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观及其教学观发生了诸多变化,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日益受到重视,教师教学的关注重心从“怎样教”走向“怎样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发挥成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
《沁园春·长沙》是中国现代诗词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备受教师青睐,多次成为赛课的选篇。由广东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罗易执教的公开课《沁园春·长沙》,是语文教学由旧转新的代表课型。笔者以这一课的课堂实录为范本,解读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反思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基本教学流程及点评
(一)导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大家还知道他的另外一首《沁园春·雪》吗?
生:知道。
师:好,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比较出两首词的异同。
点评:导课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故事法、情境法、提问法等。本课采用直接导课法,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教学内容,导课简洁、快速。
在导课部分,教师还提到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意在复习旧知,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其异同,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遗憾的是,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对两首词进行比较的教学内容。因而,这一部分的导课显得多余,不仅失去实际效用,还浪费了课堂时间。
(二)展示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展示预习成果。(板书:展示)
(生1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泽东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毛泽东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革命形势大好,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潮澎湃,写下此词。
(看到展示的橘子洲的美丽画面,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就是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大家来读一遍。
(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中基本上体现出来了,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时革命形势大好而升腾起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
生1:最后,我以毛泽东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的鼓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全班同学热情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做了精彩介绍,使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点评:这一部分内容以听取学生汇报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1的汇报配合精美的图像、动听的故事,如放电影一般展示其预习成果,包括词牌名的来源、词的创作背景、词的主要内容等,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较之于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方式活泼、新颖,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一部分的教学,仅仅是讲授主体从教师个人换到了学生1,对于其余学生而言,他们仍是被动的接受主体,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课堂,是否真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我们还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展示部分的预设性是不是太强?学生1所汇报成果是怎么来的,主要是自己准备的,还是教师预设好的?如果主要由教师预设,那么这样的展示、这样的学生主体便是流于形式;若是学生预习课文后自主准备的,那么,汇报的学生应该具有不固定性,而学生进行汇报的角度也应该更多样。
(三)答辩、探究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板书: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一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的上下阕内容可能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的,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文字,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阕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是借回忆少年往事委婉地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发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同学们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我们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呢?
(全班同学争相讨论,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板书: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特别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词,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师:我们来看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好,能从诗人的情感去考虑,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知道,“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在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称比拟。(板书: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板书:活用:粪土)
师:还有,“激扬文字”的“激扬”值得我们同学注意,这是一种“缩略”用法,它是“激浊扬清”的缩略(板书:缩略:激浊扬清),词内讲的是毛泽东年轻时写文章来抒发革命情怀,与反动政府作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我们并不能根据诗人的温柔和豪放来判断一首词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顺序并没有颠倒,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板书:故问)
点评:这一部分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答辩,由听取汇报的学生随机提问,学生1回答;二是探究,由教师带领学生解决有争议性的问题——词的上下阕是否颠倒。一问一答,衔接紧密,完成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从上下阙的结构安排,到重要知识点的讲解(重点词和重点句的理解、活用),再到整首词的感情基调的把握,重点突出,内容完整。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里的“探究”,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提问,引发学生回归原文、理解原文的过程,即教师利用“主问题法”解析课文内容的过程,这样的探究往往浅尝辄止,较表面化。
(四)朗读、运用
师: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毛泽东?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
(生8带读,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么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习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如何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的感情,变成了自己的佳句。这次随笔,我们就引用毛泽东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点评:这是本课的结课部分,一是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二是作业布置。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巩固学习成果,同时有助于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这样的安排比较恰当。但是,朗读所占时间很短,学生的感情刚刚和词的情感融为一体,便戛然而止,韵味稍显不足。
二、教学设计意图分析
回顾这一堂课,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种意图。
1.在观念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讲的格局,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展示、答辩、探究3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2.在学习方式上,强调探究、合作
这堂课主要在学生中展开,先是学生1汇报,接下来是学生1和学生2的谈论、争辩,然后是学生3、学生4、学生5、学生6和学生7参与探究、求得答案,最后是学生8带读、全体学生跟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合作的精神。
3.在学习成果的获得上,既强调知识获得,又强调能力养成
这堂课中,语文知识的讲解集中在展示和探究两个部分,能力养成则贯穿着整节课,主要表现为讨论、探究能力的养成。
不容置疑,以上3方面的意图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这堂课中,提问、答问的学生人数仅仅8位,如果这堂课有学生40人,那么,真正参与到课堂中的学生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每5位学生中,有4位仍是被动的听众、被动接收知识的主体;第二,探究部分,我们没有看到学生思维的痕迹,不知道学生自身会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教师不断抛出问题,通过重要知识点的讲授,逐步引出唯一的、没有争辩的答案;第三,这节课的完整板书是:
■
教师展示教学环节、没有规律地写出教学重点,这样的板书显然失去了实际效用。
三、反思及对策
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备受好评,但是,课改的相关理念仍难以落实。仔细审视特级教师的课堂,我们仍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罗易老师的《沁园春·长沙》一课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第一,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里的学生指学生群体,即大多数学生而非个别学生或少数学生;第二,处理好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在能力养成中逐渐获取知识,避免开展表面化的学习方式变革,实则由教师进行单向知识灌输的倾向;第三,正如罗易老师的《沁园春·长沙》一课难以在普通教师和学生间复制、推广一样,课改理念下的任何一节语文课都难以复制。因此,语文教师应处理好课堂预设性和生成性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特质。组织教学活动,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应变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潘涌.警惕:“新课程秀”[J].学语文,2009(2).
[2]罗易.沁园春·长沙[J].语文月刊,2009(6).
[3]黄永光.开放导控·对立统一[J].语文月刊,2009(6).
[4]周乐美.再评《沁园春·长沙》课例[J].现代语文,2008(1).
(责任编辑:符 洁)
《沁园春·长沙》是中国现代诗词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备受教师青睐,多次成为赛课的选篇。由广东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罗易执教的公开课《沁园春·长沙》,是语文教学由旧转新的代表课型。笔者以这一课的课堂实录为范本,解读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反思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基本教学流程及点评
(一)导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大家还知道他的另外一首《沁园春·雪》吗?
生:知道。
师:好,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比较出两首词的异同。
点评:导课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故事法、情境法、提问法等。本课采用直接导课法,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教学内容,导课简洁、快速。
在导课部分,教师还提到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意在复习旧知,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其异同,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遗憾的是,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对两首词进行比较的教学内容。因而,这一部分的导课显得多余,不仅失去实际效用,还浪费了课堂时间。
(二)展示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展示预习成果。(板书:展示)
(生1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泽东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毛泽东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革命形势大好,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潮澎湃,写下此词。
(看到展示的橘子洲的美丽画面,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就是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大家来读一遍。
(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中基本上体现出来了,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时革命形势大好而升腾起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
生1:最后,我以毛泽东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的鼓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全班同学热情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做了精彩介绍,使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点评:这一部分内容以听取学生汇报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1的汇报配合精美的图像、动听的故事,如放电影一般展示其预习成果,包括词牌名的来源、词的创作背景、词的主要内容等,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较之于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方式活泼、新颖,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一部分的教学,仅仅是讲授主体从教师个人换到了学生1,对于其余学生而言,他们仍是被动的接受主体,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课堂,是否真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我们还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展示部分的预设性是不是太强?学生1所汇报成果是怎么来的,主要是自己准备的,还是教师预设好的?如果主要由教师预设,那么这样的展示、这样的学生主体便是流于形式;若是学生预习课文后自主准备的,那么,汇报的学生应该具有不固定性,而学生进行汇报的角度也应该更多样。
(三)答辩、探究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板书: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一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的上下阕内容可能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的,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文字,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阕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是借回忆少年往事委婉地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发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同学们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我们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呢?
(全班同学争相讨论,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板书: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特别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词,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师:我们来看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好,能从诗人的情感去考虑,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知道,“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在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称比拟。(板书: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板书:活用:粪土)
师:还有,“激扬文字”的“激扬”值得我们同学注意,这是一种“缩略”用法,它是“激浊扬清”的缩略(板书:缩略:激浊扬清),词内讲的是毛泽东年轻时写文章来抒发革命情怀,与反动政府作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我们并不能根据诗人的温柔和豪放来判断一首词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顺序并没有颠倒,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板书:故问)
点评:这一部分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答辩,由听取汇报的学生随机提问,学生1回答;二是探究,由教师带领学生解决有争议性的问题——词的上下阕是否颠倒。一问一答,衔接紧密,完成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从上下阙的结构安排,到重要知识点的讲解(重点词和重点句的理解、活用),再到整首词的感情基调的把握,重点突出,内容完整。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里的“探究”,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提问,引发学生回归原文、理解原文的过程,即教师利用“主问题法”解析课文内容的过程,这样的探究往往浅尝辄止,较表面化。
(四)朗读、运用
师: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毛泽东?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
(生8带读,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么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习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如何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的感情,变成了自己的佳句。这次随笔,我们就引用毛泽东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点评:这是本课的结课部分,一是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二是作业布置。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巩固学习成果,同时有助于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这样的安排比较恰当。但是,朗读所占时间很短,学生的感情刚刚和词的情感融为一体,便戛然而止,韵味稍显不足。
二、教学设计意图分析
回顾这一堂课,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种意图。
1.在观念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讲的格局,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展示、答辩、探究3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2.在学习方式上,强调探究、合作
这堂课主要在学生中展开,先是学生1汇报,接下来是学生1和学生2的谈论、争辩,然后是学生3、学生4、学生5、学生6和学生7参与探究、求得答案,最后是学生8带读、全体学生跟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合作的精神。
3.在学习成果的获得上,既强调知识获得,又强调能力养成
这堂课中,语文知识的讲解集中在展示和探究两个部分,能力养成则贯穿着整节课,主要表现为讨论、探究能力的养成。
不容置疑,以上3方面的意图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这堂课中,提问、答问的学生人数仅仅8位,如果这堂课有学生40人,那么,真正参与到课堂中的学生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每5位学生中,有4位仍是被动的听众、被动接收知识的主体;第二,探究部分,我们没有看到学生思维的痕迹,不知道学生自身会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教师不断抛出问题,通过重要知识点的讲授,逐步引出唯一的、没有争辩的答案;第三,这节课的完整板书是:
■
教师展示教学环节、没有规律地写出教学重点,这样的板书显然失去了实际效用。
三、反思及对策
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备受好评,但是,课改的相关理念仍难以落实。仔细审视特级教师的课堂,我们仍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罗易老师的《沁园春·长沙》一课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第一,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里的学生指学生群体,即大多数学生而非个别学生或少数学生;第二,处理好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在能力养成中逐渐获取知识,避免开展表面化的学习方式变革,实则由教师进行单向知识灌输的倾向;第三,正如罗易老师的《沁园春·长沙》一课难以在普通教师和学生间复制、推广一样,课改理念下的任何一节语文课都难以复制。因此,语文教师应处理好课堂预设性和生成性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特质。组织教学活动,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应变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潘涌.警惕:“新课程秀”[J].学语文,2009(2).
[2]罗易.沁园春·长沙[J].语文月刊,2009(6).
[3]黄永光.开放导控·对立统一[J].语文月刊,2009(6).
[4]周乐美.再评《沁园春·长沙》课例[J].现代语文,2008(1).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