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剑长行千里 拂衣仍是少年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and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德望,男,祖籍山东,出生于辽宁襄平,军武世家,三岁半即习家传医武,天资灵通、勤勉刻苦,又得名师指点,身历生死,儒相道骨。齐鲁尚氏三十二房嫡长孙,守祖祠末房。龙虎山道医内门嫡传,陈家沟太极拳内门嫡传,尚氏点穴正骨嫡传、心法嫡传、形意拳嫡传。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张缙教授入室亲传弟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陈小旺先生、陈小星先生入室亲传弟子。军警体系常年执教,CQB军用体术专精,擒拿一招制敌专精,特警防暴擒拿格斗术教官,空降银翼勋章。中国武术七段,曾荣获陈家沟“薪火相传”当代太极拳传承贡献代表人物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执行理事,陈家沟国际交流大赛组委国际事务副主任,国际武术全能冠军(套路、器械、推手及散手),国际武术裁判,国家武术段位指导员。
  若说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某项技艺上达到一定的层次或取得一定的成就,是需要相应的悟性和一定时间的积累,这,是惯常。若说一个人在多个领域、多项技艺上有所心得和建树,则需要相当的悟性,往往还需要再加上穷其一生的历练,这,也是一般逻辑。若一个人在岁月的沧桑尚未裹而的时候,已经跨过数个学问的门槛儿登堂入室了,这,就有些另说了,悟性,要有的,聪慧,要有的,勤奋,也是少不了的,历练,也一定是浓缩的,但这些并不一定是更重要的,要紧的,大约更是各种因缘际会交叉在他的身上,他的心里。说开了,水边儿的人,容易会水,河水里游开了,江水、湖水,甚至海水,下水就是了。也像班里的拔尖儿生,一定不会是只有一门功课好。
  文前的這份人物简介,即本篇的主人公,就是这样拔尖儿的一位,尽管,将到不惑,但是,能耐从来就不一定是以胡子长短论的。
  尽管有这样的认识,当一位沉稳年轻人出现在笔者面前谦和地介绍说自己是尚德望时,笔者依然惊讶,再三确认是否真是这位拥有常人难以企及过往的人。
  谈话间得知他的功夫除了家学之外,其习武之路可谓是博采多家门派之堂奥。言谈中,更是对在武术方而无私教导过他的太极拳陈小旺和陈小星恩师及少林拳释延庄师父、武当山内院熊总教和宫派八卦掌的各位恩师屡次表示衷心感谢。对过往取得的成就,屡屡谦和地说自己功夫不好,都是仰仗长辈们的教导和声威,自己还远远不够,还需继续精进,不负师恩。
  按一般人的理解,医和武这两个行业都是专业度非常高的,作为一个年轻人在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业术有专攻已经很难得了,您医武双通,真的只是跟家世渊源有关?
  家学渊源的传承是有的,像骨子里的东西。再者环境耳濡目染对成长也重要,人生之初本源的状态清澈,就像白纸,根骨正在形成,要依仗一个“术”来承载和感知大干世界,对自己来说这扇门就是道承医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山、医、相、命、卜同宗同源,医武本是一家。
  对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医武好像离普通人的生活比较远,除非专业需要才会去学习,是这样吗?
  有需要就可学用,不在深浅。可能从影视剧上,看医武离现实生活好像挺远的,其实也不全是这样。医武之术人人都可以习练,基础条件和目标不尽相同,不一定习武都要练成武林大家,学医都要成为济世神医,但从求学者自己层而来讲,功夫入门,传的首先是一些正确的强身健体法门,一些小毛病不必求人。《素问·异法方宜论》写:“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都在道承概念里而。譬如有小孩儿的家庭,家长学点小儿推拿,就能解决孩子的一些常见问题,少吃很多药。再比如说家里人肩膀疼,可以学一点正骨的功夫一指禅,也可以学一点点穴的功夫,在应急的时候可以止血,不在深浅,有用、合适就好。
  公园里经常看到退了休年纪比较长的一些人练剑、打拳之类的,大家或许会有一个误区,觉得武术正在老去,这是一种衰退吗?
  世界上走走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印象。驻外回国后,我教过多个行业的学生,有些人历经沧桑,会想理解武术。壮年一代因炎黄黄血脉的因缘,会诉求这个东西,而他们的孩子虽然接受的是中西合并的教育,往往有了这层因缘也会更重视传统文化。经历过改革开放后武术复兴的一代人,受武侠小说、武侠影视作品的感染,往往骨子里有对功夫的热情,有魂骨在。
  公园里一些老人家练的武养生效果很好,但也许并不太适合当代年轻人,这些跟世家子弟练的内容同源但不太一样,他们也有很好的师父,但相对世家子弟的习武内容他们会更注重养生实效。一些年轻的大学生子弟和一些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子弟,会在练拳的过程中逐渐认知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性格,有他们在,武术便不会老去的。
  1998年拿过全国冠军,2002年拿过世界冠军,其间我还打过几次比赛,同辈也有一起参加比赛的。那个时候打比赛的大部分都是世家有传承的孩子,比赛也比较土、比较民间,没有太多科班体育体系里边出来的选手,主要就师兄们我们大家这一拨儿人。随着时代进步,很多东西都在变化,也在进步,都在慢慢变好。武道医武的价值体现在医疗实践中也都是有实际的效果。军用体系的格斗中,有传统武术技击简洁精要的部分,是真正实打实去实用的。中华武术在国际上大受推崇,不只是好看,更是因为它技术上的落地效果。
  年轻人很多是很愿意用心练的,很多时候是没有更好的更科学的渠道学习武术。如果他们所接触到的启蒙内容没能让他更快地入门和获得更好的认可,往往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受挫从而气馁。公园里健身的武术是武术的一部分,老人家退休后练武也是一种养生运动,有个事情锻炼锻炼身体很好。这种风格的武术其实不一定适合年轻人,有些年轻人也会排斥的。有志于武术的年轻人需要一些从入门就开始的针对性的导引,让他们能判断出哪一些师父是他们更值得学习的师父,他们更需要实际落地的指导和信任,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时间沉淀和机缘,也在于个人,这些都是世家子弟一辈辈一直在默默做的事情。种子在,土壤在,不会绝了。
  在现阶段和未来,当武的防御技击功能没有强有力的发挥环境时,对武的学习是否还有意义?   环境一直在,意义也一直在。
  从外用上,武,一儿块是生杀,一块儿是康养。生杀在侦察兵特战体系实战环境中一直有传序,只是不被大众所见;康养方而的功效比较常见,因此推广较为广泛。
  从内养上,道家、禅宗武术的老先生们一直在坚守,给后世留一个种子,拿到种子去不同时代场景实践,环境和形式变了,作用意义一直在。引导的过程,是让习练者对照当下的心结,习武终归是一个明心见性,道法自然的过程。
  在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中,除非必要,医武对日常生活的参与比较少,未来会不会有更深层的断裂?
  從文化延续来看,医武有应用场景和效果,就不会断裂。武术和中医里都有阴阳合一的理念,现代人所谓的“不见”并不是它不在,而是当下人的认知没有“看见”,理念往往已经融进生活里。常说的“知道”二字,所知者为何?为道。这是传统文化刻在文字里而传承的东西,只要子孙还在讲中文,在体用,就断不了。
  武术本质隐匿时,武似乎正在失去它的力量,是否有消亡的危险?
  视角不同,力量从未失去,虽然形式在变,但作用一直在,可能习武人会体会到。习武是以武入道,通过武理解天地和万物,理解阴阳变化。不言之教,默默传承,不曾消亡。国际救援回来看小旺师父,老爷子没多问就说了一句话,受伤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你过来,我把手伸给他,他就把我的手一招擒拿上去,这时候我就得解脱他,我解脱两次老爷子就笑了,整个过程自始至终我们师徒俩没有说一句话,但这师徒沟通技艺的身授已经完成了。等到我用这种方式去教我的学员和徒弟,让他们在实际的环境里去使用时候,也自然用出言传身授的那些个力量。
  之前驻外联训600米低空空降项目,在捷克17个国家队员编队训练,作为亚洲人,我体型、身高以及肌肉的绝对力量并不占优势,但项目适应最快,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身体比别人有多特殊,而是因为空中平衡和落地缓冲的动作和小时候练的内功的使用环境要点是一样的,自然快速适应。在丛林枪械的场景中,同样的体格能稳定驾驭更重的枪械,也是受益于习武带来的身体力量平衡和稳定心智以及环境抗压。长距离狙击中呼吸和心态通过内功理解的方式调和得更平稳。这些都是从武中演化而来的,即使环境再变化,武所传递的内核,是恒具指导意义的,相当于从精神过渡到肉体知行合一的桥梁。心智通透、明心见性、天人合一,浅的有浅的修行感觉,深有深的修行感觉,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更具意义。
  虽说医武不分家,相较有些人他们可能更专医或者更专武,您比较均衡,是吧?
  一点点,从小学的,用用自然就融合了。对医和武的理解,如果是在医武的条文框架上,会比较难均衡。如果对医武的理解更偏向于阴阳统合的本源,那就没有矛盾。小时候爷爷让背《阴符经》,首句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所有学习的技能以术的形式尊重法,最后归到道里而并无伯仲,在于领悟,在于经验的厚度和实践的深度。
  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习武呢?
  适合,只要“习”自己合适的那部分“武”。初心目标、自身基础条件都重要,孩子习武骨正有礼,天资不损,壮年人养神见性,老年人健身康体。学武者在学的过程中所有遇到的,诸如不能够让自己坚持或让自己受伤的事情,也包括照见性格本源上的东西,比如成年人在修武的过程中或许会有的放弃的状态,这些个过程中所见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就是他当下性格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自己合适的,都会有收获。
  武医是否会有一些独门的秘籍?
  师父用出来是师父的,你用出来是你的,别人用出来是别人的,自己用出来是自己的。再精妙也要用出来。师承入门再用心苦练,从练习的角度来看,人的身体的本源是很敏感的,在你身体状态稳定身心放松习练的过程中,身体感觉舒适,关节骨节不疼,呼吸顺畅自然,练好则不虚不亢。做到口诀这一点,说明练得不偏。有些人天生身体底子薄,有旧病,可能练的过程中会显现出来,但是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会归到不虚不亢的状态,本源强健,再到外用。
  分享个家传的小东西:脚底生根、一气贯通、随气用巧,做出来用出来就是各家秘籍入门基础。
  所有的武术都适用于这个吗?
  可以试一下,往往不只是武术,体用类传统道承文化相近的所有“术”都适用。用武和医来实践,知行就在这里了。
  说起来不难,做到也需要磨炼,老爷子以前常讲,意在气前、形在气后。过程里,念在放空状态,身体天人合一,不只是一个意识和身体脱节而硬做出去的东西。入门领正,再随着千万次不断实践,知行合一以后,就时刻做到了随气用巧、明心见性、道法自然。
  现在习武还需要苦练基本功吗?是不是找到一个好师父,就有了好的传承?
  基本功随身一辈子。适合自己就是好师父。好师父就有好传承。很多时候门承传承所给你的是什么?也许不是给你一个种子,然后就让你功成名就了。门承传承所给我们的更多是包容,在传承存续的过程里,周遭对传承子弟的包容,给容错的机会,允许犯错,允许纠正,给你前进助力。这种包容和帮助是传承给你的东西,传承即便给了名,自己也还是自己;更多的容错的机会、规正的机会,会给你更多的贵人去帮你,给你更多的劫难去历练。这就是好传承。
  您对门下弟子严厉吗?医武对您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分人,看初心和根骨,对儿徒相对严厉。人生已经是人生了,没太想过影响,就这样走下去就好。
  采访还未结束,尚德望就接到任务要匆匆赶回疫情一线了。2020年之初,他刚从海外回国休假就赶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放下行李箱,他就跟随张缙老师的医疗团队赶赴一线。2003年非典的时候,在疫情一线,2020年,又在。笔者好奇地问了下,会怕吗?“有些事你有能力不去做,会难以心安”,穿上防护服做能做的,张缙老爷子九十多岁了还在医院奋战,一进病房就把子弟狠骂了一通,说对防疫传播这一块不够重视。老辈都这样了,小辈也就做事就好,其实也都是平凡的人,在这个节点上,有一点能力就勉强做一点事了。
  最后,我嘱他和各位医者同人多加珍重。这样的时刻,相约再见就是最好的话别。
其他文献
2020年6月13日,洛阳市武术协会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拳种:南无拳、心意六合拳、杨班侯小架太极拳和武当壬九门武术参加了洛阳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展演,洛阳市电视台对节目进行了直播。  洛阳市武术协会在推动武术项目全面发展的同时,对发展地方拳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推广非遗武术项目,坚定文化自信,营造关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濃厚氛围,发挥非遗武术项目在群众健康生
期刊
“北漂”,一把辛酸泪  我们的故事要从2008年8月8日说起。这一天,举世注目的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使“鸟巢”成了红色的海洋、欢乐的海洋,人们看到的除了笑脸,还是笑脸,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中国都为之激动。  然而,在北京朝阳区一处住宅的地下室,在一个面积不到5平方米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行李箱的房间内,躺着一位神情颓废的年轻人。年轻人透过地下室
期刊
阴阳学说是苌家拳的重要指导理论,以往是不能公开的秘密拳理,不明阴阳拳理,就不能明白苌家拳。  一、阴阳转结论  天地之道,不外陰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故静极而动,阳继乎阴也。动极而静,阴承乎阳也。推而至于四时,秋冬之后,续以春夏,收藏极而发生随之。春夏之后,接以秋冬,发生极而收藏随之。阴必转阳,阳必转阴,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势阴一阳,转结承接,顾
期刊
人的一生有许多限制,比如我们不能活在五百年前,也不能活在五百年后,只能活在当下;比如我们的生命必须依赖这个星球提供的阳光、空气、水和食物才能存续;比如我们既继承不了前人所有的成就,也不能为后人开拓一切领域;我们也到达不了人类思维能延展到的任意地方,比如宇宙的边缘,比如时间的尽头。真真万般不由己。  人的一生也有无限可能,比如我们虽不能任意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密度;比如我们虽不能决定身体
期刊
“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无疑是2020年最热的话题,也是人人关心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到重要地位,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必须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根据2020年北京人民网
期刊
2020年5月28日,随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闭幕,2020年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今年全国两会,关注青少年儿童体育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国家公益彩票,中国体育彩票始终坚持为青少年儿童体育运动提供支持,用爱心呵护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早早在小朋友心里种下参与体育的种子,让运动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这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
期刊
初心  公元1967年,河南太康的一个普通军人家庭,一名婴儿呱呱坠地。每一个来到人世间的婴儿,第一个“入世”仪式,当然是接受性别检视;父亲史俊岭扫了一眼后,眉头微微一皱:又是个男孩……要知道,这孩子可是他们史家出生的这一辈的第五个男孩。虽然軍人史俊岭的眉宇间透露出不无遗憾的表情,但稍纵即逝,很快内心又不免沾沾自喜:这是上苍又特地给他送来的一个“兵”,离战友们戏称的组建一个“加强班”相差不远了。  
期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喜欢观影追剧的人对这首《送别》一定耳熟能详,这首诗曾被《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多部影视剧录为主题歌或插曲,其婉转动听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作者李叔同,也就是集诗词、书法、作曲等诸多文艺大师名号于一身的弘一法师,祖籍浙江嘉兴。嘉兴自古为繁华富庶之地,历朝历代名人辈出,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坛巨匠茅盾,艺术奇才李叔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期刊
传承经历  武术文化是民族的,得到是我的荣幸,传承是我的责任。练武,学的是技术,体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峨眉拳的特点是一招制敌,后发先制、以弱先制、以巧取人,展示了这种女子拳术所包含的修身养性防身健体的文化内涵。这是峨眉拳传承人韩静波多年来习武感悟到的精髓。  1964年8月的一天,别人家或许没有特殊的意义,而对于河南省虞城县刘店乡韩庄村的一个武术世家来说,却意义非凡。尽管家境困难,全家依然喜气洋洋
期刊
人的一生若要取得一定的成就,须下一番大功夫,最好还能有不错的因缘际会,比如生在草原差不多都会骑马,但要想成为赛马冠军也绝非易事。人各有志,但也并非立志就能成就自己,有的人,一生也达不到一定的境界,而有的人,也许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本文要提到的一位在太極拳界年少成名的传承人就是这样,他和太极拳有因缘,甚至还成就了自己的姻缘,他是梁家辉、王力宏的太极拳教练,求学时马云亲自为他写推荐信,他的太极人生有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