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小學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探究式教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探究式学习;策略与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应该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體验得来的。
小学科学是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手段为特点的学科,故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探究式教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新课程,它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由于它顺应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需求。新课程指出: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而不是形式化的。
1.探究动力,兴趣引入。
兴趣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为此,教师要将教学过程有机地划分为若干个兴趣段,给予学生适时而简短地总结、肯定和激励,不断地为学生的探究“加油”,使学生的自尊得到满足,从而用新的兴趣去关注新的内容。这种肯定和激励可以是有声的语言,也可以是会心的微笑、诚恳的颔首、赞许的目光、信任的期待,这些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2.探究开展,教师指导。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学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给予必要的指导是有效探究的保障点,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这也就是说,教师要有“点金之术”。适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科学的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
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的伙伴。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3.探究方法,给予空间。
作为探究学习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对纷繁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安排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据《小学科学教育》显示:探究性课型老师在引导学生研究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应占总时间的45%左右。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4.探究过程,学生合作。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具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获得更正确的认识等。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后,首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在交流过程中,常会因意见不同产生争执,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当然,合作学习是以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基础的,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如无源之水。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这样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向。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率,切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5.探究活动,培养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探究式学习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是通过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结论,使学生们能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建构起对科学的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课中,几乎每一课都要求学生先进行观察、实验或调查等,在了解和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出规律来。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了问题,探究实践活动也开始在教与学中展开了。
探究让学生看有所感,思有所启,探有所获,科学课堂是探究知识、经历过程、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为学生的发展、成长考虑一生,科学探究之路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科学;探究式学习;策略与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应该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體验得来的。
小学科学是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手段为特点的学科,故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探究式教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新课程,它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由于它顺应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需求。新课程指出: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而不是形式化的。
1.探究动力,兴趣引入。
兴趣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为此,教师要将教学过程有机地划分为若干个兴趣段,给予学生适时而简短地总结、肯定和激励,不断地为学生的探究“加油”,使学生的自尊得到满足,从而用新的兴趣去关注新的内容。这种肯定和激励可以是有声的语言,也可以是会心的微笑、诚恳的颔首、赞许的目光、信任的期待,这些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2.探究开展,教师指导。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学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给予必要的指导是有效探究的保障点,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这也就是说,教师要有“点金之术”。适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科学的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
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的伙伴。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3.探究方法,给予空间。
作为探究学习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对纷繁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安排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据《小学科学教育》显示:探究性课型老师在引导学生研究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应占总时间的45%左右。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4.探究过程,学生合作。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具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获得更正确的认识等。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后,首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在交流过程中,常会因意见不同产生争执,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当然,合作学习是以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基础的,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如无源之水。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这样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向。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率,切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5.探究活动,培养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探究式学习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是通过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结论,使学生们能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建构起对科学的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课中,几乎每一课都要求学生先进行观察、实验或调查等,在了解和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出规律来。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了问题,探究实践活动也开始在教与学中展开了。
探究让学生看有所感,思有所启,探有所获,科学课堂是探究知识、经历过程、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为学生的发展、成长考虑一生,科学探究之路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