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占领莱索托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被西方人判断为完全没有商业价值的国度,中国商人代替政府,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络。
  第一个福建商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莱索托的?管理着这个220万人口小国的政府也说不清楚。
  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第一批福建商人的朋友、亲戚或是朋友的朋友开始陆陆续续地来到这个被南非四面包裹的国中之国,现在,莱索托差不多每100个居民当中,就有一个是来自中国的华商。在这个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最不发达国家”里,提到中国人,很多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太厉害了!”
  在这个贫瘠的国度,中国商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中国商人做了政府都没做到的事
  作为全球公认的四个“国中国”之一,莱索托的面积只有3万平方公里,比中国海南省还小一点,去年人口为220万,约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口的一半。
  莱索托3/4的国土是山地,交通不便,自然资源贫乏,显然并不是个理想的经商和投资目的地。除了中国商人,很少有外国人来到这里。
  和其他非洲国家不一样,莱索托的中国人不是国有大型建设集团的员工,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不是修路或搞建设,完完全全是来做小生意的。莱索托政府人士估计,目前在该国经商的中国人大约在4000至2万之间,大多来自福建,许多人有亲戚和血缘关系。熟悉非洲的人告诉记者,这些中国商人之所以在莱索托取得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营销策略简单。在莱索托,第一批中国商人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居民区开了不少商店和和超市,对莱索托人进行“直销”,既减少了流通环节和费用,还可直接了解莱索托人的需求,从而出售销路好的商品,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
  这些商店规模虽不大,但出售的产品从服装鞋帽到家用电器,全都是生活必需品。后脚来的中国商人逐渐以原有商店为据点,向那些交通不便的乡村推进,开办更多的商店,服务更多的莱索托人。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商人在莱索托建立了完整的销售网络,几乎覆盖了莱索托全国所有的主要山地和乡村,这是当地政府用来这么多年时间都没有做成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中国商人与先到的商人大多有亲戚或朋友关系,这样有一个好处,避免了像一些非洲国家那样出现中国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或者“自相残杀”,有助于整个市场的和谐发展。
  其次,背后有强大的国内商会。有莱索托人反映,中国商人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但显然与国内的商会有密切的联系。在这些商会的协调下,中国商人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在福建等地组织各种货源,批发大宗商品,然后运到南非,再转运到莱索托。这些商会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给后来的中国商人提供贷款和保险业务,使他们在莱索托经商不仅有了足够的启动资金,还免除了后顾之忧。因此,新到莱索托的中国商人头两三年的营业收入往往都用来偿还贷款。
  最后就是全球各地中国商人的共同优点:价格便宜,服务周到。商品从中国国内批发,价格便宜很多。同时,中国商店大多24小时营业,每周开门七天,全天候服务,大大便利了当地民众。
  中国商人的成功之道还离不开节俭。在莱索托的中国商人大多能吃苦、工作十分努力,但又舍不得花钱,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与有些外国商人挣了钱后就大手大脚地花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繁华背后是“非法经营”?
  对中国人在非洲生存状态素有研究的南非罗德斯大学社会学院高级研究员朴允胤指出,中国人其实在莱索托一直是“非法经营”,因为当地法律规定,只有莱索托本国公民才能经营零售业。
  但这难不倒中国人。他们从莱索托人那里“租赁”营业执照开张营业,当地政府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这种现象,朴允胤解释说,西方国家对于莱索托这样资源缺乏、经济落后的非洲小国没有投资的兴趣,因此中国商人的投资和商品对于莱索托来说,是求之不得的“礼物”,怎么还能教条地拒之门外呢?
  此外,在莱索托的中国商人大多雇佣至少一个本地人,这拉近了他们与当地的关系。同时,他们也不像别的国家的中国商人那样,把挣到的钱都汇回国内,而是用在当地营业规模的扩大上,这是莱索托官员乐于看到的。
  不过,在莱索托的中国商人也并不总是受人欢迎,他们的成功招来了“羡慕嫉妒恨”。目前,在莱索托各界,对中国商人的不满情绪处而可见。有人指责有的中国商品质量不佳,尤其是鞋子,穿了不久就坏了。还有人称大量中国商品的存在挤垮了当地零售业的发展,呼吁政府出台措施、对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和范围进行限制。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马哈班尼·特科一直是莱索托首都马塞卢的一名成功的零售业商人,但他后来把店铺出租给了中国商人,因为,“中国商人把我挤垮了。唉,要想与外国商人,尤其是中国商人竞争,实在太难了。你知道吗?如果你一包糖卖8马洛蒂(莱索托货币,约合人民币8. 7元),而中国人一包糖只卖5马洛蒂,你的生意还能做得下去吗?”
  还有人举报称中国商人有偷税漏税、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出售违禁和过期商品等违法行为,甚至有人声称,中国老板对莱索托雇员进行“体罚”,“中国人老让员工加班,如不服从,就得挨骂挨打”。但这些指责都不能阻止中国商品成为莱索托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莱索托人对记者说,“如果这些中国商人走了,中国商品没了,让我去哪里买东西?”
其他文献
导语:一半美国人赞扬邓文迪,一半人痛恨。但大多数美国人称呼她时,还是一口一个“this Chinese woman(这个中国女人)”。  特约撰稿 北美崔哥 (发自 美国西雅图)  默多克和邓文迪闹离婚的消息传出后,我在博客中发表文章:《邓文迪是给中国人长脸还是丢脸,你说呢?》,想表达一下对此的看法。如果用一句玩笑话总结,我认为邓文迪是一个前无古人但是很可能后有来者的中华民族少有的“巾帼英雄”。既
导语 日本的跨国婚姻的比例隐藏着神秘的规律,跨国婚姻的势头变化总是领先于全球经济形势两年。  日本人和德国人一样严谨,因此厚生劳动省的“人口动态统计”恐怕是世界各国中做得最细致的。查阅日本跨国婚姻的数字,虽然枯燥,但也能发现许多有意思的趋势。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跨国婚姻比例一直在1%以下。1980年突破1%,1987年达2%,仅两年后的1989年就突破3%。但在1990年突破3.6%之
问:我班上有位年级第一名,我跟她的关系几乎是水火不容,她经常挖苦我,说我如何如何的笨,还老爱在同学面前嘲笑我,于是我和她经常是战火四起。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也想与她好好相处,毕竟在某些时候我还想向她请教问题。我该怎么办呢?  (小紫薇花)  答:这位第一名有点傲气哦!你一味地迁就只能让她尾巴翘得更高。建议你在下次向她请教时,半开玩笑地给她一些警告:“请不要再挖苦我,否则我今后不向你请教了!”希望你的
当球迷们还在感慨贝克汉姆今夏挥别足坛的种种不舍时,小贝又来到了中国,履行了自己又一次中超形象大使的职责,虽然担任形象大使一事各界褒贬不一,但悄然间人们似乎发现,小贝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比球迷们适应小贝的新角色好像来的要快一些。  对于一名职业球员甚至运动员来说,退役前和退役后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活阶段,大部分运动员在自己的巅峰期收入颇丰,成就喜人,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在自己整个生命中比例并不大,至于巅峰期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它所具备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功能,人与机、人与人、人与资源的多重交互功能,带来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新型课堂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优化了历史课堂,使枯燥乏味的传统历史教学活力四射。  多模式切换,灵活直观  电子白板提供了三种模式(鼠标控制模式、注解模式,窗口模式)的切换功能,教师可以在三种模式下灵活切换。在历史课堂中
“我向在机场偶遇的孤儿寡母出售一些ABACUS证券,明显这些人超喜欢这些复杂投资。”    一年一度的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股东大会总会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因为“股神”巴菲特将会和大家分享他一年来的投资经验。今年5月1日的这场股东大会比往年更吸引人,因为2周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因证券欺诈对高盛集团旗下的高盛公司(Goldman,Sachs
请想象:全世界五分之一的目光注视一处,将凝聚成一个多么强大的气场!  10月1日,长安街,大阅兵主场。在这里,共和国历史的脚步声又将隆隆响起。  “一切愿意新生的  到这里来罢  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  在等待着你!”  60年前,在同样强大的气场里,一位诗人说,这是毛泽东在中国新生的时间大门上写下的诗句。  60年后的今天,共和国已历经岁月沧桑,他的表情更为刚毅,目光多了深邃。他已是一个更有担当的
夏征农老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世纪老人,年已102岁。他74岁主编《辞海》,2002年,又以98岁高龄在上海再次出任《大辞海》的主编,一直编到101岁。该书的篇幅是《辞海》的2.5倍。可以说,夏老是全世界年事最高的大型辞书主编。五世同堂的夏老,上下110多口人,生活得其乐融融。是什么使夏老如此高寿呢?  心宽体健,自然长寿 “心宽”,简单的两个字,是铸就夏老长寿的基础。但简单的“心宽”二字,行之却非
价值近3000万欧元的珍宝兽首,说送就送。艺术,只是爱好,商人的眼光,永远不会离开市场。  在爸爸的公司里苦熬了20年,干遍了最苦最累的工作之后,弗朗索瓦-亨利·皮诺(小皮诺)从父亲手里接过的,只是一个镶着金边的木头钥匙。  那是10年前的一个周末,法国PPR集团创始人兼老板老皮诺请儿子小皮诺在“路易斯的朋友”餐厅共进晚餐,这家餐厅号称拥有巴黎最美味的烤鸡。在那之前,小皮诺一直在家族企业的业务最前
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建自我9岁那年。清晰记得,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的情境。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  父亲颤颤巍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