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但我认为这并非意味着因此就否定教学的一般规律,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过程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也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目前,新的课改面对新理念的冲击,许多教师可能感到无可措手,不知该怎样组织课堂教学。下面就阅读讲读课来谈一下我的教学模式。阅读讲读课在语文教材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我认为,阅读课应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欣赏、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读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这一步骤中,包括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粗读或浏览课文,并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注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一个有心的读者。
三、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师的结论,学生精彩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彩段落的诵读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四、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加深内容理解
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质疑,甚至提出改写的意见。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望能讨论解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这一环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讨论学习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自读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赏析
这一步骤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或熟读记诵,或深入赏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时迁移……这一步骤中,可以是学生的继续“发现”,也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比前“四读”时有更为明显的“获得”。
六、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
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谈在写作上的启示等等。我们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
当然,以上六个步骤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六个个步骤也允许交叉和渗透,如在“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中也可以“质疑评价”。在“品读课文,自主欣赏,”中也可以谈收获和进行评价。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这一步骤中,包括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粗读或浏览课文,并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注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一个有心的读者。
三、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师的结论,学生精彩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彩段落的诵读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四、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加深内容理解
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质疑,甚至提出改写的意见。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望能讨论解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这一环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讨论学习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自读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赏析
这一步骤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或熟读记诵,或深入赏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时迁移……这一步骤中,可以是学生的继续“发现”,也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比前“四读”时有更为明显的“获得”。
六、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
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谈在写作上的启示等等。我们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
当然,以上六个步骤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六个个步骤也允许交叉和渗透,如在“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中也可以“质疑评价”。在“品读课文,自主欣赏,”中也可以谈收获和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