的力度。
针对现代中学生个性越来越突出的特点,心理咨询和个别指导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在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偏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据统计,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倾向的约有15-20%,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约有7%。而迷恋网络的学生几乎都有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倾向。因此学校要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与他们交流网上的活动,询问他们的上网习惯,鼓励他们严肃检查自己的行为,正确认识网络和网上信息,帮他们客观理性地评价自己,纠正网络人际关系认识的偏差,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自我改善的方法。咨询者应尽一切努力发掘他们的潜能,保护其自我责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内在潜力,着力克服其消极性、惰性,并将知行结合起来,提供一套激励和帮助来访者投入行动的有效方法。帮助他们运用时间安排的技巧,培养替代活动,找到健康积极的办法来获得因特网所提供的东西。但现在高效的心理咨询体系都不是很完善,也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大部分学校都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开展学生的心理指导。政治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有利的一面:政治教师是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的队伍,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咨询工作中有对学生情况了解全面的优势,他们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都比较清楚,他们熟悉学生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善于观察人、理解人。经过一定的心理咨询培训,根据他们丰富的思想教育工作经验,对于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发展问题,政治教师就有能力全部或部分予以解决。此外,政治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工作,还能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他们的特长。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但政治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政治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管理知识和技能,但是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部分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都缺少心理咨询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政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政治教师是中学生的管理者、组织者。政治教师通过教育和管理的共同作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政治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中是一个“局内人”,而不是一个“局外人”。然而,心理咨询员应该是一个相对中立的“局外人”。在实际的咨询中,学生在“局外人”咨询员面前容易感到没有压力,他们更容易接受并信任跟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咨询员。因此在工作中不仅要加强政治教师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鼓励政治教师去参加专业资格认定,而且要打开年级班级的界限,面对全校的学生开展咨询,这样既能发挥政治教师心理咨询的长处,也有效地避免了不足,这不仅能对学生因上网而引发的心理问题起到有效的疏导作用,同时对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都有明显的帮助。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面对现实而沉溺于网络,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体会暂时的快感和刺激,导致学业失败,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对我们中学教师提出了挑战与要求,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工作的能力与技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咨询指导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7年7月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doc/2007/7/18/113843.doc.
[2]刘华蓉.网络成瘾症逼近中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28日第4版.
[3]付建斌,李艳梅.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成因及其防治[J].四川心理科学,1997年第2期.
关键词:互联网 中学教育 影响 对策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计算机上网用户人数已达1.62亿人,在网民队伍中,18岁以下在校学生上网人数达学生上网总人数的46.2%,18岁以下网民占全体网民的17.7%。青少年学生网民上网以娱乐为主,近二成上网时间过长需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网民上网小时数平均每周为11.6小时。其中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的青少年学生网民占总人数的16.6%,超过40小时的占5.9%,对于每周需要上课5天的中小学生,每周上网超过20个小时的人群就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每周上网超过40小时的人群应该被重点关注和正确引导。
对青少年学生网民来说,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就连信息渠道功能也在其之后。社会各界应该努力优化其网络应用结构。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网络已走进了中学生的生活。不可否认,通过网络,学生能按自己的需要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信息,许多学生还利用网络快捷地查找学习资料,学习新的软件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由于网络的交互性使学生在网上的交流面扩大,使他们能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来思考问题;但同时中学生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容易受到聊天室和互动游戏的诱惑,当他们沉溺于网络后就会产生诸如缺乏睡眠、考试不及格、不爱与人交往、对生活充满焦虑、厌烦和沮丧、对外表缺乏信心、对发生的事情向父母撒谎等等的负面影响,现在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引发的学习、心理乃至犯罪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
一、中学生上网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1.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学生个体受到明显的心理与社会功能的损害。据中国教育报的报道,中学生中存在14.8%的网络成瘾者。成瘾的学生一般主要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等偏向网络的双向沟通功能,在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自己的学业、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因使用网络造成中等或严重影响;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上网时感到心理满足和快感、精神极度亢奋,下网后精神萎靡、感觉不快乐;上网时间过多导致情绪波动异常、抑郁和焦虑,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造成的损害,而现实生活和学习的不如意又无法逃避,导致他们精神压力过大,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中学习有问题的学生接近半数是由于迷恋上网而导致,而因为学习问题过早离开校园生活的学生基本都是上网成瘾而无自控能力。
2.网络自我迷失
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等多种社会角色被掩蔽,并且在网络中的角色缺乏责任性,这使使用者渐渐失去了对周围现实的感受力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导致了孤僻、冷漠、欺诈和隐匿人格的心理。他们混淆了网上角色与现实生活情景中交替出现不同的性格特征,网上网下行为缺乏同一性,人格缺乏相应的完整性、和谐性,从而导致部分中学生性格偏激、坠入网恋、心理矛盾等。这不可避免地将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成长。
3.网络孤独
网络孤独是由于网络的使用者性格内向、自卑,惯于自己承受心理负荷,厌恶虚情假意的人情来往,不愿意、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希望通过网上交往和网上娱乐来摆脱孤独,但网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他们在下网后发现自己面对的依然是键盘、鼠标,显示器,这常使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感日益严重,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而人又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这种孤独和心理压力束缚了自身正常的学习、交往和成长。
二、网络对学生心理、学习产生危害的原因
首先,网络本身的特点是学生沉溺于网络的主要原因之一。开放性、丰富性、虚拟性的网络精神文化空间具有灵活而匿名的身份、超越时空限制的平等地位、易于建立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的体验等特点;网络这种立体的文化传播形态集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和精良的影视图像于一体;网络的可操作性能发挥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超越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成就和控制的需要等等;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即时性、自由度高和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约束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中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东西在网络世界中能逐一变成现实。他们通过因特网交朋友,在网上寻找关怀、支持和信任,于是易对这个身份不明的社区增强依赖性。但长时间的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同学交往明显减少,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信和关怀;进而他们越发沉溺于网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学生本身的特点和社会飞速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感也是诱发网络危害的重要根源。有些学生纪律观念淡漠、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常受老师批评和家长等人的指责,对现实生活缺乏良好的感觉,企图借助网络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据统计: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高水平的厌倦、孤独、社交焦虑、自我封闭者均易沉溺于网络。网络人际交往之间没有现实的利益冲突,网络使用者可以自由地想象对方的形象和真实模样,这也使许多缺乏现实竞争力的中学生选择沉溺于网络。虽然他们能从电脑屏幕的文字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安慰和支持,但当因特网的关系暴露在现实中完美的感觉消退后,他们会感到灰心和迷茫从而产生种种的心理问题,并引发学习问题。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的对策及思考
(一)加强队伍建设,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使用网络,首先要按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政治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媒技术,经常性地组织他们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网络开展互动性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在学校局域网或广域网上设立E-mail进行网上答疑、政策咨询和思想交流;可以利用校园网BBS开放的园地,就中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还可以利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建立信任,对学生的真实思想及时引导,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改进工作方式,构筑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做到学生心坎上去才会产生实际效果。互联网络的平等性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改变以往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要深入到中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真情实感、面对面的交流、平等对话,使他们感受到无论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当中,都能受到同样的尊重,引导他们诚信、坦率、负责的交流,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和现实人际关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免疫力和社会责任感。
网络社会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最基础的工作;把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培养中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培养对各种信息的选择,辨析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培养中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一是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悦性和政治鉴别力,用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分清良莠,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诱惑。三是提高中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法制意识,自觉规范网络行为,不在网上做有害社会有害他人的事情。四是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中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建立干预体系,加强中学生心理咨询和个别指导的力度。
针对现代中学生个性越来越突出的特点,心理咨询和个别指导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在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偏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据统计,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倾向的约有15-20%,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约有7%。而迷恋网络的学生几乎都有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倾向。因此学校要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与他们交流网上的活动,询问他们的上网习惯,鼓励他们严肃检查自己的行为,正确认识网络和网上信息,帮他们客观理性地评价自己,纠正网络人际关系认识的偏差,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自我改善的方法。咨询者应尽一切努力发掘他们的潜能,保护其自我责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内在潜力,着力克服其消极性、惰性,并将知行结合起来,提供一套激励和帮助来访者投入行动的有效方法。帮助他们运用时间安排的技巧,培养替代活动,找到健康积极的办法来获得因特网所提供的东西。但现在高效的心理咨询体系都不是很完善,也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大部分学校都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开展学生的心理指导。政治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有利的一面:政治教师是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的队伍,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咨询工作中有对学生情况了解全面的优势,他们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都比较清楚,他们熟悉学生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善于观察人、理解人。经过一定的心理咨询培训,根据他们丰富的思想教育工作经验,对于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发展问题,政治教师就有能力全部或部分予以解决。此外,政治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工作,还能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他们的特长。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但政治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政治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管理知识和技能,但是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部分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都缺少心理咨询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政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政治教师是中学生的管理者、组织者。政治教师通过教育和管理的共同作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政治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中是一个“局内人”,而不是一个“局外人”。然而,心理咨询员应该是一个相对中立的“局外人”。在实际的咨询中,学生在“局外人”咨询员面前容易感到没有压力,他们更容易接受并信任跟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咨询员。因此在工作中不仅要加强政治教师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鼓励政治教师去参加专业资格认定,而且要打开年级班级的界限,面对全校的学生开展咨询,这样既能发挥政治教师心理咨询的长处,也有效地避免了不足,这不仅能对学生因上网而引发的心理问题起到有效的疏导作用,同时对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都有明显的帮助。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面对现实而沉溺于网络,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体会暂时的快感和刺激,导致学业失败,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对我们中学教师提出了挑战与要求,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工作的能力与技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咨询指导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7年7月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doc/2007/7/18/113843.doc.
[2]刘华蓉.网络成瘾症逼近中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28日第4版.
[3]付建斌,李艳梅.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成因及其防治[J].四川心理科学,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