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生成性教学成为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但是由于生成性教学方式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很多学校和老师在进行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时出现了各种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成性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并为其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顺利应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成性;实践;问题
我国的陈旭远教授认为,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老师在上课前的较为弹性化的课程设计基础上,根据上课期间的变化而灵活更改授课内容,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所以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的,在授课前制定可变动性目标,在授课时能够不被课前设计局限,能够根据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实际授课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促进老师和学生一起进步。
一、生成性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1.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帮助化学老师规划课程的进程和方向。生成性教学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但是并不代表不需要设置教学目标,在设置化学课教学目标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部分学生的特殊情况来设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化学课上都能学到东西,另外老师不能够设置过于具体的行为目标,而应设立较为概括性目标。同时,化学老师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应当有一定的大目标,每堂课的小目标都应当围绕这个大目标来设置,最终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内容的学习。
在上课前,化学老师应当对自己接下来的教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但讲课节奏又不能过于迅速,这样会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若干教学版块,在授课时灵活运用这些板块,并在不同版块之间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来拓展自己的思维。另外老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自己只是一个指挥者,真正的实行者是学生,所以不能过于死板的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而是老师柔和的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2.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由于化学课是一种以实验为主的课程,所以当老师要想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首先可以从错误中进行寻找,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实验中发生错误的时候,老师都不需要进行掩饰,而是可以将这些错误变成新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更多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发现错误,另一方面老师正确处理这些错误,将错误的原因、原理和可能發生的化学反应分析给学生,并进行正确的操作演示,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以及记忆,为课堂添加一些别样色彩。其次老师可以捕捉学生的问题资源,当学生学习化学的时候,经常会问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学生的思考和进步,所以老师应当给学生一定的提问空间,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外,老师在回答问题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弱点,并针对这些弱点进行重点讲解。第三,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例如创新性思考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论证,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巩固原有知识。
3.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每堂课中都会出现不同的教学资源,面对这些教学资源化学老师应当有所取舍,以这些资源是否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衡量,把握生成的尺度,防止被错误的资源带离原有教学目标。这些教学资源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老师在处理这些资源的时候首先不能过于死板,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不同的处理,而不能被框在事先准备好的教案之中,另外有些问题可以稍后再处理,例如学生问了一个比较有价值但是与整个课堂内容无关的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将问题搁置,在本节课内容结束之后进行解答,也可以直接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交给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在下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揭晓答案。
二、生成性教学的反思
1.生成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每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当对自己上一堂课的表现进行回顾和反思,思考自己上一堂课是否按照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哪些是具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自己对这些资源的掌控如何,处理效果怎样,如果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等等,这样的反思可以从每堂课中积累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并对生成性教学方式在化学课上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方法。
2.教师自身素质反思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初中化学所讲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满足这些变化老师必须及时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充电,跟上教材的变化。另外,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化学老师也要适当了解其他科目的内容,方便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另外老师也要具有一定的应变性,从而更好的处理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提高生成性的利用。
三、结语:
从我们日常的实践中表明,生成性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同时生成性教学对增加授课资源,提高化学老师自身素质也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波儿.数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2]王二春.浅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发掘与使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5)
[3]冀建厂.初中化学实验的趣味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成性;实践;问题
我国的陈旭远教授认为,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老师在上课前的较为弹性化的课程设计基础上,根据上课期间的变化而灵活更改授课内容,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所以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的,在授课前制定可变动性目标,在授课时能够不被课前设计局限,能够根据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实际授课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促进老师和学生一起进步。
一、生成性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1.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帮助化学老师规划课程的进程和方向。生成性教学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但是并不代表不需要设置教学目标,在设置化学课教学目标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部分学生的特殊情况来设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化学课上都能学到东西,另外老师不能够设置过于具体的行为目标,而应设立较为概括性目标。同时,化学老师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应当有一定的大目标,每堂课的小目标都应当围绕这个大目标来设置,最终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内容的学习。
在上课前,化学老师应当对自己接下来的教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但讲课节奏又不能过于迅速,这样会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若干教学版块,在授课时灵活运用这些板块,并在不同版块之间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来拓展自己的思维。另外老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自己只是一个指挥者,真正的实行者是学生,所以不能过于死板的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而是老师柔和的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2.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由于化学课是一种以实验为主的课程,所以当老师要想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首先可以从错误中进行寻找,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实验中发生错误的时候,老师都不需要进行掩饰,而是可以将这些错误变成新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更多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发现错误,另一方面老师正确处理这些错误,将错误的原因、原理和可能發生的化学反应分析给学生,并进行正确的操作演示,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以及记忆,为课堂添加一些别样色彩。其次老师可以捕捉学生的问题资源,当学生学习化学的时候,经常会问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学生的思考和进步,所以老师应当给学生一定的提问空间,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外,老师在回答问题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弱点,并针对这些弱点进行重点讲解。第三,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例如创新性思考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论证,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巩固原有知识。
3.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每堂课中都会出现不同的教学资源,面对这些教学资源化学老师应当有所取舍,以这些资源是否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衡量,把握生成的尺度,防止被错误的资源带离原有教学目标。这些教学资源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老师在处理这些资源的时候首先不能过于死板,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不同的处理,而不能被框在事先准备好的教案之中,另外有些问题可以稍后再处理,例如学生问了一个比较有价值但是与整个课堂内容无关的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将问题搁置,在本节课内容结束之后进行解答,也可以直接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交给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在下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揭晓答案。
二、生成性教学的反思
1.生成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每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当对自己上一堂课的表现进行回顾和反思,思考自己上一堂课是否按照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哪些是具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自己对这些资源的掌控如何,处理效果怎样,如果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等等,这样的反思可以从每堂课中积累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并对生成性教学方式在化学课上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方法。
2.教师自身素质反思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初中化学所讲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满足这些变化老师必须及时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充电,跟上教材的变化。另外,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化学老师也要适当了解其他科目的内容,方便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另外老师也要具有一定的应变性,从而更好的处理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提高生成性的利用。
三、结语:
从我们日常的实践中表明,生成性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同时生成性教学对增加授课资源,提高化学老师自身素质也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波儿.数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2]王二春.浅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发掘与使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5)
[3]冀建厂.初中化学实验的趣味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