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变迁

来源 :财经界·通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98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改革开放近30年的激荡变迁一样,中国企业家们的偶像史也深深地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质。
  
  人类从诞生开始便从未停止过造神的努力。
  与政治、文化领域一样,商业竞争也是一个需要偶像与神话的生存游戏。因为,从一开始商业便笼罩在物竞天择的淘汰法则的阴云之下。偶像与神话成为在这个充满达尔文主义的商业游戏中无数企业家的信仰明灯。
  商业理想,成为无数企业家创业之路的起点,而偶像崇拜则成为了商业理想所抽象的符号,也成为企业家们所追逐、效仿的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十功名尘与土
  
  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历史中,我们遭遇了曾经李鸿章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在这激荡的三十年时间里,压抑已久的商业力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也正是这三十年,我们压缩式地渡过了上百年的转折历史。这是个动荡的商业革命时代,日新月异的商业环境以及迎面而来的全球化与科技浪潮给我们的企业家带来了无数的困惑与挑战。
  这是一个学习与成长的三十年。有的人在顶礼膜拜着神坛偶像,有的人在兢兢业业地效仿偶像,也有人在学习、崇拜偶像的过程中渐渐成为被他人所学习、崇拜的偶像。
  可以说,商业崇拜的神坛变迁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史的一部分。
  面对着国企人浮于事、职工吃大锅饭,企业家们找到了那个叫松下幸之助的企业家,他们沿用日本人的称呼,把松下叫作“经营之神”,试图从这个年暮迟迟的老头的经验中获得革新的力量。当大批国企处于亏损之际,企业家们又找到了被誉为“扭亏之神”的艾柯卡。
  在科技革命与信息化的浪潮里,人们又开始顶拜起那个竟然放弃哈佛学位的白人小子比尔•盖茨,当然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企业家们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位世界首富的财富数字。
  渐渐地,企业家们的目光开始了传统与本土的回归。一方面,人们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商业精神的财富与经验,一方面,华人企业的崛起经验比起那些海外舶来品似乎更适合于我们所特有文化传统下的商业实际。
  当然,在企业家们所崇拜的偶像背后总是能够找到与他们相似的影子,企业界的偶像崇拜,也是企业家们在追逐光荣与梦想的写照。神坛变迁,也是中国企业界一个寻找成就自我、实业报国的过程。
  
  松下幸之助——最初的神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松下幸之助成为中国企业家们的最初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是中国企业界的第一位神坛偶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汹涌而来,“National”的标识几乎无所不在。从录像机到电视机,从电灯到洗衣机,松下电器成为了日本制造高品质代表的同时,松下幸之助也成为了东方商人的典范。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出访日本,期间参观了两家企业,一家是日产汽车,另一家则是松下电器。74岁的邓小平与83岁的松下交谈甚欢,其后两年,暮年迟迟的松下两度访华,在松下公司对华直接投资陆续展开的同时,松下的创业故事以及管理理念也在中国广为流传。
  这位兢兢业业的商人获得了不同文化的认同:在日本,他被尊为“经营之神”,也成为了日本民族的骄傲;在西方,他的照片登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成为世界级企业管理天才的代表。可以说,松下幸之助的创业过程中汇聚了多元化的成功要素,既有不计后果的冒险精神,也有着传统的东方智慧。
  松下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并且成为草根崛起的标志。——他未能接受任何高等教育,9岁当自行车商铺学徒,最后白手起家,缔造了显赫一时的松下家电王国。
  松下幸之助成为中国企业界第一位神坛偶像。苏泊尔炊具董事长苏显泽还在浙大攻读生物工程时,便如饥似渴而甜蜜地啃读着24本一套的《松下幸之助全集》,而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后来回忆道:“80年代初国内能找到的只有松下幸之助的那些大厚书,所以一开始在企业质量管理的办法上,我借鉴的都是松下的东西。”
  或許,松下幸之助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还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一种拼搏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东方经营与管理的智慧。
  当然,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日本制造在中国市场溃不成军,松下幸之助也渐渐地失去了他那神祗的色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所代表的那种精神在继续感动着前行中的中国企业家。
  
  艾柯卡——扭亏的偶像
  “他说一句话,全美国都洗耳恭听。”
  在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的时候,艾柯卡成为继松下幸之助之后中国企业界又一位神祗。
  或许世上没有哪位企业家能像艾柯卡那样命途多舛,跌宕起伏。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推销员扶摇直上,成为美国福特汽车总经理,之后又由于权力的争斗而跌入谷底,告别福特,几乎是一夜之间,他成为一文不值的乞丐。但艾柯卡始终是艾柯卡,他雄心不泯,锲而不舍,从零奋起,成为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裁。并且,将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从危境中拯救过来,奇迹般地东山再起,成为全美第三大汽车公司。
  与风靡美国是由于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代表着一个“美国梦想”不同,艾柯卡在中国的流行更在于那扭亏为盈的铁腕手法。或许可以说,艾柯卡是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媒体所塑造出来的“美国英雄”。在经历“石油危机”之后的美国经济亟需那么一位英雄,让压抑已久而陷入低谷的美国经济找到“美国梦”的信仰力量。艾柯卡在塑造奇迹的同时,也被塑造成为了奇迹。
  对于当时面临着无数挑战与重重困境的中国企业家而言,艾柯卡的出现似乎也是一个不小的奇迹,因为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浮于事、失序混乱的国企如何扭亏为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无论是掌管青岛东风电机的张瑞敏,还是拯救长虹机器的倪润峰,艾柯卡都成为了松下幸之助之后的又一位神坛偶像。
  当然,相对于松下幸之助的经营教义不同,或许艾柯卡之于中国企业界更大的意义在于,他给以了企业家们前行的勇气。
  尽管,从美利坚的商业世界舶来的艾柯卡扭亏经验几乎不可能成为中国商业实际的指导思想,但艾柯卡那种不屈的精神以及铁腕式的手法足以给予困惑中的中国企业家们无穷的鼓舞与力量。
  
  李嘉诚——不老超人
  尽管当年被称为“神奇小李”的李嘉诚已经年近80高龄,但他依旧活跃在商战竞赛中,他还在继续演绎着那一个不老的超人神话。
  在华人商业世界里,李嘉诚已经成为难以超越的一座丰碑。当然,这不仅仅因为他蝉联着数年之久的华人首富桂冠,更在于李嘉诚浓缩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上百年、几代人的历史,从一穷二白到发达的进化史。
  1928年,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为了逃避战乱,1940年李嘉诚随父亲逃难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以及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中断了学业,开始走上社会谋生。
  开始,李嘉诚成为了街头的推销少年,不到20岁便成为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他便用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并且命名为“长江”。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依靠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得“长江”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而在1979年,李嘉诚的“长江”又购入了老牌的英资商行—— “和记黄埔”,李嘉诚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企业家。⋯⋯直到今天,李嘉诚依旧在演绎着一个不老的超人神话,从TOM网络科技,到3G手机时代,他总是那么的精力充沛,同时他也依旧是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
  从推销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大鳄到科技先锋,李嘉诚的每一次转型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李嘉诚似乎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香港神话,一个代表着香港精神的符号了。李嘉诚似乎已经成为华人企业界共有的一个神话、共有的一笔精神财富。
  我们有理由相信,超人的神话将是不老传说。尽管年近80,谁又能否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残酷商业竞赛中李嘉诚将继续保持着他那自信满满的笑容,他依旧是华人商业世界的神话。因为,超人的不老。
  
  胡雪岩——红顶的诱惑
  中国相当一批企业家热衷于学习胡雪岩、曾国藩,在业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毫无疑问,国内大小城镇的地摊书市都堆满了各种关于胡雪岩的书籍,而在2005年,一向居高临下而傲慢无比的中央电视台也将早在1994年便拍摄完毕的电视剧《胡雪岩》搬上了荧幕。
  成为红顶商人那时起,胡雪岩便被塑造成了中国企业史上的一个神话,而在今天,人们对于他的崇拜也更加狂热。
  胡雪岩的崛起与清朝的同治中兴有着密切联系,他被左宗棠誉为“旷世不遇的商贾奇才”。尽管未能熟读诗书、满腹经纶,胡雪岩却能既富又贵,名满天下,成为中国晚清的第一大富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银行开展金融业务往来的商人,也是第一个获得清廷特赐二品顶戴,赏黄马褂,准紫禁城骑马殊荣的商人。
  在战乱之际,两次机智的应变使得胡雪岩得到了左宗棠的赏识,熟知政治游戏的他也顺势成为了左宗棠手下的一员。之后他一面为左宗棠筹粮,一面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继而又独揽替左宗棠代购洋枪洋炮的事宜。
  凭借其卓越的商业头脑,胡雪岩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
  但最后,一代商业奇才也只能孑然一身,郁郁终老。因为,他的崛起以及兴盛都与政治有着太多太密切的关联。胡雪岩掉入了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政治的妥协与平衡中,左宗棠也只能感叹“大道如浮云,缘尽各消散”,而冷眼看着胡雪岩的坠落。
  尽管,“阜康”不再,而“胡庆余堂”也已是几易其主,人们对于胡雪岩的热情崇拜未曾改变。胡雪岩的崇拜诞生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一直就拥有着国家商业主义的传统。
  对于胡雪巖的崇拜其本质上暴露出中国企业界对于“红顶商人”这一殊荣的困惑与渴望。商业与政治究竟该保持何种距离?这个问题将一直笼罩在商业世界,因为,政治力量始终占有着社会资源,只要获得一定的政治资源便可以在商业竞赛中轻松胜出,但政治始终是一项不可预知的危险博弈。
  
  比尔•盖茨——知识经济英雄
  与比尔•盖茨长期占据着世界首富的位置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他在中国企业界的神坛地位也似乎不可撼动。
  尽管在美国以及国内IT业内被冠以“软件业里的撒旦”之称,但这依旧不能改变人们对于比尔•盖茨的顶礼膜拜,因为“你可以爱他、讨厌他,甚至恨他,但你永远都无法忽视他——因为他始终就是比尔•盖茨”。
  股神之称的巴菲特曾经这样评价比尔:“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的汉堡大王。”盖茨缔造了微软帝国,也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军人,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哪一个企业领袖能够像他一样,始终将自己的光芒覆盖在企业之上。
  或许,比尔•盖茨不仅仅是微软大帝,他也成为了微软品牌的延伸,数字化时代的领军人,知识经济的先锋。
  在中国,普通人都在惊叹于这位世界首富的财产数字,——他可以购买30多架航天飞机,他的财富要比全世界最贫穷的50%人口的财富总额还要多⋯⋯但对于中国企业界而言,比尔•盖茨的成功也成为了无数企业家们的响亮心声。
  有人从他的软件帝国中找到了“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的感慨;有人从他身上找到了“知识就是财富”的宣言;也有人从他身上找到了企业家的使命。(因为,这位并未从哈佛毕业的白人小子,年轻时便宣称他的梦想是让每张桌面上和每个家庭里都有一台电脑。)
  “我天生乐观,坚信人类凭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可以让世界日益美妙,这一设想一直根植于我的内心深处。”成功后的盖茨在回忆创业的艰辛时,如是激励着年轻的知识精英们。
  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并且面对着日益诟病的垄断呼声,微软帝国似乎也将退却它那重重光芒,但比尔•盖茨依旧会屹立不倒,或许他的财富将不再是世界第一,但聪明而善良的盖茨将他的财富更多地献给了世界慈善事业。可以肯定地说,热衷慈善事业的一面,也是中国企业家们所必需学习的可贵品质。
  无论比尔•盖茨是否是那只“带你过河,然后吃掉你的狐狸”,他依旧是知识经济的英雄,一位激励无数创业青年的巫师。
  
  任正非——国际化楷模
  任正非或许是中国企业界最为神秘,同时也是国际化最为成功的企业家。尽管他没有柳传志那样的儒雅与优越的家庭背景,也不像张瑞敏那样频频出镜。
  早在几年前他和他的华为世界鲜为人知。但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号角日益响亮,任正非,这位中国企业界最为神秘的企业家以及他所缔造的华为帝国也成为国内企业界所顶拜、学习的楷模。
  “任正非”以及“华为”成为思科、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电信巨头最为头疼的对象。在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榜”中,这位低调的华为总裁成为“建设者和巨子”年度排行榜中唯一入选的华人企业家。与他同一档位的有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乔布斯、传媒大亨默多克、俄罗斯石油巨头阿布拉莫维奇。并且,他带领着华为在国际电信市场继续着疯狂扩张。
  任正非的低调是出了名的,他从来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也从来不领取任何媒体颁布的奖项。
  或许你要说,联想与海尔在国际化的步伐也并不比华为迟缓。但是,柳传志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联想最早在香港成立的合资公司三个合资方,其中就有中国技术转让(香港)有限公司,而柳传志父亲柳谷书就时任中国技术转让(香港)有限公司常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与此同时,柳谷书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始人之一,拥有着深厚的银行系统背景,联想能够在关键时期获得融资机遇也与此密不可分。
  而海尔集团全球布局,试图将国际化进行到底,但每年的利润也只有华为的1/3,更何况,华为2006年国际收入占据了公司全部收入的65%。
  虽然这位神秘的企业家一直沉溺于华为事业的布局,尽管他依旧被称为“中国最神秘的企业家”,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到无数的企业家们对于任正非的敬仰与崇拜。因为,事实已经告诉他们,任正非与他的华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楷模。
  没有任何政府背景,个人身份一般,又是民营企业,城市中有跨国公司拦路,农村市场又有中兴、大唐等实力派国企竞争,但任正非带领着华为在这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通讯领域骄傲地崛起。
  在中国企业苦苦寻找国际化的真经之际,一座神祗降临,那就是任正非,一位低调而务实的土狼。
  
  偶像下一站
  成功是不可能被复制的,但商业世界的造神运动依旧不会停止。
  比尔•盖茨、任正非等为代表的企业家的成功,也是商业竞赛演绎中的一次偶然,尽管,他们拥有着卓越的才能与品质,但事实上历史的本质便是它的偶然性。
  也就是说,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的成功是不可能移植到中国的商业实际之中,而本土任正非、柳传志的成功同样也是一个恰当的商业时代的一次偶然性事件。这也意味着,商业神坛的偶像崇拜从根本上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经验拷贝与沿袭,对于企业家而言,偶像的意义更多的则是引发他们形而上的思考以及对于商业理想的坚定信仰。
  当然,将商业的成功归结为历史的偶然,并不意味着消极地等待,因为命运女神是绝对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只要商业竞争依旧存在,企业界的造神运动也就不会停止。这也意味着许多企业家在塑造传奇的同时,也将被塑造成为新的传奇。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国企业的强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将会成为又一批的神祗,他们将继续着商业兴国的光荣与梦想。商业神坛偶像的下一站,也将是中国企业的又一次令人激动不已的飞跃。
其他文献
“双拓合并案”引发了一场“全球地震”,对于这起并购案反应强烈的声讨浪潮,其核心在于对铁矿石价格的高度敏感。    自进入2007年起,铁矿石资源的抢夺大战就从未消停过。在2007年末,全球分列第二、第三位的铁矿石生产企业必和必拓和力拓又传出了合并的惊人消息,一时间,中国、德国等铁矿石消费大户纷纷爆出了强烈的反对声浪,德国钢铁制造商联盟甚至请求欧盟阻止必和必拓与力拓的合并提议,称此合并将增加工业生产
期刊
MQ,即Mobility Quotient,行动智商。在全球无限宽广的今日,商业精英不得不时刻做好准备,在从一个地点赶往另一个地点,随时待命plug and play:掏出手机接邮件,抱着电脑登上飞机,从中国飞到美国不转化时差就开会。如何在移动中保持主动、及时、顺畅的沟通?如何在频繁的出差和奔波中节省自己的能量并且步态从容成为我们要讨论的崭新话题。    请问,每天你有多少小时老老实实地坐在办公桌
期刊
商业史学家将会发现:“直销”这一人与人之间紧密连接的商业“返祖”现象在为人与公司、社会间提供更紧密连接的同时,也直指人类集体心理的诸多弱点。它伴随销售渠道费用不断上升而出现,最终仍将由于信息搜索成本过高而逐渐消亡。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发展,电子商务或将成为直销模式的终结者。    像20世纪末期的普通公众一样,中国很多公司的商业领袖对于外来的直销公司与直销模式怀有一种憎恶与迷恋交杂的情感。大多数的中国
期刊
债务缠身的TCL公司最终还是选择了将其PC业务的大部分股权出售,有人认为,这是TCL为求自救而开始“忍痛割爱”的表现,但更多人相信,TCL的此次出售仅为一时权宜之计,它更像是TCL早已设置妥当的一次“布局”。     缘起“国际路”  半年多来,坊间关于TCL将变卖旗下PC业务的猜测一直未曾停止过。2005年在欧洲市场的失败,让TCL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举步维艰。电脑业务作为TCL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期刊
互联网巨头Google掘金手机平台软件——是Google颠覆移动通信的商业模式,还是为Google打开互联网之外的一扇天窗?是为了与Linux和Symbian逐鹿市场,还是为Gphone暗中铺垫……一时间,业界众说纷纭,但真正的答案,恐怕还是三个字:走着瞧!    北京,一家手机IC厂商,资深工程师杨静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Google Android报道颇有感慨道:“期待已久的Gphone变成了An
期刊
他曾经是个很“懒”的小孩,出身寒门,但某日他忽然醒悟了过来,“前程需要一手计划。”凭着努力、执著,他从学历和资历上大幅提升自己,成功地从一名职业经理人转型为上市公司老板。    2004年9月29日,中国互联网人才招聘服务网站51job(前程无忧)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又一个10亿(人民币)级的富翁走进了人们视线——作为51job的创始人之一,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拥有公司30.6%股份的首席执行官甄
期刊
黑莓的引入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中国手机定制的坚冰,无论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关系是如同水火还是亲密无间,对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只是优质的服务和便宜的价格。    时代在变化,沟通的方式在变化,我们都被一波波的变化带进一次次的新高潮。从狼烟烽火到飞鸽传书,电邮之后出现了短信;短信之后出现了黑莓;黑莓之后又出现了iPhone。  正如时尚人士持续地、不正当地宣判某种服装设计过时一样,你也应该关注每一
期刊
发展至今,本土担保业正陷于无序竞争的局面中,外资的到来无形中进一步加剧了担保业市场的淘汰速度;另一方面,监管机制、信用问题则是目前众多中小担保企业的最大困扰。    经过9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的担保业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提供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担保机构5000多家,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担保机构共筹集担保资本金总额1230多亿元,其中政府出资357.46亿元,占担保资金总
期刊
“五一”长假即将被3个小假期所代替,正因如此,即将到来的2008年春节长假便更显得弥足珍贵。有计划在近期内出国转转的朋友,可千万得抓住这2008年10月1日之前的最后一个“悠长假期”。    选择在寒冷的冬季出国游玩,气候条件是必须得考虑的因素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冬季都寒冷潮湿,因此,许多人在选择“海外游”的目标时,将温暖的热带海岛当成了首选。美丽的热带海岛就像颗颗珍珠散落在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
期刊
选举结果公布后,普京对记者说:“我感谢积极参与选举活动的所有选民,对那些给统一俄罗斯党投票的选民予以特别感谢。”普京的感谢是由衷的,这场选举是他个人的胜利。    12月2日,身在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琴科,通过保密通讯委托他的同事俄宇航员大队成员德米特里·茹科夫代替他投票,第五届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的全民投票在这一天正式开始。同一天中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他的夫人柳德米拉赶到俄罗斯科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