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的自然教育人学思想:目的与路径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梭的自然教育人学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教育人学的目的和人的生成的自然教育人学路径。前者指向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拥有自由快乐和幸福、拥有哲人理智和斗士魄力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后者包括天性教育、自由教育、消极教育、感觉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人学思想充满了“人”的意蕴,彰显了人道主义的情怀,是西方教育人学思想史上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道德发生学的溯源法,揭示快乐观念之发轫、快乐理论之生成以及快乐论与幸福论之间的关联。首先,从语言层面考察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这两个词有密切关联,在特定语境中是同义词。快乐是一种观念,快乐论是一种学说或理论,有了快乐概念的定义,快乐论理论学说的生成就有了基点。早在前哲学的荷马时代,快乐观念就已经萌芽和产生。在早期哲学家那里,快乐问题得到诸多谈论。经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界定,快乐观念被提炼成伦理概念。其次,考察感性快乐论的生成。快乐论是一种伦理学说,也是一种伦理主张。学界以往判定某种学说是快乐论还是
顾颉刚从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大量评述。他既批判传统学术的非科学性,又称赞清代学术的科学精神;他指责传统历史观的非科学性和非民主性,声称传统的治史观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他探讨了先秦经史关系及其史学影响,分析了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古史辨伪得失,对清代史学和史家的成就与不足作了详尽评述。顾颉刚的贡献在于促进了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但是其工具理性的取向是唯科学主义的。传统对历史解释的决定作用使顾颉刚的评断具有两歧性特征,并最终使他转向认同传统史学及其价值观。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特殊教育,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治理。在经历了非政府组织自主发展的隔离教育阶段、政府主导的一体化教育阶段、鼓励社会参与的全纳教育阶段和多元治理的普及教育阶段后,形成了以完善的法律政策为基础、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全国自治机构各司其职以及非政府组织灵活补充的多元治理体系。目前,印度特殊教育治理具有以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以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不断拓展的行动计划为抓手三大特征。未来,印度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特殊教育的有序发展:加强社会对于全纳价值的认同,构建全民参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