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怎么样理解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就是语文学习要素。人文教育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本篇文章来谈谈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语文要素呢?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中落实,最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学习的主人,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遇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或者是有疑惑的,都必须大胆与老师,与同学们分享,老师适时解惑,这样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要素;人文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语文要素?陈先云先生《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中》明确解释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学习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
王一舟先生说:“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那么,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实,如何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呢?以我所执教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为例,来做具体地分析。
统编教材把“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啊在各个单元导引,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设计中。本册数一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六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中人文主题分别是“学校生活”“金秋时节”“童话世界”“祖国河山”“我与自然”“美好品质”。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学校生活,我就提示学生,认真阅读本单元的单元导语——“美丽的小学,成长的摇篮,梦想起航的地方”,以及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关注本单元有新鲜感的词语。在课文教授时,在《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活动中,来谈一谈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在教学中是如何融合的。
抓住学生学习的新鲜感。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本册书的第一课,学生才打开课文,当时就有无数的问题炮弹向我投射过来——“黄老师,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老师,边疆在哪里?”
“为什么课文中的猴子那么听话?我在动物园看到的猴子可调皮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生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
“老师,我们都是跳绳,踢毽子、打篮球?为什么课文中的学生会跳孔雀舞,摔跤呢?”
......
面对学生们的追问,我甚感欣慰。因为学生们能够对这篇文章提出这么多疑惑,我甚感欣慰。于是就学生的疑问,跟学生布置了预习课文的作业,顺势提出预习的问题:
1、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国土面积是多少?
2、了解一到两个你感兴趣的民族,请认真做笔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跟同学们来进行交流。
3、对于本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语句吗?请做好笔记。
抓住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人文常识。在《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不仅可以说出他们所了解的人文知道,而且可以结合我们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这个地方来谈一谈,荆州这个地方有没有少数民族?期初我在设置这个问题时,我是觉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是就在大家都沉寂在思考中时,忽然,张同学在课堂上是这样介绍的:“荆州居住的大多数都是汉族,少数民族较少,但我所了解的有一小部分是土家族的,当然我还看到了戴白帽子的民族,他就是回族,我和妈妈去吃兰州拉面的时候,我看见过。”孩子们睁着大大的眼睛,忽的想到,他们好像也见到过。学生上课感兴趣,抓住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资料袋”里的知识,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同学们利用我提出的几个问题,在课前做了充足的预习准备,这样同学们在上课时,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各民族的习惯有何不同。同时,在上课时,结合教材上P4“资料袋”,用课件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并展示出课文中出现的阿昌族、德昂族、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服饰是怎么样的?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所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比如:傣族生活在我国的云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是泼水节,这在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中,已经有了介绍,同时也让同学们课后能更多地搜集资料,来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课堂上,有部分孩子的知识储备还是很丰富的,有的学生甚至还可以对老师所讲的知识进行补充。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民族和人文风土人情,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语言说话能力,概括能力进行了锻炼。这样,让同学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人文背景,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本课文。同学们就能知道,文中为什么会讲到同一所小学的学生为什么会穿戴不同?大家会穿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的绚丽多彩。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内容,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人文知识。
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提问。
同学们在课文学习时,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怎么样理解“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可爱的”这个词语,同学们能说出,因为有可爱的动物,可爱的同学,同学们读书时非常认真,所以都可以理解成可爱。但是“边疆”这个词语,同学们又提出了疑惑。当然这也和我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关,因为我们所住的地方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鱼米之乡,属于中原地区。平时的生活中,也鲜少提到“边疆。”带着这样的新鲜感和疑惑,我们索性就打开了中国地图,更加直观了了解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也带着学生来找一找,大青树下的小学到底在哪里?
经过同学们对照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分布最广的位置,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大青树下的小学讲的是在云南的一所小学,从而引出本文的作者吴然,打开作者的简历,同学们豁然开朗,同学们大声喊道:“吴然是云南省的作家”,顺势,我就为同学们介绍了关于作者的相關作品,希望同学们在课后时间,可以阅读关于作者的读物。这样,既让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内容,也让同学们了解了我国情况,更拓宽了孩子们的阅读面,可谓是一举多得。
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中落实,最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学习的主人,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遇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或者是有疑惑的,都必须大胆与老师,与同学们分享,老师适时解惑,这样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当课文教学结束,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水到渠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都有表达的渴望与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巧抓实际问题,善于提问激疑,善于启发,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就会得到尊重和满足,教育中的对话才能被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融于语文要素。
参考文献
陈先云先生《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中》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大青树下的小学》
[作者简介] 黄洁 女,1988年10月出生,荆州区弥市小学语文教师,中级职称。
第25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优秀园丁奖 2012.6.1
2012-2013学年度师德模范教师 荆州区教育局 2013.9
2016-2017学年度小学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17.12
荆州区“停课不停学”线上优秀教学案例《口语交际与绘本阅读》 2020.05
关键词:语文要素;人文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语文要素?陈先云先生《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中》明确解释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学习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
王一舟先生说:“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那么,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实,如何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呢?以我所执教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为例,来做具体地分析。
统编教材把“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啊在各个单元导引,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设计中。本册数一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六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中人文主题分别是“学校生活”“金秋时节”“童话世界”“祖国河山”“我与自然”“美好品质”。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学校生活,我就提示学生,认真阅读本单元的单元导语——“美丽的小学,成长的摇篮,梦想起航的地方”,以及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关注本单元有新鲜感的词语。在课文教授时,在《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活动中,来谈一谈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在教学中是如何融合的。
抓住学生学习的新鲜感。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本册书的第一课,学生才打开课文,当时就有无数的问题炮弹向我投射过来——“黄老师,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老师,边疆在哪里?”
“为什么课文中的猴子那么听话?我在动物园看到的猴子可调皮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生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
“老师,我们都是跳绳,踢毽子、打篮球?为什么课文中的学生会跳孔雀舞,摔跤呢?”
......
面对学生们的追问,我甚感欣慰。因为学生们能够对这篇文章提出这么多疑惑,我甚感欣慰。于是就学生的疑问,跟学生布置了预习课文的作业,顺势提出预习的问题:
1、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国土面积是多少?
2、了解一到两个你感兴趣的民族,请认真做笔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跟同学们来进行交流。
3、对于本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语句吗?请做好笔记。
抓住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人文常识。在《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不仅可以说出他们所了解的人文知道,而且可以结合我们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这个地方来谈一谈,荆州这个地方有没有少数民族?期初我在设置这个问题时,我是觉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是就在大家都沉寂在思考中时,忽然,张同学在课堂上是这样介绍的:“荆州居住的大多数都是汉族,少数民族较少,但我所了解的有一小部分是土家族的,当然我还看到了戴白帽子的民族,他就是回族,我和妈妈去吃兰州拉面的时候,我看见过。”孩子们睁着大大的眼睛,忽的想到,他们好像也见到过。学生上课感兴趣,抓住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资料袋”里的知识,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同学们利用我提出的几个问题,在课前做了充足的预习准备,这样同学们在上课时,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各民族的习惯有何不同。同时,在上课时,结合教材上P4“资料袋”,用课件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并展示出课文中出现的阿昌族、德昂族、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服饰是怎么样的?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所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比如:傣族生活在我国的云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是泼水节,这在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中,已经有了介绍,同时也让同学们课后能更多地搜集资料,来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课堂上,有部分孩子的知识储备还是很丰富的,有的学生甚至还可以对老师所讲的知识进行补充。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民族和人文风土人情,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语言说话能力,概括能力进行了锻炼。这样,让同学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人文背景,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本课文。同学们就能知道,文中为什么会讲到同一所小学的学生为什么会穿戴不同?大家会穿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的绚丽多彩。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内容,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人文知识。
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提问。
同学们在课文学习时,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怎么样理解“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可爱的”这个词语,同学们能说出,因为有可爱的动物,可爱的同学,同学们读书时非常认真,所以都可以理解成可爱。但是“边疆”这个词语,同学们又提出了疑惑。当然这也和我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关,因为我们所住的地方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鱼米之乡,属于中原地区。平时的生活中,也鲜少提到“边疆。”带着这样的新鲜感和疑惑,我们索性就打开了中国地图,更加直观了了解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也带着学生来找一找,大青树下的小学到底在哪里?
经过同学们对照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分布最广的位置,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大青树下的小学讲的是在云南的一所小学,从而引出本文的作者吴然,打开作者的简历,同学们豁然开朗,同学们大声喊道:“吴然是云南省的作家”,顺势,我就为同学们介绍了关于作者的相關作品,希望同学们在课后时间,可以阅读关于作者的读物。这样,既让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内容,也让同学们了解了我国情况,更拓宽了孩子们的阅读面,可谓是一举多得。
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中落实,最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学习的主人,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遇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或者是有疑惑的,都必须大胆与老师,与同学们分享,老师适时解惑,这样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当课文教学结束,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水到渠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都有表达的渴望与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巧抓实际问题,善于提问激疑,善于启发,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就会得到尊重和满足,教育中的对话才能被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融于语文要素。
参考文献
陈先云先生《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中》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大青树下的小学》
[作者简介] 黄洁 女,1988年10月出生,荆州区弥市小学语文教师,中级职称。
第25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优秀园丁奖 2012.6.1
2012-2013学年度师德模范教师 荆州区教育局 2013.9
2016-2017学年度小学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17.12
荆州区“停课不停学”线上优秀教学案例《口语交际与绘本阅读》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