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5月4日从香港传来消息,美国《时代》杂志最近评选出造福人群的大慈善家,并把这些慈善家列入为社会“献出力量榜”, 已近80岁高龄的李嘉诚榜上有名,并列的还有关注穷国疾病问题的盖茨夫妇等。
有人说,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名下企业业务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雇员人数约22万名;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视慈善基金为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并宣布将全部财产的1/3投入到慈善基金造福社会,这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
艰辛历练责任
李嘉诚出生在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秀才,父亲在一所小学任校长,李嘉诚3岁时祖父去世,家里的经济条件开始没落,生活越来越困难,艰难的生存环境曾一度使父亲丢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
稍大一些后,李嘉诚就去码头边捡煤屑换钱补贴家用,间或跟着父亲读书写字。日子虽然艰辛,但也充满乐趣。战争期间,李嘉诚一家人来到了香港,但是随着父亲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后,李嘉诚的童年便随之结束。那时,每天晚上父亲都会咳嗽,他一旦咳嗽起来就很难止住,看着父亲的痛苦,少年李嘉诚心里异常难过,身为长子的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因为无钱医治,半年后,父亲去世了。
童年的艰苦经历对李嘉诚以后的人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的事业可以达到某种程度,我就要为医疗事业做一点事。”年少时代的愿望就这么开始在李嘉诚的心中蔓延开来。
李嘉诚踏上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茶楼当伙计,那时他只有12岁,父亲的去世让整个家处在风雨飘摇中。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在那个经济低落的年代,香港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失业的人,要想找到一个赖以糊口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他产生绝望。每天,李嘉诚都满大街找工做,每见一个店铺他都进去询问人家是否需要伙计。终于,一位茶楼老板看他可怜,答应收留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从此,还未成年的小嘉诚,踏进纷纭复杂的社会,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旅程。
当多年后,李嘉诚白手起家创造了巨额财富,并倾力捐助教育、医疗等慈善公益的事业,与幼年的这些艰辛经历有很大关系。“任何时候教育、医疗都是最重要的”,进入暮年的李嘉诚依然这样认为。
白手起家创造香港传奇
李嘉诚真正开始创业是在17岁那年,他在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推销塑料洒水器。入行不多久勤奋好学又善于钻研的李嘉诚便在推销中如鱼得水,半年下来他就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后来被提升为塑胶厂销售经理。
有一定社会资本后,李嘉诚决定自立门户,向社会证明自身的价值。他向叔父及堂弟借了四万多元,加上自己的积蓄,在港岛的皇后大道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从此,香港多了一个工业企业“长江塑胶厂”。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李嘉诚的智慧和处世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在长江塑胶厂面临倒闭的边缘,年少老成的李嘉诚镇定自若,最终让企业在困境中起死回生,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让企业得到长足发展,李嘉诚也从当初一个茶楼跑堂成为千万富翁,在香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那时候,香港经济局势动荡不安,身处商海的李嘉诚意识到只有随局势而动,多面经营才能加重成功的砝码。1960年,香港的经济开始提速,世界各国的冒险家、投机家纷纷拥入香港,李嘉诚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他发现,随着香港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这个弹丸之地的土地资源将会很快出现短缺,地价势必会持续不断地上涨。于是,李嘉诚决定进军房地产业。
由于经济的动荡,在最初经营房地产过程中,李嘉诚并没有收益,但他相信香港经济不会就此垮掉,香港还将进一步繁荣,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回升。凭借智慧的判断,李嘉诚在香港经济复苏后,首当其冲分到了房产业最大一杯羹,个人资产迅速翻番,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房产大亨。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并于次年成功上市。
1974年5月,李嘉诚与实力雄厚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并于同年6月吞并美资永高公司。
1977年击败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购得香港中区成为新地王。
1980年李嘉诚“蛇吞大象”,收购了汇丰手下的和记黄埔,轰动整个香港。
1986年,李嘉诚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同年12月收购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权。
1989年进军信息产业。
……
从开办塑胶公司到投资房地产业,后又将视野投向信息产业,投资地点遍及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李嘉诚以独特的经营方针和策略,把握时机的准确和果断,超凡的毅力和信念,步步为营,最终登上了亚洲首席大富豪的宝座。
在1992年美国《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中,李嘉诚以38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列世界第35位,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选出的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的亿万富豪,李嘉诚以967亿元的身家位列第17位,2006年初《福布斯》公布李嘉诚个人财富188亿美元,名列全球第十位,身家超过1536亿元港币。
华人首富的慈善情怀
李嘉诚是香港的传奇,白手起家至富可敌国,成为了中国人商海扬帆的成功典范,“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衡量的。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乃真财富。”功成名就的李嘉诚这样诠释财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在论语里教勉学生的诲语,也是李嘉诚的座右铭。李嘉诚常说,“富贵”这两个字必须分开而看,“富”者不一定“贵”,真正珍贵的,还在于你为社会做了什么,能否令世人得益:“只有你做些让世人得益的事,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这才是真的财富。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
他曾笑言,目前自己大概有最少30%的时间,是用在公益事业上。自1980年“李嘉诚基金会”以来,他坚持“取诸社会,还诸社会”,在过去20多年中,“基金会”已捐出款项约78亿元,其中64%用于内地的助教兴学、医疗扶贫和文化体育事业。李嘉诚说:“基金会百分之百从事慈善事业,即使是家族的人或基金会董事,也没有一个人可以从中获取一角钱。”在他眼中,“基金会”就是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说起为什么把“基金会”看作是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李嘉诚说:“有一个晚上,我无端地想起我这个基金会,因而睡不着。世事难料,坐飞机也可以出意外,骤然之间有个疾病,也可以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就整晚睡不着。天快亮的时候,我问自己‘傻瓜,为什么要这么艰难?’你有这么多不同的投资,你将这个投资的哪一部分给基金会,就当自己有第三个孩子就行,因为如果我多生一个孩子,无论男的女的,我都会分一部分给他。那么我就当基金会是我的第三个孩子就行了。”
出于一份“饮水思源”的情怀, 2005年,李嘉诚捐赠10亿元予香港大学医学院,以协助提升港大的发展能力。这笔捐款也是亚洲历年来单一捐款纪录之冠,引起社会哄动。
李嘉诚曾公开宣布,在以后慈善基金中,将投入资产的1/3用于公益事业,按美国《福布斯》杂志2006年的“全球富豪榜”公布的188亿美元财产计算,其财产的三分之一,即约480亿港元。
除了个人热心公益外,李嘉诚还积极推动旗下企业集团捐资及参与社会公益项目。近年来推出了内地偏远地区贫困病人提供“医疗扶贫”行动;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及捐资筹建和发展长江商学院、捐资23亿建汕头大学等。
作为商人,究竟是什么让李嘉诚始终如一地保持对公益事业的激情?李嘉诚说了这样一席话:最要紧的就是有一个敏感的内心世界,这样你会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么,你有能力做得到的,就应该尽心尽力去做点什么,你明明有多于他们10倍、100倍都不止的钱时,为什么不做这件事情?我觉得做这样的事情人生很有意义。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话,我还是走这条路。人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段时间,如果你能够快快乐乐地回想起,这一生虽然人家也为我服务很多,但我也为人家服务不少,那么,你就会真真正正快乐的。
有人说,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名下企业业务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雇员人数约22万名;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视慈善基金为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并宣布将全部财产的1/3投入到慈善基金造福社会,这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
艰辛历练责任
李嘉诚出生在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秀才,父亲在一所小学任校长,李嘉诚3岁时祖父去世,家里的经济条件开始没落,生活越来越困难,艰难的生存环境曾一度使父亲丢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
稍大一些后,李嘉诚就去码头边捡煤屑换钱补贴家用,间或跟着父亲读书写字。日子虽然艰辛,但也充满乐趣。战争期间,李嘉诚一家人来到了香港,但是随着父亲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后,李嘉诚的童年便随之结束。那时,每天晚上父亲都会咳嗽,他一旦咳嗽起来就很难止住,看着父亲的痛苦,少年李嘉诚心里异常难过,身为长子的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因为无钱医治,半年后,父亲去世了。
童年的艰苦经历对李嘉诚以后的人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的事业可以达到某种程度,我就要为医疗事业做一点事。”年少时代的愿望就这么开始在李嘉诚的心中蔓延开来。
李嘉诚踏上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茶楼当伙计,那时他只有12岁,父亲的去世让整个家处在风雨飘摇中。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在那个经济低落的年代,香港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失业的人,要想找到一个赖以糊口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他产生绝望。每天,李嘉诚都满大街找工做,每见一个店铺他都进去询问人家是否需要伙计。终于,一位茶楼老板看他可怜,答应收留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从此,还未成年的小嘉诚,踏进纷纭复杂的社会,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旅程。
当多年后,李嘉诚白手起家创造了巨额财富,并倾力捐助教育、医疗等慈善公益的事业,与幼年的这些艰辛经历有很大关系。“任何时候教育、医疗都是最重要的”,进入暮年的李嘉诚依然这样认为。
白手起家创造香港传奇
李嘉诚真正开始创业是在17岁那年,他在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推销塑料洒水器。入行不多久勤奋好学又善于钻研的李嘉诚便在推销中如鱼得水,半年下来他就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后来被提升为塑胶厂销售经理。
有一定社会资本后,李嘉诚决定自立门户,向社会证明自身的价值。他向叔父及堂弟借了四万多元,加上自己的积蓄,在港岛的皇后大道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从此,香港多了一个工业企业“长江塑胶厂”。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李嘉诚的智慧和处世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在长江塑胶厂面临倒闭的边缘,年少老成的李嘉诚镇定自若,最终让企业在困境中起死回生,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让企业得到长足发展,李嘉诚也从当初一个茶楼跑堂成为千万富翁,在香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那时候,香港经济局势动荡不安,身处商海的李嘉诚意识到只有随局势而动,多面经营才能加重成功的砝码。1960年,香港的经济开始提速,世界各国的冒险家、投机家纷纷拥入香港,李嘉诚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他发现,随着香港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这个弹丸之地的土地资源将会很快出现短缺,地价势必会持续不断地上涨。于是,李嘉诚决定进军房地产业。
由于经济的动荡,在最初经营房地产过程中,李嘉诚并没有收益,但他相信香港经济不会就此垮掉,香港还将进一步繁荣,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回升。凭借智慧的判断,李嘉诚在香港经济复苏后,首当其冲分到了房产业最大一杯羹,个人资产迅速翻番,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房产大亨。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并于次年成功上市。
1974年5月,李嘉诚与实力雄厚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并于同年6月吞并美资永高公司。
1977年击败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购得香港中区成为新地王。
1980年李嘉诚“蛇吞大象”,收购了汇丰手下的和记黄埔,轰动整个香港。
1986年,李嘉诚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同年12月收购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权。
1989年进军信息产业。
……
从开办塑胶公司到投资房地产业,后又将视野投向信息产业,投资地点遍及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李嘉诚以独特的经营方针和策略,把握时机的准确和果断,超凡的毅力和信念,步步为营,最终登上了亚洲首席大富豪的宝座。
在1992年美国《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中,李嘉诚以38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列世界第35位,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选出的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的亿万富豪,李嘉诚以967亿元的身家位列第17位,2006年初《福布斯》公布李嘉诚个人财富188亿美元,名列全球第十位,身家超过1536亿元港币。
华人首富的慈善情怀
李嘉诚是香港的传奇,白手起家至富可敌国,成为了中国人商海扬帆的成功典范,“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衡量的。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乃真财富。”功成名就的李嘉诚这样诠释财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在论语里教勉学生的诲语,也是李嘉诚的座右铭。李嘉诚常说,“富贵”这两个字必须分开而看,“富”者不一定“贵”,真正珍贵的,还在于你为社会做了什么,能否令世人得益:“只有你做些让世人得益的事,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这才是真的财富。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
他曾笑言,目前自己大概有最少30%的时间,是用在公益事业上。自1980年“李嘉诚基金会”以来,他坚持“取诸社会,还诸社会”,在过去20多年中,“基金会”已捐出款项约78亿元,其中64%用于内地的助教兴学、医疗扶贫和文化体育事业。李嘉诚说:“基金会百分之百从事慈善事业,即使是家族的人或基金会董事,也没有一个人可以从中获取一角钱。”在他眼中,“基金会”就是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说起为什么把“基金会”看作是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李嘉诚说:“有一个晚上,我无端地想起我这个基金会,因而睡不着。世事难料,坐飞机也可以出意外,骤然之间有个疾病,也可以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就整晚睡不着。天快亮的时候,我问自己‘傻瓜,为什么要这么艰难?’你有这么多不同的投资,你将这个投资的哪一部分给基金会,就当自己有第三个孩子就行,因为如果我多生一个孩子,无论男的女的,我都会分一部分给他。那么我就当基金会是我的第三个孩子就行了。”
出于一份“饮水思源”的情怀, 2005年,李嘉诚捐赠10亿元予香港大学医学院,以协助提升港大的发展能力。这笔捐款也是亚洲历年来单一捐款纪录之冠,引起社会哄动。
李嘉诚曾公开宣布,在以后慈善基金中,将投入资产的1/3用于公益事业,按美国《福布斯》杂志2006年的“全球富豪榜”公布的188亿美元财产计算,其财产的三分之一,即约480亿港元。
除了个人热心公益外,李嘉诚还积极推动旗下企业集团捐资及参与社会公益项目。近年来推出了内地偏远地区贫困病人提供“医疗扶贫”行动;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及捐资筹建和发展长江商学院、捐资23亿建汕头大学等。
作为商人,究竟是什么让李嘉诚始终如一地保持对公益事业的激情?李嘉诚说了这样一席话:最要紧的就是有一个敏感的内心世界,这样你会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么,你有能力做得到的,就应该尽心尽力去做点什么,你明明有多于他们10倍、100倍都不止的钱时,为什么不做这件事情?我觉得做这样的事情人生很有意义。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话,我还是走这条路。人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段时间,如果你能够快快乐乐地回想起,这一生虽然人家也为我服务很多,但我也为人家服务不少,那么,你就会真真正正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