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你这样的谁要
斯维特兰娜的一生像充满烈酒气息的俄罗斯小说,而故事发端于她的父亲是斯大林。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是斯大林成年后改的名字。那时,成千上万人死于他冰冷的铁腕下,其中包括小他19岁的妻子娜杰日达。十多年的婚姻,娜杰日达从顺从的小妻子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女人,这也让她越来越不能忍受丈夫的独断专行。1932年冬的一个晚上,娜杰日达抛下6岁的斯维特兰娜吞枪
自杀,而斯大林却告诉女儿,他的妻子死于阑尾炎。
斯大林那不多的温情大概都给了唯一的女儿斯维特兰娜。他亲切地唤她为“小麻雀”、“小女主人”,他给她拥抱、亲吻、大量的礼物,甚至是敌对势力的美国电影,他带她出入节日庆典和各种招待会,把她引荐给来访的丘吉尔,也允许摄影师们拍摄他抱着女儿、吻她的画面。那时候的斯维特兰娜是“克里姆林宫公主”,全苏联有成千上万名婴儿取名“斯维特兰娜”。
父女间的第一道裂痕,是斯维特兰娜16岁那年,在好友的聚会上结识了40岁的已婚犹太作家阿列克谢卡•普勒。在斯维特兰娜眼里,阿列克谢“浑身散发着知识的光芒和魅力,是最聪明、漂亮、温柔、热情的人”。但在斯大林眼里,这个男人长相丑陋、肥肥胖胖,不会说俄语,写的作品也不那么好,唯一的本领就剩下勾引女青年。
为了这件事,斯大林头一次打了女儿。在新年晚会上,斯大林扯着女儿的头发吼道:“你也不照照镜子,像你这样的谁要!他周围娘儿们有的是,你这个傻瓜!”当着女儿的面,斯大林把阿列克谢的情书、照片、小说文稿、新剧本通通撕掉了。他还派人将这位文艺男中年投入监狱,先后两次,共计10 年。
斯维特兰娜对此耿耿于怀。后来,当她在英文版的《伦敦新闻》上看到关于母亲身亡真相的报道时,她心中那个可敬的父亲形象完全崩塌了。1957年,她决定放弃父亲的姓“斯大林娜(根据俄语规则,男女姓氏略有不同,女人要在姓氏后面加元音,所以翻译过来常常会多出一个‘娃’、‘娜’的音,‘斯大林’加了元音翻译为‘斯大林娜’。)”,而改用母亲的姓“阿利卢耶娃”。她写道:“我不能再用这个姓了,它固有的‘钢铁’之声刺痛了我的耳朵、眼睛和心脏。”
春天来了,见你的鬼
斯维特兰娜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不仅是姓氏,还有决绝和反叛的个性。
阿列克谢入狱后,斯维特兰娜开始同父亲公开作对,1944年,18岁的她突然宣布跟大学同学——犹太人格利克里•莫洛索夫结婚。斯大林不喜欢这个女婿,他说:“是的,春天来了,见你的鬼,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
这段婚姻仅仅维系了两年,斯维特兰娜就宣布了离婚。这段婚姻留给她一个儿子约瑟夫,约瑟夫后来成为一名治疗心脏病的专家,住在莫斯科,2008年63岁时去世。
两年后,斯维特兰娜再次结婚。这一次,她顺从了父亲的安排,嫁给尤里•日丹诺夫,当时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婚礼十分盛大,使用的黄金餐具都是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遗产。但这场不情愿的婚姻显然不能像黄金一样持久,
女儿卡佳出世后,他们也离婚了。
斯维特兰娜一生美好的时刻并不多,6岁以前母亲身上的香水氛围算是吧!1963年在孔策沃一家医院走廊上的偶遇也是,她在那儿邂逅了布拉耶什•辛格,一位富有的印度王公的儿子。斯维特兰娜说,一见钟情的感觉让她想到了《晨歌》——印度著名的诗歌:今天我敞开了心扉,和平闯进来,并且拥抱我。
但这段美好时光却如此短暂,1967年,身患肺结核的布拉耶什离开了人世。斯维特兰娜向俄国政府请求带着布拉耶什的骨灰去印度。将丈夫的骨灰撒入红海之后,原计划回苏联的前一天,斯维特兰娜跟谁也没打招呼,就直接走进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一开始,使馆工作人员还以为是个玩笑。就这样,41岁的斯维特兰娜,抛下一双儿女约瑟夫和卡佳,开始了流亡生涯。
各国媒体把这看成是红色公主对自己父亲和国家的背叛。斯维特兰娜却把这次出走看得很简单,这只是她摆脱父亲阴影的一个步骤,她要的只是没有束缚的生活。
公主变成叛逃者
作为美苏冷战时期的兴奋剂,刚到美国的斯维特兰娜受到了凯旋英雄般的欢迎。
斯维特兰娜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譬如,斯大林是“一个冷漠而多疑的人”、“一个道德和精神上的怪物”。她说讨厌自己的过去,觉得活得像一个特殊背景下的奴隶,但她又凭借“斯大林”这个名字,写了两本畅销的自传,分别为1967年《致友人的二十封信》和1969年《仅仅一年》。前一本书让她获得了250万美元的版税。
她做客《美国之声》广播电台,炫耀地向自己的同胞说:“我在美国的生活无比的自由、快乐、多姿多彩。”
然而,由“公主”变成“叛逃者”,对故土和父亲的叛离并没有带给她安宁和幸福,随着美苏关系的缓解,斯维特兰娜这样的“冷战兴奋剂”显然失去了作用。从巅峰落下的斯维特兰娜孤独、抑郁、失望且贫困,美国社会的规则和秩序让她尝尽世态炎凉,由于错误的投资,她巨额的版税已经所剩无几。
对她打击更大的是第五次婚姻的失败。来美国的第三年,斯维特兰娜嫁给了美国建筑师维斯勒•W•彼得斯,这次婚姻给斯维特兰娜带来了漂亮的女儿奥尔加。他们彼此相爱,但她不能容忍软弱的丈夫凡事都要听命于前岳母,她再次感觉陷入了受束缚的状态中,最后选择了逃跑。
离婚后的几年,斯维特兰娜一度酗酒,她陷入了某种绝望的境地。在许多次西方记者的采访中,她都提到自己的孤独,以及对苏联一双儿女的思念。她开始对过去的言行表示忏悔,1983年,她宣布撤回当年对父亲的谴责,1985年,几乎和她当年从苏联叛逃一样令人震惊,斯维特兰娜又回到了苏联。
许多苏联人认为,他们将看到美满的结局——历经沧桑的“59岁公主”斯维特兰娜,终于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但斯维特兰娜仍旧凄凉。女儿卡佳,这位住在堪察加半岛的地球物理学家,甚至没有露面,她无法原谅母亲当年的“叛离”,一如母亲不能原谅外祖父的冷酷。
是的,我是斯大林娜
斯维特兰娜曾这样描写父亲的晚年:“他像一个囚徒,看不见人,孤独和空虚使他窒息。”
她的晚年,也像父亲一样,除了孤独,还是孤独,无边无尽。她孤身一人住在英国西海岸一家养老院里,每月70英镑的膳宿费由政府支付,此外每周可领65英镑10便士的养老金。
她在70岁时进了修道院,想成为一名修女,“因为在修道院的院墙里,我找到了一生都在寻找的平静和失去的希望。”也许,斯维特兰娜一辈子内心都没有平静过,她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改变一出生就被打上烙印的命运。
尽管她的晚年不肯讲俄语,说自己一直憎恨俄罗斯,永远都不会回到俄罗斯。但遥远的故土和回忆依然是她落泪的理由。
斯大林曾经送给妻子一只银手镯,母亲自杀后,这只手镯就一直戴在斯维特兰娜手上。后来,这只手镯就作为领袖遗物被没收了。2008年,当俄罗斯《真理报》记者将这只被当局保管了半个世纪的银手镯戴在斯维特兰娜(此时她已更名拉娜•彼得斯)青筋暴突的手腕上、叫她“斯大林娜”时,这个脾气执拗、从不掉泪的女人声音轻柔地说:“是的,我是斯大林娜。”
2010年,在接受《威斯康星州日报》采访时,被问及父亲是否爱她,她说,“他爱我,因为我有一头红发和雀斑,跟我母亲一样。”
这一次,她不再逃跑。
斯维特兰娜的一生像充满烈酒气息的俄罗斯小说,而故事发端于她的父亲是斯大林。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是斯大林成年后改的名字。那时,成千上万人死于他冰冷的铁腕下,其中包括小他19岁的妻子娜杰日达。十多年的婚姻,娜杰日达从顺从的小妻子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女人,这也让她越来越不能忍受丈夫的独断专行。1932年冬的一个晚上,娜杰日达抛下6岁的斯维特兰娜吞枪
自杀,而斯大林却告诉女儿,他的妻子死于阑尾炎。
斯大林那不多的温情大概都给了唯一的女儿斯维特兰娜。他亲切地唤她为“小麻雀”、“小女主人”,他给她拥抱、亲吻、大量的礼物,甚至是敌对势力的美国电影,他带她出入节日庆典和各种招待会,把她引荐给来访的丘吉尔,也允许摄影师们拍摄他抱着女儿、吻她的画面。那时候的斯维特兰娜是“克里姆林宫公主”,全苏联有成千上万名婴儿取名“斯维特兰娜”。
父女间的第一道裂痕,是斯维特兰娜16岁那年,在好友的聚会上结识了40岁的已婚犹太作家阿列克谢卡•普勒。在斯维特兰娜眼里,阿列克谢“浑身散发着知识的光芒和魅力,是最聪明、漂亮、温柔、热情的人”。但在斯大林眼里,这个男人长相丑陋、肥肥胖胖,不会说俄语,写的作品也不那么好,唯一的本领就剩下勾引女青年。
为了这件事,斯大林头一次打了女儿。在新年晚会上,斯大林扯着女儿的头发吼道:“你也不照照镜子,像你这样的谁要!他周围娘儿们有的是,你这个傻瓜!”当着女儿的面,斯大林把阿列克谢的情书、照片、小说文稿、新剧本通通撕掉了。他还派人将这位文艺男中年投入监狱,先后两次,共计10 年。
斯维特兰娜对此耿耿于怀。后来,当她在英文版的《伦敦新闻》上看到关于母亲身亡真相的报道时,她心中那个可敬的父亲形象完全崩塌了。1957年,她决定放弃父亲的姓“斯大林娜(根据俄语规则,男女姓氏略有不同,女人要在姓氏后面加元音,所以翻译过来常常会多出一个‘娃’、‘娜’的音,‘斯大林’加了元音翻译为‘斯大林娜’。)”,而改用母亲的姓“阿利卢耶娃”。她写道:“我不能再用这个姓了,它固有的‘钢铁’之声刺痛了我的耳朵、眼睛和心脏。”
春天来了,见你的鬼
斯维特兰娜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不仅是姓氏,还有决绝和反叛的个性。
阿列克谢入狱后,斯维特兰娜开始同父亲公开作对,1944年,18岁的她突然宣布跟大学同学——犹太人格利克里•莫洛索夫结婚。斯大林不喜欢这个女婿,他说:“是的,春天来了,见你的鬼,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
这段婚姻仅仅维系了两年,斯维特兰娜就宣布了离婚。这段婚姻留给她一个儿子约瑟夫,约瑟夫后来成为一名治疗心脏病的专家,住在莫斯科,2008年63岁时去世。
两年后,斯维特兰娜再次结婚。这一次,她顺从了父亲的安排,嫁给尤里•日丹诺夫,当时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婚礼十分盛大,使用的黄金餐具都是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遗产。但这场不情愿的婚姻显然不能像黄金一样持久,
女儿卡佳出世后,他们也离婚了。
斯维特兰娜一生美好的时刻并不多,6岁以前母亲身上的香水氛围算是吧!1963年在孔策沃一家医院走廊上的偶遇也是,她在那儿邂逅了布拉耶什•辛格,一位富有的印度王公的儿子。斯维特兰娜说,一见钟情的感觉让她想到了《晨歌》——印度著名的诗歌:今天我敞开了心扉,和平闯进来,并且拥抱我。
但这段美好时光却如此短暂,1967年,身患肺结核的布拉耶什离开了人世。斯维特兰娜向俄国政府请求带着布拉耶什的骨灰去印度。将丈夫的骨灰撒入红海之后,原计划回苏联的前一天,斯维特兰娜跟谁也没打招呼,就直接走进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一开始,使馆工作人员还以为是个玩笑。就这样,41岁的斯维特兰娜,抛下一双儿女约瑟夫和卡佳,开始了流亡生涯。
各国媒体把这看成是红色公主对自己父亲和国家的背叛。斯维特兰娜却把这次出走看得很简单,这只是她摆脱父亲阴影的一个步骤,她要的只是没有束缚的生活。
公主变成叛逃者
作为美苏冷战时期的兴奋剂,刚到美国的斯维特兰娜受到了凯旋英雄般的欢迎。
斯维特兰娜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譬如,斯大林是“一个冷漠而多疑的人”、“一个道德和精神上的怪物”。她说讨厌自己的过去,觉得活得像一个特殊背景下的奴隶,但她又凭借“斯大林”这个名字,写了两本畅销的自传,分别为1967年《致友人的二十封信》和1969年《仅仅一年》。前一本书让她获得了250万美元的版税。
她做客《美国之声》广播电台,炫耀地向自己的同胞说:“我在美国的生活无比的自由、快乐、多姿多彩。”
然而,由“公主”变成“叛逃者”,对故土和父亲的叛离并没有带给她安宁和幸福,随着美苏关系的缓解,斯维特兰娜这样的“冷战兴奋剂”显然失去了作用。从巅峰落下的斯维特兰娜孤独、抑郁、失望且贫困,美国社会的规则和秩序让她尝尽世态炎凉,由于错误的投资,她巨额的版税已经所剩无几。
对她打击更大的是第五次婚姻的失败。来美国的第三年,斯维特兰娜嫁给了美国建筑师维斯勒•W•彼得斯,这次婚姻给斯维特兰娜带来了漂亮的女儿奥尔加。他们彼此相爱,但她不能容忍软弱的丈夫凡事都要听命于前岳母,她再次感觉陷入了受束缚的状态中,最后选择了逃跑。
离婚后的几年,斯维特兰娜一度酗酒,她陷入了某种绝望的境地。在许多次西方记者的采访中,她都提到自己的孤独,以及对苏联一双儿女的思念。她开始对过去的言行表示忏悔,1983年,她宣布撤回当年对父亲的谴责,1985年,几乎和她当年从苏联叛逃一样令人震惊,斯维特兰娜又回到了苏联。
许多苏联人认为,他们将看到美满的结局——历经沧桑的“59岁公主”斯维特兰娜,终于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但斯维特兰娜仍旧凄凉。女儿卡佳,这位住在堪察加半岛的地球物理学家,甚至没有露面,她无法原谅母亲当年的“叛离”,一如母亲不能原谅外祖父的冷酷。
是的,我是斯大林娜
斯维特兰娜曾这样描写父亲的晚年:“他像一个囚徒,看不见人,孤独和空虚使他窒息。”
她的晚年,也像父亲一样,除了孤独,还是孤独,无边无尽。她孤身一人住在英国西海岸一家养老院里,每月70英镑的膳宿费由政府支付,此外每周可领65英镑10便士的养老金。
她在70岁时进了修道院,想成为一名修女,“因为在修道院的院墙里,我找到了一生都在寻找的平静和失去的希望。”也许,斯维特兰娜一辈子内心都没有平静过,她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改变一出生就被打上烙印的命运。
尽管她的晚年不肯讲俄语,说自己一直憎恨俄罗斯,永远都不会回到俄罗斯。但遥远的故土和回忆依然是她落泪的理由。
斯大林曾经送给妻子一只银手镯,母亲自杀后,这只手镯就一直戴在斯维特兰娜手上。后来,这只手镯就作为领袖遗物被没收了。2008年,当俄罗斯《真理报》记者将这只被当局保管了半个世纪的银手镯戴在斯维特兰娜(此时她已更名拉娜•彼得斯)青筋暴突的手腕上、叫她“斯大林娜”时,这个脾气执拗、从不掉泪的女人声音轻柔地说:“是的,我是斯大林娜。”
2010年,在接受《威斯康星州日报》采访时,被问及父亲是否爱她,她说,“他爱我,因为我有一头红发和雀斑,跟我母亲一样。”
这一次,她不再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