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审美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去感受和创造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 美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中学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绝大部分课文与人们的思想、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自然地有着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渗透“美育”是成功的关键。
一、发掘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
1.自然美
语文课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比比皆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写了山之美:“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画出济南群山雪后的美丽景色,使人体验到秀丽之美。翻开语文课本,花色之美更是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人们对花的喜爱,就是对美的憧憬。
2.社会美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仍青春不衰,雄姿英发;历经无数次劫难,终刚毅不拔,巍然屹立。这不能不部分地归因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没世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都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杰出代表,而中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意识使之在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道德情操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独特功能,语文教师要把握这一优势,为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3.艺术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诗话,集中体现了美的特征。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是十分丰富的。如《口技》表现了摹声艺术美;《核舟记》表现了工艺美;《苏州园林》表现了建筑美;惠崇《春江晚景》表现了绘画美等,语文课本本身又体现着艺术的形式美,散文中的排比给人一种气势美,小说中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出和谐美,剧本中的人物动作设计具有造型美,诗歌的朗朗上口表现出音乐美。
二、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途径
1.利用联想和想象感悟形象美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关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丰富、完善对象和创造对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这样才能借偶然事件看到必然性、普遍性,借有限人景看到无限的情。
2.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着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经指出:对于教师而言,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教师在语言上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入境动情”的语言能抓住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交互激荡,产生强烈深厚的情感反映。教学中教师优美的语言、适当的鼓舞,情感的调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利用“美读”感悟情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美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学生就会从字词句入手,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从而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体会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感受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真正从感悟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语言材料。
4.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板书可以说是教材的灵魂所在。一个新颖、别致、美观的板书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维,又给学生美的享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在教学《春》一课时,设计了两种形式的板书。其一:一、盼春-春天的脚步近了。二、绘春-1、大地回春图-像刚睡醒的孩子。2、春草图-钻、嫩、绿、满。3、春花图-像火、像霞、像雪、蜂飞蝶舞。4、春风图-味(泥土味、草味、花香),声(鸟声、笛声)。5、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白天、晚上。6、万家迎春图―城乡、老小。三、颂春-三个比喻(新、美、健);其二:通过春回大地(写时)、春光明媚(写物)、春早人勤(写人)、春意催人(写意)来表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合理地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难点都揭示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语文审美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去感受和创造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肖琼.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中)
[2]张和发.寓审美情趣培养于语文教学之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8
【关键词】中学语文 美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中学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绝大部分课文与人们的思想、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自然地有着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渗透“美育”是成功的关键。
一、发掘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
1.自然美
语文课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比比皆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写了山之美:“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画出济南群山雪后的美丽景色,使人体验到秀丽之美。翻开语文课本,花色之美更是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人们对花的喜爱,就是对美的憧憬。
2.社会美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仍青春不衰,雄姿英发;历经无数次劫难,终刚毅不拔,巍然屹立。这不能不部分地归因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没世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都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杰出代表,而中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意识使之在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道德情操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独特功能,语文教师要把握这一优势,为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3.艺术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诗话,集中体现了美的特征。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是十分丰富的。如《口技》表现了摹声艺术美;《核舟记》表现了工艺美;《苏州园林》表现了建筑美;惠崇《春江晚景》表现了绘画美等,语文课本本身又体现着艺术的形式美,散文中的排比给人一种气势美,小说中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出和谐美,剧本中的人物动作设计具有造型美,诗歌的朗朗上口表现出音乐美。
二、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途径
1.利用联想和想象感悟形象美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关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丰富、完善对象和创造对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这样才能借偶然事件看到必然性、普遍性,借有限人景看到无限的情。
2.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着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经指出:对于教师而言,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教师在语言上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入境动情”的语言能抓住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交互激荡,产生强烈深厚的情感反映。教学中教师优美的语言、适当的鼓舞,情感的调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利用“美读”感悟情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美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学生就会从字词句入手,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从而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体会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感受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真正从感悟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语言材料。
4.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板书可以说是教材的灵魂所在。一个新颖、别致、美观的板书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维,又给学生美的享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在教学《春》一课时,设计了两种形式的板书。其一:一、盼春-春天的脚步近了。二、绘春-1、大地回春图-像刚睡醒的孩子。2、春草图-钻、嫩、绿、满。3、春花图-像火、像霞、像雪、蜂飞蝶舞。4、春风图-味(泥土味、草味、花香),声(鸟声、笛声)。5、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白天、晚上。6、万家迎春图―城乡、老小。三、颂春-三个比喻(新、美、健);其二:通过春回大地(写时)、春光明媚(写物)、春早人勤(写人)、春意催人(写意)来表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合理地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难点都揭示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语文审美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去感受和创造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肖琼.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中)
[2]张和发.寓审美情趣培养于语文教学之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