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最坚硬的器官是什么?
答案当然是牙齿。牙齿是人类和很多动物口腔内高度钙化的组织,具有撕咬、咀嚼等功能,是天生的自卫武器。人类牙齿的坚硬程度,比起金刚石来也不差呢。
人人都有牙齿,也都认得“牙齿”这个词,在我们的印象中,“牙齿”里的“牙”和“齿”是一回事儿。不过,古人所讲的“牙”与“齿”,意义是有区分的。牙本来指臼(jiù)齿,也就是两排牙齿中靠后的磨牙。
牙齿和嘴唇
和牙齿有关的词语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唇亡齿寒”,是春秋时的故事。
晋国是个大国,大概在我们今天的山西省一带,所以山西至今还简称“晋”。它附近有两个小国家,一个叫虢国,一个叫虞国。虞国在晋国南面,虢国在虞国南面。若从晋国去虢国,虞国是必经之地。有一天,晋国的大臣荀息向国王晋献公建议,借虞国的道去打虢国。
荀息暗示晋献公,可以借机也灭了虞国。晋献公就派荀息去跟虞国借路,虞国国王果然爽快答应了,并且主动请求一起去攻打虢国。大臣宫之奇劝阻,他也不听。晋国很快就攻下了虢国的下阳,下阳在今天山西运城平陆县一带。
过了不久,晋献公再次向虞国请求借路攻打虢国。这次宫之奇去见虞国国王,强力阻止他说,虢国在虞国外围,一旦虢國灭亡了,虞国必定也会被晋国灭掉。
国王听不进宫之奇的意见,最终还是借路给了晋国。晋国真灭了虢国,回师途中驻扎在虞国,乘机又灭了虞国。
宫之奇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是指相互制衡的利害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辅”是指古代战车轮子上用以加固的两根横木,也有学者认为是车辖(即车轴两头起固定作用的配件,用以挡住车轮,不使脱落),这个装置一旦坏了,车轮就散了,车子就坏了,所以“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连为一体的,一旦没了嘴唇,牙齿就会变得凄冷,这就是“唇亡齿寒”。后来又引申出一个词“唇齿相依”,也用来形容命运密切关联的事物。
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一个和牙齿有关的成语“马齿加长”。
古书记载,荀息建议晋献公用骏马和玉璧向虞国示好时还曾说:“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这是说不必吝惜玉璧,玉璧送给了虞国不会有改变,也不必吝惜骏马,骏马只是多长了几颗牙齿而已。尽管现在送给虞国,将来灭了虞国,这些东西还是晋国的。后来,马齿可以代指年龄,马齿加长就用来指虚度年华而碌碌无为。
不仅仅是牙齿
“牙”除了指牙齿,还可以指将军之旗。因为这种旗杆多用象牙装饰,所以叫牙旗,有时用作主帅标识,有时用作仪仗。如果古人说“大牙”,可能并不指牙齿,而是指这种专用的旗帜。比如《三国志·吴书》记载,黄武八年(229年)夏天,吴国夏口(今武汉)出现了一条黄龙,这是祥瑞,于是孙权称帝,根据这种吉兆改年号为“黄龙”,又制作了黄龙大牙旗,常立在军中,各军的进退,都得看牙旗的指向。因为牙旗往往是军中主帅所在,所以“牙”也可以指军中主帅的驻地,比如“牙城”就是主帅所住的地方。“牙”由此又引申出古代官署的意思,就是官员上班的地方,这个意思大家其实很熟悉,因为我们至今还在用,比如“衙门”,只是后来写法变了,把“牙”写成了同音字“衙”。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因此称为“牙门”,这个词也可以作为将军的名号,三国时的赵云,就曾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
我们今天使用现代汉语写“衙门”时,必须用“衙”,不能再用“牙”了,因为语言文字要符合规范,这样才能便于交流。
答案当然是牙齿。牙齿是人类和很多动物口腔内高度钙化的组织,具有撕咬、咀嚼等功能,是天生的自卫武器。人类牙齿的坚硬程度,比起金刚石来也不差呢。
人人都有牙齿,也都认得“牙齿”这个词,在我们的印象中,“牙齿”里的“牙”和“齿”是一回事儿。不过,古人所讲的“牙”与“齿”,意义是有区分的。牙本来指臼(jiù)齿,也就是两排牙齿中靠后的磨牙。
牙齿和嘴唇
和牙齿有关的词语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唇亡齿寒”,是春秋时的故事。
晋国是个大国,大概在我们今天的山西省一带,所以山西至今还简称“晋”。它附近有两个小国家,一个叫虢国,一个叫虞国。虞国在晋国南面,虢国在虞国南面。若从晋国去虢国,虞国是必经之地。有一天,晋国的大臣荀息向国王晋献公建议,借虞国的道去打虢国。
荀息暗示晋献公,可以借机也灭了虞国。晋献公就派荀息去跟虞国借路,虞国国王果然爽快答应了,并且主动请求一起去攻打虢国。大臣宫之奇劝阻,他也不听。晋国很快就攻下了虢国的下阳,下阳在今天山西运城平陆县一带。
过了不久,晋献公再次向虞国请求借路攻打虢国。这次宫之奇去见虞国国王,强力阻止他说,虢国在虞国外围,一旦虢國灭亡了,虞国必定也会被晋国灭掉。
国王听不进宫之奇的意见,最终还是借路给了晋国。晋国真灭了虢国,回师途中驻扎在虞国,乘机又灭了虞国。
宫之奇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是指相互制衡的利害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辅”是指古代战车轮子上用以加固的两根横木,也有学者认为是车辖(即车轴两头起固定作用的配件,用以挡住车轮,不使脱落),这个装置一旦坏了,车轮就散了,车子就坏了,所以“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连为一体的,一旦没了嘴唇,牙齿就会变得凄冷,这就是“唇亡齿寒”。后来又引申出一个词“唇齿相依”,也用来形容命运密切关联的事物。
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一个和牙齿有关的成语“马齿加长”。
古书记载,荀息建议晋献公用骏马和玉璧向虞国示好时还曾说:“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这是说不必吝惜玉璧,玉璧送给了虞国不会有改变,也不必吝惜骏马,骏马只是多长了几颗牙齿而已。尽管现在送给虞国,将来灭了虞国,这些东西还是晋国的。后来,马齿可以代指年龄,马齿加长就用来指虚度年华而碌碌无为。
不仅仅是牙齿
“牙”除了指牙齿,还可以指将军之旗。因为这种旗杆多用象牙装饰,所以叫牙旗,有时用作主帅标识,有时用作仪仗。如果古人说“大牙”,可能并不指牙齿,而是指这种专用的旗帜。比如《三国志·吴书》记载,黄武八年(229年)夏天,吴国夏口(今武汉)出现了一条黄龙,这是祥瑞,于是孙权称帝,根据这种吉兆改年号为“黄龙”,又制作了黄龙大牙旗,常立在军中,各军的进退,都得看牙旗的指向。因为牙旗往往是军中主帅所在,所以“牙”也可以指军中主帅的驻地,比如“牙城”就是主帅所住的地方。“牙”由此又引申出古代官署的意思,就是官员上班的地方,这个意思大家其实很熟悉,因为我们至今还在用,比如“衙门”,只是后来写法变了,把“牙”写成了同音字“衙”。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因此称为“牙门”,这个词也可以作为将军的名号,三国时的赵云,就曾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
我们今天使用现代汉语写“衙门”时,必须用“衙”,不能再用“牙”了,因为语言文字要符合规范,这样才能便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