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到藏族,主要集聚生活的地方在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笔者通过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地考察来了解藏族人的服饰的特点。藏族服饰的产生主要是高原地区气候对人的身体的影响,藏族人集聚生活的地方寒冷,早晚温差较大,藏族是游牧民族,早先用牦牛或羊的皮毛制成裹身的长袍御寒,御风御寒很暖和。藏族服饰在工笔人物画中很容易表现出服饰的质感,如何在写意人物画中运用毛笔和肌理的制作来表现藏族服饰的民族特色与内涵?
关键词:人物画;藏族;肌理
藏族人的穿戴以及服饰上的图案对这个民族都具有特殊的意义。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个藏族集聚的地区,这里的藏族同胞热情好客,内心纯净。笔者是12月份去的,所以这里的气温较低,穿藏族服饰的人也较多,为取材和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藏族服饰的特点:
根据区域的不同,藏族的服饰可以大概划分为:卫藏地区服饰、阿里地区服饰、工布地区服饰、康巴地区服饰、安多地区服饰、嘉绒地区服饰、藏族僧侣服饰及原西藏地方官员服饰。因为地域的跨度和传承中的改良,民族的服饰的特点也有所差异。其中僧侣、地方官员的服饰与民众的服饰有比较大的区别。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划分在安多藏族区域内,安多藏族的地域是在阿尼玛卿山的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的一带。就现在的区域划分而言,指的是甘肃、青海、四川西南部的广大藏族同胞聚居的地方,面积约八十万平方千米。安多藏族的穿着非常富丽,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丝绢为主,帽子也大多是裘皮,衣帽布料上的图案的装饰多以绿、金、黄、红色等为主。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族和汉族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习俗方面和体形特征方面比较有特点——男女身材普遍高大,体形丰满。
安多地区的藏族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狐皮帽、大藏袍、乐此靴上。史书所称的“阔衣博带”,根据专家考证,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安多地区的藏族服饰。它和古代羌人的服饰很像,到现在还是如此。
安多地区的藏族喜欢狐皮帽,帽身呈长方形,其中两条连边缝合,另外两条连边开口,戴时若风大,则帽体直接套头;若是风小,则帽体外卷。火红的狐狸皮毛总是露在外面,看起来非常美观。
大藏袍正是昼夜两用的那种藏袍。成人所穿大藏袍一般由8-11张羊皮缝制而成,熟皮附毛,所用之皮均为原皮。雨中,皮板朝里,毛朝外;晴日,皮板朝外,毛朝里。平常穿着,男女均是虚袖,也就是说要袒露右臂,身后总晃荡着一只袖子。
乐此靴是制法非常古朴的一种靴子,在安多藏区流传甚广。在藏族裁缝的手里,一块皮革,一段线绳,就可以缚扎出一双像样的靴子,既不磨脚,也不走形变样。
藏族妇女把“霄藏”视为相当贵重的装饰品,不同的场合装饰不同的“霄藏”。大型宴会及隆重节日时,安多藏族妇女身着雍容华贵的藏服,此时身上悬坠的“霄藏”是特别显眼的,其上镶嵌银饰、珊瑚、水晶等贵重宝物,并绘有莲花图、八宝图等吉祥图案与花纹。平时或劳动时佩戴的“霄藏”,是用银或铁制成的,没有图案,这时的“霄藏”则无疑表现了安多藏区的藏族妇女勤劳、善良的性格。最初,仅用做挤奶的“霄藏”,是用牛皮制造的。后来,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通过摸索、总结经验,逐渐演变为用银、铜、铁等金属制成,并被藏区有牦牛的地方广泛使用。
安多藏区北部的藏族妇女,所穿藏袍多用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一般选用的颜色是黑、红、绿、紫等色彩,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各种色带的。
安多地区的头饰也有很多种,其中,用珊瑚、琥珀等材料为骨架做成的头饰被视为头饰之冠,为当今少女所追求。红珊瑚间有绿色宝石镶嵌,在少女的头顶显得无比明快、亮丽、多彩多姿。成年妇女的头饰多见于安多南部的许多地方,硕大的珊瑚和玛瑙自妇女头顶排列而下,还有金、银打制的工艺品配在各色珍贵饰品中间,在顯露天然美的同时也展示了富有。
二、藏族服饰技法的表现:
古代人画中国画时限制用毛笔,最多有狼毫、羊毫之分。在笔法上刚开始强调“笔笔中锋”,却仍未达到极限。现在的画家不限工具的种类来画中国画,但是用的材料还是墨和国画颜料,如果把墨和国画颜料弃之,便称为综合材料绘画了。
在画藏族服饰时根据服饰的材料来画质感。中国画多以线条来表现物象,笔者所研究的是在传统技法之外延伸出来的特殊技法的肌理,用以藏族服饰上,显得更为体现藏袍的文化与精神。例如,徐展在《郎木寺的清晨》这幅画中,先用毛笔勾勒线条,然后用宽大的刷子来刷出藏袍,藏袍上面的羊毛用淡墨施加赭石来表现。刷子本身的面积较大,藏袍又比较肥胖,刚好吻合了藏服的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画讲究皴擦点染,传统的皴的方法包括很多,但是写意人物画中一般用到的皴法主要是:拖泥带水皴、没骨皴、刮铁皴等方法。擦是皴的一种补充笔法,一般斜握毛笔,以侧锋皴擦。擦有干、湿两种,干擦是在已染浅墨的纸面上,用深而干枯笔锋皴擦,湿擦则是在已勾深色的纸面上,用浅而干枯的笔锋皴擦,两种擦法都能对皴起到补充作用。点和染都是一些传统的技法。在此基础上王万成的《风和》这幅作品有所创新,利用了这些传统方法之后对袍子的质感,珠宝的装饰,羊毛的领子,狐皮帽轻柔等都表现的很生动,很生活。在画袍子时用的是毛笔的延伸品,在绘画工具上有运用一些不吸水的毛发制作的毛笔,这样画出的袍子比较干涩,更能体现藏袍饱经风霜的生活经历。“霄藏”画的比较虚无,因为它比较贵重、华丽,中国画中讲究画面的和谐与对比,正好和前面的藏袍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在现代活跃在画坛的一些画家中,会把一些特殊的材料用于画面当中,例如马小娟的《高原红》这幅作品,利用洗涤剂和肥皂水来制作藏族服饰的肌理效果。这种绘画方法可以先把画面用水打湿,然后把洗涤剂在一个杯子里搅匀刷到上面,刷好之后再往上面刷墨,墨的浓淡程度根据自己的画面需要而定,这时墨会往外延伸,觉得延伸的效果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用吹风吹干,固定在哪里。显然这幅作品把这种方法运用的很到位,整幅画面很协调,服饰的肌理也真实的藏袍很接近。
写意人物画是中国画种中的一个科,在20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山水画和工笔画相比还属于不系统、不完善的一个科系,只有不断的完善、创新才能使写意人物画向前发展。通过对藏族服饰在写意人物画中肌理的研究,将藏族服饰与写意人物画中肌理效果的制作结合起来,使写意人物画的技法与藏族服饰文化的表现有力的结合。经实验、研究发现还可以用喷壶进行喷绘,在喷壶里面装上墨汁与水混合,摇匀,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喷绘,重的地方多喷几遍,浅的地方少喷,这样也能出来肌理的效果,而且非常有质感。
藏族服饰的上面的花纹、皮袄、鞋子等都与汉族服饰有着很大的差异。藏族服饰在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题材的突破,加之现当代在绘画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技法,中国画中就吸收了这些对绘画具有丰富画面作用的特殊技法。那么中国写意人物画中也是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1] 李玉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高校社科文库)。
[2] 李春生.雪域彩虹·藏族服饰.重庆出版社,2001.3
[3] 李雅梅.中国画的材料与技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4] 尤汪洋.中国画技法全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3
项目名称: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项目号:Yxm2017082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关键词:人物画;藏族;肌理
藏族人的穿戴以及服饰上的图案对这个民族都具有特殊的意义。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个藏族集聚的地区,这里的藏族同胞热情好客,内心纯净。笔者是12月份去的,所以这里的气温较低,穿藏族服饰的人也较多,为取材和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藏族服饰的特点:
根据区域的不同,藏族的服饰可以大概划分为:卫藏地区服饰、阿里地区服饰、工布地区服饰、康巴地区服饰、安多地区服饰、嘉绒地区服饰、藏族僧侣服饰及原西藏地方官员服饰。因为地域的跨度和传承中的改良,民族的服饰的特点也有所差异。其中僧侣、地方官员的服饰与民众的服饰有比较大的区别。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划分在安多藏族区域内,安多藏族的地域是在阿尼玛卿山的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的一带。就现在的区域划分而言,指的是甘肃、青海、四川西南部的广大藏族同胞聚居的地方,面积约八十万平方千米。安多藏族的穿着非常富丽,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丝绢为主,帽子也大多是裘皮,衣帽布料上的图案的装饰多以绿、金、黄、红色等为主。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族和汉族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习俗方面和体形特征方面比较有特点——男女身材普遍高大,体形丰满。
安多地区的藏族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狐皮帽、大藏袍、乐此靴上。史书所称的“阔衣博带”,根据专家考证,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安多地区的藏族服饰。它和古代羌人的服饰很像,到现在还是如此。
安多地区的藏族喜欢狐皮帽,帽身呈长方形,其中两条连边缝合,另外两条连边开口,戴时若风大,则帽体直接套头;若是风小,则帽体外卷。火红的狐狸皮毛总是露在外面,看起来非常美观。
大藏袍正是昼夜两用的那种藏袍。成人所穿大藏袍一般由8-11张羊皮缝制而成,熟皮附毛,所用之皮均为原皮。雨中,皮板朝里,毛朝外;晴日,皮板朝外,毛朝里。平常穿着,男女均是虚袖,也就是说要袒露右臂,身后总晃荡着一只袖子。
乐此靴是制法非常古朴的一种靴子,在安多藏区流传甚广。在藏族裁缝的手里,一块皮革,一段线绳,就可以缚扎出一双像样的靴子,既不磨脚,也不走形变样。
藏族妇女把“霄藏”视为相当贵重的装饰品,不同的场合装饰不同的“霄藏”。大型宴会及隆重节日时,安多藏族妇女身着雍容华贵的藏服,此时身上悬坠的“霄藏”是特别显眼的,其上镶嵌银饰、珊瑚、水晶等贵重宝物,并绘有莲花图、八宝图等吉祥图案与花纹。平时或劳动时佩戴的“霄藏”,是用银或铁制成的,没有图案,这时的“霄藏”则无疑表现了安多藏区的藏族妇女勤劳、善良的性格。最初,仅用做挤奶的“霄藏”,是用牛皮制造的。后来,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通过摸索、总结经验,逐渐演变为用银、铜、铁等金属制成,并被藏区有牦牛的地方广泛使用。
安多藏区北部的藏族妇女,所穿藏袍多用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一般选用的颜色是黑、红、绿、紫等色彩,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各种色带的。
安多地区的头饰也有很多种,其中,用珊瑚、琥珀等材料为骨架做成的头饰被视为头饰之冠,为当今少女所追求。红珊瑚间有绿色宝石镶嵌,在少女的头顶显得无比明快、亮丽、多彩多姿。成年妇女的头饰多见于安多南部的许多地方,硕大的珊瑚和玛瑙自妇女头顶排列而下,还有金、银打制的工艺品配在各色珍贵饰品中间,在顯露天然美的同时也展示了富有。
二、藏族服饰技法的表现:
古代人画中国画时限制用毛笔,最多有狼毫、羊毫之分。在笔法上刚开始强调“笔笔中锋”,却仍未达到极限。现在的画家不限工具的种类来画中国画,但是用的材料还是墨和国画颜料,如果把墨和国画颜料弃之,便称为综合材料绘画了。
在画藏族服饰时根据服饰的材料来画质感。中国画多以线条来表现物象,笔者所研究的是在传统技法之外延伸出来的特殊技法的肌理,用以藏族服饰上,显得更为体现藏袍的文化与精神。例如,徐展在《郎木寺的清晨》这幅画中,先用毛笔勾勒线条,然后用宽大的刷子来刷出藏袍,藏袍上面的羊毛用淡墨施加赭石来表现。刷子本身的面积较大,藏袍又比较肥胖,刚好吻合了藏服的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画讲究皴擦点染,传统的皴的方法包括很多,但是写意人物画中一般用到的皴法主要是:拖泥带水皴、没骨皴、刮铁皴等方法。擦是皴的一种补充笔法,一般斜握毛笔,以侧锋皴擦。擦有干、湿两种,干擦是在已染浅墨的纸面上,用深而干枯笔锋皴擦,湿擦则是在已勾深色的纸面上,用浅而干枯的笔锋皴擦,两种擦法都能对皴起到补充作用。点和染都是一些传统的技法。在此基础上王万成的《风和》这幅作品有所创新,利用了这些传统方法之后对袍子的质感,珠宝的装饰,羊毛的领子,狐皮帽轻柔等都表现的很生动,很生活。在画袍子时用的是毛笔的延伸品,在绘画工具上有运用一些不吸水的毛发制作的毛笔,这样画出的袍子比较干涩,更能体现藏袍饱经风霜的生活经历。“霄藏”画的比较虚无,因为它比较贵重、华丽,中国画中讲究画面的和谐与对比,正好和前面的藏袍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在现代活跃在画坛的一些画家中,会把一些特殊的材料用于画面当中,例如马小娟的《高原红》这幅作品,利用洗涤剂和肥皂水来制作藏族服饰的肌理效果。这种绘画方法可以先把画面用水打湿,然后把洗涤剂在一个杯子里搅匀刷到上面,刷好之后再往上面刷墨,墨的浓淡程度根据自己的画面需要而定,这时墨会往外延伸,觉得延伸的效果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用吹风吹干,固定在哪里。显然这幅作品把这种方法运用的很到位,整幅画面很协调,服饰的肌理也真实的藏袍很接近。
写意人物画是中国画种中的一个科,在20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山水画和工笔画相比还属于不系统、不完善的一个科系,只有不断的完善、创新才能使写意人物画向前发展。通过对藏族服饰在写意人物画中肌理的研究,将藏族服饰与写意人物画中肌理效果的制作结合起来,使写意人物画的技法与藏族服饰文化的表现有力的结合。经实验、研究发现还可以用喷壶进行喷绘,在喷壶里面装上墨汁与水混合,摇匀,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喷绘,重的地方多喷几遍,浅的地方少喷,这样也能出来肌理的效果,而且非常有质感。
藏族服饰的上面的花纹、皮袄、鞋子等都与汉族服饰有着很大的差异。藏族服饰在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题材的突破,加之现当代在绘画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技法,中国画中就吸收了这些对绘画具有丰富画面作用的特殊技法。那么中国写意人物画中也是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1] 李玉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高校社科文库)。
[2] 李春生.雪域彩虹·藏族服饰.重庆出版社,2001.3
[3] 李雅梅.中国画的材料与技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4] 尤汪洋.中国画技法全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3
项目名称: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项目号:Yxm2017082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