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媒介传播环境日益碎片化,各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时代的挑战,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更应该力求创新。利用碎片化信息,融入主持人的思想进行二次创作,让碎片化信息产生新的价值,并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魅力。
【关键词】碎片 价值 声音 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独特的媒体接触体验,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非凡的挑战。当下,媒介传播环境日趋碎片化,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如此阐释:“‘碎片化’表现在传播领域,一方面是传统媒介市场份额收缩,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的勃兴,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多元。”①具体来说,即受众接触媒体终端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受众不再将大块的固定时间分配给某个固定的媒体,而是在一天之中、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接触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手机、电脑、户外等多种媒介终端。任何媒介终端都难以“一统天下”,只能成为整个媒介生态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自己独有的媒介特色发挥传播作用。
互联网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为了能让信息在第一时间到达受众,信息生产倾向于“短、平、快”。受众接收的信息呈现出多、杂、浅的特点,许多信息内容缺乏深度和独特的视角。与信息大爆炸伴生的还有信息过剩,表现为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充斥在整个传播环境中,其中真正有用的信息很少,阅读、筛选这些信息又很占用时间。与此同时,信息被快速消费,内容的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就被下一波更新的信息淹没。可以这么说,本来就是易碎品的新闻,在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下变得更加易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便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却没有随之变得更容易。
一、广播节目创新的可能性:挖掘碎片价值,重组碎片
广播这一媒介具有即时性、伴随性,特别是当下广播的主要听众群是移动人群。为了迎合移动人群的收听习惯,广播大量生产“短信息”(如新闻资讯、路况),既能让移动人群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又实现了广播的陪伴功能。但是,这也给广播节目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主持人和编辑,很多时候只是在网络或其他媒体上寻找一些内容,稍作修改就播出,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观点;同样一则新闻经常在同一天被多家广播频率提到,内容大同小异。受众的黏性也不高,不少听众每隔几分钟就切换一个频率,常常是记住了某则信息却记不清是在哪个频率听到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播人更需要在节目创新上下工夫。在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中,利用好碎片化信息,发挥碎片化信息二次传播的价值,把“碎”的东西做出深度来,是广播节目创新的一个思路。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2013年开播的《翊白声音杂志》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产生的一档节目。
二、《翊白声音杂志》的创新探索
《翊白声音杂志》打造的是广播中的有声“杂志”。杂志通常是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在一起成册出版。那么,广播节目如何和借鉴杂志的形式做出自己的特色呢?《翊白声音杂志》每期收集多种形态的声音节目,融入主持人的二次创作,将它们剪辑集成一个或多个主题,再加上主持人精彩点评,创作成一期新节目。这些有声素材来源丰富,内容涉猎广泛,包括人物电视访谈、综艺娱乐节目、新闻采访、专题纪录片、影视剧、歌曲等,以给听众的听觉带来多样化的体验,与听众一起分享“听”的乐趣。节目不仅将杂志的编辑特点运用到广播中,还融入了互联网阅读的特点。基于互联网技术,在网上阅读某篇文章,文末会有“相关链接”,推送一些主题、内容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的文章,讓受众可以进行“延展性阅读”。广播如何实现“延展性收听”呢?只有靠主持人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再编辑。《翊白声音杂志》每期围绕一个话题关键词进行延展。如话题关键词为“京城名媛赵欣瑜”的一期节目里,首先介绍了赵欣瑜这一话题人物。由于“名媛”这一身份标识是西方传过来的,中国老百姓并非真正了解,主持人接着介绍了“名媛”的真正含义和类型,然后又介绍了同样身为名媛的“红色后代”叶明子,让听众从多方面去了解“名媛”。《翊白声音杂志》是如何通过二次创作,让碎片化信息产生新的“聚合价值”的呢?
1.利用各种平台大量收集并筛选优秀的有声资源
有专家说,现阶段传媒竞争已经进入了“合竞”时代。所谓合竞,“就是以彼此间资源共享、整合配置、价值链接的合作来共同实现更大规模的竞争”②。如今,各类媒体之间信息平台已经打通,报纸的消息网络可以转载,网络的消息广播可以播报,电视的节目可以在网络上播放……这都是资源共享的表现。对碎片化信息进行二次创作,首先就要有广泛、丰富的信息资源、内容素材,才能在一个热点话题发生时,将与这个话题有关联的信息随手拈来。因此,主持人要善于从不同的平台收集各种信息,信息不仅要内容涉猎广泛,形态也要多元。《翊白声音杂志》的编辑创作就是建立在大量有声资源的基础上的。主持人掌握的有声资源越多,形态越丰富,内容越优质,利用这些资源素材创作出来的新节目就越好听。主持人根据主题,对手边的声音素材有目的地进行筛选,这时候就已经融入了主持人的创作思想。
2.用“角度”和“深度”重组碎片
广播有做短资讯服务的先天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广播不能做好纵深解读。恰恰相反,当大部分广播都做简短资讯的时候,利用好碎片化信息,从多角度、多侧面就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更能做出节目的差异化优势。
《翊白声音杂志》对“话题关键词”的解读过程,就是融入主持人思想,对各类碎片化信息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原有的碎片化信息在有机的组合、编辑之后,产生新价值的关键所在。
以“单亲妈妈”这期(2013年11月15日)节目为例,话题来源是,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中,一位大龄离异男嘉宾张某对“单亲妈妈”做出极具偏见和伤害的“毒舌”言论,继而被主持人孟非赶下台。如果主持人只是局限于在互动中让一些听众就此发表看法,然后自己做几句点评,不免让这个本可以做得深刻一点的话题显得单薄且无新意。节目中,主持人首先用《非诚勿扰》中最具冲突性的片段引出话题,张某的偏激语言、女嘉宾和孟非的反驳,一下子就引起了听众的兴趣。接着,节目选取了一段热播电视剧《娘要嫁人》(单亲妈妈题材电视剧)的节目片段,通过故事情节的介绍、女主角蒋雯丽以及多名女性受访者的观点,表明不管是在电视剧中的70年代,还是当今,单亲妈妈作为女人与母亲都十分不容易,虽然有着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职责”,但她们同样有追求个人生活的权利,她们完全可以去选择新的感情寄托。而后,主持人用自己的观点小结,并在接下来的一个小节里,选取了女演员江珊的访谈片段,通过江珊本人口述,讲述单亲妈妈的故事。节目最后的一个小节,又转入单亲妈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孩子的教育。通过单亲妈妈宋丹丹与前夫英达的例子,说明虽然夫妻分离,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快乐的成长环境,依然是夫妻双方的责任。如此,一个由《非诚勿扰》男嘉宾引发的“单亲妈妈”话题,在主持人的编辑、创作下,得到了多个层面的延展,使得话题一下子丰满起来;而选取明星作为例子,又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节目中所选取到的声音片段,都是从原节目中剥离出来的“碎片”,但当它们在主持人设定的主题下重组在一起时,它们的价值再次得到了体现。 3.强化声音的功能特色
广播节目,自然要在节目创作上突出广播这一媒介的特色。对于非视觉性的广播来说,听众的听觉体验是最重要的,因此广播节目要充分发挥声音的优势。
声音素材越丰富,为听众带来的听觉体验就越多样化。《翊白声音杂志》所能运用的声音素材非常的多,可以是一个电影片段、一个小品、一段相声、一段访谈录、一首歌曲、一段讲座……在一般的广播节目中,听众能听到的声音大致有:主持人之间或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对话、音乐、营造氛圍的简单音效;而《翊白声音杂志》则可以让听众在短短30多分钟的节目时间里听到多种形态的声音,同时这些声音不是各自独立的碎片,而是围绕某个主题的有机的组合的整体,在逻辑上有连贯性,节目整体可听性、欣赏性强。如有关徐志摩的一期节目中,采用了电视剧中“徐志摩”的声音,讲座节目中教授讲述徐志摩生平的声音,纪录片中旁白讲述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故事的声音……听众在这期《翊白声音杂志》中,能从多种声音表现形式中去感受“徐志摩”。
用声音为节目凝聚气场。节目是需要用气场来吸引受众的,不同于电视可以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吸引观众置身其中,广播只能靠声音来营造气场。主持人可以用自己鲜明独特的主持风格控制气场,还可以用多元的声音素材形成气场。节目是否能营造出很好的现场感,会直接影响到听众的收听体验。一般的广播节目中,有一到两个节目嘉宾,加上主持人,共三个人进行对话;或者连线不同的人进行采访,但连线断了,现场感就没有了。人物访谈是最能体现“现场”的节目形式之一,《翊白声音杂志》把不同的人物访谈片段组合起来,营造现场感。
利用丰富的有声资源,还可做到尽量地还原“发声者”的形象,给听众带来更为具象的感受。需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时候,选用他本人的声音素材是最佳选择。《翊白声音杂志》节目中的“话题关键词”是时下热点,但就这一话题所延展的内容,没必要是最新的,只要保证所选用的素材,能够在主持人设定的思路框架内对主题进行表现即可。因此,主持人可以选用话题人物近期的,或者以往的声音素材来进行创作,话题人物的形象通过自己的发声来得到表现,而非通过主持人的描述。听众听起来也更直观、更真实。
4.编排符合广播的收听习惯
车上收听人群随时都有可能切进频率,此外,由于路况、新闻资讯等插件性节目及广告会将一档节目分割成几段。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下的广播节目,在编排上要符合听众“碎片”式收听习惯,使听众不管什么时候听到节目,都能很快知道节目在讲些什么,并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翊白声音杂志》30多分钟的节目时长一般分成4~5个小节,每个小节又是独立成章的,立意明确,层次清晰。为了高密度、快节奏地呈现完整的章节,主持人在编辑每个小节的时候,并非从某个节目直接把某个片段“截取”下来即可,而是要尽可能多地去选取片段细节,去除任何会让节目显得拖沓的部分,同时又保证各个细节碎片之间的连贯性。比如,上文提到“单亲妈妈”节目里运用了《往事只能回味》这首老歌,歌曲切入的时候,去掉了不必要的前奏,直接从与语境联系最紧密的一句歌词开始:“时光易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在原歌曲中“往事只能回味”的下一句是“忆童年时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日夜相随”,但这一句与节目话题是没有联系的,因此果断地舍去。可见,越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淋漓尽致发挥“碎片”的价值,越需要主持人拥有优秀的编辑水平。
汇集优秀的声音,将碎片化的声音资源进行重组,创造碎片的聚合价值,这是《翊白声音杂志》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下,致力于广播节目创新的积极尝试。让广播在新时代的媒体环境中始终保持对听众的吸引力,继续提升广播的市场份额,是每一个广播人的职责。
注 释
①喻国明 《“碎片化”语境下传播力量的构建》,载《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4期。
②刘丽萍 《融合与创新,在新媒体竞争中发展广播媒体》,载《新闻知识》2009年第7期。
(作者单位: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
(本文编辑:刘浩三)
【关键词】碎片 价值 声音 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独特的媒体接触体验,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非凡的挑战。当下,媒介传播环境日趋碎片化,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如此阐释:“‘碎片化’表现在传播领域,一方面是传统媒介市场份额收缩,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的勃兴,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多元。”①具体来说,即受众接触媒体终端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受众不再将大块的固定时间分配给某个固定的媒体,而是在一天之中、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接触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手机、电脑、户外等多种媒介终端。任何媒介终端都难以“一统天下”,只能成为整个媒介生态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自己独有的媒介特色发挥传播作用。
互联网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为了能让信息在第一时间到达受众,信息生产倾向于“短、平、快”。受众接收的信息呈现出多、杂、浅的特点,许多信息内容缺乏深度和独特的视角。与信息大爆炸伴生的还有信息过剩,表现为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充斥在整个传播环境中,其中真正有用的信息很少,阅读、筛选这些信息又很占用时间。与此同时,信息被快速消费,内容的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就被下一波更新的信息淹没。可以这么说,本来就是易碎品的新闻,在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下变得更加易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便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却没有随之变得更容易。
一、广播节目创新的可能性:挖掘碎片价值,重组碎片
广播这一媒介具有即时性、伴随性,特别是当下广播的主要听众群是移动人群。为了迎合移动人群的收听习惯,广播大量生产“短信息”(如新闻资讯、路况),既能让移动人群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又实现了广播的陪伴功能。但是,这也给广播节目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主持人和编辑,很多时候只是在网络或其他媒体上寻找一些内容,稍作修改就播出,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观点;同样一则新闻经常在同一天被多家广播频率提到,内容大同小异。受众的黏性也不高,不少听众每隔几分钟就切换一个频率,常常是记住了某则信息却记不清是在哪个频率听到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播人更需要在节目创新上下工夫。在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中,利用好碎片化信息,发挥碎片化信息二次传播的价值,把“碎”的东西做出深度来,是广播节目创新的一个思路。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2013年开播的《翊白声音杂志》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产生的一档节目。
二、《翊白声音杂志》的创新探索
《翊白声音杂志》打造的是广播中的有声“杂志”。杂志通常是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在一起成册出版。那么,广播节目如何和借鉴杂志的形式做出自己的特色呢?《翊白声音杂志》每期收集多种形态的声音节目,融入主持人的二次创作,将它们剪辑集成一个或多个主题,再加上主持人精彩点评,创作成一期新节目。这些有声素材来源丰富,内容涉猎广泛,包括人物电视访谈、综艺娱乐节目、新闻采访、专题纪录片、影视剧、歌曲等,以给听众的听觉带来多样化的体验,与听众一起分享“听”的乐趣。节目不仅将杂志的编辑特点运用到广播中,还融入了互联网阅读的特点。基于互联网技术,在网上阅读某篇文章,文末会有“相关链接”,推送一些主题、内容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的文章,讓受众可以进行“延展性阅读”。广播如何实现“延展性收听”呢?只有靠主持人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再编辑。《翊白声音杂志》每期围绕一个话题关键词进行延展。如话题关键词为“京城名媛赵欣瑜”的一期节目里,首先介绍了赵欣瑜这一话题人物。由于“名媛”这一身份标识是西方传过来的,中国老百姓并非真正了解,主持人接着介绍了“名媛”的真正含义和类型,然后又介绍了同样身为名媛的“红色后代”叶明子,让听众从多方面去了解“名媛”。《翊白声音杂志》是如何通过二次创作,让碎片化信息产生新的“聚合价值”的呢?
1.利用各种平台大量收集并筛选优秀的有声资源
有专家说,现阶段传媒竞争已经进入了“合竞”时代。所谓合竞,“就是以彼此间资源共享、整合配置、价值链接的合作来共同实现更大规模的竞争”②。如今,各类媒体之间信息平台已经打通,报纸的消息网络可以转载,网络的消息广播可以播报,电视的节目可以在网络上播放……这都是资源共享的表现。对碎片化信息进行二次创作,首先就要有广泛、丰富的信息资源、内容素材,才能在一个热点话题发生时,将与这个话题有关联的信息随手拈来。因此,主持人要善于从不同的平台收集各种信息,信息不仅要内容涉猎广泛,形态也要多元。《翊白声音杂志》的编辑创作就是建立在大量有声资源的基础上的。主持人掌握的有声资源越多,形态越丰富,内容越优质,利用这些资源素材创作出来的新节目就越好听。主持人根据主题,对手边的声音素材有目的地进行筛选,这时候就已经融入了主持人的创作思想。
2.用“角度”和“深度”重组碎片
广播有做短资讯服务的先天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广播不能做好纵深解读。恰恰相反,当大部分广播都做简短资讯的时候,利用好碎片化信息,从多角度、多侧面就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更能做出节目的差异化优势。
《翊白声音杂志》对“话题关键词”的解读过程,就是融入主持人思想,对各类碎片化信息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原有的碎片化信息在有机的组合、编辑之后,产生新价值的关键所在。
以“单亲妈妈”这期(2013年11月15日)节目为例,话题来源是,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中,一位大龄离异男嘉宾张某对“单亲妈妈”做出极具偏见和伤害的“毒舌”言论,继而被主持人孟非赶下台。如果主持人只是局限于在互动中让一些听众就此发表看法,然后自己做几句点评,不免让这个本可以做得深刻一点的话题显得单薄且无新意。节目中,主持人首先用《非诚勿扰》中最具冲突性的片段引出话题,张某的偏激语言、女嘉宾和孟非的反驳,一下子就引起了听众的兴趣。接着,节目选取了一段热播电视剧《娘要嫁人》(单亲妈妈题材电视剧)的节目片段,通过故事情节的介绍、女主角蒋雯丽以及多名女性受访者的观点,表明不管是在电视剧中的70年代,还是当今,单亲妈妈作为女人与母亲都十分不容易,虽然有着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职责”,但她们同样有追求个人生活的权利,她们完全可以去选择新的感情寄托。而后,主持人用自己的观点小结,并在接下来的一个小节里,选取了女演员江珊的访谈片段,通过江珊本人口述,讲述单亲妈妈的故事。节目最后的一个小节,又转入单亲妈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孩子的教育。通过单亲妈妈宋丹丹与前夫英达的例子,说明虽然夫妻分离,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快乐的成长环境,依然是夫妻双方的责任。如此,一个由《非诚勿扰》男嘉宾引发的“单亲妈妈”话题,在主持人的编辑、创作下,得到了多个层面的延展,使得话题一下子丰满起来;而选取明星作为例子,又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节目中所选取到的声音片段,都是从原节目中剥离出来的“碎片”,但当它们在主持人设定的主题下重组在一起时,它们的价值再次得到了体现。 3.强化声音的功能特色
广播节目,自然要在节目创作上突出广播这一媒介的特色。对于非视觉性的广播来说,听众的听觉体验是最重要的,因此广播节目要充分发挥声音的优势。
声音素材越丰富,为听众带来的听觉体验就越多样化。《翊白声音杂志》所能运用的声音素材非常的多,可以是一个电影片段、一个小品、一段相声、一段访谈录、一首歌曲、一段讲座……在一般的广播节目中,听众能听到的声音大致有:主持人之间或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对话、音乐、营造氛圍的简单音效;而《翊白声音杂志》则可以让听众在短短30多分钟的节目时间里听到多种形态的声音,同时这些声音不是各自独立的碎片,而是围绕某个主题的有机的组合的整体,在逻辑上有连贯性,节目整体可听性、欣赏性强。如有关徐志摩的一期节目中,采用了电视剧中“徐志摩”的声音,讲座节目中教授讲述徐志摩生平的声音,纪录片中旁白讲述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故事的声音……听众在这期《翊白声音杂志》中,能从多种声音表现形式中去感受“徐志摩”。
用声音为节目凝聚气场。节目是需要用气场来吸引受众的,不同于电视可以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吸引观众置身其中,广播只能靠声音来营造气场。主持人可以用自己鲜明独特的主持风格控制气场,还可以用多元的声音素材形成气场。节目是否能营造出很好的现场感,会直接影响到听众的收听体验。一般的广播节目中,有一到两个节目嘉宾,加上主持人,共三个人进行对话;或者连线不同的人进行采访,但连线断了,现场感就没有了。人物访谈是最能体现“现场”的节目形式之一,《翊白声音杂志》把不同的人物访谈片段组合起来,营造现场感。
利用丰富的有声资源,还可做到尽量地还原“发声者”的形象,给听众带来更为具象的感受。需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时候,选用他本人的声音素材是最佳选择。《翊白声音杂志》节目中的“话题关键词”是时下热点,但就这一话题所延展的内容,没必要是最新的,只要保证所选用的素材,能够在主持人设定的思路框架内对主题进行表现即可。因此,主持人可以选用话题人物近期的,或者以往的声音素材来进行创作,话题人物的形象通过自己的发声来得到表现,而非通过主持人的描述。听众听起来也更直观、更真实。
4.编排符合广播的收听习惯
车上收听人群随时都有可能切进频率,此外,由于路况、新闻资讯等插件性节目及广告会将一档节目分割成几段。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下的广播节目,在编排上要符合听众“碎片”式收听习惯,使听众不管什么时候听到节目,都能很快知道节目在讲些什么,并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翊白声音杂志》30多分钟的节目时长一般分成4~5个小节,每个小节又是独立成章的,立意明确,层次清晰。为了高密度、快节奏地呈现完整的章节,主持人在编辑每个小节的时候,并非从某个节目直接把某个片段“截取”下来即可,而是要尽可能多地去选取片段细节,去除任何会让节目显得拖沓的部分,同时又保证各个细节碎片之间的连贯性。比如,上文提到“单亲妈妈”节目里运用了《往事只能回味》这首老歌,歌曲切入的时候,去掉了不必要的前奏,直接从与语境联系最紧密的一句歌词开始:“时光易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在原歌曲中“往事只能回味”的下一句是“忆童年时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日夜相随”,但这一句与节目话题是没有联系的,因此果断地舍去。可见,越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淋漓尽致发挥“碎片”的价值,越需要主持人拥有优秀的编辑水平。
汇集优秀的声音,将碎片化的声音资源进行重组,创造碎片的聚合价值,这是《翊白声音杂志》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下,致力于广播节目创新的积极尝试。让广播在新时代的媒体环境中始终保持对听众的吸引力,继续提升广播的市场份额,是每一个广播人的职责。
注 释
①喻国明 《“碎片化”语境下传播力量的构建》,载《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4期。
②刘丽萍 《融合与创新,在新媒体竞争中发展广播媒体》,载《新闻知识》2009年第7期。
(作者单位: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
(本文编辑:刘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