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既要有先声夺人的开头,更应有“画龙点睛”的结尾,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遐想联翩的余音。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关键词 以点带面;发展智力;情感共鸣;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088-0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審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精彩的语文课,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紧紧衔接的过程,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结尾。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点带面——发展智力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我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看出学生十分敬佩孙悟空非凡才干的心理,却又不知用什么语言评价。课尾,我便诱导孩子们用四字句对孙悟空的才干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人人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四处迸裂,列举了“火眼金睛”“机智勇敢”、“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爱憎分明”等。末了我作了总结,大家便心领神会了,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积累了新词汇,可胃一箭双雕。
二、画龙点睛——体会文旨
许多记叙文形象生动,内容具体,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然而,讲解中,即使周身画龙,缺少结尾点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缺少理性的升华。因此,如果在周身画龙的基础上,以精炼含蓄、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课尾点睛,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旨,达到领悟道理,陶冶情趣之目的。我在教杨朔散文《荔枝蜜》时,抓住文眼“蜜”在课尾深发开去,点出蜜蜂辛勤酿造百花蜜,留得芬芳在人间;劳动人民辛勤的创造生活蜜,奉献芬芳飘人间;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们默默地工作着,为社会为人类无私地创造财富。我们品尝蜜时,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一“点拨”,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作者意图及千千万万“酿蜜”的劳动者的真正理解。
三、情感共鸣——陶冶情操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亲人”指谁?“亲人”为我们做了什么事?”学生回答。此时,老师的导语,学生的想象,创设告别情景,指导学生朗读,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百家争鸣——渗透思想
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如果单凭老师讲解,他们并不能透彻理解,不妨将问题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争辩,老师巧点妙拨,寻出一致的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个句子:“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深含的思想内容,我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句子所讲的在当时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②小女孩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的只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围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争鸣”中,学生对小女孩十分同情,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剥削人的社会只能给广大人民带来寒冷、饥饿和痛苦,要想人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推翻人剥削人的制度。
五、举一反三——拓展视野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完成。
由此可见,课堂小结的作用非同一般,一个鲜活亮丽的结尾,确确实实能为课堂授课“这道大餐”增色不少。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17(5).
关键词 以点带面;发展智力;情感共鸣;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088-0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審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精彩的语文课,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紧紧衔接的过程,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结尾。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点带面——发展智力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我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看出学生十分敬佩孙悟空非凡才干的心理,却又不知用什么语言评价。课尾,我便诱导孩子们用四字句对孙悟空的才干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人人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四处迸裂,列举了“火眼金睛”“机智勇敢”、“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爱憎分明”等。末了我作了总结,大家便心领神会了,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积累了新词汇,可胃一箭双雕。
二、画龙点睛——体会文旨
许多记叙文形象生动,内容具体,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然而,讲解中,即使周身画龙,缺少结尾点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缺少理性的升华。因此,如果在周身画龙的基础上,以精炼含蓄、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课尾点睛,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旨,达到领悟道理,陶冶情趣之目的。我在教杨朔散文《荔枝蜜》时,抓住文眼“蜜”在课尾深发开去,点出蜜蜂辛勤酿造百花蜜,留得芬芳在人间;劳动人民辛勤的创造生活蜜,奉献芬芳飘人间;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们默默地工作着,为社会为人类无私地创造财富。我们品尝蜜时,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一“点拨”,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作者意图及千千万万“酿蜜”的劳动者的真正理解。
三、情感共鸣——陶冶情操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亲人”指谁?“亲人”为我们做了什么事?”学生回答。此时,老师的导语,学生的想象,创设告别情景,指导学生朗读,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百家争鸣——渗透思想
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如果单凭老师讲解,他们并不能透彻理解,不妨将问题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争辩,老师巧点妙拨,寻出一致的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个句子:“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深含的思想内容,我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句子所讲的在当时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②小女孩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的只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围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争鸣”中,学生对小女孩十分同情,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剥削人的社会只能给广大人民带来寒冷、饥饿和痛苦,要想人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推翻人剥削人的制度。
五、举一反三——拓展视野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完成。
由此可见,课堂小结的作用非同一般,一个鲜活亮丽的结尾,确确实实能为课堂授课“这道大餐”增色不少。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