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海帆 资深电视记者、电影评论人、制作人
寫这篇小文的时候,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已经热映近一个月了,从各路影评人、媒体记者、网络寫手直到普通观众都在各种不同的发布平台上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更有不少人试图从人性、宗教、普世价值、社会意义、电影艺术等各个角度对影片进行深度的分析,关于派叙述的两个故事孰真孰假、关于老虎是不是派的化身、关于三教合一之于人生的意义等等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解读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有意思的是,导演李安尽管接受过各种媒体的采访,但从未对这些解读进行过正面的回应和解释,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正解”。
一位大导演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说的都在我的电影里了,不需要其他的解释。相比《少年派》,国内一些导演的电影,要不看完电影还非得把小说找来看看才明白,要不导演还在各种场合拼命地解释自己的电影观念和剧情,要不看完之后什么都懒得说了,因为导演把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部说尽了,弄得电影像白开水一样,毫无回味。
电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导演把他该说的说了,其他都让观众去说。一部好的电影,就是一把开启观众“心理完形”之旅的大门钥匙,在这里,导演给观众创造了参与创作的机会,而银幕上出现的一切成为观众创作的素材,观众利用自己的修养、想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发展、完善影片,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一部属于自己的新电影,银幕上那部电影是属于导演的,而观众心中的电影则是属于自己的,这就是电影的妙趣所在,而产生这种妙趣的源泉就是上帝给了人类一颗具有“心理完形”能力的心。
早就有西方的电影理论家发现,出自于格式塔心理学说的“心理完形”理论,和“视觉暂留”现象,是构成电影艺术最为本质的两个重要因素,简单的说,如果将两个毫不相干的画面剪辑在一起,观众会在心理上将它们进行联想,从而产生一个完整的意义,比如说将一个女人朝外张望的镜头,和一个大海的空镜头剪辑在一起,观众会得出“这个女人在看大海”的结论,当然,这是“心理完形”在电影艺术发展初级阶段的应用。
电影艺术已经走过了100年,人类在电影艺术的熏陶和训练下,“心理完形”能力已经大大的提高,现在较为高级的形式就是,观众对电影进行全方位的心理介入,和导演共同完成更具有个人化的电影作品,就是达到所谓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效果,为观众提供介入创作的机会,已经成为西方电影的一个主流,我们看到的众多优秀电影《盗梦空间》,《低俗小说》,《禁闭岛》等等莫不如此,同样,李安的《少年派》也加入了这个潮流。
看上去,《少年派》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一个遇到海难的印度少年和一只鬣狗、一匹斑马、一个猩猩加上一只老虎登上“诺亚方舟”,开展一段奇幻的漂流之旅。如果,李安就这么简单的来讲述这个故事,我们可能除了看到壮阔的自然景观和残酷的生存游戏,享受到3D带来的视听觉的冲击之外,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审美愉悦,因为李安把“该说的都说完了”。但是,李安没有这么做。首先,他让成年派来叙述这个故事,这就使故事本身带有成年派的主观视点,并将观众带入成年派的角色世界之中,在这里观众成为成年派家中那个采访的作家。
在将观众带入角色这一点上,李安导演是高手,在《色戒》中,他开场用一台麻将让观众迅速找到了自己“移情”的对象,就是汤唯饰演的王佳芝这个“观局者”,而在《饮食男女》中,则用郎雄饰演的父亲在展示厨艺来让观众接近父亲这个角色,这一次,李安在利用成年派家里的客厅这一普通生活场景,让观众迅速的向作家靠拢,成为成年派的倾听者。
成年派娓娓道来,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奇幻漂流之旅,在任何人看来,这个故事都非常刺激、传奇和美妙,问题是,人生真的是如此吗?在奇幻故事结束之后,成年派又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而这时,就像成年派问作家“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这是成年派也是李安在向观众的发问,是啊,我们该相信哪一个故事呢?本来,老虎归山,故事的结尾已经闭合了,但是,李安却在这里又开了个口子,让本来是封闭性结局的故事变成了开放式的结尾,给商业性的电影增加了一种艺术电影的气质,也让观众一下子陷入了回味和思索之中,让观众的“心理完形”之门洞开。
说到底,《少年派》只不过是一场好看的电影,大海、老虎、少年,故事几乎老少咸宜,人人都可以从这电影中得到自己的愉快,小孩看老虎,青年人欣赏视听、男人看生存,女人看美景,但是,李安不满足于此,他还要把所有具有人文性情怀、艺术气质甚至遇到什么电影都要解读一番的影迷一网打尽,这个开放性的结尾,满足了这部分影迷的愿望,就像是在一顿大餐快结束的时候,最后上来一道“心灵鸡汤”,观众咂吧这汤的味道,又从头到尾将故事“反刍”一遍,调动起自己所有的知识、想象和积累,审视着自己的内心,依照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两个故事进行着甄别与选择,“更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成为一次心灵的发问,而不同的人会对故事进行不同的选择,李安此时变成成年派,眼睛中露出狡黠的目光,注视着你,似乎他可以通过你的答案洞悉你的内心。
一部好的电影,要给观众调动和运用“心理完形”的机会,经常有人问电影和电视剧到底有什么区别?也经常有人说某电影拍的像电视剧,其实,差异化就在于电视剧是不具备影感的,而影感主要就来自于导演是否调动了观众的“心理完形”能力。《少年派》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少年派在海上漂流,而我们则扬着“心理完形”之帆一直愉快的陪伴着他,直到我们心中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少年派》。1
寫这篇小文的时候,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已经热映近一个月了,从各路影评人、媒体记者、网络寫手直到普通观众都在各种不同的发布平台上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更有不少人试图从人性、宗教、普世价值、社会意义、电影艺术等各个角度对影片进行深度的分析,关于派叙述的两个故事孰真孰假、关于老虎是不是派的化身、关于三教合一之于人生的意义等等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解读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有意思的是,导演李安尽管接受过各种媒体的采访,但从未对这些解读进行过正面的回应和解释,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正解”。
一位大导演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说的都在我的电影里了,不需要其他的解释。相比《少年派》,国内一些导演的电影,要不看完电影还非得把小说找来看看才明白,要不导演还在各种场合拼命地解释自己的电影观念和剧情,要不看完之后什么都懒得说了,因为导演把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部说尽了,弄得电影像白开水一样,毫无回味。
电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导演把他该说的说了,其他都让观众去说。一部好的电影,就是一把开启观众“心理完形”之旅的大门钥匙,在这里,导演给观众创造了参与创作的机会,而银幕上出现的一切成为观众创作的素材,观众利用自己的修养、想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发展、完善影片,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一部属于自己的新电影,银幕上那部电影是属于导演的,而观众心中的电影则是属于自己的,这就是电影的妙趣所在,而产生这种妙趣的源泉就是上帝给了人类一颗具有“心理完形”能力的心。
早就有西方的电影理论家发现,出自于格式塔心理学说的“心理完形”理论,和“视觉暂留”现象,是构成电影艺术最为本质的两个重要因素,简单的说,如果将两个毫不相干的画面剪辑在一起,观众会在心理上将它们进行联想,从而产生一个完整的意义,比如说将一个女人朝外张望的镜头,和一个大海的空镜头剪辑在一起,观众会得出“这个女人在看大海”的结论,当然,这是“心理完形”在电影艺术发展初级阶段的应用。
电影艺术已经走过了100年,人类在电影艺术的熏陶和训练下,“心理完形”能力已经大大的提高,现在较为高级的形式就是,观众对电影进行全方位的心理介入,和导演共同完成更具有个人化的电影作品,就是达到所谓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效果,为观众提供介入创作的机会,已经成为西方电影的一个主流,我们看到的众多优秀电影《盗梦空间》,《低俗小说》,《禁闭岛》等等莫不如此,同样,李安的《少年派》也加入了这个潮流。
看上去,《少年派》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一个遇到海难的印度少年和一只鬣狗、一匹斑马、一个猩猩加上一只老虎登上“诺亚方舟”,开展一段奇幻的漂流之旅。如果,李安就这么简单的来讲述这个故事,我们可能除了看到壮阔的自然景观和残酷的生存游戏,享受到3D带来的视听觉的冲击之外,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审美愉悦,因为李安把“该说的都说完了”。但是,李安没有这么做。首先,他让成年派来叙述这个故事,这就使故事本身带有成年派的主观视点,并将观众带入成年派的角色世界之中,在这里观众成为成年派家中那个采访的作家。
在将观众带入角色这一点上,李安导演是高手,在《色戒》中,他开场用一台麻将让观众迅速找到了自己“移情”的对象,就是汤唯饰演的王佳芝这个“观局者”,而在《饮食男女》中,则用郎雄饰演的父亲在展示厨艺来让观众接近父亲这个角色,这一次,李安在利用成年派家里的客厅这一普通生活场景,让观众迅速的向作家靠拢,成为成年派的倾听者。
成年派娓娓道来,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奇幻漂流之旅,在任何人看来,这个故事都非常刺激、传奇和美妙,问题是,人生真的是如此吗?在奇幻故事结束之后,成年派又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而这时,就像成年派问作家“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这是成年派也是李安在向观众的发问,是啊,我们该相信哪一个故事呢?本来,老虎归山,故事的结尾已经闭合了,但是,李安却在这里又开了个口子,让本来是封闭性结局的故事变成了开放式的结尾,给商业性的电影增加了一种艺术电影的气质,也让观众一下子陷入了回味和思索之中,让观众的“心理完形”之门洞开。
说到底,《少年派》只不过是一场好看的电影,大海、老虎、少年,故事几乎老少咸宜,人人都可以从这电影中得到自己的愉快,小孩看老虎,青年人欣赏视听、男人看生存,女人看美景,但是,李安不满足于此,他还要把所有具有人文性情怀、艺术气质甚至遇到什么电影都要解读一番的影迷一网打尽,这个开放性的结尾,满足了这部分影迷的愿望,就像是在一顿大餐快结束的时候,最后上来一道“心灵鸡汤”,观众咂吧这汤的味道,又从头到尾将故事“反刍”一遍,调动起自己所有的知识、想象和积累,审视着自己的内心,依照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两个故事进行着甄别与选择,“更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成为一次心灵的发问,而不同的人会对故事进行不同的选择,李安此时变成成年派,眼睛中露出狡黠的目光,注视着你,似乎他可以通过你的答案洞悉你的内心。
一部好的电影,要给观众调动和运用“心理完形”的机会,经常有人问电影和电视剧到底有什么区别?也经常有人说某电影拍的像电视剧,其实,差异化就在于电视剧是不具备影感的,而影感主要就来自于导演是否调动了观众的“心理完形”能力。《少年派》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少年派在海上漂流,而我们则扬着“心理完形”之帆一直愉快的陪伴着他,直到我们心中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少年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