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课堂教学有效果,指对课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新课程理念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教材内容多,因此“高效课堂”成了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经过近年来的课改实践,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我越来越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理性、切实的理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想法,愿与同行共勉。
一、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首先,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教学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其次,关注学生,以生为本,我认为基于学生实际设计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学生应该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学情分析,我们不仅要写进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还要在每节课程设计和上课活动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明白学生想学什么,以此确定教学目标,从而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流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落实情况,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认真对学生的生活及兴趣进行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倡的是“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的是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枯燥乏味。新课改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课堂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让学生自觉努力探索。新课程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数学课堂要想活起来,就得让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思维活跃,才能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质,丢失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新课程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且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由于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数学现象。为了降低对数学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的知识感悟新知识的含义及运算规则,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课后反思的有效性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学生也要反思自己的学习。只有反思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取得进步。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接受,更多的是学生发展。过去我们一味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即要不断地追问:我这样教学有效吗?如果每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各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就是有效教学。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出发,为知识而教,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师如果形成了这样的反思意识,就能做到有效教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实践表明,使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强化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注重讲解例题,可解后并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学习就停留在知识表层。善于作解题后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像。(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解答此问的关键。)
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四、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观要求在数学学习中,把数学作业当做是课程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业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密切联系实际,在形式上要追求活泼多样,在内容上要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因此,我们的作业设置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由单一到综合,训练难度要小,要有层进性,使学生不感到特别困难为宜,做完后要有成就感,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置综合训练题,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练习的多样性对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变通性。切忌采用“题海战术”,无目的地重复做题。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我们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反馈,而对学生解题思路、方法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却很少理会,所强调的只是教师主体评价和导向作用,忽视了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导致某些学生对作业产生消极心理,把作业当做是“应尽义务”,消极应对,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使作业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消失殆尽。
一、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首先,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教学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其次,关注学生,以生为本,我认为基于学生实际设计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学生应该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学情分析,我们不仅要写进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还要在每节课程设计和上课活动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明白学生想学什么,以此确定教学目标,从而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流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落实情况,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认真对学生的生活及兴趣进行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倡的是“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的是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枯燥乏味。新课改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课堂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让学生自觉努力探索。新课程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数学课堂要想活起来,就得让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思维活跃,才能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质,丢失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新课程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且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由于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数学现象。为了降低对数学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的知识感悟新知识的含义及运算规则,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课后反思的有效性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学生也要反思自己的学习。只有反思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取得进步。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接受,更多的是学生发展。过去我们一味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即要不断地追问:我这样教学有效吗?如果每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各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就是有效教学。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出发,为知识而教,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师如果形成了这样的反思意识,就能做到有效教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实践表明,使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强化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注重讲解例题,可解后并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学习就停留在知识表层。善于作解题后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像。(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解答此问的关键。)
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四、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观要求在数学学习中,把数学作业当做是课程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业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密切联系实际,在形式上要追求活泼多样,在内容上要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因此,我们的作业设置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由单一到综合,训练难度要小,要有层进性,使学生不感到特别困难为宜,做完后要有成就感,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置综合训练题,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练习的多样性对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变通性。切忌采用“题海战术”,无目的地重复做题。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我们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反馈,而对学生解题思路、方法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却很少理会,所强调的只是教师主体评价和导向作用,忽视了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导致某些学生对作业产生消极心理,把作业当做是“应尽义务”,消极应对,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使作业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