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重点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3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德育有其普遍规律,小学生的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任务之一,“行”是“知、情、意”的集中体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德育工作中宜选择“行”作为切入点;小学阶段的德育,尤其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影响小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是:①全面规划、循序渐进。②降低重心、小处着手。③教师主导,学生践行。④及时强化、持之以恒。
  主题词:养成教育、德育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1
  新中国建国以来,人们从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这么一个共识: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这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然而,德育工作必须切合实际,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收到显著效果。德育有其普遍规律,而小学生的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的道德品质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知”,即道德知识,是人们日常说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二是“情”,即道德情感,是对人对事的爱与憎、向往与排斥的情感;三是“意”,即道德意志,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力量;四是“行”,即道德行为,是遵守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情、意、行”。只有在这四个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才具备符合人类文明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在这四个方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知、情、意、行”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而“行”则是“知、情、意”的集中体现。在德育工作中,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情境实际,可以从“知、情、意、行”中选其一方面作切入点,但最终必须使四个方面都得到综合统一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局限,他们对高深的大道理难以深刻理解,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不好学习和把握。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宜选择“行”作为切入点,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让小学生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促进道德知识的掌握,逐步丰富健康的道德情感,不断坚定道德意志,达到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
  儿童出生后,其有一些本能是先天具有的,是从祖先那里遗传、继承过来的,不需要经过学习,跟其他动物一样,这是他们的生物性或者叫动物性。但是他以后要融入人类社会必须学会人类社会中所必备的基本知识、游戏规则、生活与工作的本领,这就需要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儿童所受的教育越优质,越全面、越深刻,他们自立于世的能力,融入社会、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越强。而德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德育是儿童学习和发展智育、体育、美育及其他方面知识技能的保证。没有良好的德育,儿童接受智育、体育、美育等均失去方向,失去动力,更谈不上获得优质、全面、深刻的教育。学生在儿童及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其道德知识正在积累,道德情感逐步建立,道德意志逐步发展,道德行为逐步形成和定型的阶段。心理学实验证明:改变一个旧的动力定型比建立一个新的动力定型要困难得多。这个阶段是他的接受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德育,尤其是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乃至其一生的基础工程。在这样一个基础工程中,任何一种德育现象都不是小事,任何一种行为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都事关重大。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毫不含糊,不折不扣地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而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则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尤其要深入、细致、全面、到位,为他们一生打下扎实、深厚、牢固、健康的思想品德基础。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全面规划、循序渐进。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几次教育,几个月就可以实现。它需要全面规划,精心引导,不断训练。学校必须系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以这些要求为准则规范日常行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意义和作用在哪里,使他们产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学校必须根据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等不同年龄阶段,作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如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其学习、生活、活动都发生很大转折,必须培养他们逐步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行为规范、逐步养成完成学习任务、正确的日常生活和尊敬长辈习惯;中年级学生要养成自觉学习、日常生活自治自理、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习惯; 高年级学生要养成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责任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坚持正义的习惯。在小学六年中,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狭窄到广阔、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2、降低重心、小处着手。
  一张白纸,好绘最新最美的图画。然而绚丽多彩的图画,必须一笔一笔地着墨。同理,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点滴之墨可以构成画图,点滴之水可以汇成江河,点滴的良好行为可以构成美德。对小学生的德育,不可不宣讲道理,但必须降低重心,必须把深奥的大道理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具体要求和行为。如爱国主义教育,从爱集体、爱学校、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爱社会公益活动、爱护公物和公共设施做起,让他们在这些具体的行为中结合日常的教育,逐步理解和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形成爱国的思想品德。只有在降低德育重心,才能在小学生德育中避免大而空,脱离学生认识实际和年龄特点实际的现象。只有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件件小事进行明确的、严格的要求,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言行举止做起,才可能理解优良品德的内涵,才可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养成教育必须贯穿于小学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形成规范,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3、教师主导、学生践行。
  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具体细致地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文明、大方、得体。为此,我校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各种具体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订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良好行為习惯检查考核制度》、《文明学生行为规范标准》、《行为规范文明班评比标准》。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墙报专栏、举办“学守则、明规范”知识竞赛,文艺表演,文明行为规范达标评选,文明班级评比等系列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躬行实践,每一点一滴的言行举止都严格规范,使学生的行为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文明到文明,从被动到主动,逐步形成 “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及时强化、持之以恒。
  学生的良好行为要形成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有一个形成的规律,每一种行为都只有经过反复的强化,才可以产生“自动化”突进,也就是形成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贵在一个“恒”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几年如一日,长期培养。如学生每进到学校后,该做什么?怎么做?每天回家后,该做什么?怎么做?在公众场合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情况下要向人问好?什么情况下要向人说“对不起”?什么情况下要向人致谢?什么情况下说“无关系”?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这些都是天天会面对的,需要教育与训练学生恰当做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于日常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升格于教育者与长辈的评价中。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靠几次突击性的活动,掀几次高潮可以实现,而是正确引导、创设环境、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长期训练、及时强化、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坚持:
  (1)每日一检查
  从高、中年级中,抽出一批部分作风正、品德纯、举止端、能力强的学生干部,组成“文明之风”检查组,天天轮值,利用课余时间,分工检查学生仪容仪表、个人卫生、教室、公区卫生,课外言行举止表现,做好记录,遇不良现象、不良行为及时纠正或报告老师。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生活管理中,指导和督促学生规范坐言起行。
  (2)每周一点评
  在学校层面,利用升旗礼仪式或校会,每周一次对学生中的现象、文明集体创建与检查情况进行全校性评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班级层面,利用班会对本班学生中典型事例予以点评。达到及时鼓励先进,树立典型,鞭策后进,颂扬优秀,纠正不足的目的。
  (3)每月一小结
  每月一次对学生执行《规范》、《守则》执行情况的总结,对文明集体建设进行阶段性的评比总结,肯定一些先进经验,表扬一批先进集体与个人典型,颁发流动红旗,让学生尝到创先争优的阶段性成果,并使其产生新的动力。
  (4)每期一奖励
  期末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步显著学生给予隆重的表彰奖励。在表彰奖励大会上,邀请家长参加,让获奖学生与家长一起上台领奖,以增强表彰奖励的正效应。大力推崇集体荣誉精神,大力推进家校合作,大力树立正气,增强正能量。升华校园文明文化,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优良的氛围与环境,激发了他们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
  多年来,我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根据小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德育工作,突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这一重点,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学校成为教师乐教,学生好学,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文明集体。
其他文献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在我国已全面展开,各地正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抓住这一重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因
期刊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不足与展望。  关键词:儿童 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  【中图分类号】D432.5  1引言  亲社会行为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至观重要,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成年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获取学业、事业成就、以及心理能否
一、微视频内容选择的原则rn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画面,也有精彩的瞬间,美丽的动植物,壮丽的山河等都可以抓拍,形成我们习作教学需要的微视频内容.那么如何面中取点,制
期刊
期刊
期刊
1. 认读书写“扁担”.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出示扁担图)你认识它吗?在“扁担”这个词中“担”读轻声.rn一、初识“扁担”rn(示范写)“扁”是半包围结构,半露半藏,
期刊
活动板块一:聚焦主题,凸显文本特性rn1. 轻松激趣,看图猜故事.出示经典的神话故事图片,学生猜故事,相机出示神话故事题目: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羿射九日等.rn2. 关注题目,推
期刊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一直以来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但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要求为目的,从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剖析煤炭矿区运行机制及整体状态。本文以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为核心,综合考虑煤炭矿区复合生态系统所有功能组分,将生态网络理论及分析方法应用于煤炭矿区复合生态管理领域,剖析煤炭矿区复合生态系
近年来,儿童哲学在国内基础教育界正日益受到大家关注。儿童哲学与其说是一门特定的课程,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实际上,“哲”的本义是“有智慧”,哲学的本质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追求智慧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儿童哲学的渗透,其重点不是让儿童掌握所謂的哲学概念和哲学道理,而是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语文二上口语交际《商量》一课,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