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转型期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弊端所造成的人文环境的被破坏,将对儿童精神和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们提倡人文,而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的美术更亟待人文的关怀,儿童美术教育尤甚。
关键词:儿童美术 人文关怀
从儿童早期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传统建筑的大量毁灭,钢筋水泥楼宇的盲目林立,以及文化品味的缺乏,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切都将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必然造成很大的冲击,人文环境的被破坏,以及它所造成的对儿童精神和成长的影响实在令人担忧。
所以我们要提倡人文,其实人文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性,而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没有污染,不造作。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的美术更亟待人文的关怀,儿童美术教育尤甚。
现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美术的热潮,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我就注意到了成人在看待儿童学美术的心态上的千差万别,其态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质量和思维方式,它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却是永远的。
有的大人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美术作品,曾有个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画的线条不直而狠狠地责骂了他一顿,事实上,线条的歪歪扭扭正是儿童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有的大人则把美术课当作照相机功能来简单看待,导致很多有主见的儿童因为“画得不像”,而断送了继续学习美术的机会;有的大人还急功近利,认为获奖是证明孩子无比聪明的唯一,其结果很可能是使美术教育变得投机,使自己的孩子得意忘形或是沮丧万分……当然,在家长看来,自己的做法是对孩子学习美术的“关怀”,但这种“关怀”却缺乏美术所倡导的人文思想。
美术和美育的重要,就在于它是构成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点商业性和功利性的炒作,让全社会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人文的环境,才是所有热爱孩子的人的共同目标。而让儿童在美术课中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勇气,是美术教育的任务,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职责,只有这样,美术才会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一种安慰。
趣味性、探究性、自主性的美术学习使得现代的儿童变得越来越聪明。孩子对周边环境做出的反映是强烈的,这在他们的美术作品里已有反映,尽管表现的不一样。每次放假回来,我总是要学生画自己的假期生活,通过儿童的作品来了解他们各方面情况。有的孩子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丰富的旅游生活;还有的孩子描绘从电视、互联网上看到的内容;但也有的孩子用绘画发泄内心的不愉快,如有个学生画自己和爸爸在跟龙虾拔河,他在爸爸的嘴边写上一句话“他妈的,怎么还不认输!”我跟他说这样说话是不文明的,他说自己的爸爸平时经常是这样说的。家庭和社会就像一面镜子,每件事都会对儿童成长造成影响。同时,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之大令人痛心。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画些孙悟空之类的中国优秀卡通形象,然而现在日本、欧美的卡通动画片却占据了我们孩子的心灵,其中不乏暴力、成人化倾向。可见家庭、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努力立足于本土文化,对所谓的洋快餐文化、影视文化一定要有所取舍,这样才不致于被异化。
培养儿童画画,要用平常人的心态对待他们的成绩,家长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现在的美术比赛真是越来越多,有关部门开展绘画比赛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提高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也是检阅学校开展美术活动的成效。然而在大人看来,孩子的美术作品能够获奖、参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长眼中,只有你辅导的学生获奖了,才能体现你这个教师有水平,而学校看到自己学校的学生“榜上有名”,也会觉得脸上有光彩。
社会、学校对教师所造成的这种压力使比赛变了味,“抄袭”、“背画”现象就是这压力下的“滋生物”。在每次绘画比赛后,我总有一种职业习惯,就是把一些优秀的参赛作品拍成照片,以备教学之需。但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自己搜集的一些参赛作品竟在一本画册里找到它的影子……当学生为自己“偷袭”的作品能够轻易获奖而沾沾自喜的同时,教师又脸上贴金,何乐而不为?当然抄袭毕竟是少数的,而“背画”现象却是普遍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而没有污染、不造作是人文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这种违背人文精神的做法值得深思。为了能检验学生真实的美术水平,目前,美术比赛比较看好现场绘画这种形式。为了能获奖,教师在平时辅导训练时,往往强调机械的重复,要求学生同一张画要画好几遍,甚至要他们比赛时就画这幅预先指定的画。其实除了比较“乖”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不愿周而复始地“复制”作品。“艺术贵在创造”,然而在老师的影响下,这部分独立性、创造性强的学生也变得拘谨起来,甚至弄巧成拙,张冠李戴。一位原本很具绘画天赋的学生,在一次绘画现场比赛中,虽然他准备的画题跟比赛的画题完全不同,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画了自己预先准备的画。
从越来越多的儿童获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复杂的美术技法表现,越来越美丽而相似的儿童美术作品中,表现内心世界的东西太少,有的只是模式。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指导模式,我有幸当过几次评委,发现很多作品不用看说明就知道同出一师,这种现象在幼儿绘画参赛作品中尤为明显。反而一些没有经过这种“特殊”训练的儿童手下的作品常常能打动我们。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提到:当我面对所收集和积累的成千上万张真正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时,我真被他们表现出的艺术才能所感动、所折服,因为,这些画远比我在大学里教授过艺术知识、技能的学生所画的那些作品更真挚、更生动,更具感染力。那么,是不是我们大人把孩子的才能给格式化了?
这是可怕的。如果我们不去对这种种的“热现象”作“冷思考”,不去考虑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将来的需要,那么,单纯的美术教育会让商业化的所谓美术教育所取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儿童人才培养像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一样,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像是蚂蚁或是蜜蜂,尽管很努力,但是没有创造性,没有个人的主见,而没有创造性和个人意愿的统一模式的人所组成的社群,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样的人文环境能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如何看待儿童美术教育的功效,家长和老师们的态度始终影响着儿童。《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这种规定性实际上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而且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儿童美术教育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我认为,只有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作深入的思考,才能更好的吸纳更多的文化艺术。有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高瞻远瞩的眼界,我们才有能力净化和优化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有了人文的关怀,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在这种艺术教育下长大的儿童,必定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反之,如果等孩子已经成为问题青年了,才意识到我们的美术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严重性,那么这一切就像无序的城市建设一样,不断的重复和毁灭,这时,我们不仅仅会失去人类最后的家园,还将失去未来的一代。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民美术出版社
(永嘉县少年艺术学校 浙江温州)
关键词:儿童美术 人文关怀
从儿童早期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传统建筑的大量毁灭,钢筋水泥楼宇的盲目林立,以及文化品味的缺乏,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切都将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必然造成很大的冲击,人文环境的被破坏,以及它所造成的对儿童精神和成长的影响实在令人担忧。
所以我们要提倡人文,其实人文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性,而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没有污染,不造作。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的美术更亟待人文的关怀,儿童美术教育尤甚。
现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美术的热潮,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我就注意到了成人在看待儿童学美术的心态上的千差万别,其态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质量和思维方式,它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却是永远的。
有的大人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美术作品,曾有个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画的线条不直而狠狠地责骂了他一顿,事实上,线条的歪歪扭扭正是儿童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有的大人则把美术课当作照相机功能来简单看待,导致很多有主见的儿童因为“画得不像”,而断送了继续学习美术的机会;有的大人还急功近利,认为获奖是证明孩子无比聪明的唯一,其结果很可能是使美术教育变得投机,使自己的孩子得意忘形或是沮丧万分……当然,在家长看来,自己的做法是对孩子学习美术的“关怀”,但这种“关怀”却缺乏美术所倡导的人文思想。
美术和美育的重要,就在于它是构成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点商业性和功利性的炒作,让全社会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人文的环境,才是所有热爱孩子的人的共同目标。而让儿童在美术课中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勇气,是美术教育的任务,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职责,只有这样,美术才会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一种安慰。
趣味性、探究性、自主性的美术学习使得现代的儿童变得越来越聪明。孩子对周边环境做出的反映是强烈的,这在他们的美术作品里已有反映,尽管表现的不一样。每次放假回来,我总是要学生画自己的假期生活,通过儿童的作品来了解他们各方面情况。有的孩子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丰富的旅游生活;还有的孩子描绘从电视、互联网上看到的内容;但也有的孩子用绘画发泄内心的不愉快,如有个学生画自己和爸爸在跟龙虾拔河,他在爸爸的嘴边写上一句话“他妈的,怎么还不认输!”我跟他说这样说话是不文明的,他说自己的爸爸平时经常是这样说的。家庭和社会就像一面镜子,每件事都会对儿童成长造成影响。同时,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之大令人痛心。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画些孙悟空之类的中国优秀卡通形象,然而现在日本、欧美的卡通动画片却占据了我们孩子的心灵,其中不乏暴力、成人化倾向。可见家庭、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努力立足于本土文化,对所谓的洋快餐文化、影视文化一定要有所取舍,这样才不致于被异化。
培养儿童画画,要用平常人的心态对待他们的成绩,家长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现在的美术比赛真是越来越多,有关部门开展绘画比赛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提高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也是检阅学校开展美术活动的成效。然而在大人看来,孩子的美术作品能够获奖、参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长眼中,只有你辅导的学生获奖了,才能体现你这个教师有水平,而学校看到自己学校的学生“榜上有名”,也会觉得脸上有光彩。
社会、学校对教师所造成的这种压力使比赛变了味,“抄袭”、“背画”现象就是这压力下的“滋生物”。在每次绘画比赛后,我总有一种职业习惯,就是把一些优秀的参赛作品拍成照片,以备教学之需。但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自己搜集的一些参赛作品竟在一本画册里找到它的影子……当学生为自己“偷袭”的作品能够轻易获奖而沾沾自喜的同时,教师又脸上贴金,何乐而不为?当然抄袭毕竟是少数的,而“背画”现象却是普遍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而没有污染、不造作是人文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这种违背人文精神的做法值得深思。为了能检验学生真实的美术水平,目前,美术比赛比较看好现场绘画这种形式。为了能获奖,教师在平时辅导训练时,往往强调机械的重复,要求学生同一张画要画好几遍,甚至要他们比赛时就画这幅预先指定的画。其实除了比较“乖”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不愿周而复始地“复制”作品。“艺术贵在创造”,然而在老师的影响下,这部分独立性、创造性强的学生也变得拘谨起来,甚至弄巧成拙,张冠李戴。一位原本很具绘画天赋的学生,在一次绘画现场比赛中,虽然他准备的画题跟比赛的画题完全不同,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画了自己预先准备的画。
从越来越多的儿童获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复杂的美术技法表现,越来越美丽而相似的儿童美术作品中,表现内心世界的东西太少,有的只是模式。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指导模式,我有幸当过几次评委,发现很多作品不用看说明就知道同出一师,这种现象在幼儿绘画参赛作品中尤为明显。反而一些没有经过这种“特殊”训练的儿童手下的作品常常能打动我们。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提到:当我面对所收集和积累的成千上万张真正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时,我真被他们表现出的艺术才能所感动、所折服,因为,这些画远比我在大学里教授过艺术知识、技能的学生所画的那些作品更真挚、更生动,更具感染力。那么,是不是我们大人把孩子的才能给格式化了?
这是可怕的。如果我们不去对这种种的“热现象”作“冷思考”,不去考虑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将来的需要,那么,单纯的美术教育会让商业化的所谓美术教育所取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儿童人才培养像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一样,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像是蚂蚁或是蜜蜂,尽管很努力,但是没有创造性,没有个人的主见,而没有创造性和个人意愿的统一模式的人所组成的社群,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样的人文环境能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如何看待儿童美术教育的功效,家长和老师们的态度始终影响着儿童。《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这种规定性实际上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而且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儿童美术教育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我认为,只有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作深入的思考,才能更好的吸纳更多的文化艺术。有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高瞻远瞩的眼界,我们才有能力净化和优化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有了人文的关怀,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在这种艺术教育下长大的儿童,必定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反之,如果等孩子已经成为问题青年了,才意识到我们的美术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严重性,那么这一切就像无序的城市建设一样,不断的重复和毁灭,这时,我们不仅仅会失去人类最后的家园,还将失去未来的一代。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民美术出版社
(永嘉县少年艺术学校 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