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能力,已成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目标之一。问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
【关键词】 问的勇气 ; 问的方法 ; 问的能力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课前教师也曾精心准备,可课堂气氛却死气沉沉、波澜不惊。究其原因:1、学生不敢、不愿发言;2、不知该如何提问题,如新授之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3、所提问题脱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无从提问。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
1 创建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 “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2 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中找出提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以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能不能找到相应的公式?”学生对此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互相讨论、提问、质疑。有的学生说,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说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两个不一样的图形,怎么能用一样的公式?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的方法,变成长方形;立刻就有学生说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那它们的面积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又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当相同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例如:在教学低年级的统计知识时,教师出示课件十字路口的汽车行驶情境图,并让学生数一数这一时刻经过了多少辆汽车,学生都说汽车行驶得太快了,没办法数清,教师启发学生问:“那怎么办呢?”这一关键处设问,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你让汽车慢一点开﹗”教师接着说“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同学们都笑了,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出了统计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问的能力,主动学习的愿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彻底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嘴,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取决于学生问的能力,学生问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我受益匪浅,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猜想、质疑、验证、交流、争辩等过程,常常能碰出思维的火花,对知识的理解也有了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我的教学工作也变很顺利,学生中没有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并且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标》.
【关键词】 问的勇气 ; 问的方法 ; 问的能力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课前教师也曾精心准备,可课堂气氛却死气沉沉、波澜不惊。究其原因:1、学生不敢、不愿发言;2、不知该如何提问题,如新授之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3、所提问题脱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无从提问。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
1 创建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 “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2 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中找出提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以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能不能找到相应的公式?”学生对此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互相讨论、提问、质疑。有的学生说,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说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两个不一样的图形,怎么能用一样的公式?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的方法,变成长方形;立刻就有学生说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那它们的面积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又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当相同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例如:在教学低年级的统计知识时,教师出示课件十字路口的汽车行驶情境图,并让学生数一数这一时刻经过了多少辆汽车,学生都说汽车行驶得太快了,没办法数清,教师启发学生问:“那怎么办呢?”这一关键处设问,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你让汽车慢一点开﹗”教师接着说“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同学们都笑了,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出了统计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问的能力,主动学习的愿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彻底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嘴,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取决于学生问的能力,学生问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我受益匪浅,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猜想、质疑、验证、交流、争辩等过程,常常能碰出思维的火花,对知识的理解也有了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我的教学工作也变很顺利,学生中没有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并且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标》.