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效整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ix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是人们利用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平台设计、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及整合实践效果进行了系统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学科;有效整合;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聂长明(1961-),男,湖南衡山人,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廖力夫(1951-),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项目批准文号:湘教通[2012]401号,编号219)、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XJK013BGD029)、南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YJG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20-02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利用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利用计算机等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等。[1-3]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3-10]新家坡学者曾提出ICT整合TPACK模型、通用PST模型以及探究社群模型,[5-6]从教学的、社会的以及技术的三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分析和比较了三种模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的区别和作用。[5-6]朱红梅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整合的条件、整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7]孙杰远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功能出发归纳和分析了当前最为常用的三种整合模式。[8]付会玉指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9]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整合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有“简单混合和拼凑的痕迹”。[10]深层次的整合过程中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协同完成教学目标仍然是亟待研究的课题。[3,7,10]如何让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到“学会学习”和培养能力上,如何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实施“学教并重”以及个性化学习与协作性学习的和谐统一等仍然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1,7,10]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笔者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立足学科交叉与互补,将信息技术全面地有机融合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教学之中,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在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整合中的协调互动。
  一、基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学平台设计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整合就是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引下,在化学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化学学科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探索优化过程,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办法等方面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教学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的教育活动。化学学科具有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独特的抽象性、可视觉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化学学科的这些特点,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指导整合的实践
  首先,教学团队要从教育理论体系上对化学及化工类专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实践环节教学设计、教学质量评价设计等要素方面作出系统的考量与操作,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来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求广大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灵感、解决问题,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结合CAI、CHMIDRAW、分子模型、示频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展示化学分子模型、物质结构信息、化学反应机理,为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构筑全新教学平台。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网上选课、网上讨论学习、在线辅导答疑等,不仅让信息技术作为展示教学信息和抽象知识的载体,而且让它发挥更多的功能和作用,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学科系统化整合活动的实践。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强化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采用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往往充满好奇和兴趣,会主动积极融入学习活动中,实现“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这种设计和整合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现代教学要求。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交流、互动平台
  通过E-mail和QQ群等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交流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技巧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化。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中,学生逐步获得了自信并提高了学习效率,逐渐培养起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的通讯功能和共享功能、软件工具、图文声像各种信息技术为化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交流、讨论环境和条件。这种由于信息技术的共享特性和超时空性使学习者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使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教室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形成开放式的学习空间。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1.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能力起源于创新意识,而化学创新意识又源于化学信息意识。化学学科的发展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渐进中推进的,因此,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要培养学生从大量日常普通化学反应和现象中捕捉可利用的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并将所获取的有价值的化学信息进行整合,使之产生新的有价值技术或知识,提高学生化学创新意识。创新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信息而展开和进行的,没有信息创新人才培养就无法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创造知识的过程。只有具备了化学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在日常的化学实践活动中迸发出创新灵感与火花,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化学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   2.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创新思维培养
  化学创新思维的训练离不开化学信息源的指引。创新人才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学生的知识积累并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而获得的,相当多的知识是学生借助一些其他手段或载体的帮助,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而获得的。因此,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信息获取能力、化学信息处理能力、化学信息利用能力、化学信息整合能力和化学信息传播能力等。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成为各种化学相关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发现和探索化学规律的主体。在每一个教学实践活动中避免对学生单向灌输,强调情景设计的学习环境、倡导协作学习、共同成长,主张发现式、研究式学习时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十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基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效整合的实践效果
  1.基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实践表明,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有效整合使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种基于化学信息时空里,一方面学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并解决学习中问题。另一方面,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新研究、锻炼个性、培养修养习惯,进而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不再只依赖于教师特定的讲授和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信息化资源进行自主探索,这样的学习方式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这种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视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化学学科各个教学活动的整合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教育改革向前发展。近年来通过整合实践,化学化工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如在2011年湖南省化学化工大学生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一项,在华中赛区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
  2.基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效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育有效整合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信息素质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人,而独立自主地学习正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在现代信息时代里,化学知识创新和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长,化学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再也不可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培训获得一辈子享用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完成了大学时代的学校教育之后还必须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远程学习教育和岗位式学习教育,这些学习教育形式将贯穿人的一生,以便适应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这就是终身学习和终生教育。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自我提升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要通过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即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会转向会学,从“大学学习”走向“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Mieke V.Learners’ perceptions and illusions of adaptivity in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60(2):307-324.
  [2]魏迎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现状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6.
  [3]Michael,J.S..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ntegrative approach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60(5):963-965.
  [4]Wang,Q.Y.,Woo,H.L.Comparing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s and face-to-face discussions in a classroom setting[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7,38(2):272-286.
  [5]Wang,Q.Y..A generic model for guiding the integration of ICT into teaching and learning[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08,45(4):411-419.
  [6]Wang,Q.Y.,Woo,H.L.Systematic planning for ICT integration in topic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2007,10(1):148-156.
  [7]朱红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评价[J].山西电教,2009,
  (2):36-39.
  [8]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J].广西教育,2003,(5):27-28.
  [9]付会玉.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149.
  [10]章瑞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常见问题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3):144.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因数量庞大和心理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两次提出的心理疏导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建立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也成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在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客观环境的前提下,建构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信息汇集和动态监测机制,并根据当前客观情况建构起重在预防与发展的宿舍—班级—院系—
期刊
摘要:阐述了对大学教师教学水平内涵的理解,在遵守评价指标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通过对12名大学生的调查,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三名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改善大学教师教学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教学水平;评价指标  作者简介:黄淑伟(1970-),女,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副教授;李卓(1992-),女,辽宁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学生人身、财产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并针对学生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分析学生安全与稳定的现状,积极探索建立有效机制,提出加强和改进学生安全工作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具体措施,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理  作者简介:赵光
期刊
摘要:多媒体教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对高校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也出现较突出的问题,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在解读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调查访谈获取的资料,研究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提出提高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张慧(1968
期刊
摘要:专业英语是高校工科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分析了目前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多年从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双语教学、专业领域知识讨论等教学方式。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材内容  作者简介:赵君(1980-),男,山东泰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吴亚盘(1978-),男,陕西西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湖北 宜
期刊
摘要:项目式语言实践活动由一系列小型的学习任务构成,为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将项目式语言实践活动应用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中,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项目式;语言实践;英语应用能力;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尹锡荣(1963-),女,安徽庐江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凤婷(1991-),女,安徽阜阳
期刊
摘要:光纤通信是构建现代通信网主要的传输手段之一。根据“光纤通信”课程特点,引入MATLAB和OPTISYSTEM仿真软件,将实验箱教学和软件仿真教学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光纤通信;实验教学;仿真技术  作者简介:陈琳(1978-),女,江苏常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武(1969
期刊
摘要:对虚拟交互展示设计在高校实验室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根据实际结题项目进行了总结。阐述了高校实验室应用虚拟交互展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针对项目完成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进行了详细介绍,着重就项目中的交互设计在实验室流程规范和设备操作规范中的应用进行了举例分析,初步讨论了如何应用视觉语言差异化、趣味化、形象化展示实验室信息的方法。  关键词:实验室展示;虚拟设计;交互设计;多媒体设计  
期刊
摘要:在探讨了焊接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油院校焊接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将工程实践教学与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相结合的优势。对在校学生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是对高校倡导的重基础、宽口径教育模式的延伸,对石油院校焊接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焊接专业;工程实践;国际焊接工程师;职业培训  作者简介:李美艳(1982-),女,山东龙口人,中国石
期刊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对科技工作者的成才、对科技人才思维的培养以及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创造活动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并深入思考分析,予以简要评述,以期为我国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创新  作者简介:李慧敏(1981-),女,广东兴宁人,广东药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广东 广州 5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