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义的延伸是从具体和已知到抽象和未知的隐喻性的映射过程。词义的认知理据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理解并记忆多义词和短语搭配,逐步培养隐喻能力。
【关键词】:认知隐喻;二语习得;多义词
1.引言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不再单单是传统的修辞格,而是人类思维的主要方式,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时有利的认知工具”(Ungerer&Schmid 2001),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困难所不可缺少的工具。”(Mey 1993) 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与Johnson认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到语言中,也体现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在他们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中,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靶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s),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工具。
2.认知隐喻与二语习得
30多年以来,隐喻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更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将隐喻理论运用到二语习得的研究中来,提出了“隐喻能力”说。认为隐喻能力即是“在目标语中通过隐喻性结构和其他认知机制对概念进行映射或编码的高级语言能力”。他们认为隐喻能力涉及交际能力的诸多层次,在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言外行为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的习得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语习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由于母语先入为主的优势,二语习得往往受到母语的制约。英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概念化过程有巨大差异,因此我国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往往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语法性的。即便是能熟练使用目标语的学习者,也往往缺乏以目标语为母语的群体所具有的“概念流利性”,即把语言的词句等表层结构和底层概念结构匹配起来的能力(孙毅,2013)。我国的外语教学往往强调模仿记忆、语法教学、技能训练等等却忽略了学生的“隐喻能力”的培养。
3.认知隐喻学视角下的词汇教学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提高。当前的词汇教学往往采用词缀分析、词形分析、辅助例句、循环记忆、扩大阅读等方法。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最多的还是死记硬背,往往效率较低、收效甚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词汇学习往往还停留在识记层面,尽管通过循环记忆能记住部分词汇,却无法在阅读、写作、口语交流等输出环节灵活恰当地使用。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厘清并理解词汇和短语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就能实现对词汇的联想加工和词汇意义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隐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结构主义将词语与意义看作能指与所指,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任意的、二维的、无规律可循的。而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语言表达中存在认知理据。从语言和认知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创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表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和直观的行为,是身体直接体验的结果。在这些基本范畴词形成之后,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在表达新的事物或抽象概念时,不再一味地创造新的词汇,而是通过由已知事物认知域向未知事物和抽象概念认知域的投射,利用创造性的隐喻思维的来认识、命名新事物,来认知、表达抽象概念(鸥忆,陈志斌2003)。随着社会的进步,词义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词义的范畴延伸了。
英语语言词汇丰富且构词能力发达,大多数单词都具有多项词义。一般认为多义词的各义项可区分为本义和延伸义。认知语言学進一步分析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发现了其中的认知理据,指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是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关系(Leech 2000)。比如常见的bank一词,其本义为“堤、岸“,引申为“银行”。分析其中的联系可以看到,堤岸蓄water而银行存money;河中的水流是current,银行流通的货币为currency;水可以流动(flow),而money也可以流通(flow);水可以冻结成冰(frozen),资金、账户同样可以冻结(frozen capital/account)。这其中包含的隐喻是MONEY IS LIQUID。又如动词defend,既可以表示“防御、保卫”,也有“辩护、辩解”的意思。这两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ARGUMENT IS WAR来理解。
在词汇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帮助下厘清多义词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则能更好地理解记忆词汇。同时,概念隐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词汇的搭配。例如,学生往往难以记住以下短语:in silence, break the silence, penetrate the silence, out of silence, pass/sink into silence;如若教师点明其中存在SILENCE IS A CONTAINER的隐喻,学生便可理解,silence被视为容器,因此可以处于其中(in),或打破(break)、穿透(penetrate)它等等。又如SEEING IS UNDERSTANDING 这一隐喻可以帮助理解cast/shed/throw light on, bring something to light, come to light等短语。
4.结语
概念隐喻帮助学生建立词义和短语之间的联系,在这种灵活生动的学习体验基础上形成的记忆更持久更深刻。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隐喻,学生得以从认知的角度了解目标语词汇形成、发展、词义延伸的深层原因和轨迹,逐步培养对于目标语的隐喻能力,使自己的目标语水平从言语流利发展为概念流利,语言使用更地道更自然。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Ungerer, F. & Schimid,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孙毅. 《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认知隐喻;二语习得;多义词
1.引言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不再单单是传统的修辞格,而是人类思维的主要方式,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时有利的认知工具”(Ungerer&Schmid 2001),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困难所不可缺少的工具。”(Mey 1993) 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与Johnson认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到语言中,也体现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在他们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中,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靶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s),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工具。
2.认知隐喻与二语习得
30多年以来,隐喻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更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将隐喻理论运用到二语习得的研究中来,提出了“隐喻能力”说。认为隐喻能力即是“在目标语中通过隐喻性结构和其他认知机制对概念进行映射或编码的高级语言能力”。他们认为隐喻能力涉及交际能力的诸多层次,在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言外行为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的习得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语习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由于母语先入为主的优势,二语习得往往受到母语的制约。英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概念化过程有巨大差异,因此我国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往往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语法性的。即便是能熟练使用目标语的学习者,也往往缺乏以目标语为母语的群体所具有的“概念流利性”,即把语言的词句等表层结构和底层概念结构匹配起来的能力(孙毅,2013)。我国的外语教学往往强调模仿记忆、语法教学、技能训练等等却忽略了学生的“隐喻能力”的培养。
3.认知隐喻学视角下的词汇教学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提高。当前的词汇教学往往采用词缀分析、词形分析、辅助例句、循环记忆、扩大阅读等方法。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最多的还是死记硬背,往往效率较低、收效甚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词汇学习往往还停留在识记层面,尽管通过循环记忆能记住部分词汇,却无法在阅读、写作、口语交流等输出环节灵活恰当地使用。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厘清并理解词汇和短语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就能实现对词汇的联想加工和词汇意义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隐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结构主义将词语与意义看作能指与所指,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任意的、二维的、无规律可循的。而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语言表达中存在认知理据。从语言和认知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创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表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和直观的行为,是身体直接体验的结果。在这些基本范畴词形成之后,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在表达新的事物或抽象概念时,不再一味地创造新的词汇,而是通过由已知事物认知域向未知事物和抽象概念认知域的投射,利用创造性的隐喻思维的来认识、命名新事物,来认知、表达抽象概念(鸥忆,陈志斌2003)。随着社会的进步,词义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词义的范畴延伸了。
英语语言词汇丰富且构词能力发达,大多数单词都具有多项词义。一般认为多义词的各义项可区分为本义和延伸义。认知语言学進一步分析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发现了其中的认知理据,指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是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关系(Leech 2000)。比如常见的bank一词,其本义为“堤、岸“,引申为“银行”。分析其中的联系可以看到,堤岸蓄water而银行存money;河中的水流是current,银行流通的货币为currency;水可以流动(flow),而money也可以流通(flow);水可以冻结成冰(frozen),资金、账户同样可以冻结(frozen capital/account)。这其中包含的隐喻是MONEY IS LIQUID。又如动词defend,既可以表示“防御、保卫”,也有“辩护、辩解”的意思。这两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ARGUMENT IS WAR来理解。
在词汇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帮助下厘清多义词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则能更好地理解记忆词汇。同时,概念隐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词汇的搭配。例如,学生往往难以记住以下短语:in silence, break the silence, penetrate the silence, out of silence, pass/sink into silence;如若教师点明其中存在SILENCE IS A CONTAINER的隐喻,学生便可理解,silence被视为容器,因此可以处于其中(in),或打破(break)、穿透(penetrate)它等等。又如SEEING IS UNDERSTANDING 这一隐喻可以帮助理解cast/shed/throw light on, bring something to light, come to light等短语。
4.结语
概念隐喻帮助学生建立词义和短语之间的联系,在这种灵活生动的学习体验基础上形成的记忆更持久更深刻。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隐喻,学生得以从认知的角度了解目标语词汇形成、发展、词义延伸的深层原因和轨迹,逐步培养对于目标语的隐喻能力,使自己的目标语水平从言语流利发展为概念流利,语言使用更地道更自然。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Ungerer, F. & Schimid,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孙毅. 《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