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适龄少年全部升入初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水平差异增大,传统 “等量、等速、同要求” 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学有困难的学生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也不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主动发挥个性特长,从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实施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背景
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和对数学知识接受上的差异也是事实。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它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人文科学,在学校教育中,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始终是最重要的。教育家吕型伟和温寒江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如,把“班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实行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要求有分有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先的发展。这些都给了我们尝试分层教学的信心和勇气。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遵从六条原则
这六条原则分别是: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育人为目的。
前四条指明了教学中师生所处的地位,教学活动的主线及核心。后两条指明了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有较强自学能力,能适应未来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分四个步骤
1.以学生为主体,模糊分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层,并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予以考虑。分组若分得过粗,缺乏针对性;过细,又不便操作,一般以分三层为宜。比如说,将基础好,学习成绩稳定的学生定为C层次;基础较好,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定为B层次;基础薄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定为A层次。并将这事实存在层次告诉学生,以便于操作。
2.以“纲”、“本”为中心,设计目标层次。教师在深入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备课时要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教学目标。既要涵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要求,还要包括思想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目标的阐述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具体,对各层学生的区别要求,教师要心中有数。
3.总分结合,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实施的。它仍是班级教学,是在全局的宏观控制下,通过低起点、小步子、分类指导、分类评价辅导等一系列连贯的教学活动去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环节不能割裂,不同于复式教学的“轮流活动”,宏观调控(总)与微观区别指导(分)全由教师随机把握。例如,分解多项式16(a-b)2-9(a+b)2,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此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9y2;(2)16x2-9y2;(3)16(a-b)2-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1)、(2)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3)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
4.层递训练,鼓励创新。无论是课堂的提问、板演、练习以及课后的训练都要分层递进式安排,要有针对性地落实,使各类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享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还要尽量做到让各类学生既不感到望尘莫及、负担沉重,又觉得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训练形式也要多样化,要注意给各层学生留有余地,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鼓励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作业的具体安排,可采用基本题全体必作,提高题分类选作的方法;也可采用各类学生分别设置的方法,重在落实上下工夫。既要及时地帮助指点,适时地评价鼓励,还要对有能力不愿“攀高”的学生给予鞭策,对不顾基础盲目“攀高”的学生进行善意引导,让其先打牢基础,再循序渐进。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尽各自的最大努力,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前进,“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
三、分层教学的体会
1.分层要谨慎。分层前教师要通过家长会等途径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分层后要进一步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下层学生易产生自卑感,应多予以鼓励,上层学生易产生骄傲情绪,应予以激励引导,让他们知道学无止境。教学实施一段时间后,视学生的学情发展,灵活、动态地进行层次微调。
2.目标定位应遵循三个原则。(1)“下保上不封”原则。保证下层学生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使中层学生向上分化,允许上层学生超大纲学习;(2)“超越”原则。“超越”就是要给各层学生提出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困难的目标,使教学活动超前发展;(3)“变化”原则。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使同一学科,一部分知识与另一部分知识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水平差异也较大,因此,一个学生的“层次”是可变的。根据学生测验成绩及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层次调整。
3.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实施分层教学,教师首先要真正理解“人才”的内涵,而不要仅仅只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其次,要以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先参与学习后主动学习,感受获取知识的喜悦。再次,要变师生间命令式与服从式的交往成为合作式、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编辑:刘立英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背景
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和对数学知识接受上的差异也是事实。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它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人文科学,在学校教育中,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始终是最重要的。教育家吕型伟和温寒江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如,把“班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实行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要求有分有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先的发展。这些都给了我们尝试分层教学的信心和勇气。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遵从六条原则
这六条原则分别是: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育人为目的。
前四条指明了教学中师生所处的地位,教学活动的主线及核心。后两条指明了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有较强自学能力,能适应未来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分四个步骤
1.以学生为主体,模糊分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层,并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予以考虑。分组若分得过粗,缺乏针对性;过细,又不便操作,一般以分三层为宜。比如说,将基础好,学习成绩稳定的学生定为C层次;基础较好,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定为B层次;基础薄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定为A层次。并将这事实存在层次告诉学生,以便于操作。
2.以“纲”、“本”为中心,设计目标层次。教师在深入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备课时要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教学目标。既要涵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要求,还要包括思想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目标的阐述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具体,对各层学生的区别要求,教师要心中有数。
3.总分结合,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实施的。它仍是班级教学,是在全局的宏观控制下,通过低起点、小步子、分类指导、分类评价辅导等一系列连贯的教学活动去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环节不能割裂,不同于复式教学的“轮流活动”,宏观调控(总)与微观区别指导(分)全由教师随机把握。例如,分解多项式16(a-b)2-9(a+b)2,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此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9y2;(2)16x2-9y2;(3)16(a-b)2-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1)、(2)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3)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
4.层递训练,鼓励创新。无论是课堂的提问、板演、练习以及课后的训练都要分层递进式安排,要有针对性地落实,使各类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享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还要尽量做到让各类学生既不感到望尘莫及、负担沉重,又觉得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训练形式也要多样化,要注意给各层学生留有余地,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鼓励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作业的具体安排,可采用基本题全体必作,提高题分类选作的方法;也可采用各类学生分别设置的方法,重在落实上下工夫。既要及时地帮助指点,适时地评价鼓励,还要对有能力不愿“攀高”的学生给予鞭策,对不顾基础盲目“攀高”的学生进行善意引导,让其先打牢基础,再循序渐进。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尽各自的最大努力,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前进,“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
三、分层教学的体会
1.分层要谨慎。分层前教师要通过家长会等途径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分层后要进一步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下层学生易产生自卑感,应多予以鼓励,上层学生易产生骄傲情绪,应予以激励引导,让他们知道学无止境。教学实施一段时间后,视学生的学情发展,灵活、动态地进行层次微调。
2.目标定位应遵循三个原则。(1)“下保上不封”原则。保证下层学生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使中层学生向上分化,允许上层学生超大纲学习;(2)“超越”原则。“超越”就是要给各层学生提出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困难的目标,使教学活动超前发展;(3)“变化”原则。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使同一学科,一部分知识与另一部分知识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水平差异也较大,因此,一个学生的“层次”是可变的。根据学生测验成绩及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层次调整。
3.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实施分层教学,教师首先要真正理解“人才”的内涵,而不要仅仅只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其次,要以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先参与学习后主动学习,感受获取知识的喜悦。再次,要变师生间命令式与服从式的交往成为合作式、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