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比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的认知却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如果宝宝缺乏性别角色教育,容易造成他们性别错位等心灵的扭曲。那么,如何对宝宝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呢?让我们借鉴借鉴国外的早期教育经验。——编者
美国:三岁儿子替妈妈开门
在美国,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场景:一家人走近一扇大门,母亲停下来,等着3岁的儿子替她拉开门。仅仅3岁的小绅士双手吃力地抓住门把手,靠身体的重量勉强拉开门,再用后背使劲抵住门,让妈妈进去。类似的场景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但美国妈妈早就习以为常了。她们的理由是:儿子是小男子汉,尽管只有3岁。是男子汉就要勇敢,就要有责任心,就要照顾女性,这是理所应当的。可见,美国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在孩子3岁之前开始的。
美国人说,他们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是从厕所开始的,因为宝宝来到幼儿园的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在美国众多的托幼机构里,幼儿使用的厕所是分男女的,女厕所的标志是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坐厕姿势,男厕所的标志是一个男孩坐厕姿势。厕所里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是尺寸较小而已。幼儿上厕所时老师会提醒他们别走错了。不仅如此,为了更便于幼儿识别,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有时候,男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跑到女厕所探个究竟。这时,老师一般不批评,只是问他们看清了有什么不一样,并借此机会讲解必要的基础性生理知识。
美国的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也是非常看重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她们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了。
“男孩要有男子汉气概,女孩要细心。”这是美国父母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假如妈妈送儿子上幼儿园,而孩子哭着缠住妈妈不肯放手,妈妈只要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男孩就会强忍住泪,松开手。(王琳)
新加坡:区分男女,从内衣开始
新加坡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新加坡的妈妈们非常细心,也非常执著,不放过任何细节。她们给孩子买内衣时,特别在意是男款还是女款。在超市,经常可以看到抱在妈妈怀里的男婴儿穿着正式的男装三角裤,三角裤里面裹着厚厚的尿片。如果你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她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你:“因为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自己是男孩。”
别以为新加坡妈妈在跟你开玩笑,她们是当真的。当孩子学说话时,妈妈会认真地把孩子的性别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重复来重复去,好像孩子真的能理解似的。别说,新加坡妈妈的执著不久就能收到奇效:如果你故意对一个不到两岁的小男孩说:“你是一个女孩。”他会很生气地大喊:“不,我是一个男孩!”在电梯间,一位女士与两三个男孩在等电梯。电梯门一开,男孩们没有一个先进,而是示意女士先进。如果女士客气,小绅士们会用流利的英语说:“Lady first(女士先请).”(晓岩)
日本:利用游泳课认知性别
东京新宿区立四谷第六幼儿园,桥浦清子老师正带着孩子们上游泳课。
“看见啦,看见啦,岛村的小鸡鸡露出来啦!”几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兴奋地喊道。
“男孩子与女孩子什么地方不一样?”清子老师问。
“裤子不一样。”“上衣不一样。”“撒尿的地方不一样。”“男孩子有小鸡鸡,女孩子没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男孩们也好奇地围拢过来。
“女孩也有相同的器官,不过女孩子的是在肚子里面,从外面看不见。”老师纠正道。尽管话题深奥,但清子认为用浅显的语言让孩子们认识内生殖器官是必要的。
“女孩子长大了有乳房。”有小朋友补充。
“男孩子不也有吗?但是为什么女孩子的乳房会变大呢?”别的小朋友提出了质疑。
“因为要给孩子喂奶呀。”清子老师把讨论控制在浅显易懂的层面上,并不失时机地引入亲情教育。
“是啊,我们也都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全体小朋友都表示赞同。
类似的讨论在日本的幼儿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日本幼师认为,抓住这些时机,可以让孩子认知自己的性别角色,明白自己是男的还是女的,并初步了解男女的区别,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全感,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大桥)
英德两国家长的小窍门
英国和德国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许多有趣的小窍门,颇有借鉴价值。
男孩穿蓝色,女孩穿粉色
在英国和德国,一看新生儿的襁褓,就能马上知道是男是女,因为男孩用蓝色毯子,女孩用粉色毯子。家长们认为,尽管婴儿并没有性别意识,但他们正在认识性别,如果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穿某种颜色的衣服,就能让他们感到“这种颜色属于我”,从而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
英德两国的家长认为,裙子是女性天然的标识,而裤子则属于男性,所以他们给女孩穿裙子,给男孩穿裤子,以示区别。家长们这样做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裙子的摇曳能让女孩从小就从中获得温柔如水的特质,并且百变的裙子也能培养女性特殊的审美;而裤子直挺挺的,男孩穿上更能让他们养成坚毅、果断的性格。
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
德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基尼指出,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不能混淆。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男孩的身体跟爸爸一样,女孩的跟妈妈一样。这是孩子最早了解人体和性别的启蒙教育。
男孩玩机器人,女孩玩布娃娃
尽管对玩具的选择没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但英德两国的家长会给男孩买机器人玩具,给女孩买布娃娃,理由是:女孩玩布娃娃能更充分地激发其母性的本能,这样的女孩长大后更善良体贴;而机械类的玩具对男孩性别塑造的影响更大,可以培养其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及英雄主义精神。
男孩多拥抱,女孩多亲吻
在德国,如果男孩帮了别人的忙或做了什么值得称赞的事,父母会给他一个拥抱,然后拍拍他的后背,而女孩通常会获得一个甜蜜的吻。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拥抱代表肯定,正是男孩所需要的,而亲吻则代表保护和爱,更适合女孩来享用。
男孩热衷挑战运动,女孩多做体操
在英国,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随父亲去爬山或游泳,而女孩更多地被父母送去练体操。英国家长认为,挑战性的运动能培养男孩坚强和不惧挑战的性格,而体操的柔美与女性的身段正好契合,能培养女孩温柔、平和的个性。
英德两国家长一致认为,与女孩相比,培养男孩的性别角色意识应该更早更用心。尤其是父亲,应多与儿子在一起,让孩子从父亲身上学习如何做男人。
(彭城)
瑞典无性别幼儿园引争议
瑞典幼儿教育发达,理念繁多且思想深邃。其创建的“无性别幼儿园”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激烈争议。
埃加利亚幼儿园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瑟德马尔姆区。与一般幼儿园不同,这里的教师刻意模糊性别界限。为模糊性别界限,幼儿园煞费苦心,从房间配色、玩具摆放到书籍选择都经过仔细考虑,防止孩子对性别产生思维定势。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推动两性平等理念。“社会希望女孩女性化,温柔又漂亮,希望男孩有男子气概,坚强外向,”幼儿园教师珍妮·约翰松说,“埃加利亚给孩子们提供选择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要长成什么样的人。”
幼儿园教师说话时尽量避免性别特征,回避“他”和“她”之类字眼,而使用第三人称中性代词。园长洛塔·拉亚林说,当有医生、警察、电工或水管工来幼儿园时,教师会使用第三人称中性代词来指代这些人。“没见到真人前,孩子们可以把这些人想象成男性或者女性,这能令他们视野开阔。”
幼儿园现有33个孩子,年龄1~6岁。自开业以来,幼儿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长要求下退园,而等待入园者名单上有多人排队。现年44岁的家长尤卡·科皮说,他和妻子给孩子选择埃加利亚,是想让孩子根据天性而不是根据性别成长。
园长拉亚林说,幼儿园不否认男孩、女孩有生理差别,只是想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些差别不意味着男孩和女孩之间兴趣和能力不同。
埃加利亚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引发不小争议。一些家长认为,幼儿园的动机是促进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但做得有点过头。这种刻意模糊性别概念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难以面对幼儿园以外的世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杰伊·贝尔斯基质疑这种教育方法的正确性。他担心所谓“中性环境”会让小男孩变得“女气”。同样持反对意见的还有知名博客作者塔尼娅·贝里奎斯特。她说:“只要平等对待,性别不同不是问题。真正的两性平等是正视两性差别,然后相互尊重,优势互补,而刻意模糊性别概念几乎是在否定性别差异,显得很不自信。事实上,这样做也不管用,孩子们很快就能从别的地方知道男女的不同。”
(荆晶)
【编辑:陈彤】
美国:三岁儿子替妈妈开门
在美国,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场景:一家人走近一扇大门,母亲停下来,等着3岁的儿子替她拉开门。仅仅3岁的小绅士双手吃力地抓住门把手,靠身体的重量勉强拉开门,再用后背使劲抵住门,让妈妈进去。类似的场景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但美国妈妈早就习以为常了。她们的理由是:儿子是小男子汉,尽管只有3岁。是男子汉就要勇敢,就要有责任心,就要照顾女性,这是理所应当的。可见,美国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在孩子3岁之前开始的。
美国人说,他们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是从厕所开始的,因为宝宝来到幼儿园的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在美国众多的托幼机构里,幼儿使用的厕所是分男女的,女厕所的标志是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坐厕姿势,男厕所的标志是一个男孩坐厕姿势。厕所里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是尺寸较小而已。幼儿上厕所时老师会提醒他们别走错了。不仅如此,为了更便于幼儿识别,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有时候,男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跑到女厕所探个究竟。这时,老师一般不批评,只是问他们看清了有什么不一样,并借此机会讲解必要的基础性生理知识。
美国的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也是非常看重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她们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了。
“男孩要有男子汉气概,女孩要细心。”这是美国父母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假如妈妈送儿子上幼儿园,而孩子哭着缠住妈妈不肯放手,妈妈只要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男孩就会强忍住泪,松开手。(王琳)
新加坡:区分男女,从内衣开始
新加坡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新加坡的妈妈们非常细心,也非常执著,不放过任何细节。她们给孩子买内衣时,特别在意是男款还是女款。在超市,经常可以看到抱在妈妈怀里的男婴儿穿着正式的男装三角裤,三角裤里面裹着厚厚的尿片。如果你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她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你:“因为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自己是男孩。”
别以为新加坡妈妈在跟你开玩笑,她们是当真的。当孩子学说话时,妈妈会认真地把孩子的性别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重复来重复去,好像孩子真的能理解似的。别说,新加坡妈妈的执著不久就能收到奇效:如果你故意对一个不到两岁的小男孩说:“你是一个女孩。”他会很生气地大喊:“不,我是一个男孩!”在电梯间,一位女士与两三个男孩在等电梯。电梯门一开,男孩们没有一个先进,而是示意女士先进。如果女士客气,小绅士们会用流利的英语说:“Lady first(女士先请).”(晓岩)
日本:利用游泳课认知性别
东京新宿区立四谷第六幼儿园,桥浦清子老师正带着孩子们上游泳课。
“看见啦,看见啦,岛村的小鸡鸡露出来啦!”几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兴奋地喊道。
“男孩子与女孩子什么地方不一样?”清子老师问。
“裤子不一样。”“上衣不一样。”“撒尿的地方不一样。”“男孩子有小鸡鸡,女孩子没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男孩们也好奇地围拢过来。
“女孩也有相同的器官,不过女孩子的是在肚子里面,从外面看不见。”老师纠正道。尽管话题深奥,但清子认为用浅显的语言让孩子们认识内生殖器官是必要的。
“女孩子长大了有乳房。”有小朋友补充。
“男孩子不也有吗?但是为什么女孩子的乳房会变大呢?”别的小朋友提出了质疑。
“因为要给孩子喂奶呀。”清子老师把讨论控制在浅显易懂的层面上,并不失时机地引入亲情教育。
“是啊,我们也都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全体小朋友都表示赞同。
类似的讨论在日本的幼儿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日本幼师认为,抓住这些时机,可以让孩子认知自己的性别角色,明白自己是男的还是女的,并初步了解男女的区别,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全感,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大桥)
英德两国家长的小窍门
英国和德国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许多有趣的小窍门,颇有借鉴价值。
男孩穿蓝色,女孩穿粉色
在英国和德国,一看新生儿的襁褓,就能马上知道是男是女,因为男孩用蓝色毯子,女孩用粉色毯子。家长们认为,尽管婴儿并没有性别意识,但他们正在认识性别,如果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穿某种颜色的衣服,就能让他们感到“这种颜色属于我”,从而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
英德两国的家长认为,裙子是女性天然的标识,而裤子则属于男性,所以他们给女孩穿裙子,给男孩穿裤子,以示区别。家长们这样做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裙子的摇曳能让女孩从小就从中获得温柔如水的特质,并且百变的裙子也能培养女性特殊的审美;而裤子直挺挺的,男孩穿上更能让他们养成坚毅、果断的性格。
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
德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基尼指出,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不能混淆。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男孩的身体跟爸爸一样,女孩的跟妈妈一样。这是孩子最早了解人体和性别的启蒙教育。
男孩玩机器人,女孩玩布娃娃
尽管对玩具的选择没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但英德两国的家长会给男孩买机器人玩具,给女孩买布娃娃,理由是:女孩玩布娃娃能更充分地激发其母性的本能,这样的女孩长大后更善良体贴;而机械类的玩具对男孩性别塑造的影响更大,可以培养其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及英雄主义精神。
男孩多拥抱,女孩多亲吻
在德国,如果男孩帮了别人的忙或做了什么值得称赞的事,父母会给他一个拥抱,然后拍拍他的后背,而女孩通常会获得一个甜蜜的吻。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拥抱代表肯定,正是男孩所需要的,而亲吻则代表保护和爱,更适合女孩来享用。
男孩热衷挑战运动,女孩多做体操
在英国,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随父亲去爬山或游泳,而女孩更多地被父母送去练体操。英国家长认为,挑战性的运动能培养男孩坚强和不惧挑战的性格,而体操的柔美与女性的身段正好契合,能培养女孩温柔、平和的个性。
英德两国家长一致认为,与女孩相比,培养男孩的性别角色意识应该更早更用心。尤其是父亲,应多与儿子在一起,让孩子从父亲身上学习如何做男人。
(彭城)
瑞典无性别幼儿园引争议
瑞典幼儿教育发达,理念繁多且思想深邃。其创建的“无性别幼儿园”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激烈争议。
埃加利亚幼儿园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瑟德马尔姆区。与一般幼儿园不同,这里的教师刻意模糊性别界限。为模糊性别界限,幼儿园煞费苦心,从房间配色、玩具摆放到书籍选择都经过仔细考虑,防止孩子对性别产生思维定势。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推动两性平等理念。“社会希望女孩女性化,温柔又漂亮,希望男孩有男子气概,坚强外向,”幼儿园教师珍妮·约翰松说,“埃加利亚给孩子们提供选择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要长成什么样的人。”
幼儿园教师说话时尽量避免性别特征,回避“他”和“她”之类字眼,而使用第三人称中性代词。园长洛塔·拉亚林说,当有医生、警察、电工或水管工来幼儿园时,教师会使用第三人称中性代词来指代这些人。“没见到真人前,孩子们可以把这些人想象成男性或者女性,这能令他们视野开阔。”
幼儿园现有33个孩子,年龄1~6岁。自开业以来,幼儿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长要求下退园,而等待入园者名单上有多人排队。现年44岁的家长尤卡·科皮说,他和妻子给孩子选择埃加利亚,是想让孩子根据天性而不是根据性别成长。
园长拉亚林说,幼儿园不否认男孩、女孩有生理差别,只是想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些差别不意味着男孩和女孩之间兴趣和能力不同。
埃加利亚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引发不小争议。一些家长认为,幼儿园的动机是促进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但做得有点过头。这种刻意模糊性别概念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难以面对幼儿园以外的世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杰伊·贝尔斯基质疑这种教育方法的正确性。他担心所谓“中性环境”会让小男孩变得“女气”。同样持反对意见的还有知名博客作者塔尼娅·贝里奎斯特。她说:“只要平等对待,性别不同不是问题。真正的两性平等是正视两性差别,然后相互尊重,优势互补,而刻意模糊性别概念几乎是在否定性别差异,显得很不自信。事实上,这样做也不管用,孩子们很快就能从别的地方知道男女的不同。”
(荆晶)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