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典型的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在应用这一策略时,教师可以应用螺旋式的问题、开放式的问题、易错式的问题作为驱动学生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问题驱动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提问的方式上要注重层次性、逻辑性,使学生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借助螺旋式的问题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宏观的数学理论。初中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教师要求他们直接理解一个宏观的理论,可能他们难以理解教师描述的意思。为了让学生理解宏观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应用螺旋式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结合问题去体验知识,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经验,最后让学生结合经验来理解理论。
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1为例: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请应用列方程的方式求出这两个数。很多学生看到这一题,觉得这一题特别简单。生A先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案1:现设较小的奇数为x,那么另外一个就是x+2,依题意可得x(x+2)=323,解方程得:x■■=17,x■=-19,于是可得问题答案这两个奇数分别是:17、19,或者-17,-19。教师表扬生A,然后问学生还有其他答案吗?生B提出答案2:现设较大的奇数x,那么较小的奇数为323/x,于是列方程可得x-323/x=2,解之可得x■=19,x■=-17。生B得到与生A相同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的探讨这道题,学生们找到了设x为任意整数,两个连续奇数分别为2x-1,2x+1这种列方程的方案及设两个连续奇数为x-1,x+1,然后列方程的方案。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设元、列方程的方式不止一种,在同一个数学问题中,应用不同的视角去看数学问题,可以得到不同的设元策略,设元策略不同,列出的方程就不会相同。当学生们沉侵在解答一题多解的问题,享受列方程学习的乐趣中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设元、列方程这种解题策略的应用原理是什么?学生们结合刚才学习的实践回答问题,学生们认为,列方程是一种描述数学关系的方法,这种数学等量关系的特点为,某个数学问题左边的数量关系和右边的数量关系相等。在描述这种数学等量关系时,部分数量关系是未知的,可以应用设元的方法表达这种未知的数量关系。应用把数学问题变成方程这种等量关系的描述,可以求出数学关系中某些未知的等量关系。学生们在思考中还发现,一元一次方程式,能够描述出数学等量关系中含有一个未知元的等量关系;如果需要描述两个未知元的等量关系,可能就要应用二元一次方程来描述。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从数学等量关系的角度理解了方程的数学概念,了解了方程构成的每一个数学元素。
以螺旋式的方式提出问题,是指在遇到一个抽象的、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将问题分解,让学生从简单的、直观的问题开始思考,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应用这样的方法时,是应用简单的习题为学生搭学习的“脚手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教师之所以为学生设计简单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了解数学知识。当学生充分的体验知识以后,教师便引导学生从宏观的、综合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理论知识。螺旋式的问题模式,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能由浅入深的掌握知识。
二、创设多元问题探究形式,积极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
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思维,即他们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习题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多元化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的多元性,令学生以后在学习问题时能学会自己找到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为例,有一名教师曾在教学中只给学生观察图1,告诉学生这一次需要的数学问题题2为:△ABC是直角三角形,∠ACB是直角。DE⊥AC,E为垂足;DF⊥AB,F为垂足。以上为已知条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学习问题。刚开始学生非常不习惯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只给已知条件,不给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怎么能算数学问题呢?部分学生开始结合学过的知识探讨图1中的问题。生A提出,能不能把问题设为:(1)证明四边形ECFD是矩形呢?生A提出的问题让其他的学生产生探讨的兴趣。学生们表示,根据已知条件可知∠ACB是直角,并且∠CED及∠CFD也为直角,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必为360■可知∠EDF也为直角。由此可证明四边形ECFD是矩形。此时生B表示,除了利用直角来证明四边形ECFD是矩形以外,能不能应用证明CF=ED及CE=DF来证明它是矩形呢?在学生们完成了四边形ECFD是不是矩形的探讨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思考,图1中除了有矩形的问题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学问题?此时生C提出第二个问题:(2)图1中共有几个相似三角形?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也很有趣,接下来学生们开始探索图1中相似三角形,并且一边探索一边证明。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了学习数学问题不是指学习习题中给出的数学问题,学生还要学会在习题中发现各种数学问题。当学生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便了解了应当如何正确的对待数学问题,如何学会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拓展数学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引导学生思考封闭的题型,如果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心理,就难以主动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开放式题型,引导学生主动在题目中挖掘数学问题,找到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应用开放型的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可以让学生用主动的、积极的态度探索数学知识,使学生能打破封闭的学习心态,拓宽数学视野。
三、设置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有时没有明晰数学概念,或者没有掌握一套数学技能,然而在学习知识时,他们没有发现这一问题。教师可为学生设置易错的习题,启发学生思考,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哪些相关的知识是没有掌握的?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3:以下哪道题的运算是正确的:A,x■·x■=x■;B,x■+x■=2x■;C,(-2x)■=4x■;D,(-2x)■(-3x)■=6x■。题3涉及到的是幂相加和相乘的概念问题。部分學生在学习时,没有完全理解幕相加或相乘应当如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能让学生反思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学生要做对这道习题,就必须了解同底数的幂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的运算公式;需要了解幂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学生能理解A、B、D是错误的,因为x■·x■=x■=x■;x■+x■=2x■;(-2x)■(-3x)■=4x■×9x■。在这道习题中C是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第一,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知识结构缺陷的问题,学生是没有记住数学公式,还是忽略了这些数学问题?第二,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了缺陷,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能不正确,学生要如何优化学习方法,避免在学习中出现同样的问题?结合教师的启发,学生从思考知识结构的问题到思考学习方法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一些易错的问题。这些易错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很多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都会犯下错误。这些问题或者反映着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或者反映着学生思维能力不足、或者反应着学生解决问题存在着技能缺陷等。学生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犯下错误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的反思学习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方向,以化被动为主动的心态学习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应用螺旋式的方法提问、引导学生用多元化的方式看问题、以易错的数学问题作为学习启法。只要教师活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就能高效的应用典型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盖群.巧用“做数学”,创新初中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13期
[2]赵晓英.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J].学周刊,2014年11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问题驱动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提问的方式上要注重层次性、逻辑性,使学生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借助螺旋式的问题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宏观的数学理论。初中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教师要求他们直接理解一个宏观的理论,可能他们难以理解教师描述的意思。为了让学生理解宏观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应用螺旋式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结合问题去体验知识,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经验,最后让学生结合经验来理解理论。
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1为例: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请应用列方程的方式求出这两个数。很多学生看到这一题,觉得这一题特别简单。生A先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案1:现设较小的奇数为x,那么另外一个就是x+2,依题意可得x(x+2)=323,解方程得:x■■=17,x■=-19,于是可得问题答案这两个奇数分别是:17、19,或者-17,-19。教师表扬生A,然后问学生还有其他答案吗?生B提出答案2:现设较大的奇数x,那么较小的奇数为323/x,于是列方程可得x-323/x=2,解之可得x■=19,x■=-17。生B得到与生A相同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的探讨这道题,学生们找到了设x为任意整数,两个连续奇数分别为2x-1,2x+1这种列方程的方案及设两个连续奇数为x-1,x+1,然后列方程的方案。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设元、列方程的方式不止一种,在同一个数学问题中,应用不同的视角去看数学问题,可以得到不同的设元策略,设元策略不同,列出的方程就不会相同。当学生们沉侵在解答一题多解的问题,享受列方程学习的乐趣中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设元、列方程这种解题策略的应用原理是什么?学生们结合刚才学习的实践回答问题,学生们认为,列方程是一种描述数学关系的方法,这种数学等量关系的特点为,某个数学问题左边的数量关系和右边的数量关系相等。在描述这种数学等量关系时,部分数量关系是未知的,可以应用设元的方法表达这种未知的数量关系。应用把数学问题变成方程这种等量关系的描述,可以求出数学关系中某些未知的等量关系。学生们在思考中还发现,一元一次方程式,能够描述出数学等量关系中含有一个未知元的等量关系;如果需要描述两个未知元的等量关系,可能就要应用二元一次方程来描述。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从数学等量关系的角度理解了方程的数学概念,了解了方程构成的每一个数学元素。
以螺旋式的方式提出问题,是指在遇到一个抽象的、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将问题分解,让学生从简单的、直观的问题开始思考,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应用这样的方法时,是应用简单的习题为学生搭学习的“脚手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教师之所以为学生设计简单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了解数学知识。当学生充分的体验知识以后,教师便引导学生从宏观的、综合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理论知识。螺旋式的问题模式,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能由浅入深的掌握知识。
二、创设多元问题探究形式,积极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
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思维,即他们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习题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多元化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的多元性,令学生以后在学习问题时能学会自己找到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为例,有一名教师曾在教学中只给学生观察图1,告诉学生这一次需要的数学问题题2为:△ABC是直角三角形,∠ACB是直角。DE⊥AC,E为垂足;DF⊥AB,F为垂足。以上为已知条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学习问题。刚开始学生非常不习惯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只给已知条件,不给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怎么能算数学问题呢?部分学生开始结合学过的知识探讨图1中的问题。生A提出,能不能把问题设为:(1)证明四边形ECFD是矩形呢?生A提出的问题让其他的学生产生探讨的兴趣。学生们表示,根据已知条件可知∠ACB是直角,并且∠CED及∠CFD也为直角,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必为360■可知∠EDF也为直角。由此可证明四边形ECFD是矩形。此时生B表示,除了利用直角来证明四边形ECFD是矩形以外,能不能应用证明CF=ED及CE=DF来证明它是矩形呢?在学生们完成了四边形ECFD是不是矩形的探讨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思考,图1中除了有矩形的问题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学问题?此时生C提出第二个问题:(2)图1中共有几个相似三角形?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也很有趣,接下来学生们开始探索图1中相似三角形,并且一边探索一边证明。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了学习数学问题不是指学习习题中给出的数学问题,学生还要学会在习题中发现各种数学问题。当学生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便了解了应当如何正确的对待数学问题,如何学会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拓展数学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引导学生思考封闭的题型,如果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心理,就难以主动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开放式题型,引导学生主动在题目中挖掘数学问题,找到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应用开放型的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可以让学生用主动的、积极的态度探索数学知识,使学生能打破封闭的学习心态,拓宽数学视野。
三、设置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有时没有明晰数学概念,或者没有掌握一套数学技能,然而在学习知识时,他们没有发现这一问题。教师可为学生设置易错的习题,启发学生思考,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哪些相关的知识是没有掌握的?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3:以下哪道题的运算是正确的:A,x■·x■=x■;B,x■+x■=2x■;C,(-2x)■=4x■;D,(-2x)■(-3x)■=6x■。题3涉及到的是幂相加和相乘的概念问题。部分學生在学习时,没有完全理解幕相加或相乘应当如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能让学生反思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学生要做对这道习题,就必须了解同底数的幂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的运算公式;需要了解幂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学生能理解A、B、D是错误的,因为x■·x■=x■=x■;x■+x■=2x■;(-2x)■(-3x)■=4x■×9x■。在这道习题中C是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第一,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知识结构缺陷的问题,学生是没有记住数学公式,还是忽略了这些数学问题?第二,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了缺陷,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能不正确,学生要如何优化学习方法,避免在学习中出现同样的问题?结合教师的启发,学生从思考知识结构的问题到思考学习方法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一些易错的问题。这些易错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很多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都会犯下错误。这些问题或者反映着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或者反映着学生思维能力不足、或者反应着学生解决问题存在着技能缺陷等。学生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犯下错误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的反思学习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方向,以化被动为主动的心态学习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应用螺旋式的方法提问、引导学生用多元化的方式看问题、以易错的数学问题作为学习启法。只要教师活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就能高效的应用典型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盖群.巧用“做数学”,创新初中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13期
[2]赵晓英.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J].学周刊,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