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越剧的移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和特点,比如,《春香传》、《打金枝》、《五女拜寿》、《红丝错》、61版《红楼梦》、《莫愁女》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均移植自越剧同名剧目。不同剧种之间互相借鉴,互相移植是戏曲界的普遍现象,对发展和繁荣戏曲创作,戏曲市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移植剧的特点是原剧目剧本基本是照搬过来,唱腔音乐进行本剧种化改造,这样一部“新戏”就又一次换一个剧种得以生动地呈现。虽然剧本没变,但是唱腔变了,音乐变了,表演和舞台调度也相应有所改变,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有些移植剧目能收到原剧目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戏曲界一度对剧目移植保有比较大的热情。这一点在黄梅戏上更不例外,上述例子无一不是黄梅戏移植的典型代表。一直以来,黄梅戏和越剧被认为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由于这两个剧种均属于“南派”剧种,唱腔温婉动人,表演诗情画意,无论田间地头,还是才子佳人,都能纳入剧本的题材;戏曲的“粉丝”中,黄梅戏的粉丝和越剧的粉丝有着大量的重叠现象,换言之,黄梅戏粉丝中,有大量的越剧粉丝,越剧粉丝中也有大量的黄梅戏粉丝。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我开始对这两个剧种间的“共鸣”產生了研究的兴趣,尽管这两个剧种间的“共鸣”很多,按理来说,两个剧种间的互相移植应该等量齐观,或者至少不相上下,但是出现的结果相比而言却是黄梅戏对越剧的移植多,而越剧对黄梅戏的移植几乎没有,直到2015年5月份,由福建芳华越剧团推出的越绝《女驸马》的出现,一举打破了这种局面,并且巡演下来反响强烈,这就引起了我对这部戏之所以能成功的思考。
首先,越剧对黄梅戏《女驸马》女的移植属于大胆创新。
过去黄梅戏移植越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天仙配》《女驸马》为代表的剧目唱遍了大江南北,四海九州,剧种“火”了以后,出现了创作上的短缺和供不应求,因此不如干脆“拿来主义”,省时省力,多块好省地快速繁荣舞台演出,我简单总结为“剧种带动剧目”,跟如今明星的票房效应有点相似。过去越剧对黄梅戏移植得少,或者不移植,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黄梅戏原创大戏本来就很少,二是尽管原创大戏很少,但是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难以逾越。所以,越剧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冒险移植黄梅戏著名剧目。近些年,其实经典移植的戏其实真的不算少。杭州越剧院前几年也移植了昆曲《狮吼记》,反响不错,“跪池”一折在越剧票友圈内经常搬演。在老一辈艺术家中也有很多移植的先例,以吕瑞英师为例,她的大多数代表做作都是移植于各个不同剧种,《穆桂英挂帅》、《打金枝》、《桃李梅》、《花中君子》,可谓开辟了移植经典的新高度。笔者以为,在现在满台创新的越剧舞台上,虽然李敏不是吕老师,但若然能效仿吕师这般又何尝不可呢?所以,对于这种大胆创新,笔者以为是积极的创新和尝试。再来看,这次越剧黄梅戏的移植,选择的就是名扬四海的《女驸马》,首先一定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其次,越剧《女驸马》对黄梅戏女驸马的剧本做了一些改动,增加了冯素贞,李兆廷“同窗共度”的戏,为冯素贞不顾一切女扮男装貌似救夫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的观赏思维和,交代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时代精神,不同于过去的一旦订婚,就是终身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为了维护这个“订婚”的举措都是合理的逻辑。也就是说故事如果放在现代“民女名叫冯素贞,自幼许配李兆廷”这句唱不足以支撑起冯素贞整个不顾一切的举动。最后,越剧《女驸马》保留了黄梅戏的经典,在音乐、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制作,美轮美奂的舞台景观,无论人物的定位、文本的文学性。意乐的设计、舞台的设置都更精致化、诗意化、抒情化,让观众完全融入故事之中,尽情享受到了越剧的魅力。
其次,《女驸马》的家喻户晓,对越剧《女驸马》的成功起到了推动作用。
大家都知道《女驸马》是黄梅戏的关键代表剧目,红遍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电影《女驸马》更是让这个剧目蜚声海内外。那么,这样一来,越剧《女驸马》在宣传上就省去了大量的力气。观众听说是《女驸马》,首先就是感到熟悉和亲切的,再一听说是越剧《女驸马》就更要去看个究竟。我把这个简单总结为“剧目推动剧种”这个是普通戏曲观众的普遍心理。黄梅戏的本子,经过这许多年的锤炼,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整。但是方朝晖老师,却为这个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理出了一条线索,那就是“情”,正是对李兆廷忠贞不渝的爱情,才驱使冯素珍女扮男装进京寻兄,才驱使冯素珍为救李郎金榜提名,才驱使冯素珍冒死陈情公主,一浪又一浪的推动起了剧情发展,直到最高潮。而黄梅戏中,对于这一对有情人的爱情铺垫,确有些不足。因此,方朝晖老师着重在前两场中刻画了冯李之情,序幕中便将两人青梅竹马的关系跃然台上,并且赋予他们了一个爱情信物—梅花。“不为繁华易素心”,多美好,既是梅花品格,又含蓄的点出了冯李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在全剧进行中,这段也作为主旋律不断的回响,可谓是点情之笔。
我们再看看粉丝的表现,前面说了,黄梅戏的粉丝和越剧的粉丝有着重叠的现象,这部分粉丝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戏,真正的越剧粉丝也不会错过这个戏,真正的黄梅戏粉丝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戏,那么,这也就出现了这个戏“跨粉丝”高接受高追捧的局面。因此,越剧《女驸马》出现很高的上座率,我们就不感到奇怪了。
最后,“明星版”越剧《女驸马》巡演,跨院团跨流派合作更是吸引了更多越剧粉丝追捧。
越剧近些年来,跨剧团合作十分活跃。每年春节都会有越剧明星的演唱会,演唱会的特点是跨剧团,多流派,大明星,因此,越剧明星的演唱会往往是一票难求的。不但演唱会,越剧舞台剧的跨剧团,跨流派,明星合作也不鲜见,比如明星版《梁祝》,有范派、尹派、傅派、王派,两个梁山伯,两个祝英台,令人耳目一新,再比如新版《梁祝》则是由浙江小白花越剧团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和杭州越剧团梅花奖得主陈晓红主演。同样,明星版越剧《女驸马》领衔主演李敏,是梅花奖得主,来自福建芳华越剧团,她一个人在剧中就呈现了王派和尹派的唱腔。其他演员如吴凤花,吴素英,谢群英等分数不同流派,均为梅花奖得主。因此,“明星版”越剧《女驸马》在越剧界,乃至在戏曲界,影响之大,我们可以想见。
总之,正是有了劇目推动剧种,有了跨院团跨流派的精诚合作,这部戏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这种尝试和成功对越剧的发展和对黄梅戏的发展均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首先,越剧对黄梅戏《女驸马》女的移植属于大胆创新。
过去黄梅戏移植越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天仙配》《女驸马》为代表的剧目唱遍了大江南北,四海九州,剧种“火”了以后,出现了创作上的短缺和供不应求,因此不如干脆“拿来主义”,省时省力,多块好省地快速繁荣舞台演出,我简单总结为“剧种带动剧目”,跟如今明星的票房效应有点相似。过去越剧对黄梅戏移植得少,或者不移植,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黄梅戏原创大戏本来就很少,二是尽管原创大戏很少,但是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难以逾越。所以,越剧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冒险移植黄梅戏著名剧目。近些年,其实经典移植的戏其实真的不算少。杭州越剧院前几年也移植了昆曲《狮吼记》,反响不错,“跪池”一折在越剧票友圈内经常搬演。在老一辈艺术家中也有很多移植的先例,以吕瑞英师为例,她的大多数代表做作都是移植于各个不同剧种,《穆桂英挂帅》、《打金枝》、《桃李梅》、《花中君子》,可谓开辟了移植经典的新高度。笔者以为,在现在满台创新的越剧舞台上,虽然李敏不是吕老师,但若然能效仿吕师这般又何尝不可呢?所以,对于这种大胆创新,笔者以为是积极的创新和尝试。再来看,这次越剧黄梅戏的移植,选择的就是名扬四海的《女驸马》,首先一定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其次,越剧《女驸马》对黄梅戏女驸马的剧本做了一些改动,增加了冯素贞,李兆廷“同窗共度”的戏,为冯素贞不顾一切女扮男装貌似救夫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的观赏思维和,交代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时代精神,不同于过去的一旦订婚,就是终身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为了维护这个“订婚”的举措都是合理的逻辑。也就是说故事如果放在现代“民女名叫冯素贞,自幼许配李兆廷”这句唱不足以支撑起冯素贞整个不顾一切的举动。最后,越剧《女驸马》保留了黄梅戏的经典,在音乐、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制作,美轮美奂的舞台景观,无论人物的定位、文本的文学性。意乐的设计、舞台的设置都更精致化、诗意化、抒情化,让观众完全融入故事之中,尽情享受到了越剧的魅力。
其次,《女驸马》的家喻户晓,对越剧《女驸马》的成功起到了推动作用。
大家都知道《女驸马》是黄梅戏的关键代表剧目,红遍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电影《女驸马》更是让这个剧目蜚声海内外。那么,这样一来,越剧《女驸马》在宣传上就省去了大量的力气。观众听说是《女驸马》,首先就是感到熟悉和亲切的,再一听说是越剧《女驸马》就更要去看个究竟。我把这个简单总结为“剧目推动剧种”这个是普通戏曲观众的普遍心理。黄梅戏的本子,经过这许多年的锤炼,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整。但是方朝晖老师,却为这个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理出了一条线索,那就是“情”,正是对李兆廷忠贞不渝的爱情,才驱使冯素珍女扮男装进京寻兄,才驱使冯素珍为救李郎金榜提名,才驱使冯素珍冒死陈情公主,一浪又一浪的推动起了剧情发展,直到最高潮。而黄梅戏中,对于这一对有情人的爱情铺垫,确有些不足。因此,方朝晖老师着重在前两场中刻画了冯李之情,序幕中便将两人青梅竹马的关系跃然台上,并且赋予他们了一个爱情信物—梅花。“不为繁华易素心”,多美好,既是梅花品格,又含蓄的点出了冯李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在全剧进行中,这段也作为主旋律不断的回响,可谓是点情之笔。
我们再看看粉丝的表现,前面说了,黄梅戏的粉丝和越剧的粉丝有着重叠的现象,这部分粉丝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戏,真正的越剧粉丝也不会错过这个戏,真正的黄梅戏粉丝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戏,那么,这也就出现了这个戏“跨粉丝”高接受高追捧的局面。因此,越剧《女驸马》出现很高的上座率,我们就不感到奇怪了。
最后,“明星版”越剧《女驸马》巡演,跨院团跨流派合作更是吸引了更多越剧粉丝追捧。
越剧近些年来,跨剧团合作十分活跃。每年春节都会有越剧明星的演唱会,演唱会的特点是跨剧团,多流派,大明星,因此,越剧明星的演唱会往往是一票难求的。不但演唱会,越剧舞台剧的跨剧团,跨流派,明星合作也不鲜见,比如明星版《梁祝》,有范派、尹派、傅派、王派,两个梁山伯,两个祝英台,令人耳目一新,再比如新版《梁祝》则是由浙江小白花越剧团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和杭州越剧团梅花奖得主陈晓红主演。同样,明星版越剧《女驸马》领衔主演李敏,是梅花奖得主,来自福建芳华越剧团,她一个人在剧中就呈现了王派和尹派的唱腔。其他演员如吴凤花,吴素英,谢群英等分数不同流派,均为梅花奖得主。因此,“明星版”越剧《女驸马》在越剧界,乃至在戏曲界,影响之大,我们可以想见。
总之,正是有了劇目推动剧种,有了跨院团跨流派的精诚合作,这部戏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这种尝试和成功对越剧的发展和对黄梅戏的发展均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