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电影将我们国家民族音乐的精华——京剧传播到海内外,电影与京剧无疑是十分“投缘”的。影片《霸王别姬》、《活着》、《大闹天宫》、《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极高的赞赏和评价,并且获得很多奖项。无疑与其中的京剧元素和京剧魅力分不开,电影与京剧相辅相成,将京剧更好的传播和推广出去。
【关键词】:京剧;电影;传播
电影艺术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可以较好地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理解障碍,使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大众化。电影传播迅速便捷、覆盖范围广,可以降低传播的成本,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民族音乐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京剧是国人的国粹,也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搭载电影媒介的京剧,也让它在传播的过程中绽放异彩。
影片《霸王别姬》出品于1993年,由陈凯歌导演,它的配乐是由赵季平先生执笔,并且成为中国影坛上的经典之作。近年来,赵季平也凭借他对音乐认真负责的态度,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在《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中,赵季平将戏曲元素贯穿始终。这部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京剧名角程蝶衣、段小楼在经历了民国之初、抗日期间、解放后三个时期的成长历程和他们在历史沧桑变化中两人悲欢离合。这部影片很好地运用了戏曲元素并通过电影反过来又表现京剧的经典巨作。在音乐的构思中,戏曲京剧的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旋律大部分都以西皮、二黄或四平调为主题,穿插得当。当京剧旋律进行的时候,主人公的命运虽开始了不同的轨迹,但他们终究与京剧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影片中,当主角人物出场时,始终是京剧《霸王别姬》的过门作为开始。当剧中人物菊仙自杀时,录音机里的片段却换成了现代戏、样板戏之首《红灯记》选段,也暗示了主人公痴迷的京戏逐渐被替代。当久别重逢的程蝶衣、段小楼再唱《霸王别姬》时,虞姬转过脸来,音乐再次回到京剧选段——完美诠释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段小楼多次提起“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而此时“虞姬”终也回到现实中,再唱《思凡》:“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在“楚霸王”面前自刎,了却他一生的困惑,构建了一个唯美经典。剧中对于京剧运用的巧妙,不能不说使这部电影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此外,在赵季平创作过程中,积极的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将京剧与管弦乐交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电影配乐的成功创新:开始的音乐是京剧锣鼓,热烈奔放;接下来是管弦乐队的“低咏”,隐喻旧时代无奈的悲剧色彩。并多次穿插京胡的独白,情真意切,更像是对主人公的叹息。而京剧交与响乐在这里形成了复调化的对峙,管弦乐队的演奏跨度也越来越大,再一次形成了跨时空的情感对接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剧中戏曲与影视合二为一的方式,概括人物命运的哲理化旋律,这让电影的音乐深深印上了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使平时那些不大爱看戏的观众也不自觉的接受戏曲,并逐渐地感受到京戏魅力所在。
京剧《霸王别姬》上映后,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成为一部享有世界级荣誉的电影。在电影全球的展演放映的同时,也在向全世界传播介绍着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文化,而实现了电影与音乐的双赢。
《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情节,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它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甚是引人注目。在《西游记》前七回,講述了《大闹天宫》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神话故事,将孙悟空这一形象搬上了荧幕,并且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1964年美联社报道:“《大闹天宫》这部影片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大闹天宫》是上海美影厂历时4年创作,但是只有上集,因政策原因遭禁演,1978年才上映了完整版的《大闹天宫》。它一经上映,就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好评。《世界报》在介绍这部电影时说“《大闹天宫》不但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美联社报道:“《大闹天宫》这部影片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到了2011年,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将这部影片用3D效果的形式再次搬上了荧幕,也是对那个时代所取得辉煌成就的致敬。
这部影片在国际上斩获得了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第四届国际儿童三等奖,在中国,也可谓是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抗鼎之作。时至今日,再看当年的这部影片,丝毫不觉得其落后,反而仍觉得其精致和制作者的用心程度。
《大闹天宫》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么多的成就,就目前来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不但在人物造型场采取戏曲中的装扮(脸谱、服饰、动作、戏曲程式等),连配乐也是随着动画紧密相随。使的那时候的中国动画,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配乐的灵活运用,更是这部电影的浓重一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看到动画人物的“亮相”,脑海中便浮现出锣鼓“锵锵锵”紧密的节拍。这部影片中京剧的锣鼓点应用可谓是深入人心,即使不懂戏曲的人也能通过动画的展示完全明白影片所要表达的情绪。
在这部影片里,也是对戏曲文化的另外一种传承和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的的普及,人们从电视、报纸、电影中获得更多的影视资源,同时也可以收听收看更多别国的节目,而京剧这个国粹,因其表演的局限性,似乎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人们由于看不明白戏曲,所接受的更多是“快餐文化”,无法理解戏曲中“咿咿呀呀”的唱法和动作语言,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这种(动画与戏曲)的结合,可以让我们从另一种方式去更好的理解戏曲的独特魅力,戏曲配乐的魅力。我们不需要全部明白,只消通过音乐,就能很好的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也是因为戏曲的融合性很强,适应性很强。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戏曲也以这样的形式被传承下来并为大众所接受。
进入21世纪后,这样经典的作品逐渐减少了,根本原因也是现代消費观念多数趋于“快餐化”,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不足之处,面对一些不足,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制作动画电影音乐人的本身,及时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给予更好的创作空间。新形势下,人们渴望经典,却又难再“经典”,这也不得不让人为之痛惜。另外还有再如《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等影片中,赵季平先生对于京剧的运用拿捏的恰到好处。京剧的运用使《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举拿下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赵季平采用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改编而成的一个“循环圈”,并用女声合唱,加上京剧的打击乐器,演绎出主人公颂莲的悲剧人生。
现如今,由于出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新的表演方式和娱乐方式,京剧这种古老的艺术一时间似乎被“忽略”了,许多的年轻人对京剧几乎没有兴趣,但是大多喜爱到电影院去观看电影。而京剧本身舞台表现形式多样,又有种类繁多的剧种,而电影出现后,与京剧的表现形式有诸多共性,例如都存在配乐、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出、一定的故事情节等。因此在传播媒介中,电影是京剧最好的“搭档”。上述几个例子中,影片传达出京剧最有魅力的地方,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到影片中,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激荡着人们的情绪。在这里,京剧的魅力是影片的主题显现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朱剑.中国动画艺术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77.
[2]赵洁玮.从《大闹天宫》到《功夫熊猫2》——浅析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15(12):228-239.
[3]楚守涛赵季平戏曲题材电影音乐创作研究——以《霸王别姬》为例[J].电影文学,2013(09):128-129.
【关键词】:京剧;电影;传播
电影艺术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可以较好地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理解障碍,使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大众化。电影传播迅速便捷、覆盖范围广,可以降低传播的成本,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民族音乐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京剧是国人的国粹,也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搭载电影媒介的京剧,也让它在传播的过程中绽放异彩。
影片《霸王别姬》出品于1993年,由陈凯歌导演,它的配乐是由赵季平先生执笔,并且成为中国影坛上的经典之作。近年来,赵季平也凭借他对音乐认真负责的态度,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在《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中,赵季平将戏曲元素贯穿始终。这部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京剧名角程蝶衣、段小楼在经历了民国之初、抗日期间、解放后三个时期的成长历程和他们在历史沧桑变化中两人悲欢离合。这部影片很好地运用了戏曲元素并通过电影反过来又表现京剧的经典巨作。在音乐的构思中,戏曲京剧的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旋律大部分都以西皮、二黄或四平调为主题,穿插得当。当京剧旋律进行的时候,主人公的命运虽开始了不同的轨迹,但他们终究与京剧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影片中,当主角人物出场时,始终是京剧《霸王别姬》的过门作为开始。当剧中人物菊仙自杀时,录音机里的片段却换成了现代戏、样板戏之首《红灯记》选段,也暗示了主人公痴迷的京戏逐渐被替代。当久别重逢的程蝶衣、段小楼再唱《霸王别姬》时,虞姬转过脸来,音乐再次回到京剧选段——完美诠释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段小楼多次提起“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而此时“虞姬”终也回到现实中,再唱《思凡》:“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在“楚霸王”面前自刎,了却他一生的困惑,构建了一个唯美经典。剧中对于京剧运用的巧妙,不能不说使这部电影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此外,在赵季平创作过程中,积极的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将京剧与管弦乐交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电影配乐的成功创新:开始的音乐是京剧锣鼓,热烈奔放;接下来是管弦乐队的“低咏”,隐喻旧时代无奈的悲剧色彩。并多次穿插京胡的独白,情真意切,更像是对主人公的叹息。而京剧交与响乐在这里形成了复调化的对峙,管弦乐队的演奏跨度也越来越大,再一次形成了跨时空的情感对接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剧中戏曲与影视合二为一的方式,概括人物命运的哲理化旋律,这让电影的音乐深深印上了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使平时那些不大爱看戏的观众也不自觉的接受戏曲,并逐渐地感受到京戏魅力所在。
京剧《霸王别姬》上映后,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成为一部享有世界级荣誉的电影。在电影全球的展演放映的同时,也在向全世界传播介绍着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文化,而实现了电影与音乐的双赢。
《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情节,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它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甚是引人注目。在《西游记》前七回,講述了《大闹天宫》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神话故事,将孙悟空这一形象搬上了荧幕,并且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1964年美联社报道:“《大闹天宫》这部影片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大闹天宫》是上海美影厂历时4年创作,但是只有上集,因政策原因遭禁演,1978年才上映了完整版的《大闹天宫》。它一经上映,就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好评。《世界报》在介绍这部电影时说“《大闹天宫》不但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美联社报道:“《大闹天宫》这部影片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到了2011年,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将这部影片用3D效果的形式再次搬上了荧幕,也是对那个时代所取得辉煌成就的致敬。
这部影片在国际上斩获得了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第四届国际儿童三等奖,在中国,也可谓是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抗鼎之作。时至今日,再看当年的这部影片,丝毫不觉得其落后,反而仍觉得其精致和制作者的用心程度。
《大闹天宫》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么多的成就,就目前来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不但在人物造型场采取戏曲中的装扮(脸谱、服饰、动作、戏曲程式等),连配乐也是随着动画紧密相随。使的那时候的中国动画,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配乐的灵活运用,更是这部电影的浓重一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看到动画人物的“亮相”,脑海中便浮现出锣鼓“锵锵锵”紧密的节拍。这部影片中京剧的锣鼓点应用可谓是深入人心,即使不懂戏曲的人也能通过动画的展示完全明白影片所要表达的情绪。
在这部影片里,也是对戏曲文化的另外一种传承和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的的普及,人们从电视、报纸、电影中获得更多的影视资源,同时也可以收听收看更多别国的节目,而京剧这个国粹,因其表演的局限性,似乎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人们由于看不明白戏曲,所接受的更多是“快餐文化”,无法理解戏曲中“咿咿呀呀”的唱法和动作语言,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这种(动画与戏曲)的结合,可以让我们从另一种方式去更好的理解戏曲的独特魅力,戏曲配乐的魅力。我们不需要全部明白,只消通过音乐,就能很好的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也是因为戏曲的融合性很强,适应性很强。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戏曲也以这样的形式被传承下来并为大众所接受。
进入21世纪后,这样经典的作品逐渐减少了,根本原因也是现代消費观念多数趋于“快餐化”,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不足之处,面对一些不足,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制作动画电影音乐人的本身,及时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给予更好的创作空间。新形势下,人们渴望经典,却又难再“经典”,这也不得不让人为之痛惜。另外还有再如《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等影片中,赵季平先生对于京剧的运用拿捏的恰到好处。京剧的运用使《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举拿下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赵季平采用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改编而成的一个“循环圈”,并用女声合唱,加上京剧的打击乐器,演绎出主人公颂莲的悲剧人生。
现如今,由于出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新的表演方式和娱乐方式,京剧这种古老的艺术一时间似乎被“忽略”了,许多的年轻人对京剧几乎没有兴趣,但是大多喜爱到电影院去观看电影。而京剧本身舞台表现形式多样,又有种类繁多的剧种,而电影出现后,与京剧的表现形式有诸多共性,例如都存在配乐、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出、一定的故事情节等。因此在传播媒介中,电影是京剧最好的“搭档”。上述几个例子中,影片传达出京剧最有魅力的地方,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到影片中,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激荡着人们的情绪。在这里,京剧的魅力是影片的主题显现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朱剑.中国动画艺术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77.
[2]赵洁玮.从《大闹天宫》到《功夫熊猫2》——浅析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15(12):228-239.
[3]楚守涛赵季平戏曲题材电影音乐创作研究——以《霸王别姬》为例[J].电影文学,2013(09):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