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之余认真思考和探索该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各种目标。从所任教大学日语教育的现状出发,就其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索与思考。精读课听力课会话课降低比重增加比重轮换授课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高校外语对外交流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任务、要求和挑战。而作为站在教育战线最前沿的高校教师,也常常在教学之余思考和探索着这样一些问题:新世纪高校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高校外语教育怎样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快速成长为集复合型、实用型、能力素质型为一体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基于此,笔者从所任教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日语教育的现状出发,就其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索与思考,力求在实现更加高质高效的日语教育这一点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简介
笔者任教的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成立于2007年,可以说还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朝气蓬勃的年轻院系。本系在以注重质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虽然建系时间尚短,但在科研、学术、师资队伍、教学成果等方面业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重师日语系还存在着诸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以笔者之拙见,本系在课程设置上还需进一步加以推敲和斟酌。
二、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重师日语专业现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泛读、日语写作、日语翻译、日本概况、日本文学、日语古文、日语语法、日本文化、日语口译、论文指导。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之余还额外增设了每周一次的教师辅导学生进行的日语朗读、背诵训练。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
通观重师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并通过对其教学活动的亲身参与,笔者认为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也的确存在着若干问题和不足。现对其所开设的主要课程逐一进行分析。
日语精读这门课程贯穿日语专业教学的整个阶段,即是从新生入学开始至毕业为止,这期间该课程会一直开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从零基础开始系统地掌握正确规范的日语语音、语调、文字、一般通用词汇、基本句型以及现代日语语法、古典语法基础知识、功能意念等内容。该门课程强调精讲多练,同时着重培养训练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与实际运用日语这门语言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日语语音、单词、文章、会话、语法注释、课后针对性练习以及相关的日语和日本社会小常识。由此可见,日语精读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日语综合技能的基础课程,可以说在日语专业课程中处于主干地位,并配合和支撑着日语专业所有相关课程的进行和展开。而正是基于精读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在高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历来都是最大的。这样的课程设置理念的合理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将高校日语教育界多年来的日语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所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重师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十分重视精读课,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其所占比重都是相当大的。但以笔者拙见,将精读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稍加调整会更加合理。重师日语专业一年级的精读课安排为:周一至周五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十个学时;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精读课安排均为:周一至周五(期间有一天不安排精读课)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八个学时;四年级的精读课安排为:周一至周五(期间有两天不安排精读课)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六个学时。笔者认为,应适当降低精读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普遍是以教授者为中心,注重向学习者直接呈现词汇、语法、句法及语义功能等语言信息,认为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将其牢牢掌握,就无法实现语言的交流。但笔者恰恰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犯了一个顺序上的错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完备的语言文字系统,然而在最初的阶段,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更谈不上语法,但是却丝毫不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见文字和语法只不过是人们在实现交流之后总结衍生出的产物。再者,有谁见过咿呀学语的幼童是先学习文字而后才能说话的?文盲虽目不识丁,却难道个个都是哑巴无法与周遭的人交流吗?语言习得的灵魂还是在于模仿,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模仿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样的,在第二外语习得中模仿的作用也绝不可小觑。比如说,让一位日语基础为零的学习者在日本学习日语,较之同样基础的在中国本国学习日语的学习者而言,其掌握日语的速度会更快,学习效率会更高,其所习得的日语也会更加标准规范,更能流畅、准确地使用地道的日语。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在日本学习日语的学习者拥有更好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其周围所能提供的语言模仿对象更多。当然,纯粹依靠模仿而没有经过系统完整的语音、语法教习而完成的二语习得,学习者可能会由于长期处于有利的语言环境中,其在运用所习得的第二语言时会比较得心应手,在听和说方面较少存在障碍,但若论及读写译,或者更高层面的担任教师向学生教授所习得的第二语言,就可能有些差强人意了。由此可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模仿的作用不可轻视,而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目标语言的语音、语法句法结构、功能意念等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而外语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填鸭式和母语化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词汇、语法、句法及语义功能等语言信息的传授和导入,对学习者基础知识的构建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很少着力于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在引导学习者对目标语言进行模仿上做得还相当不够(比如所开设的外教口语课、会话课等就往往形同装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内进行高校日语教学时,应该准确拿捏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从重师日语系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初级阶段教学的主导和基础课程,在一年级时,其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应安排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其余的教学时间应主要安排为让学习者多模仿、多练习、多实践的专业课程,如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口译等;而进入二、三年级后,随着学习者日语基础知识构建的逐步完成,精读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已不再担任主导角色,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也应随之降低,笔者认为安排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会比较合理,当然,其余的教学时间也就应相应地安排为让学习者所习得的日语进一步得到灵活运用并改善提高的专业课程,特别是日语听力和日语会话,应大幅度提高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进入四年级后,日语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已经结束,学习者也具备了较高水准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利用所习得日语参加相关工作或继续本专业深造的关口,精读课在这一阶段只是起到巩固和提升学习者所取得日语学习成效的作用,故笔者认为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安排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较为合理,而此时教学重心应该转移到辅助和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日语就业或升学上。 日语听力作为日语学习的主要课程,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耳听口述从而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并且能听懂日本电视以及广播节目等,同时了解在各种场合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而做到能正确精准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门课程从大一上期开始就会开设,与精读课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要到大四上期才会结束。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听力课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训练可以代替听力训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特殊地位。重师日语专业在听力课教学上十分下功夫,也颇具特色。由一位非常擅长听力教学的外教专门负责与组织,采用纯外教加中国教师轮流授课、定期进行小测验的模式进行。而历届学生在日语能力测试中听力这一环所取得的成绩都相当不错,足以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笔者愚以为,如果适度增加听力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重师日语专业的听力课安排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均为:一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四年级不再安排听力课。笔者认为,在一、二年级时,可以将听力课安排为一周授课四次,共授课八个学时,达到基本与精读课同步;进入三年级后可以将听力课安排为一周授课三次,共授课六个学时;而进入四年级阶段,依然可以视学生学习状况或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开设听力课。
日语会话这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情景对话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较熟练地应付口头交际,并做到语音语调正确、表达顺畅、内容丰富有效、实际策略运用恰当。其在日语学习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丝毫不逊于精读和听力,也是笔者认为应在日语教学中特别加以重视和强化的一门课程。重师日语专业的会话课从一年级下期才开始开设,一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而到三年级时就不再安排会话课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与会话课本身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是极不相称的,应该将其与精读课和听力课同步开设,即在一年级上期开设,且不应过早结束该门课程,最好能开设到四年级,并且应当增加会话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将其安排为一周至少授课三次。
日语泛读这门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各种日语原文,包括小说、论文、散文、作文、报道等,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日语专业学生提高自身日语水平和素养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辅助课程。重师日语专业的泛读课从二年级上期开始开设,一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到三年级时不再安排泛读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
日语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日语进行写作的能力,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日语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和求职信打好基础。而论文指导则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日语写作能力的基础之上,专门针对日语论文写作而开设的。可见对于日语专业学生而言,这两门课程虽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因其实用性而具有开设的价值。重师日语专业的写作课和论文指导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写作课在三年级上期开设,论文指导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日语翻译和日语口译这两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授翻译理论,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译和口译技巧,从而为毕业后从事日语翻译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活用和提升。重师日语专业的翻译课开设一个学期(三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口译课开设两个学期(三年级下期和四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开设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日本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文化方面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日本国家的历史、社会、民俗等基本知识和中日文化关系,更全面地了解日本人及其国家,并懂得国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的若干礼节,特别是日本人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与其交往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的异文化交流及工作做好准备。重师日语专业的概况课和文化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概况课在三年级上期开设,文化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日本文学、日语古文和日语语法这三门课程均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具备日语语言方面的专业素养,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语言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重师日语专业的古文课和语法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古文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语法课在二年级下期开设。文学课开设两个学期(三年级下期和四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通过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思考,笔者在课时安排和内容安排上做出如下建议: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应降低精读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一年级阶段,其所占比重应安排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二、三年级阶段,应安排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四年级阶段,应安排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与之同时,应增加听力课和会话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听力课在一、二年级阶段,安排为一周授课四次,三年级阶段,安排为一周授课三次,四年级阶段,可以视学生学习状况或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开设;而会话课也应与精读课和听力课同步开设,并安排为一周至少授课三次。其次,在内容安排上,应视学生课程进度和时间等因素,适当添加诸如日语影视欣赏、日文电脑与文献检索、商务日语、旅游日语、日语词汇学、日本报刊选读等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亦能提高学生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
教学为本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责任,但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又不简单等同于一般教师,他是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而正是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特殊性,要求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之余认真思考和探索该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复合性、应用性、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国际性等目标。本文中笔者只是针对所任教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与思考,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教育文化论坛,2010,(02).
[2]秦明吾.关于21世纪大学日语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03).
[3] 朱慧敏.刘艳梅.经济国际化趋势下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0,(04).
[4]崔美玉.长吉图战略背景下的日语教学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
[5]吕兴师.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01).
一、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简介
笔者任教的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成立于2007年,可以说还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朝气蓬勃的年轻院系。本系在以注重质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虽然建系时间尚短,但在科研、学术、师资队伍、教学成果等方面业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重师日语系还存在着诸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以笔者之拙见,本系在课程设置上还需进一步加以推敲和斟酌。
二、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重师日语专业现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泛读、日语写作、日语翻译、日本概况、日本文学、日语古文、日语语法、日本文化、日语口译、论文指导。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之余还额外增设了每周一次的教师辅导学生进行的日语朗读、背诵训练。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
通观重师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并通过对其教学活动的亲身参与,笔者认为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也的确存在着若干问题和不足。现对其所开设的主要课程逐一进行分析。
日语精读这门课程贯穿日语专业教学的整个阶段,即是从新生入学开始至毕业为止,这期间该课程会一直开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从零基础开始系统地掌握正确规范的日语语音、语调、文字、一般通用词汇、基本句型以及现代日语语法、古典语法基础知识、功能意念等内容。该门课程强调精讲多练,同时着重培养训练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与实际运用日语这门语言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日语语音、单词、文章、会话、语法注释、课后针对性练习以及相关的日语和日本社会小常识。由此可见,日语精读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日语综合技能的基础课程,可以说在日语专业课程中处于主干地位,并配合和支撑着日语专业所有相关课程的进行和展开。而正是基于精读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在高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历来都是最大的。这样的课程设置理念的合理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将高校日语教育界多年来的日语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所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重师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十分重视精读课,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其所占比重都是相当大的。但以笔者拙见,将精读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稍加调整会更加合理。重师日语专业一年级的精读课安排为:周一至周五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十个学时;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精读课安排均为:周一至周五(期间有一天不安排精读课)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八个学时;四年级的精读课安排为:周一至周五(期间有两天不安排精读课)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六个学时。笔者认为,应适当降低精读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普遍是以教授者为中心,注重向学习者直接呈现词汇、语法、句法及语义功能等语言信息,认为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将其牢牢掌握,就无法实现语言的交流。但笔者恰恰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犯了一个顺序上的错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完备的语言文字系统,然而在最初的阶段,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更谈不上语法,但是却丝毫不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见文字和语法只不过是人们在实现交流之后总结衍生出的产物。再者,有谁见过咿呀学语的幼童是先学习文字而后才能说话的?文盲虽目不识丁,却难道个个都是哑巴无法与周遭的人交流吗?语言习得的灵魂还是在于模仿,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模仿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样的,在第二外语习得中模仿的作用也绝不可小觑。比如说,让一位日语基础为零的学习者在日本学习日语,较之同样基础的在中国本国学习日语的学习者而言,其掌握日语的速度会更快,学习效率会更高,其所习得的日语也会更加标准规范,更能流畅、准确地使用地道的日语。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在日本学习日语的学习者拥有更好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其周围所能提供的语言模仿对象更多。当然,纯粹依靠模仿而没有经过系统完整的语音、语法教习而完成的二语习得,学习者可能会由于长期处于有利的语言环境中,其在运用所习得的第二语言时会比较得心应手,在听和说方面较少存在障碍,但若论及读写译,或者更高层面的担任教师向学生教授所习得的第二语言,就可能有些差强人意了。由此可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模仿的作用不可轻视,而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目标语言的语音、语法句法结构、功能意念等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而外语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填鸭式和母语化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词汇、语法、句法及语义功能等语言信息的传授和导入,对学习者基础知识的构建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很少着力于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在引导学习者对目标语言进行模仿上做得还相当不够(比如所开设的外教口语课、会话课等就往往形同装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内进行高校日语教学时,应该准确拿捏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从重师日语系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初级阶段教学的主导和基础课程,在一年级时,其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应安排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其余的教学时间应主要安排为让学习者多模仿、多练习、多实践的专业课程,如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口译等;而进入二、三年级后,随着学习者日语基础知识构建的逐步完成,精读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已不再担任主导角色,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也应随之降低,笔者认为安排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会比较合理,当然,其余的教学时间也就应相应地安排为让学习者所习得的日语进一步得到灵活运用并改善提高的专业课程,特别是日语听力和日语会话,应大幅度提高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进入四年级后,日语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已经结束,学习者也具备了较高水准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利用所习得日语参加相关工作或继续本专业深造的关口,精读课在这一阶段只是起到巩固和提升学习者所取得日语学习成效的作用,故笔者认为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安排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较为合理,而此时教学重心应该转移到辅助和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日语就业或升学上。 日语听力作为日语学习的主要课程,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耳听口述从而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并且能听懂日本电视以及广播节目等,同时了解在各种场合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而做到能正确精准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门课程从大一上期开始就会开设,与精读课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要到大四上期才会结束。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听力课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训练可以代替听力训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特殊地位。重师日语专业在听力课教学上十分下功夫,也颇具特色。由一位非常擅长听力教学的外教专门负责与组织,采用纯外教加中国教师轮流授课、定期进行小测验的模式进行。而历届学生在日语能力测试中听力这一环所取得的成绩都相当不错,足以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笔者愚以为,如果适度增加听力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重师日语专业的听力课安排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均为:一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四年级不再安排听力课。笔者认为,在一、二年级时,可以将听力课安排为一周授课四次,共授课八个学时,达到基本与精读课同步;进入三年级后可以将听力课安排为一周授课三次,共授课六个学时;而进入四年级阶段,依然可以视学生学习状况或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开设听力课。
日语会话这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情景对话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较熟练地应付口头交际,并做到语音语调正确、表达顺畅、内容丰富有效、实际策略运用恰当。其在日语学习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丝毫不逊于精读和听力,也是笔者认为应在日语教学中特别加以重视和强化的一门课程。重师日语专业的会话课从一年级下期才开始开设,一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而到三年级时就不再安排会话课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与会话课本身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是极不相称的,应该将其与精读课和听力课同步开设,即在一年级上期开设,且不应过早结束该门课程,最好能开设到四年级,并且应当增加会话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将其安排为一周至少授课三次。
日语泛读这门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各种日语原文,包括小说、论文、散文、作文、报道等,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日语专业学生提高自身日语水平和素养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辅助课程。重师日语专业的泛读课从二年级上期开始开设,一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到三年级时不再安排泛读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
日语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日语进行写作的能力,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日语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和求职信打好基础。而论文指导则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日语写作能力的基础之上,专门针对日语论文写作而开设的。可见对于日语专业学生而言,这两门课程虽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因其实用性而具有开设的价值。重师日语专业的写作课和论文指导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写作课在三年级上期开设,论文指导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日语翻译和日语口译这两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授翻译理论,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译和口译技巧,从而为毕业后从事日语翻译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活用和提升。重师日语专业的翻译课开设一个学期(三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口译课开设两个学期(三年级下期和四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开设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日本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文化方面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日本国家的历史、社会、民俗等基本知识和中日文化关系,更全面地了解日本人及其国家,并懂得国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的若干礼节,特别是日本人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与其交往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的异文化交流及工作做好准备。重师日语专业的概况课和文化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概况课在三年级上期开设,文化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日本文学、日语古文和日语语法这三门课程均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具备日语语言方面的专业素养,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语言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重师日语专业的古文课和语法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古文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语法课在二年级下期开设。文学课开设两个学期(三年级下期和四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通过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思考,笔者在课时安排和内容安排上做出如下建议: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应降低精读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一年级阶段,其所占比重应安排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二、三年级阶段,应安排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四年级阶段,应安排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与之同时,应增加听力课和会话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听力课在一、二年级阶段,安排为一周授课四次,三年级阶段,安排为一周授课三次,四年级阶段,可以视学生学习状况或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开设;而会话课也应与精读课和听力课同步开设,并安排为一周至少授课三次。其次,在内容安排上,应视学生课程进度和时间等因素,适当添加诸如日语影视欣赏、日文电脑与文献检索、商务日语、旅游日语、日语词汇学、日本报刊选读等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亦能提高学生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
教学为本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责任,但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又不简单等同于一般教师,他是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而正是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特殊性,要求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之余认真思考和探索该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复合性、应用性、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国际性等目标。本文中笔者只是针对所任教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与思考,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教育文化论坛,2010,(02).
[2]秦明吾.关于21世纪大学日语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03).
[3] 朱慧敏.刘艳梅.经济国际化趋势下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0,(04).
[4]崔美玉.长吉图战略背景下的日语教学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
[5]吕兴师.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