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目前的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却在作文内容和作文评价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一方面是教师过多地重视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作文内容的指导;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和手段不合理,呆板、守旧、不灵活。那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只有丰富作文内容,完善作文评价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方法如下:
1 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在观察中表达生活
实际上,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写作文的过程,其实是小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融入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逐步培养。
一方面,引导学生定向观察,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的欲望。观察是一种有意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要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力,可以先用定向引导的方式。可以在课堂范围内进行静物观察、活动观察,在学生进行观察时,开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任务。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师点名时的动作和神态,教师可以重复表演几次,让学生充分、仔细观察,并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兴趣。
另一方面,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相结合,分析所要表达的对象,表达出真情实感。当学生具备一定定向观察能力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在生活中观察,实现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的结合,让学生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写作时就有话可说。如,让学生写身边的一件小事,让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表情、事件始末等诸多静态动态因素去还原和描述,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让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活动,提高观察效果。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观察时,教师还要与学生多沟通,适时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多观察勤思考。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语文书和课外书报的习惯,从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接受,使学生在语言材料的积累、写作规范及谋篇布局的构思等方面有更多的参照,得到更大的进步。
2 完善作文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却存在着劳而少功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从自身着手,认识到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连续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要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
2.1 充分满足学生的写作快感。小学生写作文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得到表扬和高分,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教师对好的作文可以打满分,对学生的优秀作文可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班上朗读,在班级间交流。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使写作能力稍差的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调动其积极性,也使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激发写作热情。此外,还可采用学生互评或评委打分的形式,让学生们互相修改、互相评议,作文水平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在这过程中也可让学生体会一下做教师的感觉,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灵感。
2.2 设置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写作要求。作文的评价可以分层设标、分层批改,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可以得高分。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让其先能够正确地组织句子、语段,能让老师或其他同学看懂或明白即可,然后,逐渐地引导他向篇章发展,进而要求用词准确、生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从文采方面来提高要求。总之,不管是哪个层次,达到一定的目标,都应及时给予鼓励,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采用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在作文评价时,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引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传统的评价模式对作文内容的思想性要求太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和发挥的余地。教师在引导时,可采用创作文字漫画、音乐作文等形式。
2.4 慎重选取恰当的作文评语。教师的评语要体现激励功能和指导性,并伴有感情。激励是学生向上的动力,学生作文中的每一进步、每一优点都应得到鼓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作文也应该不以“完文”为要求。同时评语中要点拨出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及澄清模糊性认识,让学生懂得哪些是好的,哪些地方该改正,从而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教师的评语也应让学生听到教师心声,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潜移默化。
总之,作文是学生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以及思想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也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技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感悟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在观察中表达生活
实际上,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写作文的过程,其实是小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融入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逐步培养。
一方面,引导学生定向观察,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的欲望。观察是一种有意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要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力,可以先用定向引导的方式。可以在课堂范围内进行静物观察、活动观察,在学生进行观察时,开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任务。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师点名时的动作和神态,教师可以重复表演几次,让学生充分、仔细观察,并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兴趣。
另一方面,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相结合,分析所要表达的对象,表达出真情实感。当学生具备一定定向观察能力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在生活中观察,实现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的结合,让学生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写作时就有话可说。如,让学生写身边的一件小事,让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表情、事件始末等诸多静态动态因素去还原和描述,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让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活动,提高观察效果。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观察时,教师还要与学生多沟通,适时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多观察勤思考。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语文书和课外书报的习惯,从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接受,使学生在语言材料的积累、写作规范及谋篇布局的构思等方面有更多的参照,得到更大的进步。
2 完善作文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却存在着劳而少功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从自身着手,认识到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连续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要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
2.1 充分满足学生的写作快感。小学生写作文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得到表扬和高分,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教师对好的作文可以打满分,对学生的优秀作文可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班上朗读,在班级间交流。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使写作能力稍差的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调动其积极性,也使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激发写作热情。此外,还可采用学生互评或评委打分的形式,让学生们互相修改、互相评议,作文水平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在这过程中也可让学生体会一下做教师的感觉,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灵感。
2.2 设置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写作要求。作文的评价可以分层设标、分层批改,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可以得高分。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让其先能够正确地组织句子、语段,能让老师或其他同学看懂或明白即可,然后,逐渐地引导他向篇章发展,进而要求用词准确、生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从文采方面来提高要求。总之,不管是哪个层次,达到一定的目标,都应及时给予鼓励,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采用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在作文评价时,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引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传统的评价模式对作文内容的思想性要求太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和发挥的余地。教师在引导时,可采用创作文字漫画、音乐作文等形式。
2.4 慎重选取恰当的作文评语。教师的评语要体现激励功能和指导性,并伴有感情。激励是学生向上的动力,学生作文中的每一进步、每一优点都应得到鼓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作文也应该不以“完文”为要求。同时评语中要点拨出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及澄清模糊性认识,让学生懂得哪些是好的,哪些地方该改正,从而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教师的评语也应让学生听到教师心声,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潜移默化。
总之,作文是学生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以及思想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也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技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感悟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