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在英特尔的阴影下寻找光明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zi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露在被挑战者的火力下,挑战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AMD现在受到英特尔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七月中旬,标准普尔评级(Standard and Poor's Rating)公司将AMD的信用等级调低,并警告如果AMD不能很好扭转当前面临的挑战并且稳定和增加现金流,那么在2008年初AMD的债务评级将会更低。
  S&P公司分析师Bruce Hyman表示“AMD现在面对非常大的挑战,公司必须将现在极低的利润率拉高到较高的水平,并且要在技术存在差距时稳定现金流。”此时,AMD的盈收状况是,“AMD第2季度出现6亿美金现金流损失,截止2007年6月30日,公司的现金余额为16亿美金,负债58亿美金。”
  显然,AMD又一次陷入了困境。三十多年来,作为英特尔的挑战者,AMD仍然在英特尔的阴影下寻找光明。多核之机
  其实,前两年还是AMD近几年来最好的光景;好光景的诞生从AMD把握双核的机会开始。
  计算机行业总是不停地朝更高性能、更低成本发展,处理器从单核发展到双核,再从双核发展到多核,这成为行业转变的契机。AMD把握了这个契机,准确地说,是英特尔的失误给AMD提供了翻身的机会。
  在32位处理器上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后,英特尔又谋求在64位处理器上的垄断地位。花费了巨额资金,英特尔在2002年开发出了不兼容32位的64位安腾处理器,以期从IBM、Sun、HP等下游厂商占得更大份额。但安腾处理器太超前了,既不能兼容已经广泛应用的32位系统,英特尔又不能拿出更多适合于安腾系统的应用软件,10年心血凝结的安腾反成了英特尔的苦难。
  AMD乘虚而入,2003年4月推出与32位兼容的64位处理器(即双核处理器)皓龙。皓龙处理器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并且让英特尔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措手不及:AMD在2005年率先推出针对服务器、工作站和台式机的双核处理器,后来又率先推出了64位双核移动计算技术。
  这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一些PC厂商成为AMD的合作伙伴,比如中国的联想、清华紫光、同方、方正,HP、IBM、DELL、SUN等全球计算机制造商也选择了AMD处理器。
  在市场调研机构CurrentAnalysis公布的美国市场2005年9月份处理器市场数据中,AMD以52%的市场占有率一举超越了英特尔的46%。据报道,这是AMD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整月的销量上超过英特尔。而据Mercury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市场占有率方面,2005年AMD从英特尔手中夺走了5.3%的市场份额。
  然而,AMD并未能把占先的优势持续多久。产能与工艺成为AMD的短板:产能不足让供货时断时续,主板厂商为此苦恼不堪;英特尔的65纳米技术早已成熟,已经向更先进的45纳米挺进,而AMD还停留在90纳米的工艺阶段。在暂时的技术领先后,为了不影响利润极高的高端桌面处理器速龙的销售,AMD延迟了后续产品的发布;AMD的双核产品不再突出性价比,开始偏向高端应用,其最高端产品的价格甚至比英特尔最贵的产品还要高。
  AMD暴露出的这些问题,马上成为英特尔全面反击的契机。十几年来,英特尔通过控制各厂商的产品数量、推出档期和价格,把没有核心技术的厂商操纵得得心应手,要反击AMD,英特尔已经在服务器的产品、技术、市场、渠道等诸多方面做好了准备。
  事实上,作为最核心环节的产品技术部分,英特尔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反转:首先是在去年7月成功地向市场推出了采用酷睿架构的新处理器,其次是先于AMD向市场推出了四核处理器。虽然英特尔的四核只是将两块双核处理器打包而成,但AMD真正意义的四核处理器“巴塞罗娜”要在今年八月才推出。技术暂时领先加上不惜部分毛利润下调产品价格,英特尔使AMD陷入了困境当中——被迫通过拼命地下调双核处理器的售价来抵挡英特尔四核处理器的攻势。
  不久前,英特尔刚刚对台式机和笔记本处理器进行了大幅降价,最高降幅达到了50%。虽然价格战让AMD很受伤,但AMD为保住市场份额还是不得不应战。据称,AMD将在8月26日将皓龙系列处理器降价,最高降幅为33%。而在AMD于8月份推出四核处理器巴塞罗娜后,高端市场又将成为双方角力的焦点。 CurrentAnalysisWest的统计显示,英特尔在今年第二季度占据了美国零售PC市场64.7%的处理器市场份额,而该公司去年同期的份额仅仅只有45.2%。在笔记本电脑市场,英特尔的份额高达70%,而AMD仅仅只有30%左右。
  
  “追跑”,“苦日子”开始
  
  好不容易出现的一个天赐良机,把握了,结果在英特尔的反击下自己反而陷入困境,AMD的日子为什么这么苦?
  其实,在受到英特尔的正视和重视之前,AMD的发展是很通畅的。
  同为半导体产品制造公司,成立于1969年的AMD,创办初期主要为其他公司设计、制造产品。英特尔在1971年开发出第一款微处理器,奠定了自己在半导体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此后,AMD开始为英特尔代工生产做微处理器,一直心甘情愿地蛰伏于英特尔身后,因为它已经看到了机遇。1984年,主要依靠处理器代工业务的AMD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1亿美元。
  野心由此而起,AMD开始了从产业中下游的代工者向产业上游的芯片设计和制造者转变。暗地里,通过为英特尔代工扩大自己在IT行业的影响,AMD拉拢了很多与英特尔处在不同领域但是都互有忌惮的大型厂商,如IBM、显卡芯片的nVidia、通讯芯片业的摩托罗拉。向不同产业芯片代工的延伸,掩盖了AMD的图谋。另一方面,AMD也将代工业务分包出去,转而成为代工业务的管理者,并开始拥有一定的芯片设计能力。从后台到半后台,再到前台,AMD一步步逼近英特尔,甚至在一则广告中挑衅地将AMD当作美国硅谷的中心,而英特尔只能靠边站。
  挑战者在未受到被挑战者重视时,柔弱的身姿得到变得强壮的时机。不幸的是,AMD的挑衅广告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被刺激的英特尔岂能不察觉?被挑战的英特尔,只用一招就将代工厂商挡在了英特尔品牌大门之外一配合奔腾芯片推出“英特尔Inside”,给每台应用奔腾芯片的电脑烙上英特尔的印。
  不能再靠仿制谋生,AMD别无选择——从此只有“追跑”英特尔,要么成功赶超,要么永远生活在英特尔的阴影下。
  围绕双方的核心业务——芯片设计,AMD的追跑开始了。1991年,AMD推出了它的386处理器 AM386,打破了英特尔公司在PC微处理器上的垄断地位。1995年,AMD收购了芯片设计公司Nextgen,并在1997年4月推出了K6处理器。IDC的半导体分析师说它是AMD公司有史以来“发布得最好、最及时、最具战略性的产品”。针对市场和应用细分,AMD随后生产了更新内核的速龙(Athlon)和供应低端市场的毒龙(Duron)处理器,以产品廉价和高性价比为最大特征,受到了市场的支持。1997年,AMD的处理器向英特尔的奔腾家族发起了更坚决的挑战。1999年,更为先进的K7出台。
  AMD品牌与英特尔贴身紧逼,逐步蚕食了后者的市场份额。根据Dataquest的统计,1999年AMD处理器全球市场份额为10%不到,2000年猛增到了17%~18%,2001年底增长到了22%。
  在技术方面,AMD的Athlon和Duron系列处理器在性能上与英特尔差距甚微。2000年3月6日,AMD推出了IGHz Athlon处理器,在业界第一个跨过了处理器千兆主频的大关,其研发和制造实力令业界刮目相看。
  挑战英特尔,让AMD声望鹊起,也招致了英特尔的反击。在微处理器的速度和产品价格两方面,双方交锋不止,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每年春季大幅调降产品价格几乎成了两大芯片商的例行仪式。业内估计,英特尔平均降价产品为8款左右,降价幅度18%,而AMD为12~15款产品,降价超过30%。由于毛利较高的高端芯片市场是英特尔的天下,所以英特尔在价格战上优势明显。AMD一直主导产品的价格优势,所以在价格战中比较被动,为保住市场占有率而大砍价格,即使牺牲获利也在所不惜。所以,从2000年PC业呈现不景气之后,AMD的财务状况明显恶化,一直无力摆脱困境。
  
  英特尔不再是当年的英特尔
  
  不断受到挑战,英特尔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技术研发、产品更新、市场推广、渠道运作等方面来看,在各种规则的名义之下,英特尔给生态链下的OEM厂商们丰厚的利益引诱,建立起来的市场攻防体系非AMD朝夕之功即可撕破。英特尔已经成为一架精密仪器,它一般不会轻易犯任何哪怕是细微的失误,尤其是在经历了21世纪初的一个战略错误之后。
  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AMD在全球处理器市场的份额为11.4%,比第一季度的10.9%增长了O.5%,AMD通过降价止住了市场份额下滑的趋势,但英特尔正在尝试理智地对待低端市场,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服务器和笔记本市场,这两个市场利润相对较高,并且英特尔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力要远高于AMD。
  在企业级服务器市场上,英特尔已经开始在四核处理器的基础上加大其在虚拟化平台市场上的影响力。因为随着核数的增加,多核下的虚拟化将成为企业级服务器市场的热点以及和AMD争夺控制权的焦点,同时也是多核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更为关键的是,英特尔正在准备战略转型。从2005年起,英特尔将公司战略的重点转向平台化,希望以关注应用来提高竞争力。用英特尔中国总经理简安琦的话来说,就是英特尔将“从一个微处理器的公司转变成平台化的公司……在今后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来去指导我们的技术创新”。与此相对应,英特尔正在不断涉足数字娱乐、宽带应用、移动通讯等各个方面的应用,这将把英特尔导向更为广阔的IT发展空间。
  英特尔近期的一份内部Email备忘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份备忘录中,英特尔认为AMD并非他们最危险的竞争者,比AMD更有威胁的是三星和IBM,因为三星是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而IBM是最好的半导体制造商。
  英特尔的战略调整与竞争对手的确定,会将“追跑”的AMD引向何方?
  AMD选择了和英特尔不同的路径,继续在处理器的性能和功耗上做文章。AMD目前依然是英特尔x86市场上最大的威胁者,再加上吞并ATI后强化的图形市场竞争力,在K10架构即将上市的阶段,英特尔将格外关注AMD的动态。这或许是AMD在英特尔的阴影下寻找光明的方向。
  AMD的形势已经好转,在全球开始有多家计算机制造厂商这样的下游合作伙伴,在中国这个仍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上获得大渠道商支持、加大品牌推广和与消费者互动的力度,在美国在欧盟起诉英特尔的垄断行为并获得支持,AMD还联合IBM开发出45纳米芯片,但因为英特尔拥有雄厚的资金积累,在其价格战紧逼下,AMD正陷入资金流转的困境。
  显然,产品技术上的短暂领先只能造就短暂的市场优势,要挑战英特尔这样在各方面都很强大而整个体系又都精确严密的对手,并且是正面攻击,即使只是在处理器业务上,AMD仍然路途遥远。
其他文献
“复制经验不可取”    区域经营能力是企业的关键能力之一。菲利普·科特勒博士(Dr.PhilipK0tler)在其总结的“全方位营销(HOljStic Marketjng)”模式中,全面总结了企业所面对的、影响着区域业绩的九大区域特有资源,这九大资源构成了决定区域业绩的重要参数,它们考验着企业能力的差异化程度,包括:区域竞争者;区域消费者;区域渠道合作商;区域政治势力(如政府、当地行业协会等);
期刊
企业可以寻找让产品创新变得更有意义的办法:与客户分享企业内部的工具,而不是仅仅展示你的技术有多大的提高。    每一部手机都有很多功能,其中有多少是你经常使用的呢?市场调查显示,大部分用户使用过的手机功能尚不足全部功能的20%。创新的意义,并不在于创新者提供了什么,而在于客户接受和使用了什么。当某些组织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开始将客户当作对产品创新进行反省的源泉。  在很多行业中,开始出现了一个关于
期刊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高速增长期。为创造新的增长点,推动企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众多地方企业(区域品牌)都在尝试着全国化。L啤酒企业在全国化市场拓展进程中出现的尴尬局面,相信亦是很多同类型企业碰到的困境。  总结L啤酒企业的困惑不外乎三点:一是全国化战略错了吗?不做全国化尚能保持省内市场第一,做了反而丢掉了本地市场第一;二是在本省成功的模式和经验为什么不能在省外市场如法复制三是按4P营销理论出牌
期刊
学大教育强劲的成长性在于,个性化学习中心这一商业模式成功之后,他们采用建立连锁机构的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打开市场,实现了企业从线性增长到几何增长的转换……    走进位于京师大厦的学大教育“北师大个性化学习中心”,开阔明亮的写字楼间被布置成宁静素雅的学习教室,一排排的被隔开的课桌后整齐地摆放着两把椅子,是为来接受“一对一辅导”的学生准备的。如果没有介绍,你会误以为这个设在四星级标准写字楼里的
期刊
从一个马戏大棚到年收入四亿美元的演出业巨头,太阳马戏给了商界全新的启示。    这一次,充满激情的漫画家几米可以不用跨国去寻找他的灵感。他钟爱的太阳马戏团于这个夏季首次登陆中国,在上海铺开华丽的视觉盛宴,许多明星也开始驱车赶往外滩那个流动的大帐篷,见证精彩的世界如何在一个年轻小女孩的眼睛中展现。  还没有一个娱乐项目能够让众人如此趋之若鹜。在娱乐业,太阳马戏被誉为“传统马戏的革新者,文化产业的领跑
期刊
金龙和宇通是名义上的双寡头,如果金龙不能真正意义上整合到一个战略下,实际上的双寡头是无法形成的。    如果说世界可乐领域有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中国奶业里面有伊利和蒙牛乳业,那么,我国大中型客车行业里的宇通客车(600066)和金龙汽车(600686)便有着相同的江湖地位,在争夺行业领袖的过程中,两家企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  从2003年开始,中国客车市场的前六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基本在60%左右,
期刊
张朝阳所带领的搜弧,恐怕是第一次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7月19日下午,中国前三大门户的代表人物——新浪总编陈彤、腾讯网总裁孙忠怀、网易COO董瑞豹同时亮相,宣布三方正式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通过各自资源优势的整合,组建强大的“奥运报道联盟”。在随后短短48小时之内,TOM在线、博客网和天极网等15家大网站蜂拥加入了这个被称为“猎狐”的奥运报道联盟。而搜狐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这个组合为“零
期刊
如果企业能够跨越产业边界限制都有平等的机会成为新产业的先行者、甚至是领导者。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自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仅有半个世纪,先后经历了以环境分析和组织结构设计为核心的古典竞争战略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理论,以资源和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等。其代表性的学派分别对应有“设计学派”、“定位学派”和近期的“核心能力学派”。突围困局:产业边界的樊篱 
期刊
管理销售步骤,领导销售人员  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名顶尖销售人员被提升为营销经理。然而,企业很快发现,所有帮助这位销售人员脱颖而出的技巧和见识,非但没有促进他在新岗位获得成功,反而成为障碍。优秀销售人员为何不能成功转化为营销经理?  卓越的销售人员不能成功地转换为卓越的营销经理多源于这两个角色的重要环境差异。如下表所示,促进销售人员施展才能的环境与营销经理的迥然不同。  由于这些差异,许多营
期刊
实现信息完善、信息对称是解决员工决策权设置问题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决策”成了商务人士的日常用语,很多企业的高管,特别是一把手,往往以“决策者”自居。但实际上,无论在什么企业,无论是什么职级,只要是一个实在的岗位,“责”和“权”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说,任何一个岗位的员工都会进行决策,决策权并非企业高管的专利。  大部分关于员工决策的文章都持这样一个观点:普通员工也有决策的权力,决策权_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