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笋时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夜时分,春雷“轰”地突然在天际炸响。一时,雷声“轰隆隆,轰隆隆”,从天上滚到了地上,惊醒了睡在地里的笋子,笋子们交头接耳,“噼噼啪啪”响成一片。俟春雨潜入泥土,笋子吸进大地回春的精气,“噌噌噌”伸着懒腰,一个个冒将出来。地上的孩子“呼噜,呼噜”睡得死沉,死沉,已经是早上了,还没醒来,大人只好掀了被子,说了一句“太阳照到屁股上了”,这才揉着眼睛醒来,穿上衬衣,袖子短了,套上长裤,怎么裤腿也短了呢?
  妇人们一个个笑眯眯地,大清早上山拗笋,下午就急着回家,回家去煮笋,因为笋一过夜就丢了魂魄,老了。于是在春光无限好的时节,满鼻的笋香与风为伍,在街巷间流窜,日子一下子活色生香起来,每天的餐桌上不是油焖笋就是咸齑笋,不是笋羹就是笋汤,处处透着笋味。
  江南的四五月里,在乡下,挨家挨户几乎都要忙笋事。这笋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山的恩赐,这笋是野天野地野出来的。谁都想拣这个大便宜,烤制成羊尾笋,能吃一年哩,还能卖还能送人。早上四五点钟,妇人们就出门了,那午饭怎么办,难道饿着肚子吗?当然不了,带着几条生的年糕,寻块空地,背风处搭个灶,找些废柴,将年糕煨熟,就是午饭了。
  这个时候,满山都是笋,是各种各样的笋,乌笋、节笋、鳗笋、龙须笋、红壳笋等等叫不出名字的小笋,统称为野山笋。拗笋的妇人腰里系一条围身布襕,布襕打个结,拗来的笋往里放,满了堆在一个地方,作个记号。大家你追我赶,憋着劲,汗淌了三尺长,任它滴到地上,连擦汗的工夫也舍不得。直到人疲倦了,日光也斜了,脚步也有些迈不开了,才擦擦汗,晃荡晃荡地下山,真累啊,但多满足啊。
  背回家的笋,需当天剥当天煮,哪怕养在水里,冻在冰箱里,也是会老的。剥笋是有技术的,用刀削一下笋脑头,手指绕着笋壳一卷,白白的笋肉就亮相了。小孩手劲小,绕着笋壳一卷,常常卷不过来,便要多卷几次,手指的血便往上冲,一个晚上的笋剥下来,手指头红彤彤的,像一朵红云停在手指上。
  这些野山笋要做成羊尾笋,因为羊尾笋贮藏的时间长。为什么要叫羊尾笋?难道跟羊有关系?没有,烤制后的笋脑头状如羊尾巴,所以取了这个名。羊尾笋的腌制技艺在家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家乡的名特产。
  家门口支起一口尺八镬,配一把木筢,这木筢跟铲的用法一样。烤羊尾笋的时候,邻舍隔壁互相帮忙,拿来很多的柴火,都是山上拣来的废柴,废柴“噼哩啪啦”在灶膛里嘻嘻哈哈打闹,红光满面。阿姆阿婶们系着围身布襕,坐在马扎上,剥笋切笋洗笋,孩子们蹿进蹿出,跟管门的狗一样,也忙着呢。如果笋100斤,需加盐20斤,加清水5至10斤,用猛火烤3至4小时。约摸1.5小时后,用木筢翻一次,2小时后,木筢便要隔时去翻一下翻一下,免得镬底生盐焦,那盐焦可不是能吃的锅巴,那盐焦会破了笋的卖相,卖不了好价钱。直到笋干外表出现盐花,卤水基本煮干为止。一镬羊尾笋烤好,孩子们赶紧把生的青麻糍斜倚在灶壁口,烘着。只一会,麻糍就胖了起来,吹气球似的,换个面再烘,也胖了。麻糍变成了黄绿色,沿边有一点点焦黄,孩子们拿着烘熟的麻糍在手上颠来倒去,吃进嘴里,“霍霍霍”地叫着。大人们忙着装笋,把笋塞进玻璃瓶、尼龙袋,或真空包装,任由着孩子们疯闹。
  等到夏天的时候,人恹恹的,像是丢了胃口。于是把贮藏的羊尾笋拿出来,用水先把表面的盐冲冲掉,把笋掰成细条状或丝缕状,用手掰,不用刀切,怕染了刀腥气。再用凉开水把盐分逼出来,浸至自己喜欢的咸度,想吃咸的少浸一会,想吃淡的多浸一会,依着自己的口味放糖放味精,淋上麻油,或者什么都不放,就是一碟可口的冷菜,适合下泡饭过粥,既消暑开胃,又清火解腻。
  在餐桌上,羊尾笋很多时候是配角,却又是引人注目的。比如炒丝瓜,碧绿的丝瓜裹着黄白的笋丁。比如炒玉米粒,金黄的玉米与玉白的笋丁互映。比如鸭煮芋艿汤加羊尾笋,笋干的鲜气荡漾在汤里,吃完了笋,鸭肉还在,真真令主人生气,是配角的身份,往往抢了主角的风头。
  跟满山的野山笋比起来,毛笋又是另一种待遇。家乡的毛笋,美其名曰——黄泥拱笋。那是因为家乡的土质是红壤,泥土呈黄色。毛笋睡在黄土里,需春风春雷春雨齐上阵才能把它请出来,也不是一下就冒出来。它深埋在肥沃的黄土层下,笋头将出未出,将泥土拱成小包,裂开一条缝,试探着从里面探出一点点的笋尖,所以便称黄泥拱笋。
  黄泥拱笋烧成油焖笋,它的味道是清甜的。用咸齑滷烤成咸笋,装入瓶中,塞结实了,就是一道长羹,可以吃到来年的笋再续上。用清水把黄泥拱笋焯一下,晒成笋干,是久藏不坏的,过年的时候拿出来,与鱼鲞和五花肉同烤,是年夜饭的必备菜。最好吃的莫过于回锅肉,先将黄泥拱笋焯熟之后用冷水浸泡半天,去掉笋里的草酸,同时软化笋的粗纤维,口感不再有涩麻味。再将猪肉焯去血水切成大小合适的肉块,用肥猪肉炸制而成的猪油热锅,放入十多种调料炒酱,将漂洗过的黄泥拱笋、切成块的猪肉和炒好的酱料倒入锅内炖煮几小时,笋的火气便压了下去,春笋的清鲜,猪肉的荤鲜和酱料的香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回锅肉,油光锃亮,让人食欲大增。
  还有一道江南名菜腌笃鲜,是春笋、鲜肉和腌过的五花肉片一起炖的一锅汤。“腌”就是指腌制過的咸肉;“鲜”就是新鲜的肉类,如鸡肉、蹄髈、小排骨等;“笃”就是用小火“咕嘟咕嘟”慢炖,到最后,汤白汁浓,肉质酥肥,春笋清香脆嫩,真是鲜得眉毛都要掉了下来。
  说起来,北方人没口福享受春笋的味道,因为笋的保鲜很难。在家乡人看来,笋就是一个芽尖,再快的快递也没用。笋讲究“活杀现吃”,几个小时就令笋肉的颜色大变,煮出来的口感就不一样了。如果吃过江南的新鲜笋,再吃冰箱里冰过的,或罐头清汁笋什么的,都会产生一种对时间逝者如斯夫的惆怅。
  有春笋自然就有冬笋。大过年的,胃里盛满了油腻,嘴巴一张开,油气就冒了出来。一碗咸齑冬笋汤就成了餐桌上的宠儿,清淡可口,红烧肉满满的,没人动筷,那碗汤早已点水不剩了。
  冬笋个头小,不像毛笋志向远大,越长越高,长成竹子。它是埋在土里长在竹鞭上的竹笋,是笋里的贵族,生长两三年的竹子长出来的冬笋最肥壮。竹鞭是竹子细长的地下茎,竹鞭上的竹节生出芽儿,有些发育成冬笋,有些发育成新的竹鞭。竹林里,地下竹鞭密布,是一道道布好的机关,哪里有竹鞭,哪里的花花草草就丢了卿卿性命。所以,竹子拉帮结派,没几年就占领山头,形成一片竹林。找冬笋是一件难事,要抬头看竹子的走势,看准了,脚下泥地的竹鞭上八成就有冬笋。最易找的是即将破土而出的冬笋,看泥土是否微微冒了尖,或者是泥土上是否隐隐约约有裂缝,如果是,那挖下去有可能就是冬笋。   夏天也有笋,这不免让北方人觉得不可信,但却是真的。跟冬笋一样,长在竹鞭的竹节上,这笋叫“横鞭笋”。在笋家族里面,“横鞭笋”最会潜伏,守护秘密的能力特别强,竹林里兜一圈下来,找不到蛛丝马迹,空手而归是常有的事。要是找到了,简直是得了宝贝,一株可以放咸齑汤,两株就可以用来炒咸齑,它是配角,却地位尊贵。
  小时候捡过笋衣,何为笋衣?剥掉的毛笋壳里,最下端又白又嫩又肥的一圈,舍不得浪费,把它扯下来,清水焯一下,可以和咸齑煮着吃。如果和咸齑一起晒成干菜,那就成了笋肤咸齑。那个初夏真是难忘,一连几天的黄昏都有捡不完的笋衣。家乡有部队,一到笋时,食堂烤毛笋给士兵吃,买了大量的毛笋,剥出的笋壳满坑满谷,每天用车载来倾倒在一片空田里,让其烂掉沤成肥料。也不知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些笋壳,一传十,十传百,消息长了腿似的,整个村庄的小孩都被父母差使,倾巢出动去捡笋衣,对于这种不要钱却有好处的事,父母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参与进去。
  家乡有毛竹、小竹、箬竹,还有数量不多的水竹和紫竹,雷竹是后来才有的竹子。山上有大片大片的竹林,村里有成片成片的竹园。在乡人心中,凡是给予他们衣食的,必心怀虔敬。彩英阿婆是村里的最年长的老人,她说,早些年,在她做姑娘的时候,她的父亲是笋山师傅。那时候,她父亲被人请去很偏远的地方做笋山师傅,一般在立夏前一天出发,带着一刀肉、一条鱼、一方豆腐先去竹山拜祭,拜祭仪式结束后便出发,笋时结束再回家。竹子是有灵性的,它懂得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那一年自然灾害,全国上下闹饥荒,草根树皮遍寻不见。箬竹突然开花,生出很多很多的竹米来,乡人跪拜谢恩,度过了饥荒,而箬竹却在开花后,自然枯死了。乡间还有传说,在笋时,小孩子独自一个人去竹园里摇竹,边摇边说,“竹子爹,竹子娘,你长粗来我长长。”小孩子的个子就会像春笋一样,越长越高,小孩子一般不敢在夜里独自去竹园,黑灯瞎火的,哪有这么大的胆子!
  跟我同岁的阿龙,人长得矮,又胖,被人起了绰号叫冬瓜,大人们叫他矮脚虎王英。他摸黑偷偷去摇过竹,却没长高。后来他说给我们听,说这是大人骗小孩子的。小孩子喜欢去竹园玩,大人吓唬说园子里有毒蛇,叫竹叶青,人一碰,就要被毒死。小孩子走进竹园,心里不免胆颤,爬上高高的竹梢,从这棵荡到那棵,玩着玩着,就忘了害怕。竹叶“沙沙沙,沙沙沙”响着,孩子们的笑声“哈哈哈,哈哈哈”在竹园里回旋,多快活啊。大人的世界真是难懂,既然竹叶青是毒蛇,那为何又把喝的白酒取名竹叶青?是要把人毒死吗?
  父亲在夏天爱喝白酒,一两白酒,一碟羊尾笋,过酒下饭两不误。父亲会做簟匠,簟匠就是竹匠。我经常去工场间看父亲剖毛竹,一把刀的刀刃候在毛竹的管口,微微一使劲,便“哗啦啦”一声,势如破竹般,一刀到底,劈成两半。然后再细分,细分,细分,直到劈成极细极细的篾,编成筲箕、食罩、簸箕、米箩、提篮等等。父亲说,只要你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竹的影子。我闭上眼,猛地再睁开,果然,羹架、筷笼、筷子、衣架、晾衣竿,目之所及,一样样历历在目。
  听,大门外传来吆喝声:
  “筲箕畚斗篮,羹架洗帚筷,整拢一大担,挑起软泛泛。筲箕、畚斗、篮头好来买嘞!”
  一个中年男子挑着一箩竹制品,吆喝声像唱戏一样。村里的妇女们听到声音出门打听行情,筲箕多少钱?篮头是不是涨价了?质量怎样?鸡狗们也赶热闹,朝着人声鼎沸处钻。
  竹子真是好东西啊。男孩子央求大人做一把竹宝剑,他要学侠客,仗剑走天下。女孩子央求大人撕下竹衣作笛膜,竹衣是附在毛竹内壁的一层膜,雪雪白,的的薄,又有韧性,如一张纸,坚实耐用。母亲说,竹子浑身都是宝啊,连竹壳都有用。她用竹壳包粽子,用竹壳做鞋样。
  竹子有这么多用处,怪不得竹子上用红漆或黑漆写上了名字。父亲说,这不是名字,是房号,这等于给竹子上了身份证。这是谁家的竹子,你不可以逾越规矩走进别人家的竹园,否则就是偷,偷是遭人讥笑的,被人看不起的。所以,笋时来临,大人们一窝蜂似的往山里赶,山里面,有很多竹子是没有身份证的,看谁落手快,就能得到更多的笋。
  笋,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又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在古代有哭竹生笋的故事,说的是《二十四孝》中的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失怙,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咐他需用鲜竹笋做汤给母亲喝。適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拗了,回家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数千年来,不管是竹还是笋,都与文化有关,晋人戴凯著有《竹谱》,宋僧人赞宁著有《笋谱》,分别记载了七八十种竹子及其笋子的不同风味,古往今来又有无数文人骚客为竹为笋赋诗作文写字绘画。
  凡跟竹沾边,都有风雅在里面。一次,在家乡参加茶文化节,吃到了竹筒饭和竹筒酒。新竹锯成竹筒,塞进糯米或香米,添加红豆绿豆和瘦肉肥肉丁各半,放在火堆上炙烤。俟竹筒表面显现水气,像有汗水冒了出来,当即取来剖开,用手抓着,吃里面的饭,大有仙家风度。竹筒酒,选初长成的毛竹,用针筒将原浆酒注入竹节。一年后砍竹取酒,酒色澄黄清洌,不闻酒气,但闻竹香,不会饮酒者也能喝上一杯,飘飘然,有魏晋风范。
  真是雅致。
  小时候,母亲给我猜过很多跟竹有关的谜语。
  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一场春雨后,脑袋钻出头。(春笋)
  山里砍竹造龙亭,皇帝登基本地人,万岁唱剧楼台戏,娘娘一到真太平。(小孩子的坐车)
  小小一根竹,劈开四只角,苦命来上吊,吊死呒人哭。(裤架)
  出生在乡间,嫁到乡村里,夫家蛮客气,常穿红绿衣。(竹晾竿)
  庉庉山里,死死刀里,睏睏沿(边缘)里,落落缸里。(竹水流)
  出生在山青又青,未曾下山先取名,重头生活叫我做,做了一世没老婆。(竹光棍)
  这些谜语猜过无数遍,但每一次都伪装成第一次才猜,那种伪装令双方兴致盎然,心情愉快。这几个谜语中,裤架还在继续使用,小孩子的坐车、竹晾竿、竹水流与竹光棍已经快消失了。在乡下,偶尔还能见到竹水流,一只露天的七石水缸候在屋檐下,只待“哗哗”大雨,屋顶瓦片汇集的雨水通过竹水流将大缸下得盆满钵满。竹光棍,是竹扁担,又异于扁担,它是用整株毛竹选取材料做的扁担,不剖开,用于挑重担。
  去年我在整理家乡的旧时谜语,发现两条谜面。
  因针起病,被剪刀所害,引线结成牢。(竹衫)
  有眼呒珠腹中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别去,恩爱夫妻勿到冬。(竹夫人)
  去乡下遍访老人,并在网上百度,终于了然。竹衫,顾名思义是竹做的一件衣衫,将细篾剪成小段,用针线串成背心的样子,穿在身上,用来防止汗液粘住皮肤,旧时戏剧演员在夏天就是穿这种竹衫。竹夫人,是夏天的消暑用具,一种圆形竹制品,圆桶状,长约1米,直径20厘米,旧时夏天炎热时抱在胸前用来吸凉。竹夫人,在网上尚有图片可供参考,而竹衫,只能凭想象了,大概也就汗衫背心的样子吧。那应该是用极细极细的篾编织的,贴身穿着,经过汗水和人油的滋润,又红又亮,就像夏天的篾席一样,凉爽沁人。
  春雷年年依旧,地里的笋子年年惊醒,那个挨家挨户拗笋烤笋的景象再也不会出现了。一睁眼,哪里还有竹的影子,许多许多的竹制品从此住进了博物馆。
其他文献
国庆假期,媳妇儿带着孩子回娘家去了。送她们去机场,当把她俩的两个箱子从车上搬下来,装上机场的小推车,目送娘儿俩推着小车慢慢消失在出发的人海中,心中顿感爽快,暗自叫道:属于老夫的单身日子终于回来了,迅速地离开首都机场出发厅,一拐弯,下坡来到了一楼,我知道那里有个角落,可以停车,又极其安静。  停下车,先给媳妇儿发个短信,叫她注意安全什么的,明知这会儿,她应该在排队办登机牌,也明知这是废话,可女人不都
期刊
悠悠登溪水  那一线流泉踩着细碎的脚步,从大山深处悠悠而来,绿映千山树,红浮两岸花,裙裾曳地,七曲八扭,若天真烂漫的少女,一会儿亲吻着崖壁上的青苔,一会儿撩拨着岩罅间探头的草叶,顽皮地绕过一座座嶙峋的巉岩,泼辣地拽起下摆,腾越于石滩,弄得珮环叮咚,清脆地窸窣着,嘻嘻地欢笑着,荡漾出一圈圈柔美的酒窝;萦纡处向路人飞一个媚眼,扭一扭纤细的腰肢,悄悄地进入村子。于是故乡——马站便有了这条绮丽的溪,一脉迂
期刊
1  艾奋斗上了高速大巴,去一个叫做坳坡农场的地方,那里是一个监狱,凡是在十年以下的一般刑事犯人,都是在那里服刑,艾奋斗要坐车先到一个叫仙桃的县城,然后再叫上一辆用摩托车改装成的农用三卡,行驶十二公里的盘山路程到达那个叫坳坡的地方。  艾奋斗要去看的那个犯人是赵福田的儿子赵一宝,赵一宝是赵福田的遗腹子,赵一宝还在娘肚子里时,赵福田就病逝了,他儿子的名字还是艾奋斗给取的,意思是遗留下来的宝。  赵一
期刊
老电影  在阳台种豆的人  喜欢坐在南风  可以吹到的地方  他在《论语》中  嚼着孔子的弟子  反复嚼过的仁  他还在一个  女人的体内  种下了一棵树  开过几朵花  也枯过一回  这一切就像  一部老电影:  两个男女躺在  电影布一样  洁白的床单上  他们的对白  跟一朵云  或一阵雨有关  他习惯于用  细长的手指抹平  床单的皱褶  而她总是把  一朵插花弄得  十分妥帖  电熨斗在
期刊
天堂没有黑春光  打开一扇门,把手上的指纹  像人间的困境  被门轴转动的声音催眠  他的呼吸,窗明几净  起飞省略了许多细节  远处有微风,在雾,或者云之上  他获得静止不动的权利  飞行的犒赏一直挂在嘴上  他依次要了咖啡、可乐、半杯橙汁  他还要烧烤……丹唇的  空乘小姐白了他一眼,说:  “天堂不许有炊烟!”  这是正午,八千米高度之下  草甸如席。赏花人占有蚂蚁的道路  几个胆大的,升起
期刊
1  那日托勒正在剥着牛皮,他的身后还有几头死去不久的牛在等待着他的光顾。他干得满头大汗。汗水是黑色的,从他脸上壮观的沟纹里流淌。他浑身热气腾腾,刺鼻的汗味扩散在周围。他十九岁的儿子那日巴音皱着鼻子,饶有兴趣地观赏着阿爸正往艺术领域发展的剥皮技术,并不时地和不远处的小叔做个比较,看看谁更像一个大师!  十几头秃鹫在他们头顶的低空来去滑翔,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滑到他们脑袋上,把他们的头颅一抓揭去。  那
期刊
第一幕  高铁倏地钻进了隧道,又倏地钻了出来。一个男的不停地将脑袋撞击车窗,像一只不明就里的啄木鸟。这个男的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他的旁边还有另外一个人盘腿而坐,斜睨着他的背影,想要说点什么,一直没开口。这是车厢连接处,两侧都是门,而且都有块不小的车窗。顺着车窗望出去,就是这个世界,有山河大川,有阡陌小路,在眼前倏忽而过。  那人最终还是停下来了,整张脸紧贴着玻璃,呼呼喘气。  “你是不是打算亲它一
期刊
加尔威·金奈尔(Galway Kinnell,1927-2014)。美国著名诗人,生于罗得岛的普罗维登斯,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48年与朋友和诗友W·S·默温一起毕业,后来他又进入罗切斯特大学学习,获得硕士学位,还参加过著名新批评派评论家布莱克墨尔主持的诗歌讲习班,从此开始诗歌创作生涯。他曾广泛游历欧洲和中东,上世纪50年代获得福布赖特奖学金前往法国巴黎读书。上世纪60年代,他回到美国,投身于
期刊
第一次读阿贝尔的小说,就被他的叙述迷住了,他将虚构的叙述非虚构化,竟让我半信半疑,读完小说后真的就上网去搜索九月号的《诗歌报月刊》。因为阿贝尔用肯定的语气说,《向日葵》这首诗登载在这一期的《诗歌报月刊》上,上网就能搜到。但即使在网上没搜到我也不沮丧,这种后阅读行为本身就在证明我对小说情境的认同,其实无论《向日葵》这首诗的真实作者是谁以及写于什么时候已经很不重要了,也许它的确是夺补伊瓦当年遭遇洪灾后
期刊
1搭档  去年台风路过鸟城时,文化路一棵大榕树老人一样躺着死去了。它巨大裸露的树根,猛禽一样抓紧大地,如果要把它拔起,难免路面塌陷。市政部门小心翼翼地对待它,剪除了挡住人行道的枝叶和气根,就势赋形,把树干做成了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之间的护栏。张潮那天经过的时候,它横躺的树干上正长出几簇油绿的嫩芽。  林莉对张潮说自己要辞职,就在那天晚饭后去莲花山散步的路上。这把他吓了一跳。在他眼里,这位干瘦文弱的女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