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一切学生,要为开发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提供可能.新课程理念又表明,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学生知识,而是为了教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要注重学习过程,突出能力的培养.探索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在当今竭力提倡素质教育,推崇“问题解决”的课程改革潮流中,探索能力的有意识的培养是极具价值的.那么,如何在构建必需基础的同时,以数学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一、注重应用,关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探索问题“有意义”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理论来自于实践,数学也不例外.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很多,若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是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数学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如能选用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活问题进行教学,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下面一道题:
建筑学规定,民间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应不小于10%,并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还是变坏?请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对此类实际问题的探索,明确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看到了学习的意义,也就进一步对探索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探索问题“有味道”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挖掘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应用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使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引人入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下面一道题:
教室的墙壁上挂这一块黑板,它的上下边缘在学生的水平视线上方a米和b米处,问学生距离墙壁多远时看黑板的视角最大?
黑板是常用教学用具,学生学习要经常面对它.上面这个问题的提出既熟悉又新鲜,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去思考和探索,而问题的解决又能够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更大的满足.
三、重视课本,挖掘内涵,让学生在探索问题中当“主角”
新课程理念表明: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是创新思维的灵魂,是科学发明创造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并挖掘其内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发现的创造品质.
例如,在本人开设的省级公开课《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中,在推导椭圆的定义时,我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并要求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
数学实验Ⅰ:
(1)取一条没有伸缩性的细绳;一张纸板,两枚图钉;
(2)把细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纸板上的两点F1、F2处;
(3)用铅笔尖把细绳拉紧,在纸板上慢慢移动观察画出的图形.
数学实验Ⅱ:
已知平面内相距12 cm的两个定点,请尝试能否画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8 cm的点的轨迹.
数学实验Ⅰ一出示,课堂上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动手尝试,很快各个小组都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尝试归纳椭圆的定义,学习兴致空前高涨.当椭圆的直观定义初步归纳出来后,又进行数学实验Ⅱ,学生又一次投入到实践探索中去,掀起了又一轮学习高潮,为新课的延续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鼓励批判,勇于质疑,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翻开科学发展史,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探索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这无疑是提升学生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2000年至今,新课程所带来的冲击可谓是空前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实施,更把江苏省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但我们应该明确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与探究,最终学会学习.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必能在课改的潮流中乘风破浪.让我们一起投入到新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中去吧!
(责任编辑 金 铃)
一、注重应用,关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探索问题“有意义”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理论来自于实践,数学也不例外.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很多,若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是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数学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如能选用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活问题进行教学,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下面一道题:
建筑学规定,民间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应不小于10%,并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还是变坏?请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对此类实际问题的探索,明确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看到了学习的意义,也就进一步对探索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探索问题“有味道”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挖掘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应用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使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引人入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下面一道题:
教室的墙壁上挂这一块黑板,它的上下边缘在学生的水平视线上方a米和b米处,问学生距离墙壁多远时看黑板的视角最大?
黑板是常用教学用具,学生学习要经常面对它.上面这个问题的提出既熟悉又新鲜,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去思考和探索,而问题的解决又能够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更大的满足.
三、重视课本,挖掘内涵,让学生在探索问题中当“主角”
新课程理念表明: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是创新思维的灵魂,是科学发明创造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并挖掘其内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发现的创造品质.
例如,在本人开设的省级公开课《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中,在推导椭圆的定义时,我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并要求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
数学实验Ⅰ:
(1)取一条没有伸缩性的细绳;一张纸板,两枚图钉;
(2)把细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纸板上的两点F1、F2处;
(3)用铅笔尖把细绳拉紧,在纸板上慢慢移动观察画出的图形.
数学实验Ⅱ:
已知平面内相距12 cm的两个定点,请尝试能否画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8 cm的点的轨迹.
数学实验Ⅰ一出示,课堂上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动手尝试,很快各个小组都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尝试归纳椭圆的定义,学习兴致空前高涨.当椭圆的直观定义初步归纳出来后,又进行数学实验Ⅱ,学生又一次投入到实践探索中去,掀起了又一轮学习高潮,为新课的延续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鼓励批判,勇于质疑,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翻开科学发展史,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探索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这无疑是提升学生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2000年至今,新课程所带来的冲击可谓是空前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实施,更把江苏省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但我们应该明确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与探究,最终学会学习.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必能在课改的潮流中乘风破浪.让我们一起投入到新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中去吧!
(责任编辑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