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过很多时候会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尤其是天空中带电的雷云在降临大地时,往往会对地面上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是输配电线路等直接放电,并在放电时产生很高的雷击电压,而引起设备的绝缘击穿损坏,因此加强防雷工作,对于建筑物和电气设备采取必要的防雷措施,对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 防雷等级 防雷措施
在进行防雷设计和安装施工时,应首先弄清楚雷击的类型,根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使用性质、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以及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按有关建筑防雷的设计规范来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级别。
一、雷击的类型
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虽然有很大声响和闪电,但对地面上的万物危害并不大,只有云层对地面的放电现象或是极强的电场感应作用才会产生破坏作用,按雷击的破坏作用可归纳以下三个方面:
(一)直接雷击
当雷云离地面较近时,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离云层较近的地面上凸出物感应出异种电荷,故在云层强电场作用下形成尖端放电现象,即发生云层直接对地面物体放电。因雷云上聚集的电荷极大,在放电的瞬时冲击电压与放电电流均很大,可达到几百万伏特和二百千安以上,往往会引起火灾、房屋倒塌和人身伤亡等事故,损害严重。
(二)感应雷害
当建筑物上空有聚集电荷量很大的云层时,由于极强的电场感应作用,将会在建筑物上感应出与雷云所带负电荷性质相反的正电荷。这样,在雷云之间放电或带电云层飘离后,虽然带电云层与建筑物之间的电场已经消失,但屋顶上的电荷还不能立即疏散掉,致使屋顶对地面还有相当高的电位。往往会造成对室内的金属管道、大型金属设备和电线等放电,从而引发火灾、电气线路短路和人身伤亡等事故。
(三)高电位引入
当架空线路上某处受到雷击或与被雷击设备连接时,便会将高电位通过输电线路而引入室内,或者雷云在线路的附近对建筑物等放电而感应产生高电位引入室内,均会造成室内用电设备或控制设备承受严重过电压而损坏,或引起火灾和人身伤害事故。
二、建筑物防雷等级的划分和相应措施
从防雷要求上,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一般把建筑物划分为三类:
Ⅰ类防雷建筑。当遭受雷击伤害后,可能会造成重大政治影响、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场所。Ⅰ类防雷建筑包括:国家的会堂、办公大楼、大型博物馆、展列馆、特等火车站、国际性航空港、通讯枢纽、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等;属于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和构筑物;超高建筑;还有在建筑物内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或经常产生蒸气和尘埃的场所等。
Ⅰ类防雷建筑主要预防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害,所安装的避雷带(网)的网孔应不大于5m×5m或6m×4m,即保证屋面上任何一点距避雷带(网)都不超过5m。突出屋面的建筑物或设备,应沿其顶部装设避雷针,所有避雷针可以用避雷带相互连接,避雷针和避雷带(网)的引下线应不少于2根,且引下线间距离不超过12m。每根接地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不应超过10Ω。
Ⅱ类防雷建筑。当遭受雷击伤害后,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政治影响、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场所。Ⅱ类防雷建筑包括:省、部级办公大楼、省级大型会场、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车站、港口、广播电视台、大型商场超市、影剧院等重要的或其人员密集的大型建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19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m的民用和工业建筑等。
Ⅱ类防雷建筑主要預防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害,一般采取在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设置避雷带(网)兼作为接闪器,避雷带网空不大于10m×10m或12m×8m,并保证屋面上任何一点相距避雷带不超过10m。在屋面上突出部分可沿其外轮廓装设环状避雷带。避雷带的引下线也不应少于2跟,其引下线间距不超过18m,每跟接地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不应超过10Ω。
Ⅲ类防雷建筑。凡不属于Ⅰ、Ⅱ类防雷建筑物,都属于第Ⅲ类防雷建筑。这类建筑的年计算雷击次数为1%及以上。
对于Ⅲ类防雷建筑也应预防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害,一般应在建筑物等重点部位和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带或避雷针。采用避雷带保护时,避雷带网孔不大于20m×20m或24m×16m,屋面上任何一点距离避雷带应不大于10m;采用避雷针保护时,两针间距不宜大于30m。避雷带或避雷针的引下线应不少于2跟,且引下线间距最大不超过25m。而对于周长不超过25m,高度不超过40m的建筑物和高度不超过40m的烟囱等,其防雷引下线可用1根,接地电阻不应超过30Ω。
为了防止雷电流沿低压架空线路侵入各类建筑物内,应在架空线进户线装置处或进户杆上将绝缘子铁脚和进入建筑物等进户线保护管等均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参考文献:
[1]黄纯华等.工厂供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韩凤等.建筑电气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朗禄平.建筑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 防雷等级 防雷措施
在进行防雷设计和安装施工时,应首先弄清楚雷击的类型,根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使用性质、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以及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按有关建筑防雷的设计规范来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级别。
一、雷击的类型
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虽然有很大声响和闪电,但对地面上的万物危害并不大,只有云层对地面的放电现象或是极强的电场感应作用才会产生破坏作用,按雷击的破坏作用可归纳以下三个方面:
(一)直接雷击
当雷云离地面较近时,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离云层较近的地面上凸出物感应出异种电荷,故在云层强电场作用下形成尖端放电现象,即发生云层直接对地面物体放电。因雷云上聚集的电荷极大,在放电的瞬时冲击电压与放电电流均很大,可达到几百万伏特和二百千安以上,往往会引起火灾、房屋倒塌和人身伤亡等事故,损害严重。
(二)感应雷害
当建筑物上空有聚集电荷量很大的云层时,由于极强的电场感应作用,将会在建筑物上感应出与雷云所带负电荷性质相反的正电荷。这样,在雷云之间放电或带电云层飘离后,虽然带电云层与建筑物之间的电场已经消失,但屋顶上的电荷还不能立即疏散掉,致使屋顶对地面还有相当高的电位。往往会造成对室内的金属管道、大型金属设备和电线等放电,从而引发火灾、电气线路短路和人身伤亡等事故。
(三)高电位引入
当架空线路上某处受到雷击或与被雷击设备连接时,便会将高电位通过输电线路而引入室内,或者雷云在线路的附近对建筑物等放电而感应产生高电位引入室内,均会造成室内用电设备或控制设备承受严重过电压而损坏,或引起火灾和人身伤害事故。
二、建筑物防雷等级的划分和相应措施
从防雷要求上,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一般把建筑物划分为三类:
Ⅰ类防雷建筑。当遭受雷击伤害后,可能会造成重大政治影响、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场所。Ⅰ类防雷建筑包括:国家的会堂、办公大楼、大型博物馆、展列馆、特等火车站、国际性航空港、通讯枢纽、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等;属于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和构筑物;超高建筑;还有在建筑物内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或经常产生蒸气和尘埃的场所等。
Ⅰ类防雷建筑主要预防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害,所安装的避雷带(网)的网孔应不大于5m×5m或6m×4m,即保证屋面上任何一点距避雷带(网)都不超过5m。突出屋面的建筑物或设备,应沿其顶部装设避雷针,所有避雷针可以用避雷带相互连接,避雷针和避雷带(网)的引下线应不少于2根,且引下线间距离不超过12m。每根接地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不应超过10Ω。
Ⅱ类防雷建筑。当遭受雷击伤害后,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政治影响、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场所。Ⅱ类防雷建筑包括:省、部级办公大楼、省级大型会场、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车站、港口、广播电视台、大型商场超市、影剧院等重要的或其人员密集的大型建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19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m的民用和工业建筑等。
Ⅱ类防雷建筑主要預防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害,一般采取在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设置避雷带(网)兼作为接闪器,避雷带网空不大于10m×10m或12m×8m,并保证屋面上任何一点相距避雷带不超过10m。在屋面上突出部分可沿其外轮廓装设环状避雷带。避雷带的引下线也不应少于2跟,其引下线间距不超过18m,每跟接地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不应超过10Ω。
Ⅲ类防雷建筑。凡不属于Ⅰ、Ⅱ类防雷建筑物,都属于第Ⅲ类防雷建筑。这类建筑的年计算雷击次数为1%及以上。
对于Ⅲ类防雷建筑也应预防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害,一般应在建筑物等重点部位和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带或避雷针。采用避雷带保护时,避雷带网孔不大于20m×20m或24m×16m,屋面上任何一点距离避雷带应不大于10m;采用避雷针保护时,两针间距不宜大于30m。避雷带或避雷针的引下线应不少于2跟,且引下线间距最大不超过25m。而对于周长不超过25m,高度不超过40m的建筑物和高度不超过40m的烟囱等,其防雷引下线可用1根,接地电阻不应超过30Ω。
为了防止雷电流沿低压架空线路侵入各类建筑物内,应在架空线进户线装置处或进户杆上将绝缘子铁脚和进入建筑物等进户线保护管等均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参考文献:
[1]黄纯华等.工厂供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韩凤等.建筑电气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朗禄平.建筑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