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文化现象及在中国的发展演进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ys0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LOFF原指工厂或仓库的上部楼层,逐渐演绎为由废弃厂房改造而成的灵活可变的,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独特的大型空间。本文从LOFT的概念、LOFT文化的发展、以及LOFT文化现象在中国的发展三个部分扼要介绍了LOFT的起源、形成过程。并以北京大山子文化区的发展现状为例分析了中国LOFT文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LOFT;旧工厂;改造;大山子文化区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6)03-0046-05
  
  一、LOFT的概念
  
  LOFT——在英汉词典中译作阁楼、顶层楼,原指工厂或仓库的上部楼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LOFT的解释是:“房屋中的上部空间或工、商业建筑内无隔断的较大空间。”LOFT最初是为工业使用而建造的,逐渐演绎为由废弃厂房改造成的灵活可变的,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家工作室等大型空间。LOFT赋予了废弃工业空间新的功能价值,是对旧建筑的再利用,是工业空间和其它功能的一种结合产物(见图1)。
  随着LOFT的影响不断扩大,LOFT概念的外延也逐渐扩大。它所涉及的建筑类型已不仅限于工业厂房,还包括了学校、商业建筑和办公楼等非居住功能的旧建筑改建而成的大空间。而LOFT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前景也吸引了房地产界,他们把LOFT居住和办公概念运用到房地产开发,把可根据使用者的生活特性进行灵活划分的复式大房型进行进一步转译,冠以LOFT的概念进行炒作。LOFT被赋予一种时尚前卫及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视野。
  
  LOFT这个词在20世纪后期逐渐时髦,并且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词汇的最初涵义。LOFT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并演绎为一种前沿文化。
  
  二、LOFT文化的发展
  
  1. LOFT文化的起源
  LOFT成为时尚的时刻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为了逃避在市区内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聚集在了曼哈顿的苏霍区(SOHO),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需要的各种空间。这样既节省开支,又有了足够空间,来开展各种艺术行为。可以说,不拘一格的艺术家是LOFT的创造者,LOFT的出现从一开始就和艺术有了牵连。
  LOFT文化出现的前提是大量工业厂房的废弃与闲置。都市功能的转型和技术进步,甚至整个产业的衰败都使很多旧有的空间失去使用价值,遗留下来很多失去活力的空间。这就为LOFT文化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工业建筑对艺术家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它的租金低廉,艺术家们租得起,同时足够宽敞的空间,可以解决生活和工作两个主题。这种家兼工作室的空间方式以最小的成本租到最大的空间,对于贫穷的艺术家来讲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当然,LOFT吸引艺术家的最重要因素,也是LOFT的灵魂,那就是空间。LOFT本来指的是仓库,由于储物功能的需要,必定有足够大而高的空间。空间的巨大与开敞使LOFT的空间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另外仓库的功能非常简单:能容纳某些物质的一个空间。只要有四面墙和屋顶,仓库的功能就可以满足。仓库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创造个性化的空间,又丝毫不会被已有的结构或构件所制约,使其蕴含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对工业元素的偏爱或者说是一种怀旧情绪,也是艺术家选择工业建筑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性深深吸引着艺术家。而LOFT内那些破旧、渐趋落寞的老厂房也为艺术家们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平台,这里的氛围和特定使用者的艺术追求,同时激发出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因此,LOFT的使用者大都会保留原来厂房结构和外观,乐于暴露,并将各类工业生产设施或生产过程的烙痕审美化,形成一种具有历史印迹的破旧磨损的美(见图2)。LOFT传达了历史的信息,仿佛又再现了建筑曾有过的辉煌的历史。
  
  
  2.LOFT风格的形成
  在LOFT中随处可见以前工业厂房遗留下来的斑斑驳驳的痕迹和暴露在外的各种管线,粗糙而简陋,其风格与传统观念上的居室明显背道而驰。最初的LOFT住宅并不舒适,早期的使用者无意去改变它这种粗糙、原始的面貌。为了降低费用,他们尽可能少作改动,只要能够解决基本功能就可以了。从而整个房屋的构架、各种管线、横梁、填充砖墙等统统暴露在外(见图3)。然而这样形成的工厂般简朴的外表却不知不觉成为LOFT最具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随着大批技术家、设计师和文化机构的进驻,陈旧、废弃的厂房被赋予了功能价值和美学意义。此后不久,LOFT不再只是一种边缘的理念了,很快,具有专业水准的中产阶级开始被LOFT那种有别于传统家居模式的另类生活方式所吸引,开始自己尝试创造这种新的生活,并为此专门开辟地区和建筑,LOFT人气也越来越旺了(见图4)。中产阶级将其领域的生活方式和职业特点也融入LOFT的设计之中,使LOFT成为一种全新形式的生活和居住空间,成为自由生活空间的理想化的现实体现。LOFT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空间象征——完全开放、充满设计感、有很完整宽广的视野,不再为艺术家所特有,而成为一些追求时尚的人们所选择并创造的生活方式。
  
  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对LOFT文化的接受导致LOFT文化的最终商业化。由于艺术家的存在,使得LOFT社区的人文色彩、文化气息浓厚,也吸引很多“上流社会”人士附庸风雅。另外由于公众对旧建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人们的怀旧情节,也使得LOFT的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了专门致力于开发LOFT的房地产公司的出现。但是LOFT商业化的结果违背了LOFT的最初特征——廉价的大空间。现在很多LOFT的租金都非常昂贵,使艺术家不堪重负,最终选择离开LOFT。LOFT从最初的自发性文化概念演变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
  但是LOFT文化的意义却不容忽视。LOFT作为一种旧建筑改造形式,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创造的空间,提升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经济活力,同时保持了城市固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改变了许多历史街区的人居环境,使曾经衰败的城市中心工业区得到了复苏。
  
  三、LOFT文化现象在中国的发展
  
  LOFT从根本上说并没有纳入建筑文化的主流,但却以它具有的时尚、个性化的特质吸引了建筑师及艺术家的关注,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悄然升起。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房地产商开始把家庭办公作为有卖点的概念加以炒作,并出现了现代城这类明星楼盘。也是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出现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为文化空间的现象。北京的藏酷新媒体空间、昆明的创库、杭州杭印路LOFT49,还有上海的比翼艺术中心,上海苏 州河畔的东廊画廊及大批艺术家工作室,北京的艺术加油站和远洋艺术中心等,也都是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北京东郊的“大山子艺术区”(即原798工厂)。
  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的大山子,原本是国营电子工厂718联合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798工厂),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项目之一,占地面积百余万平方米。几十位德国专家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建筑工艺和包豪斯设计理念,完成了这一群现代工业建筑作品。多数厂房屋顶为半弧形,相连一起呈锯齿状,高大宽敞。朝北的高窗使阳光射入后自然反射,光线柔和(见图5)。大山子厂区内的建筑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建筑,本身就已具备建筑美学上的历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代表了一个时代,是雕刻了的历史。经济转型使部分厂房闲置,厂方七星集团开始对外出租闲置的厂房,艺术家开始进入此地。从个别艺术家的进驻到艺术区形成,大山子文化区承载了许多艺术活动,并且还有许多散落其间的艺术、设计类工作室,共同构成了一片正在生长的城市艺术区。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大山子艺术区的改造侧重在室内空间功能的重新划分、地面处理、入口处的装饰等方面(见图6)。设计上尽量保持原有的工业厂房结构、有特征的管道、设备以及它所留下的五、六十年代工业的历史原生态景观和随处可见的意识形态口号、标语(见图7),所有这些都会把处于边缘状态的后现代审美灵感激发起来。艺术家正用自己独特的眼睛把这里的废旧厂房变成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和时尚文化的顶级中心。
  
  然而,就在去年之前,大山子的命运还一直处在“拆与留”的争论中。因为根据北京城市规划和七星集团的原本计划,大山子地区将重建为电子科技园区,这会为七星集团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当大山子艺术区的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七星集团怕重建计划受到干扰,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大山子艺术产业区的发展。在大山子成立工作室的清华美院教授李象群代表艺术区200多位艺术家向北京市人大提出“保留一个老工厂的建筑遗产,保留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文化艺术区——718联合厂”的议案。李象群分别从建筑、历史、艺术、经济、奥运等五点价值来论述大山子艺术区的重要性,并建议政府成立专业团队以公正的态度评估大山子的潜在价值。希望正在发生和计划中的大规模拆建行为能够停止。作为文化产业规划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大山子艺术区受到了关注。今年3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栖栗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再次提出要保护798艺术区。政府的提议,媒体的舆论,艺术家的积极争取,七星集团内部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拆迁的提法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七星集团最终还是会考虑怎么样利用这些厂房才能为地区发展起更大的作用。因此,七星集团与艺术机构今后可能不会仅仅是租赁关系,有可能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这样也会给七星集团带来新的赢利模式,从而使其共同推动798艺术区的完善和发展。
  
  大山子文化区在短短两三年时间,从昔日破旧的厂房一跃成为北京最时尚的当代艺术新贵区。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壮大,必将带动整个区域面貌的更新,甚而有可能波及更广泛的城市旧区更新改造的观念及实践过程。
  
  四、结语
  
  LOFT作为特定的旧建筑再利用形式,将大量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品味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虽然这种建筑改造形式早期大多都是人们自发的行为,但是发展到今天,其数量、规模及社会影响均不可小视。其意义:①LOFT为城市中心地段旧建筑保护、更新拓展新方式,这种实践将旧建筑改造融入到人们日常居住、工作模式之中,赋予旧建筑以新的功能和特色;②LOFT为艺术家提供特定的艺术创作空间,在改造利用设计实践中突出地呈现前卫化、个性化趋势,为艺术文化发展带来勃勃生机。③LOFT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实践为那些处于城市中心已经没落的产业建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成为新的亮点,提升了历史地段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力。使曾经衰败的城市中心工业区得到了复苏。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LOFT形式会在社会效益、文化艺术发展及地产经济诸方面呈现多赢的局面。
  虽然现在LOFT建筑在中国整体数量不多,但是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旧建筑的改造带动了整个社区的面貌得以更新,这种自发萌生的发展形式恰好顺应了社会需求并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国外许多国家认识到了LOFT改造利用模式的可推广性和普及性,由此促成了LOFT在西方许多国家的急速发展。其实践的历程对我国同样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在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研究中,理解transzendental、a priori和transzendent这几个概念及其区别往往成为一个困难。本文通过将康德称之为transzendental的认识理解为一种元—认识,来澄清这些概念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为transzendental确定一个更恰当的汉语译名。  关键词:康德;超绝;元一认识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论文将建筑史划分为建筑感性史和建筑理性史。从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的关联性开始阐述,指出建筑设计与理性史的相异性,从而针对建筑历史教学的特点提出建立一门建筑感性史的意义。同时,论文也对建筑理性史的特点和研究内容作了深刻的阐述。最后,论文对建筑感性史的内在框架作了一个粗略的设想。  关键词:建筑感性史;建筑理性史;建筑历史教学;相异性;框架构想  中图分类号:TU—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关于企业理财目标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框架的现状,提出了由规范理财目标(N)、理财目标的现实选择(S)和实证理财目标(E)三个维度构成的NSE框架。该框架有利于迅速厘清各种理论观点的前提假设,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也有利于实务界合理地选择理财目标,而不是困惑于各种理论观点或追逐某种“时尚”观点。  关键词:理财目标;NSE框架;股东财富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从本体来看,法律救济源于权利、正义、规则,立基于适度的主动,追求真实、良善、艺术的问题解决。在现代社会,法律救济有立法、行政、司法、市场、宪政等多种通道。司法是其中心通道,也是实现法律救济法律化的根本要津,必须体现法治正义的内在训诫。  关键词:法律救济;司法;救济法  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8)05—0072—06    纷繁复杂的
期刊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收入存在差距。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不能采取“均贫富”方式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富者寡贫者众均贫富的结果也只能是共同贫穷。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只能是使贫者脱贫致富,消灭贫困。邓小平提出,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即应当更突出地关切共同富裕问题。当前解决这一课题我们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最急切的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是走向共
期刊
摘 要:法律的变动性权威瑕疵专指由于法律内容的频繁变动性而导致的对法律威信及其公众信任度的损抑。法律变动性权威瑕疵的实质是由于立法对法律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关系的不恰当处理而导致的法律权威的一种病变。因此,矫正法律的变动性权威瑕疵,实际上就是要在立法过程中正确处理法律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法律的变动性权威瑕疵在我国目前的立法中已表现得非常突出,需要立法者采取适宜的对策加以应对。  关键词:法律;
期刊
摘 要:自1931年11月成立以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在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方面给予了苏区人民在人权方面以相当的体现。在大规模疫病袭来之际,苏维埃政府除了采取各种措施对人民进行积极的治疗外,还不断完善自身的防疫机制,从实践中对人民的生命权给予了充分的保障。苏维埃政府在防疫问题上的努力,与同一时期国民党政府相比,呈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也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权保障观。  关键词:中华
期刊
摘 要: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文学艺术的精品意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到代表中国先进丈化的前进方向等有关文艺论述,深化和拓展了文艺理论的新思想、新创见、新局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与时俱进、开拓未来的意义。  关键词:江泽民;文艺论述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从整风转向反右发生在1957年5月中旬,其根本原因在于,整风鸣放中社会各界对党的缺点错误提出的尖锐批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民主化诉求、民主党派中活跃分子基于参政的欲望而提出的各种要求,均大大超出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所能接受的限度,促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改变整风的初衷,作出了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要造反”的论断,并下决心开展反右运动。  关键词:整风转向反右;原因  中图分类号:K27  文
期刊
摘 要:房地产抵押贷款保证保险首先兴起于美国,后被其它国家所效仿。其功能在于分散风险,使债权信用增级,有利于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形成发展并可促进交易的实现。保证保险属于保险而非保证,因此应适用《保险法》而不适用《担保法》的规定,但因其担保功能又不同于一般的保险。案例分析与比较法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应吸取其它国家在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而对其作出制度设计。  关键词: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