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业绩远大于名气的航海家——元代的汪大渊。他于1330年到1339年,先后两次驾船出海,足迹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与地中海等地,还把海外见闻著成书,流传于世,为明代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汪大渊航海的时间比鄭和早175年!比哥伦布早262年!更重要的是,他的航海壮举并非“政府行为”,也就是没有官方资助,而是一种民间自发的探索世界的行为。
汪大渊祖籍南昌,1310年生于泉州。泉州当时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外客商云集,航海业发达,他自小耳濡目染,深受海洋文明影响,对远航有浓厚兴趣,向往到海外考察体验。在他之前,沿海一带的许多人也有远航的尝试,但由于民间航海活动的资金、物资、人力准备艰难,因此大多数人只能望洋兴叹。汪大渊却自力更生组织资金和航海工具,完成了两次伟大的航海探险,并撰写了旅行札记《岛夷志略》(原名《岛夷志》),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此书共分100条,前99条中有关各地的山川、风土、物产、居民、饮食、衣服和贸易的情况,都是他根据亲身见闻记录而成,可信度较高;最后一条“异闻类聚”则是摘录《太平广记》等书,价值不大。
《岛夷志略》上承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下启明初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等书。但《岭外代答》《诸蕃志》主要系作者耳闻,而非亲历,因此错误难免。《四库全书总目》在评价中指出:“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
明代马欢著《瀛涯胜览》一书正是受汪大渊的启发。他在自序中说:“余昔观《岛夷志》,载天时气候之别,地理人物之异,慨然叹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随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于是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瀛涯胜览》虽叙事详细,但仅涉及20个国家,远不如《岛夷志略》之广。
费信受汪大渊的影响更深。在他的《星槎胜览》里,许多记述是从《岛夷志略》中照搬而来。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所收条目与《瀛涯胜览》相同,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是根据马欢的记录加以润色,行文赡雅罢了。元代海外地理专著还有陈大震的《大德南海志》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但两书的价值均不如《岛夷志略》。《大德南海志》原书20卷,今仅存卷6至卷10,其所收地名虽多,然仅列名称而无叙述;《真腊风土记》记载详尽,但仅一国而已。总之,研究元代中外海上交通最有价值的地理著作非《岛夷志略》莫属。
根据此书记载,1330年,汪大渊一行从泉州出海,一路南下,直抵作为中转站的海南,然后穿过西沙群岛,经由交趾和占城,到达吴哥王国(今天的柬埔寨)。在这里,汪大渊目睹了奢华的佛教寺庙和宫殿建筑,装饰用的金象、金孔雀、玉石猿猴等令人眼花缭乱。贵族的家居和饮食器具多由黄金铸造,格外华丽。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里土地肥沃,农产丰富。
在加里曼丹岛的渤泥(今文莱),汪大渊一行受到当地部族的热情接待,即便在酒宴上喝醉了,行李也会在他们醒来后依旧分文不差。由于气候炎热,居民多在白天休息,等到夕阳西下才出来劳作。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由于当地的火山灰土壤肥力很强,可以保证足够的农业产出。外商可以用白银、赤金或铁器交易,换得玳瑁、梅花片脑、肉豆蔻、小丁皮等土特产。也恰是这些香料在数百年后吸引着西方殖民者来此掠夺征战。
在加里曼丹岛的勾栏山,汪大渊和同伴们还找到了元朝远征军的残部。他们来自塞北、中原或者南宋故地,如今却在热带气候和疾病的折磨下,除了勉强谋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土。
在旅途中,汪大渊发现了一些常被当地人忽视的资源,比如在小巽他的松巴哇岛,海边的泥土中会冒出黑色粘稠液体,可做取暖燃料或制造火炬。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石油,而印尼正是东南亚最丰富最重要的原油产区。
这两次出行的经历都被汪大渊记入《岛夷志略》。作为一部脱离官方朝贡体系,以平民视角观察和记录异域的著作,在当时的中国非常罕见。也正是由于这个因素,使他的记载不会被封建王朝所重视,他的旅行也无法带动更多人去探索广阔的世界。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代,蒙元王朝往往容易遭到忽视。但其与中原迥异的文明样式营造出一个相对开放的历史阶段。汪大渊和他的《岛夷志略》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朵亮眼奇葩。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古悦璇
汪大渊祖籍南昌,1310年生于泉州。泉州当时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外客商云集,航海业发达,他自小耳濡目染,深受海洋文明影响,对远航有浓厚兴趣,向往到海外考察体验。在他之前,沿海一带的许多人也有远航的尝试,但由于民间航海活动的资金、物资、人力准备艰难,因此大多数人只能望洋兴叹。汪大渊却自力更生组织资金和航海工具,完成了两次伟大的航海探险,并撰写了旅行札记《岛夷志略》(原名《岛夷志》),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此书共分100条,前99条中有关各地的山川、风土、物产、居民、饮食、衣服和贸易的情况,都是他根据亲身见闻记录而成,可信度较高;最后一条“异闻类聚”则是摘录《太平广记》等书,价值不大。
《岛夷志略》上承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下启明初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等书。但《岭外代答》《诸蕃志》主要系作者耳闻,而非亲历,因此错误难免。《四库全书总目》在评价中指出:“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
明代马欢著《瀛涯胜览》一书正是受汪大渊的启发。他在自序中说:“余昔观《岛夷志》,载天时气候之别,地理人物之异,慨然叹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随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于是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瀛涯胜览》虽叙事详细,但仅涉及20个国家,远不如《岛夷志略》之广。
费信受汪大渊的影响更深。在他的《星槎胜览》里,许多记述是从《岛夷志略》中照搬而来。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所收条目与《瀛涯胜览》相同,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是根据马欢的记录加以润色,行文赡雅罢了。元代海外地理专著还有陈大震的《大德南海志》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但两书的价值均不如《岛夷志略》。《大德南海志》原书20卷,今仅存卷6至卷10,其所收地名虽多,然仅列名称而无叙述;《真腊风土记》记载详尽,但仅一国而已。总之,研究元代中外海上交通最有价值的地理著作非《岛夷志略》莫属。
根据此书记载,1330年,汪大渊一行从泉州出海,一路南下,直抵作为中转站的海南,然后穿过西沙群岛,经由交趾和占城,到达吴哥王国(今天的柬埔寨)。在这里,汪大渊目睹了奢华的佛教寺庙和宫殿建筑,装饰用的金象、金孔雀、玉石猿猴等令人眼花缭乱。贵族的家居和饮食器具多由黄金铸造,格外华丽。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里土地肥沃,农产丰富。
在加里曼丹岛的渤泥(今文莱),汪大渊一行受到当地部族的热情接待,即便在酒宴上喝醉了,行李也会在他们醒来后依旧分文不差。由于气候炎热,居民多在白天休息,等到夕阳西下才出来劳作。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由于当地的火山灰土壤肥力很强,可以保证足够的农业产出。外商可以用白银、赤金或铁器交易,换得玳瑁、梅花片脑、肉豆蔻、小丁皮等土特产。也恰是这些香料在数百年后吸引着西方殖民者来此掠夺征战。
在加里曼丹岛的勾栏山,汪大渊和同伴们还找到了元朝远征军的残部。他们来自塞北、中原或者南宋故地,如今却在热带气候和疾病的折磨下,除了勉强谋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土。
在旅途中,汪大渊发现了一些常被当地人忽视的资源,比如在小巽他的松巴哇岛,海边的泥土中会冒出黑色粘稠液体,可做取暖燃料或制造火炬。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石油,而印尼正是东南亚最丰富最重要的原油产区。
这两次出行的经历都被汪大渊记入《岛夷志略》。作为一部脱离官方朝贡体系,以平民视角观察和记录异域的著作,在当时的中国非常罕见。也正是由于这个因素,使他的记载不会被封建王朝所重视,他的旅行也无法带动更多人去探索广阔的世界。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代,蒙元王朝往往容易遭到忽视。但其与中原迥异的文明样式营造出一个相对开放的历史阶段。汪大渊和他的《岛夷志略》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朵亮眼奇葩。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古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