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江苏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江苏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三十年,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进入21世纪,省委、省政府将城市化确立为“五大战略”之一,城市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化发展三十年的基本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江苏城市化率稳步提升,从1978年的13.7%上升到2007年的53.2%,提高了39.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江苏城镇人口超过了总人口一半,标志着我省城市化进入了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三十年来,我省城市化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小城镇发展驱动阶段(1978~199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功地实现了百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创造了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促进和带动了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以小城镇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城市化特征鲜明,形成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城镇人口由800万人增加到1587万人,城市化率由13.7%上升至23.2%,13年间仅提高9.5个百分点。
——开发区建设驱动阶段(1992~1999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给中国改革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江苏抓住浦东开发的重大机遇,迅速将开发区建成了外资高地和产业高地,逐步形成了有区域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成为推动全省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人口由1644万人增加至2520万人,城市化率在7年间由23.8%提升至34.9%,年均增长1.58个百分点。
——经济国际化驱动阶段(2000~至今)。2000年以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国际产业大分工,江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同时,着力构建“三圈五轴”城镇体系和培育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带,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发展进入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动力,以大城市、特大城市和都市圈组团发展为主导的阶段。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总人口由2000年的7327万人增加~2007年的762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7%,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3041万人增加~2007年的405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2%,是总人口增长率的7.4倍。同期,城市化率由41.5%上升至53.2%,7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11.7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三十年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三十年,江苏城市化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城市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2000年以后,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增长1.67个百分点,2007年江苏城市化率达到53.2%,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水平8.3个百分点。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714平方公里,是2000年1.96倍。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市区已占全省1/5的面积,集聚了全省近1/3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2以上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2000年,全省共有建制镇1123个,设市城市44个,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个数之比为5:6:15:18。到2007年,经过调整,全省建制镇减少到854个,设市城市减少到40个,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个数之比为5:7:15:13,人口结构之比为50.3:21.9:19.1:8.7,初步形成了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以南京、苏锡常、徐州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城镇空间布局更趋合理。
——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供水短缺、交通不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1980年,全省城市实有道路长度1881公里,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仅仅为2.3平方米,全省污水处理率仅为0.2%,燃气普及率仅为17.8%。2007年,全省城市道路达到2.8万公里,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19.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数量11.55标台,城市供水、燃气、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指标都有了显著提高,2007年全省供水普及率达99.5%,燃气普及率达95.6%,污水处理率达82.5%,生活垃圾处理率93.5%。
——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城市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严格控制污染源,关停或迁移了一批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省已有18个城市(县城)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17个城市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16个城市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扬州市、张家港市获联合国人居奖。
——城乡统筹进程明显加快。随着江苏省城市化快速发展,全省城乡统筹进程明显加快,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两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加大农村的社会保障、道路交通、饮水、草危房改造、环境整治、河塘清淤等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
城市化发展三十年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江苏城市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可以归结出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促进了城市化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始终重视城市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在1982年召开的第二次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就明确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发展方针。2000年,召开全省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思路,提出了“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发展方针。2005年,召开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了“城乡统筹、集约发展、规划引导、改善环境、保持特色”的发展方针,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在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为城市化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政策措施配套促进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推动的过程,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将城市化发展确立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的同时,进一步从户籍制度改革、环境保护、村镇建设、规范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为大力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解决市县同城问题,我省先后对南京、无锡、苏州、淮安、连云港、扬州、常州、镇江、盐城9市市区行政区划作了调整,从1998年对布局不合理和规模偏小的乡镇进行了撤并,撤并乡镇919个,撤并率达46.5%。
三是规划引导有力促进了城市化有序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加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力度,科学确定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实施城市化战略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先后编制完成了《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规划》、《徐州都市圈规划》、《沿江城市带规划》,《苏锡常区域供水规划》已经基本实施完成,《宁镇扬泰通区域供水规划》、《苏北地区区域供水规划》正在加快实施步伐。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到区域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促进了城市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尤 展
城市化发展三十年的基本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江苏城市化率稳步提升,从1978年的13.7%上升到2007年的53.2%,提高了39.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江苏城镇人口超过了总人口一半,标志着我省城市化进入了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三十年来,我省城市化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小城镇发展驱动阶段(1978~199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功地实现了百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创造了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促进和带动了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以小城镇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城市化特征鲜明,形成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城镇人口由800万人增加到1587万人,城市化率由13.7%上升至23.2%,13年间仅提高9.5个百分点。
——开发区建设驱动阶段(1992~1999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给中国改革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江苏抓住浦东开发的重大机遇,迅速将开发区建成了外资高地和产业高地,逐步形成了有区域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成为推动全省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人口由1644万人增加至2520万人,城市化率在7年间由23.8%提升至34.9%,年均增长1.58个百分点。
——经济国际化驱动阶段(2000~至今)。2000年以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国际产业大分工,江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同时,着力构建“三圈五轴”城镇体系和培育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带,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发展进入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动力,以大城市、特大城市和都市圈组团发展为主导的阶段。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总人口由2000年的7327万人增加~2007年的762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7%,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3041万人增加~2007年的405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2%,是总人口增长率的7.4倍。同期,城市化率由41.5%上升至53.2%,7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11.7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三十年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三十年,江苏城市化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城市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2000年以后,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增长1.67个百分点,2007年江苏城市化率达到53.2%,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水平8.3个百分点。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714平方公里,是2000年1.96倍。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市区已占全省1/5的面积,集聚了全省近1/3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2以上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2000年,全省共有建制镇1123个,设市城市44个,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个数之比为5:6:15:18。到2007年,经过调整,全省建制镇减少到854个,设市城市减少到40个,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个数之比为5:7:15:13,人口结构之比为50.3:21.9:19.1:8.7,初步形成了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以南京、苏锡常、徐州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城镇空间布局更趋合理。
——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供水短缺、交通不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1980年,全省城市实有道路长度1881公里,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仅仅为2.3平方米,全省污水处理率仅为0.2%,燃气普及率仅为17.8%。2007年,全省城市道路达到2.8万公里,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19.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数量11.55标台,城市供水、燃气、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指标都有了显著提高,2007年全省供水普及率达99.5%,燃气普及率达95.6%,污水处理率达82.5%,生活垃圾处理率93.5%。
——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城市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严格控制污染源,关停或迁移了一批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省已有18个城市(县城)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17个城市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16个城市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扬州市、张家港市获联合国人居奖。
——城乡统筹进程明显加快。随着江苏省城市化快速发展,全省城乡统筹进程明显加快,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两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加大农村的社会保障、道路交通、饮水、草危房改造、环境整治、河塘清淤等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
城市化发展三十年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江苏城市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可以归结出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促进了城市化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始终重视城市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在1982年召开的第二次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就明确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发展方针。2000年,召开全省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思路,提出了“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发展方针。2005年,召开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了“城乡统筹、集约发展、规划引导、改善环境、保持特色”的发展方针,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在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为城市化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政策措施配套促进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推动的过程,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将城市化发展确立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的同时,进一步从户籍制度改革、环境保护、村镇建设、规范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为大力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解决市县同城问题,我省先后对南京、无锡、苏州、淮安、连云港、扬州、常州、镇江、盐城9市市区行政区划作了调整,从1998年对布局不合理和规模偏小的乡镇进行了撤并,撤并乡镇919个,撤并率达46.5%。
三是规划引导有力促进了城市化有序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加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力度,科学确定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实施城市化战略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先后编制完成了《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规划》、《徐州都市圈规划》、《沿江城市带规划》,《苏锡常区域供水规划》已经基本实施完成,《宁镇扬泰通区域供水规划》、《苏北地区区域供水规划》正在加快实施步伐。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到区域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促进了城市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尤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