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顺应时代发展之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为国家输送创建和谐社会人才的根本途径。在这其中,音乐教育在历史的洗练中愈发显示它潜在的价值和威力,得到更多的重视和肯定。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比音乐更加有利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美德。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长,我倍感荣幸、也深感自己的重任。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在音乐中追逐美,陶冶情操是我光荣的使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随着课堂实践经验的深入,我越发觉得音乐教育过程需要不断的“自问”。
这里的“自问”,好像是在问自己。但其实是将自己教师的角色彻底抛弃,让自己变成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再与自己对话: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老师?你想有怎样的音乐课堂环境?你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什么?你想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等等。
而我,时常带着这样自问的问题,展开我熟悉而又陌生的课堂准备工作。熟悉的也许是音乐课本中的乐曲旋律,而更多陌生的是音乐作品深层次反应的艺术价值以及所蕴含的音乐知识和创作者的成长历史背景故事。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慢慢成熟,也有着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音乐教育基础。我会在课前了解他们已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再而服务于他们内心的需要开展高中的音乐鉴赏课程。首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得知,高中生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更希望得到的是身心的愉悦,也渴望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但是同时又不太愿意接受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优秀经典音乐以及艺术音乐。因为他们关注的音乐大多是流行歌曲。而我要做的,是怎样让学生们学会聆听。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始终相信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要用心,时常换位思考,提出自问,一定可以让学生自主的产生学习教材音乐的兴趣。
在学校我要上高中音乐鉴赏课——《欧洲民间音乐》。我便展开一系列的自问活动。“什么是欧洲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怎样让我们有兴趣的学习民间音乐呢?”同时,我通过查看大量的教学资料和聆听音乐感受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所谓民间音乐,也就是来源于民间,来自普通劳动者内心的音乐。也许是街头漂泊的游吟歌手在哼唱,也许是演奏者在为心爱的姑娘弹吉他,民间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是其音乐的多声部表演的风格特征以及各个地区国家丰富的民族乐器音色。而我怎么样才能将这些美妙的民间音乐深深印入学生的思想中去呢?
在通过了解大量的欧洲民间音乐作品后,我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由浅入深的进入这个主题。首先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视频展示了英国“达人秀”节目的舞台上,一个11岁扎小辫子的女孩走上舞台放声歌唱。在她演唱之前,她会用一种奇特的声音进行发声训练。而我也在欣赏完整曲目前提出了问题,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关注她的演唱特点。所有的学生目光都被视频中的小女孩吸引住了。他们觉得达人秀这样的舞台很时尚也很流行,都感动新奇与兴奋。有几位活泼的男生在我的邀请下,模仿了小女孩的歌唱,全班同学开怀大笑。其实,我只是为他们展示了欧洲民间歌唱中的一种唱法——约德尔。在同学们对声音特点的描述以及我的补充中,他们理解了这种唱法的特点:低声区类似于流行唱法,用真声演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独特的效果。
接下来,我便直接进入到了教材中的音乐,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这次不止要感受演唱者的音色和唱法特点,还多给同学们几个任务:欣赏美丽的民族服饰并猜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歌曲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一段音乐视频展示完以后,同学们依然很有兴趣并很完整的了解到这些知识点。表演形式中女声多声部重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有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段音乐不好听、甚至有些刺耳。我便趁热打鐵,在黑板上写上两段分声部视唱,分组练习后大家发现,所有的三度音程都是舒服悦耳的。但出现的二度音程有一种不稳定和刺耳的听觉效果。而保加利亚女声重唱本身就带有这样稍显压抑和刺耳的不协和的效果。这就是通过学生自我思考和实践活动后他们所能掌握的欧洲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不断自问、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掌握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需要教师做的更多的循循善诱、以情动人。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不是手艺,它是艺术家体验到的情感的传递。”而我们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倡在音乐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作为大多数的高中生,对于教材中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表现漠然。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情感具有曲折内隐的特点,情感体验也比初中生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所以在一些看似高中生不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中,找寻每个音乐作品情感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以情感作为纽带,让学生的心与作家的情感紧密连在一起,便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对人生的思考。
如“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中,通过欣赏影片《一曲难忘》,从中了解肖邦一路追求音乐梦想曲折的心路历程以及为自己的民族奉献生命的高尚情操。从而理解到他的钢琴作品《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肖邦是在得知自己的民族起义失败后,在强烈愤怒的情绪支配下谱写的不朽之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对鉴赏肖邦的钢琴作品也有着很好的气势的作用,也引起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总导演”,必须吃透教材,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能力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对症下药,不断推陈出新,超越自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基本功。多自问,多反思,每节课后及时反思,也就会不断的进步。只有努力而又智慧的付出,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也会让我们的学生更加的喜爱音乐,热爱生活。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长,我倍感荣幸、也深感自己的重任。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在音乐中追逐美,陶冶情操是我光荣的使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随着课堂实践经验的深入,我越发觉得音乐教育过程需要不断的“自问”。
这里的“自问”,好像是在问自己。但其实是将自己教师的角色彻底抛弃,让自己变成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再与自己对话: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老师?你想有怎样的音乐课堂环境?你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什么?你想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等等。
而我,时常带着这样自问的问题,展开我熟悉而又陌生的课堂准备工作。熟悉的也许是音乐课本中的乐曲旋律,而更多陌生的是音乐作品深层次反应的艺术价值以及所蕴含的音乐知识和创作者的成长历史背景故事。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慢慢成熟,也有着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音乐教育基础。我会在课前了解他们已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再而服务于他们内心的需要开展高中的音乐鉴赏课程。首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得知,高中生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更希望得到的是身心的愉悦,也渴望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但是同时又不太愿意接受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优秀经典音乐以及艺术音乐。因为他们关注的音乐大多是流行歌曲。而我要做的,是怎样让学生们学会聆听。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始终相信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要用心,时常换位思考,提出自问,一定可以让学生自主的产生学习教材音乐的兴趣。
在学校我要上高中音乐鉴赏课——《欧洲民间音乐》。我便展开一系列的自问活动。“什么是欧洲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怎样让我们有兴趣的学习民间音乐呢?”同时,我通过查看大量的教学资料和聆听音乐感受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所谓民间音乐,也就是来源于民间,来自普通劳动者内心的音乐。也许是街头漂泊的游吟歌手在哼唱,也许是演奏者在为心爱的姑娘弹吉他,民间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是其音乐的多声部表演的风格特征以及各个地区国家丰富的民族乐器音色。而我怎么样才能将这些美妙的民间音乐深深印入学生的思想中去呢?
在通过了解大量的欧洲民间音乐作品后,我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由浅入深的进入这个主题。首先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视频展示了英国“达人秀”节目的舞台上,一个11岁扎小辫子的女孩走上舞台放声歌唱。在她演唱之前,她会用一种奇特的声音进行发声训练。而我也在欣赏完整曲目前提出了问题,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关注她的演唱特点。所有的学生目光都被视频中的小女孩吸引住了。他们觉得达人秀这样的舞台很时尚也很流行,都感动新奇与兴奋。有几位活泼的男生在我的邀请下,模仿了小女孩的歌唱,全班同学开怀大笑。其实,我只是为他们展示了欧洲民间歌唱中的一种唱法——约德尔。在同学们对声音特点的描述以及我的补充中,他们理解了这种唱法的特点:低声区类似于流行唱法,用真声演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独特的效果。
接下来,我便直接进入到了教材中的音乐,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这次不止要感受演唱者的音色和唱法特点,还多给同学们几个任务:欣赏美丽的民族服饰并猜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歌曲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一段音乐视频展示完以后,同学们依然很有兴趣并很完整的了解到这些知识点。表演形式中女声多声部重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有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段音乐不好听、甚至有些刺耳。我便趁热打鐵,在黑板上写上两段分声部视唱,分组练习后大家发现,所有的三度音程都是舒服悦耳的。但出现的二度音程有一种不稳定和刺耳的听觉效果。而保加利亚女声重唱本身就带有这样稍显压抑和刺耳的不协和的效果。这就是通过学生自我思考和实践活动后他们所能掌握的欧洲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不断自问、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掌握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需要教师做的更多的循循善诱、以情动人。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不是手艺,它是艺术家体验到的情感的传递。”而我们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倡在音乐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作为大多数的高中生,对于教材中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表现漠然。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情感具有曲折内隐的特点,情感体验也比初中生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所以在一些看似高中生不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中,找寻每个音乐作品情感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以情感作为纽带,让学生的心与作家的情感紧密连在一起,便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对人生的思考。
如“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中,通过欣赏影片《一曲难忘》,从中了解肖邦一路追求音乐梦想曲折的心路历程以及为自己的民族奉献生命的高尚情操。从而理解到他的钢琴作品《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肖邦是在得知自己的民族起义失败后,在强烈愤怒的情绪支配下谱写的不朽之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对鉴赏肖邦的钢琴作品也有着很好的气势的作用,也引起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总导演”,必须吃透教材,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能力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对症下药,不断推陈出新,超越自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基本功。多自问,多反思,每节课后及时反思,也就会不断的进步。只有努力而又智慧的付出,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也会让我们的学生更加的喜爱音乐,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